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起源来源详解

  • 01许姓起源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

    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

    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

    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

    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明代永乐年间,福建人许冲怀、许申最先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在清康熙时有泉州人许远光、许太岳分别入垦云林县麦寮乡和台北县木栅乡的社德坑等,从明末至清代,入台的许姓的人氏越来越多。

    从台南扩至彰化、台北、澎湖、嘉义等地。

    以后进而又有从台移居海外者。

    许姓是名门望族之一,在北宋年间所编<百家姓>中位列第二十;在2006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新百家姓>中,通过历时两年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中国新百家姓的排序,其中许姓位列第二十八位。

    许姓起源之郡望堂号【堂号】"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

    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

    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

    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

    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鲁斋”:在泰安徂徕山南麓乳山下有著名的“竹溪佳境”,东南峭石壁立,上有篆刻“贫乐岩”,“演易斋”遗迹,是元初大学者,理学家、集贤大学士许衡避世居此,演习《易经》,其室匾“鲁斋”,学者因称其为鲁斋先生,许衡及其后裔自此以“鲁斋”为堂号。

    “丁卯堂”:安徽省歙县许氏。

    【郡望】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

    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