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公卿: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在家乡的日子,你所不知道的事(寒门出公卿)
刘光第在家乡的日子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为国赴死后,研究他的文章层出不穷。在这些文章中,大多对赴京任职前的刘光第的形状记述不详或存在谬误,为弥补此遗憾,笔者特整理如下。
一、家世
刘光第(字裴村)祖籍福建汀州。刘氏先人"忠于宋,耻仕元,由江西瑞金避地汀州,居长汀者一世,迁武平者十六世"(《先大父家传》),由此,我们知道,刘光第先祖是从江西迁福建,在福建繁衍十七世。清初,刘光第的太高祖刘志昭父子入蜀,居富顺琵琶卢家嘴,再迁赵化观音滩,最后迁到赵化镇。到刘光第这一代,刘氏族人在富顺已历五世。除刘光第祖母廖氏一人可讲福建武平话外,其余丁口均讲富顺话。
刘光第先祖入蜀后,以务农为业。在卢家嘴时期,刘家"亦颇占土亩,安居而乐业",后因人丁渐多,各房分家析产,遂迁观音滩。在观音滩,刘氏依然六房同居。每天晾晒衣服的竹竿,多达几十根。沱江河上过往船只上的人们,见此情景,都惯称刘氏所居院落为"晾衣湾"。迁居赵化镇后,刘光第祖父刘联桂"乃独丁其穷,晚年殊酷",及至父辈"发奋去习,为贾人事甚力,家以渐康",伯父刘宗汇(字泉溪)是家道中兴的重要人物,他"少贫废学,学贾。积居逐时,家日渐丰,以捐赀议叙从九品职衔"。刘光第的父亲刘宗准,号永茂,自幼忍饥挨饿,年岁稍长就跟着兄长刘宗汇学做生意,32岁那年娶双鹿铺五间楼王宏泰16岁之女为妻,生育三子三女。刘光第为长子,刘光筑(字厚村)为次子,幼子早夭;长女嫁到廖家但很快丧夫,另两女均未成年即逝。刘光第父亲刘宗准,37岁始得长子刘光第,自然疼爱有加,一心指望刘光第能勤奋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刘宗准的愿望确是实现了,只是他没能等到美梦成真的那一天,就撒手人寰。刘宗准的离世,让刘光第本有起色的家境,重新陷入了困顿。恰如此,刘光第在家乡赵化29年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寒门出公卿的励志剧。
2、 少年刘光第
咸丰9年(1859年)农历5月12日,刘光第在赵化镇西街闽产公房(今赵化西街22号)出生。据《赠中宪公家传》记载,刘光第的父亲刘宗准时年37岁,中年得子的他对刘光第及其兄弟姊妹均宠爱有加。幼年时期的刘光第兄弟,每次淘气犯错,从未被父亲重罚。遵旧制,女孩从小就得缠足。刘光第的父亲看到女儿为缠足哭泣,无比心痛,把女儿背在背上,在院子里转圈圈,边走边说,这个缠足的规矩有问题,不应该这样啊。
一个有爱的家庭,对少年刘光第的成长,是无比重要的。
同治2年(1863年),4岁的刘光第在镇中桂香池明月楼私塾发蒙,塾师柳霁云。父母对刘光第的学业进步非常看重,母亲王氏"识字不多,而最喜儿子读书",为调动刘光第的读书积极性,母亲常以刘光第新识字几十个为由,煮盐腌鸡犒赏刘光第。他的父亲也对勤奋好学的刘光第赞赏有加,他说:"人生何必多财,但得勤读书儿,则乃是活宝矣"(《赠中宪公家传》)。
少年刘光第长于思考,最爱刨根问底。有一次刘光第随伯父刘宗汇外出,他问伯父道路到底有好远,伯父回答说远到天边,刘光第继续问道,天边有好远?用什么方法才能算出来?伯父回答不上来,但心里对刘光第的强烈求知欲和敏而好学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自此之后,伯父时常买书给刘光第读,并且有意识的讲述六世祖刘隆以御史身份到浙江纠正冤案的故事,以此教育刘光第要做一个刚直爱民的人。刘光第在《先伯泉溪公家传》中回忆说,正是伯父买的书,让自己"得窥陈编,以略识圣贤之意","益知厉志向学,思欲为世有用,显扬先人"。
