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上莓梢”“拒绝蕉绿”达城商家“谐音”取名脑洞大,你怎么看
“喜上莓梢”
“拒绝蕉绿”
……
近日,不少网友在云达州APP的“啄木鸟”栏目里反映,达城大街小巷上,有许多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店招或广告宣传上都玩起了谐音。
网友“相忘于江湖”逛超市时发现,水果区域有一系列谐音宣传,如“杨梅吐气” “喜上莓梢” “荔争上游” “拒绝蕉绿” “檬的都对” “奇开得胜”……
他将图片发到“啄木鸟”栏目后,有个别网友认为,这也是一种别出心裁。
还有网友发现
有些服装店、鞋店取名为
“都市新依坊”“缺依布可”
“钟爱一身”“爱尚鞋”
有些店名还带点口音
比如“喜番”
谐音梗随处可见,市民对此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
“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又大,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注意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商家都花了大量的心思取名字,也很不容易。我觉得只要不违法违规,产生歧义,都能接受。”市民刘波说。
90后市民陈薇表示,对年轻人而言,这些有个性、新奇的店招既能让人快速地产生记忆点,又能成为一道独特的街头风景,“不过,店招再有意思,也要品质和服务跟得上,才能留住人。”
而大多数有孩子的市民则认为,这些谐音梗店招对有分辨能力的成年人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很容易让成长中的孩子混淆不清。“我女儿现在是小学三年级,有时候看见那些谐音字就会问我,为什么跟她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一样。”市民丁晓蕾无奈地说。
“如今利用汉字的谐音改编成语、俚语、俗语等常用语制作成店招和广告词,已成为众多商家的新创意。有些朗朗上口、形神兼备、绘声绘色的广告既温馨又雅致,富有个性特色,既体现了商品的亲和力,又拉近了顾客与商家的距离,同时还丰富了广告用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川区文华街小学党建办主任、语文教师邓越月告诉记者,但有些商家为了迎合个别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而对一些熟语进行滥改滥换,因此出现了一些“歪招怪词”。如果小学生看多了这样的广告,很容易被误导,会认为成语或俗语本身就是这样,从而形成思维固化,这样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产生很大困扰。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分清利弊、扬长避短、积极引导,合理使用,就能使谐音广告这个特有的语言现象积极健康地发展下去。”邓越月说。
这样的谐音梗算错别字吗?
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想法吧~来源:达州晚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