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腊园村堡:诉说历史的变迁
【编者按】 清朝实行的一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全国的发展,但郴州却借着这个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期间,位于湘粤古道水路、陆路两边的人们,更是直接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红利,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了很多富裕的大家族、大村落。而随着一口通商时代的结束,这些原本富裕的大家族、大村落,也迅速落寞,比如之前我们讲过的苏仙区廖家湾村、宜章腊园村、宜章樟树下村。自2019年起,由郴州网与湖南省文史专家谢武经、郴州市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湘粤古道历史文化长廊考察组,多次考察了宜章腊园村、樟树下村等村落,从历史、经济、文化、军事防御等多方面,对宜章腊园村、樟树下村等村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今天,我们先登出宜章腊园村的考察情况,以飨读者。
宜章腊园村堡 作者:谢武经 曾湘荣 腊园村堡位于湘粤边界莽山北麓的宜章县笆篱镇。村里居住着一脉宗亲的陈氏居民,始祖闻中公世袭千户昭武都尉,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茶陵卫奉调至宜章笆篱堡戊边,永乐九年(1411)移居腊园奠定基业,繁衍生息。这里东傍乐水河,西靠岭南山脉,南倚莽山山麓,北达宜章县城50公里,为山区腹地。村前两口月牙型内外明塘,一称内明塘,一称外明塘。塘水清澈干净,不溢不涸。我们来考察时见塘内白云倒影,清澈如镜,让同来的陈文军先生大为感慨,顿时想起了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禁惊叹,世上还真有朱熹描绘的这种实景。 村里人陈品奎说:我们村莽山之阴有一股很大的山溪水流下来,常年不断绕村四周流下,分流到古村各家各户的门前,溪流与村里的五口古井,既方便了村民,也点缀了村庄,保证了池塘的活水。 宜章腊园村堡 据腊园村《陈氏族谱》记载,刚定居腊园时地方不大:蜡园背陈姓祖居对门地名杨梅山一块,四围以冢基及油黄竹为界。始祖闻中公安葬其处,附葬诸考妣,不计冢数,陈姓众管。又宅左地名泉水岭陈家山一遍,东抵田坳止、南抵杨柳塘止、西抵毛坪岭为界、北抵锠垇塘止。由于湘南社会动荡不安,陈氏也不甚发达。到明代正德年间,莽山、西山、笠头洞瑶族首领龚福全等领导的瑶汉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湘南郴州的行政归郴州管辖,军事归王守仁为巡抚的南赣巡抚管辖,实际相当于我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管,这种军管状态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长达一百多年。郴州实行军管后的一段时间,社会较为安定,特别是军户地位较高,陈氏作为笆篱堡军户后裔自然沾光。到明嘉靖年间,腊园村开始发达,而且有了进士刘荛慧这样的门婿。经济好转,想起了祖先,新建了祠堂,称雍睦堂,并请进士门婿作记。腊园门婿刘荛慧在《雍睦堂记》中记载:嘉靖庚申(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年)之冬,宜章城南七十里,地名蜡园背陈氏宗祠落成,请记于予,予既名其堂曰‘雍睦’。忆予幼时曾读书于笆篱堡太阳仙,既而结婚陈氏,以金兰之雅,复以丝萝契往来益密。夫腊园背,虽居楚尾,实隶荆州;固百粤之咽喉,亦五岭之屏障……。嘉靖辛酉年(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夏月。赐进士翰林院编修任都堂门婿刘荛慧顿首拜撰。 刘荛慧的记,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是宗祠始建于1560年,离闻中公1411年定居腊园已经149年。第二是取宗祠的堂号为雍睦,是希望陈氏家族能团结、和谐,和睦共荣。第三是腊园的地理位置为楚尾粤头、为湘粤的咽喉孔道,位置特殊;和平时期容易繁荣,一有风吹草动则兵荒马乱,要记住龚福全起义教训,有忧患意识。