同治9年(1870年)腊月,11岁的刘光第买了一个面具(俗称鬼脸壳),爱不释手终日把玩。父亲刘宗准见了上前夺过来一脚踩烂,屈指击额训斥道:"我与汝伯父,少从村塾读,学钱不满千。师严,吾夜不敢寝。读书而家贫,不得一年辄弃去,读《四书》才至《梁惠王》,吾终身以为憾。今汝曹学赀,视吾乃逾十倍,顾无所欠缺,足办汝读书,当如何?"。刘光第顿感愧对父母殷切期望,由是愈加发奋读书,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光耀门第。
同治11年(1872年)5月初2日,刘光第的父亲刘宗准因病去世。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祖母廖老夫人,伯父刘宗汇,父亲刘宗准,堂兄刘光赞在两年时间内相继死去,幼小心灵的打击实在是大;但对刘光第母亲王氏而言,承受心灵的伤痛之外,恐怕还要思考整个家庭何以为继的现实问题。据《先妣述略》载:当是时,家经变故,支用绌,入不敷出。食常不买生菜,两三月一肉,不过数两。中厨炭不续,则弟妹拾邻舍木店残杈剩屑以炊,则堂舅之所贾也。每用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以为常。由此可见,少年刘光第的家道衰败窘迫到何种地步了。
再苦再穷,刘光第的母亲也要支撑刘光第及其兄弟继续读书。斯时,刘光第在塾师管鹿田(字兆辛)设在镇中隆兴寺的私塾中就读,学习经史子集和颜真卿书法。管先生治学甚严,刘光第每天下学已经是三更天,而第二天早上鸡叫头遍就起床温习功课。遇到暴雨雷鸣的夜晚,刘光第将书本藏在前胸,借助闪电的照耀,跳跃着回家。管先生对聪颖好学的刘光第颇为喜爱,常对朋友们夸赞:"此子将来不凡!"。及至刘光第因家贫不得不辍学,去学习理发手艺贴补家用,管先生心急如焚,免去刘光第学费并免费提供纸笔用具,才又让阔别学堂3个月的刘光第重新拾起书本,安心课业。14岁这一年,刘光第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开启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刘光第长到17岁的时候,家里益发困难,母亲又几度病危,贫病交加的光景,压得刘光第喘不过气来。亲戚们都劝说刘光第母亲,要刘光第弃学从商,维持生计,都被刘光第母亲拒绝了。刘光第牢记父母兄长的敦敦教诲,先后师从桂香池得月楼李少崖和长滩坝黑云寺曾虎臣,学习上更加用心用力,学业也突飞猛进。
旧时,士大夫讲求"修齐治平",修身未成必不能齐家,家室未安何谈治国平天下,可见成家对于一个学子对于一个家族,意义是特别重要的。同治12年(1873年),刘光第14岁,有邻人向刘光第做媒,刘光第母亲念其女方母亲是再嫁之人,尽管女儿漂亮,还是拒绝了。同年,刘光第与赵化十字口棉花店郭老板的女儿郭琼玉(年方12岁)订婚。可惜订婚不久,郭琼玉因病误食药物而亡。刘光第为此写下《幼聘郭女十二岁夭追掉》,诗云:电光石火渺难追,弄玉飞琼去尚迟。娘小至无新嫁福,童鳏未有悼亡诗。碧瓜自破年方待,红豆花开意不知。梧叶石阑荷叶沼,那堪重忆翠髫垂。惋惜和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同治13年(1874年),刘光第15岁。同窗好友胡正之17岁的姨表妹,富顺县安溪镇农家女张佩珍,经胡正之牵线,刘光第母亲同意而与刘光第订婚。无巧不成书,张佩珍与刘光第订婚不久,即患急病而亡。刘光第闻讯,伤痛不已,亲往安溪吊唁,并赋诗一首《继聘张氏十七岁亡往祭悼赋》以表哀伤之情。诗云:紫荷香佩好珍藏,上有临终滴泪痕。无命自伤才太慧,待郎不至体犹温。黑棺盖玉花长恨,红线牵丝月再魂。一恸抚肌卿领取,伤心即作定情论。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相比第一任未婚妻而言,第二任未婚妻的离世,此时的刘光第已经懂得纯真爱情的珍贵,也因此诗中的哀伤更浓更真。
因为接连两位未婚妻的去世,坊间都传刘光第命硬克妻,以至于接下来的三年之间,少有媒人上门谈亲。直到光绪3年(1877年),刘光第祖母娘家的一个表娘,给刘光第介绍了一个农家姑娘。该女子叫张云仙,年方19岁,家住富顺县石道乡。是年,刘光第与张云仙在赵化镇福建会馆完婚。
