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一十)
上节课已经讲到经文的第二部分:“色空分”。“色空分”主要是帮助我们破除执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我们已学了三个课时,还要继续学习,因为这部分对我们的修行非常关键。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部分内容,能够对目前的修行上有受用,对将来的修行也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赶时间,讲细一点,让大家可以深刻体会,尽量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应用。这样不单是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大家得到真实受用。
上节课我们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讲,解释了什么是缘起、什么是性空。我们对感恩缘起也做了讲解,但不一定每个人能对感恩缘起的妙处认识到位。
“感恩”和“缘起”,我们看起来好像很熟悉。实际一般人很少从感恩缘起的角度去看待缘起,一般只是从五蕴的角度看待。但我们从感恩缘起来说——比如说父母师长恩、三宝恩,实际我们每个人一生都离不开他们。
国土恩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社会,一个是天地(即大自然)。还有众生恩。实际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四重恩。佛教讲:“上报四重恩。”我们常讲的“父母恩”也包括师长恩,父母成就我们的肉身,师长成就我们的慧命,实际我们时时都感受到它们的恩德。这个感恩缘起和泛泛的感恩实际上有根本的不同,一般人很难体会到。
感恩缘起就是讲,我们能成就这个肉身,离不开父母的恩德和天地的恩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师长恩德、社会国家恩德,也离不开三宝的恩德。我们日常生活的受用,我们身心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些恩德。因此,可以说,五蕴(身心)就是四重恩德的代名词。父母、天地成就我们的身;众生、国家、三宝成就我们的身心。师长主要成就我们的心和慧命。拿五蕴来讲,也是可以落实在四重恩德里。
一般人很难从感恩缘起的角度来看,一般都是从五蕴。实际是一致的、并没有冲突的。
感恩缘起让我们更加容易体会到儒家的“孝”的精神、感恩的思想。如果只从五蕴是由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角度来说,这是小乘的思想——缘起生灭思想。但我们从感恩的四重恩德来看,不仅可以通达小乘的思想,还可以通达大乘思想,可以通达天人合一思想。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得到父母师长的恩德、自然的恩德、三宝的恩德、国土的恩德、众生的恩德,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他们的恩德之中,所以我们的身心都离不开他们的恩德。我们明白了,自自然然就知恩报恩。
我们之所以有好的品德——儒家说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义……也是源于我们感恩的基础。我们从感恩缘起很容易通达这个“孝”,这也是我们契入(心性)的基础,也是我们成佛的基础。
这个“孝”非常重要。“孝”在大乘菩萨戒《梵网经》里讲得很清楚:“孝名为戒”,“孝为至道之法”。不单是中国人讲孝,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孝是大乘的戒体,也是最高无上的道。我们通达了孝,不仅做人可以做好,而且可以出离三界,可以成菩萨、佛。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个“孝”字。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110)
文章转自:禅宗文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