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南方北方过小年为何不同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小年”可以说是春节前最重要日子之一了,民间常有“过了小年就是年”的俗称,在“小年”这一天,都要进行扫屋除尘、祭祀灶神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灶了。

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

传言灶王爷在小年这一天要上天言事,对家庭一年的情况进行总结汇报。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或者干脆不说话,老百姓们想出了用糖瓜给灶王爷黏住嘴的办法,于是在小年这一天都要进献给灶王爷糖瓜、黏饭之类的食物。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民俗差异还是很明显,南北地区过小年的习俗差距还是蛮大的,根据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乃至近代,南北方过小年时期的一些异同。

一、南方小年

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夏仁虎曾经在他的著作《岁华忆语》中写道,民国时期的南京人在小年这一天要准备红枣汤,还要准备糖饴和芝麻做的灶糖,这是给灶王爷吃的。

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

还要另外准备料豆,这是给灶王爷骑的马准备的。

然后家庭主妇要穿上新的衣裙,非常郑重的祭祀灶王爷,结束后把灶神像烧化,放鞭炮,意思是送灶王爷上天。祭灶整个场合全部由主妇担任,男人一概不参加。

二十三俗谓之小除夕。是晚,人家祀灶神,供红枣汤,以饴和芝麻,曰灶糖;供料豆,云秣神马;取灶神像焚之,云送上天。祀灶,妇媪之祀也。是夕,厨娘皆换新衣裙,主妇主其祀,士大夫弗与也。然是夕炮竹声最繁。编户人家,则谓灶神主一家祸福,是夕上天廷奏善恶,故媚灶之风大炽。——《岁华忆语》

这是以南京人为代表的南方过小年的习俗。

二、北方小年

北方人过小年的习俗也是大同小异。

根据清末《燕京岁时记》描述,北方人过小年也是要分为给灶神的糖和给灶神的马两种祭品。

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

给灶王爷的糖一般选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给灶王爷的马的祭品一般是“清水草豆”。

至于祭祀完毕之后,焚烧神像,大放鞭炮等等,基本上都和南方一致。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下。——祭灶-燕京岁时记

三、南北差异

但是北方祭灶和南方祭灶不一样的地方马上就出来了——主祭人不同

上面说到,民国时期南京为代表的南方祭灶,主祭者必须是主妇,男性绝不参与祭灶。但是到了北方,这个习俗完全就不一样了。

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

根据记载,在清末时期的北京,小年祭灶这样的事情必须要男子出面才行。如果家里实在没有男人,甚至要请邻居家的男人出面祭灶。

《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居民祀社,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封建时代对于女性地位的打压,女性在祭祀上面没有丝毫的权力。

而且就算女性可以祭拜灶神,也是男性先拜,然后妇女才能拜,就这民间还有句俗话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京都风俗志》云:“二十三日晚间,……祭时男子先拜,妇女次之,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在更久远一点的明代的资料中,对于女性的打压更加严重。

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

除了男子祭祀,不能让女性看见外,甚至夸张到连祭祀完的糖瓜,小女孩都不能吃的地步。

《帝京景物略》云:“灶,老妇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祀余糖果,禁幼女不得令啖。”

这些习俗可以说完全就是糟粕了。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越是大的家族,对于这些乱七八糟的规则越是在乎,对于老百姓而言,还是有其他一些通融的办法。

根据记载,河南地区面临家里男性不在,妇女要祭灶的时候,就干脆带一个斗笠遮住头发,估计就是糊弄灶王爷分辨不清男女……

南方、北方过小年,在习俗上有什么异同?

另外,在《燕京岁时记》中还提到,宫廷祭祀灶王爷跟民间就完全不同了,宫廷里祭灶的时候要用黄羊祭祀才行,当然普通百姓就没有这么雄厚的财力了。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燕京岁时记

最后,其实小年祭灶作为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重要习俗,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根据古籍直接照搬旧的习俗,对于其有价值的一面我们要流传下去,对于糟粕的一面,我们也要坚决抛弃。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以史为鉴祝大家小年愉快!万事顺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