自在谁不想?但你得有这种能力

“自在”这个词

在佛教算是用的最多的词汇之一

对于凡夫

出离解脱、身心安顿、般若观照

都和自不自在息息相关

对于菩萨

神力变化、度众悲心、求取佛道

也因自在程度而得不同成就

“自在”是自我反观

每个人都由特定的机缘走入佛门,当你焚香齐眉,虔诚跪拜的那一瞬间,心中对佛菩萨倾诉也好,祈愿也好,那一刻,便是追寻自在的开始。

有的人,会因为心情烦闷,想到寺院静一静,或是礼佛,或是念经,或是抄经,通过寺院环境的加持,会发现心中纠葛的情绪,慢慢会散去,这也是自在的感受。

带着这些好感受,有的人愿意继续参与寺院三皈五戒、大型佛诞、做义工,包括学茶道、学插花、听讲座等,这些进一步的参与和奉献,是对自在感受的加强。

身心自不自在,自己是最清楚的。情绪来了、烦恼丛生,苦难来了、苦恼重重,生死离别、如鱼离水,这一切障碍,都需要我们有能力正视,有方法解决,最终有勇气放下。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愿意让自己快乐起来,而是不懂得如何摆脱身心的束缚。而此时,反观内心,成为必要途径。

印度数论派哲学在《金七十论》中提到四种多摩相:“一非法,二非智,三爱欲,四不自在”。所谓多摩相,指的是不实际的迷妄相。不自在,就是一种束缚,一种纠缠。

反之,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这是远离颠倒梦想的诸佛菩萨所具备的功德,所以经常说:佛得大自在解脱。

如何通过观照得自在?

这就需要像观自在菩萨那样,对五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显现的一切,包括你所遇到的委屈、压力、悲伤等等情绪,进行清楚的认知,提示自己:“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时刻变化的,最终,也都会过去的。”

观自在,是我们面对情绪最好的处理方式:既然一切不可得,那就随顺因缘,做足自己的努力,结果不必强求。把那些未解的谜题,交给时间,归于无所得。

“自在”的特定搭配

《五灯会元》卷6,有一个关于归信禅师的有趣公案。

一僧问:如何是自在底人?

归信禅师答:剑树霜林去便行。

僧再问:如何是不自在底人?

归信禅师答:释迦在闍黎后。

——《卍续藏》卷八十,第219页上

什么是自在?归信禅师说,纵然是剑树霜林,坦然前行就好。就像苏东坡词中所写,怕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行!

什么是不自在?归信禅师说,释迦在闍黎后。我们试想,你一个人前行,有人总跟在你身后,你怕不怕?这种怀疑、胆怯、畏惧,就是不自在。

如何摆脱这种不自在?还是这一句“释迦在闍黎后”点出精髓:你所有的怀疑、胆怯、畏惧,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执着,对自我的执着,和对外相的执着。打破执着,方得自在!

在禅宗公案中,诸如此类的机锋,还有很多。从祖师们对“自在”一词的搭配来看,我们或许也能得到一些消息:

随心自在:心的作用力很强,一念欢喜,一念哀伤,看你如何转?

处处自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要得自在,恰恰需要提升定的功夫,对镜不起,即是自在之人!

自由自在:世间的自由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有多少能力,就去换多大的自由;出世间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超越性存在,所谓涅槃寂静,就是最大的自在。

随缘自在:随顺因缘,需要接受缘起的事实,理解无所得。

卷舒自在:自在的状态,就如云卷云舒,寒来暑往,不造作,不停留。

光明自在:光代表希望,要看到光,只需你从阴影里,转个身。

“自在”的求取方法

如何才能自在,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经典中,仍然给出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方法。比如,行六波罗蜜可成就十种自在。

法布施,成满命自在(菩萨于长劫中住持寿命,化益众生无穷);无畏施,成满心自在(出生阿僧祇三昧而入于深智);财布施,成满财自在(菩萨以大庄严来庄严一切国土);

持戒行,成满业自在(菩萨于诸业得大自在,而随时受报)、生自在(菩萨自在受生于一切国土);

精进行,成满愿自在(菩萨随所愿于随时随处成就菩提);

三忍行(忍辱、安受、通达等),成满信解自在(菩萨于一切世界能见诸佛充满);

静虑行,成满如意自在(菩萨能示现一切大神变);

般若行,成满智自在(菩萨于念念中,示现觉悟如来之十力无所畏)、法自在(菩萨示现无量无边之法门)。

自在,如果是一种状态

那应该是我们学修理应追寻的

如何保持这种状态

也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审查的

记得,当你不自在的时候,提示自己:

换个环境、敞开心扉、持续奉献

这三者,放在“波罗蜜”(到彼岸)的观照中

能让你常住光明!

此即菩萨精神!

@慧传小师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