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腊月28不可以洗澡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八的各地习俗蒸枣花、发面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 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
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
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贴年画、春联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蒸饽饽蒸馍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点文化。
巧妇俊女竞相献技,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动。
像许多巧手的妇女,在饽饽上做成各种面塑,有花卉、龙凤、雀蝶等。
出锅后,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特别的喜庆。
有的还做面猪头,面鱼 神虫 放入粮仓上供。
也有用枣做成枣饽饽,用以供奉祖先。
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以表达虔诚和尊敬,即是人们追求艺术享受的心理反应,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做饽饽时有很多讲究,即这一天不能随便乱串门,尤其饽饽上锅蒸的时候,若是串门不小心碰上要赶紧给人家的灶塘里添些柴(财),以让锅里的饽饽发的更好。
揭开锅盖若是饽饽蒸裂了一定要说今年一定发,饽饽都笑了。
打年糕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加大枣或豆蒸制的食品。
为春节期间制作的糕就称之为年糕。
因为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腊月里,应着各种民风民俗,全国各地的人们差不多都在忙碌地准备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人们就开始享受年的欢乐了。
在春节七天长假里,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吉庆的浓郁气氛中,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