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社会动乱,腊园村不能幸免,艰难渡日。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即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关闭全国沿海各个与海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只允许广州一地与海外贸易。这一政策,大大阻碍了全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给湘南的郴州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大量人流、物流经郴州、宜章等地南来北往。这一政策,也给腊园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腊园村利用流经村旁的乐水河,打开了经武水到广州的贸易通道,发家致富。乐水河边的码头,其景称为腊园八景之一的摇船进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商业发达给腊园村带来的巨大财富。村人陈应元,先为庠生,后为贡生,清乾隆年间已经发家致富后,笆篱大刘家的刘才远借其银子二百八十余两(注:一次能借人这么多银子,可能刘家与腊园这时还有姻亲关系,亦可见腊园已有人发家致富),因贫穷无力偿还,他主动退约了债。此举感动了县正堂卫际可(注:《宜章县志》载:卫际可,号鹤村,河南济源举人,乾隆五十八年摄县事……),特赠慷慨仗义匾额。一口通商时期,村里还设有公产,数额巨大,有众多贫困者借公款总数达五千余两银子,陈声雷(1788―1855)主持公事,建议学习冯灌(注:冯灌,战国齐人。孟尝君在封邑薛大量放债,命他前往收取债息。他会集负债者,将收来债券烧掉,为孟尝君沽名钓誉),废除贫困者的债务、烧毁借据,得到大家认可,五千余两银子债务全部免除。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当时腊园村的富裕程度。一口通商政策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结束,时长为85年。腊园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创造一个发展的奇迹。 第一,发了财的腊园村牢记耕读传家的古训,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早在一口通商初期,就出现一批文化人,如应举、应鹏、文拔、应元、应高、应贤、应抡、应权等人,他们见腊园村山水秀丽、田庄如画,于是也附庸风雅,弄出一个蝴蝶联飞双童论道音流钟鼓摇船进宝乌纱展翅高桂耸冠白鹤衔珠仙人着棋等古八景来。而乐水河边的码头,其景称为摇船进宝,既生动又形象地描述了腊园村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文化人为展现自己的才华,还各自就八景作诗一首: 庠生应举赞《乌纱展翅》:枕山顶上有乌纱,两翅撑开映月华。试问公侯钟甚种,簪缨多半自儒家。 监生应鹏赞《蝴蝶联飞》:芍药坡前蝶纷飞,漆园入梦逞金徽。香须早现福基岭,不俟膝王画里挥。 业儒文拔赞《仙人着棋》:仙人岩内喜敲棋,排阵频探造化奇。动静方圆真莫测,橘中老叟早潜窥。 庠生应元赞《双童论道》:庭前峻岭似双童,论道咸钦命世雄。顽石点头神解悟,天花乱坠启群蒙。 佾生应高赞《摇船进宝》:椟韫璠玙希世材,锦帆遥载破云来。岂同燕石滋群哂,待价须呈碧玉台。 庠生应贤赞《白鹤衔珠》:胎化仙禽唳九皋,蠙蛛潜抱濯洪涛。休弹燕雀须珍重,早献昆池海月高。 庠生应抡赞《高桂耸冠》:桥边丹桂碧烟团,云外飘香耸玉冠。翠帽戴归乘驷马,缨悬金粟万人看。 庠生应权赞《音流钟鼓》:滩传钟鼓奏弦歌,响澈清霄谱太和。骇浪惊涛皆雅韵,淙淙协律佩鸣珂。 上述八位作者可看出二个问题:一是八人中有七人是应字辈,为同一时代的人。二是八人中有五人为庠生、一人为监生、一人为业儒、一人为佾生,都是读过书的文化人。 腊园八景出现的年代,我们查阅了三位写诗作者的生殁年代:应元(乾隆十年[1745]~道光十三年[1833]),享年89岁;应举(雍正三年[1725]~乾隆三十五年[1770]),享年46岁;应鹏(雍正九年[1731]~乾隆五十六年[1791]),享年61岁。