至此,少年刘光第在修身的道路上完成了齐家,接下来就是青年刘光第在继续修身的道路上,谋求治国平天下的那一个舞台了。
3、 青年刘光第
18岁,是刘光第结婚成家的第一年,作为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才俊,刘光第并没有沉溺于儿女私情。婚后三天,即返回富顺县长滩镇的黑云寺,在曾虎臣老师门下继续自己的学业。
第二年(1878年)春二月,19岁的刘光第应童子试,赵化镇保正廖庆芳向县令陈锡鬯举报,说刘光第曾学过三个月理发,属于"贱业",不能"博取功名"。知县陈锡鬯是一个公正开明的官员,他回复道:"具控各情,律例无禁考明文,应勿庸议",刘光第才顺利参加了考试。县考一共考五场,刘光第第一场是第四,第二场第三,第三场第一,到第五场,知县陈锡鬯已为刘光第的才华折服,于是"奇其文,拔置案首"。同年4月,刘光第赴叙州府(今宜宾市)参加府考,连考三场,刘光第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通过府考,取得院试(考取秀才身份)资格。知府史琴笙对刘光第的文章极其欣赏,为此,刘光第满怀感激地写了一首七律,末两句是:诵人一句平生感,况得标评百斛珠。
光绪5年(1879年),四川学政案临泸州举行院试。刘光第第一场考试发挥正常,第二场却考败了,最终落榜。回到家里向母亲磕头请安后,垂头丧气默不作声。刘光第母亲安慰道:有什么可灰心的,不过是晚一年中秀才而已,既知科考不易,你更该加倍努力才是。是年,刘光第母亲为了继续支撑刘光第及其兄弟刘光筑的学业,毅然卖掉赵化街上的房产,将所得之资,尽数买成了书籍,供刘光第兄弟研读。
光绪6年(1880年),21岁的刘光第再次参加院试,四川学政陈伯双(字懋候)评刘光第试卷,对刘光第的文章颇为赞赏,并对刘光第的书法专门批注"字秀"二字。发榜出来,刘光第果然考取了秀才,正式成为县学生员(时为附学生员,乃秀才中最末一等,第二年才递补为廪学生员,每年可支取白银三两二钱)。知县陈锡鬯念刘光第家贫而又是一个可造之材,遂决定长期资助刘光第念书学习。
考中秀才的刘光第,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陶士行多宾客过,范希文作秀才时"。上联颂扬母亲贤良淑德、支持儿子学业有成,下联表明要向一代名臣范仲淹学习。为了迎接将来的省考"乡试"和国考"会试",根据老师曾虎臣的建议,刘光第母亲准备好盘缠,叫刘光第带着弟弟刘光筑一起到成都锦江书院深造。在成都游学的两年,刘光第心心念念自己的故乡赵化和家里的母亲、爱人。刘光第《先妣述略》中说,22岁那年年底从成都回赵化。因江浅船阻误了归期12天。在这12天里,母亲躺在床上担忧儿子、臆想种种不测,以致接连12天都夜不能寐。刘光第感念母亲的牵挂,随即写下《携筑弟自成都归感赋》:频年游学赋长征,及到归时转泪横。身似客来知母喜,家成旅居见人生。相依为命歌常棣,独代承欢谢拙荆。细与高堂谈景物,锦城虽乐不关情。
光绪8年(1882年),刘光第参加乡试,与同学杜心斋(宜宾人)同时考中壬午举人。在师友和家人的鼓励下,刘光第于是年冬天再次离开赵化,北上赴京参加次年四月举行的会试。光绪9年(1883年)4月,刘光第参加正科会试,一举中贡士。一个月之后,在光绪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刘光第高中癸未科陈冕榜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最后经朝考合格,被授刑部广西候补主事。
金榜题名的刘光第,按大清律例要回家乡办理各项入朝为官的手续。在京盘旋数月后,光绪9年(1883年)秋,刘光第向刑部告假回乡省亲。与他同行的是两个会试落榜的同乡廖湛华(字问渠,翰林廖正华之子)和卢庆家(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的老师),他们于农历八月初十离京,102天后抵达赵化老家。
