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十)
乙二 明机益
丙一 药师加被益
丁一 闻名利益
戊一 灭罪益
己一 灭贪吝罪得能施益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刊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坚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此乃正说分中第二明机益,说明当机众生所获之利益,为药师如来因果功德体上所起之妙用;故明机益之文,亦为此经最要之义。
此明灭贪吝得能施益:善之与恶,原本一心,众生之不识善恶,即不识自心。以不识自心,迷心为境,逐物流转,惟怀贪吝,正显迷境逐物也。例如资生财务,不过为维持此五蕴假聚身心一期之生活而已,通此即为无用。况资生财物经济之来源,非少数人力所构成,乃全社会共业所给予者;于维持个己或家庭之生活外,而起无厌追求聚敛积货,而自傲为豪富者,其为无智愚人可知。第一、不知布施及施果报之社会经济的构成,社会经济原为维持全社会人群生活之幸福,倘被少数人聚敛集中,则多数人必失其生活维持之能力,引起劳资之斗争,毁灭人生之幸福,此为不布施及不布施必然之果报。究其致此原因,由于第二愚痴无智,阙于信根,于人生价值未有认识之故。盖吾人之五蕴假聚之身,及维持此生活之资生财物,无非由众缘所成,决不能离开一切而独生活于天地间。我既如是,他人亦然,缘缘相涉,无少偏倚,何处有我?何处有人?何处有物?故能了知一切诸法自性皆空。而人生之最有价值者,是在此众缘中,参透此人生之真相,方得卓立在人生最高峰之上,而为随流把得定之人也。阙无信根之人,于人生真谛,无尊崇信仰之心,无超绝之智慧以了达人生之真相,起我相、人相、物相,于己所无者起贪求业,多聚财宝;于己所有者起鄙吝业,勤加守护,所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设处于强有力者之下,非行施不可时,亦唯有忍痛割与而已。然财物原为资持生活而产生,世亦有人貌似乞儿,富堪敌国,刻薄寡恩,涓滴不漏者,不唯失其资生为财之意义,实亦失其人之所以为人之真意义!此愚痴贪吝之人,生既有害于社会,死固当堕于饿鬼、傍生之道矣!
由昔人间下,正明灭罪得益。由药师如来本愿功德之力,虽此人贪吝业重,但能暂闻彼佛名号,播入阿赖耶识田中,以佛之愿力加持故,赖耶识中之佛种子,得起现行,脱恶趣苦,还生人中,得宿命念。此宿命念,即能引发智慧,了达人生之真相──事物缘起之原理──故能一反前生贪吝之业,好行惠施,乃至不惜身命布施。布施之境造诣乎此,必已达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一切诸法无实我无实法,缘生性空之我法二空智,故能舍国城如敝屣,施头目如弃唾,饶益众生,净佛国土。是谓知布施及施果报之得益者。究其发心之动机,及中间维扶之力,皆由药师如来本愿功德威神加被而致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