光绪10年(1884年),刘光第春游成都、宜宾,与宜宾秀才曾玉舫结交。回富顺,拜访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县令陈锡鬯,言及无钱赴京作官。陈锡鬯当即表示可以按年度资助刘光第在京用度,并引荐自流井商人刘举臣与刘光第联宗。刘举臣年50岁为叔,刘光第年25岁为侄。自此后,刘举臣及儿子刘庆堂,一直资助刘光第,直到刘光第为国赴死后,依然对刘光第妻儿予以照顾。
光绪11年(1885年)农历3月20日,刘光第母亲在赵化镇西街家中逝世,享年48岁。母亲的去世,让刘光第悲痛异常,饱蘸泪水写下十六字:母亲生儿,望儿成名;儿今成名,母已不存。刘光第遵照母亲遗嘱,居丧不作佛事,将母亲低调安葬。
刘光第料理母亲丧事后,按例报部丁忧三年,他就将家迁到赵化镇西三里的普安寨晚晴书屋。晚晴书屋又名三星堂,是刘光第伯父刘宗汇的房产。刘宗汇本无嗣,过继的儿子又少年夭折,刘光第便以胞侄身份继承了此房产,取名晚晴书屋。在这个房子里,刘光第写下了大量诗歌散文,尤其重要的两部作品是:《富顺赵化镇山水志》和《方言记》。丁忧期间,刘光第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受聘出任赵化文昌书院山长。在刘光第治学期间,文昌书院除了讲授八股文章,还学习经史子集,更重要的是,西方的科技、时政等,也第一次走进了千年古镇赵化的学堂。
光绪12年(1886年)春夏,刘光第游泸州、宜宾,秋归富顺。刘光第此番交游写就了大批诗歌,这批作品成为了《衷圣斋诗集》的重要部分。最能体现刘光第忧国情怀的《梦中》一诗,即写于这一时期。诗云: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五色花旗犹照眼,一灯红穗正垂头。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何心泣国仇。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
就在这一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刘光第经常在富顺和泸州间行走。有一次刘光第被乡间一恶狗咬伤腿部,为避免感染,他从当地人家借来菜刀,忍痛削掉伤口上的肉。围观村民,无不惊叹其勇气与坚强。
光绪13年(1887年),刘光第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于挂榜山,并作《王太恭人家传》。
光绪14年(1888年),刘光第守制三年服满,正月主持操办胞妹晓芳的婚事,继后到母亲墓前辞行,并作《先妣述略》,记述母亲一生的辛劳和功德。刘光第销假进京赴任日期初定于三月底,临行前,众亲友在赵化镇奎星楼与之饯行。觥筹交错间,刘光第乘兴吟道:"挽不住大江东复东,铜琶铁板何英雄?唤不醒读书万卷之坡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座中刘光第蒙师柳霁云听了,暗自伤心,认为开句"挽不住",结尾"夕阳红",不是飞黄腾达的语气,吉兆不好。
农历3月28日,刘光第携妻子张云仙、女儿茂萱、桂馨、婢女朱蓉、妻舅张鹤林等人,从赵化沙湾乘船东下,经泸州、重庆、汉口、上海、天津,最终于5月初6日抵达北京,暂住于烂面胡同廖正华(字鹿苹,赵化人,光绪丁丑进士,时任翰林院检讨)。
至此,刘光第与故乡,在地理意义上,彻底分开了。等待他的,是人生最后十年的京华烟云。
四、结语
赵化、富顺、乃至四川,是刘光第肉体和心灵的故乡。他求学的历程和品格的确立,都源自故乡的水土的滋养。在故乡长达29年的生活、学习、交游,不但成就了刘光第,也让故乡的历史文化有了异于他乡的华彩。
隔着千山万水,刘光第依然对故乡念兹在兹。故乡每有天灾,刘光第总是号召在京同乡,积极捐款捐物赈灾。殊料百日维新失败,刘光第走完了39年的人生道路。身首异处的他,沿着当初离家的道路,从终点向起点出发,回到了故乡。
这段路程,既叫寒门学子人生蜕变,更叫变法图强凛然大义。
作者简介:刘建斌 ,四川省作协会员,省诗歌学会自贡分会副会长,富顺县作协副主席,《富顺文学》编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