由于应举去世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此腊园八景产生不会晚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即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五年之间。这时腊园已经开始发达了。 第二,土地是农村的命脉,发了财的腊园村必然大肆购买土地。族谱载:又得买本族光扬麻塘窝长冲冲尾周围(方言称罗围)以塝为止。叉山尾西北得买吴崇安山一遍,界止以契约为凭。叉山尾东北得买李姓众紫山一遍,界以契约为凭。又得买地名丁家岭,东抵以本户功德岭相连,南至岭头为界、西至大路为止、北至岭脚为止,界至分明。又雷家塘十分现买九分,有契约为凭。又得买刘焕伦兄弟丁家岭山岭地土,东以路为止、南以王李土为止、西以卞姓土为界,北以刘俊廷路为界。又路下面土一块,以窰图止。又得买刘焕伦兄弟老虎冲茶山二块,东以叉路为界、南以茶山为界、西以善福茶山为界、北以横土与园为界止,四止分明,俱遂通族众管。又下手大塘角上地基一块。又后纱帽岭岭土一半众管。又枫木山地基一遍,所有起造者日后不得私卖,具系众地。得买李吉思山岭一遍,地名牛头山冯家岭三埂两冲,上以长号岭倒水为止、下以田墈为止、左以李六瑞国雄众岭相连为界、右以李明龙冲田相连为界。十三年(注:当为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得买李焕彩山场,地名长冲蔴塘窝罗围以边为界,至道光元年转卖与本族,历管无异,于光绪己卯年被刘姓平空混争,连年具控,辛巳年上控,经抚宪凃臬囗孙札饬提州于壬午年,蒙州宪陈澜讯结断,令将所争之处,由南至北以长冲山脚量起,至老石界止,作为十分,内归八分与我族管业,二分为十三姓公地。 第三、重修祠堂。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之大要即尊祖敬宗。腊园村发了家,当然不忘祖先,明嘉靖年间修建的祠堂雍睦堂已经破烂不堪,乾隆时修缮一新,明代的局部构件与清乾隆的建筑风格有机整合,形成了现在三进两天井的陈氏祠堂。在三进祖堂的神龛中供奉蜡园陈氏始祖陈闻中夫妇坐像;神龛上的匾牌上刻雍睦堂三字,意即腊园的陈氏子孙要团结和睦,荣辱与共。据说,门楼门上悬挂着建威将军、奉政大夫、旨旌表节孝、孝廉方正敕受承德郞上校团长等匾额。 宜章腊园村《腊园族谱》中的祠堂地舆图 宜章腊园村陈氏宗祠 第四、盛世修谱。清乾隆时期,腊园村发财致富、子孙发达,不忘祖先,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撰《陈氏族谱》。修撰族谱初稿时,应举应该在世(他乾隆三十五年去世),因为族谱中留有他的序言。而族谱真正完工,当在乾隆四十七年,因应鹏是年亦有谱序。应举、应鹏二人均为《腊园八景》题过诗。下面抄录二人的谱序,应举记:闻中公世居茶陵卫朸梓树下,明永乐九年奉调由茶陵卫至郴州所,移驻宜章县笆篱堡防守西莽梅寮等处,卜居长宁乡十三都七甲,地名蜡园背。生四子,长亨昂、次亨升、三亨珍、四亨运,派衍四房,世经十四,泮池璧水,代有其人。且分支于蓝山、宁远、阳山、乐昌、新田、广西贺县等邑。……时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春月之吉,十二世孙应举拔贤氏谨识。 应鹏记:闻中公生四子,长亨昂、次亨升、三亨珍、四亨运,派衍四房,子孙甚众,且各公派下有移居蓝山、宁远、阳山、新田、乐昌、广西贺县者,使无谱以纪之,则代远年湮、难免秦越之。视回意由茶陵至宜章系出一脉,落落数百年来,至今犹听其涣散而不联其宗支,讵所云敬宗收族意乎?惟是夙夜图维以谱为虑,恐隳先人之志、有伤老成之心。于是清其宗派,别其昭穆,事悉有据,言皆有征,无攀援、无附和,葢亦不敢蹈悞认汾阳之故事也。工始于秋,落成于冬,展览之下木本水源了如指掌。庶几得欧苏二公分支合派之遗意也欤,是为序。时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阳春月之吉。十二世裔孙国学应鹏谨识。 上属记载表明,这是腊园陈氏落落数百年来第一次大规模隆重修谱,且联络了流落、迁徙外地的蓝山、宁远、阳山、新田、乐昌、广西贺县的宗亲一起联谱。 腊园村堡的兴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所以,清政府只许广州对外一口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大大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对直通广州的湘南却造就了两千多年来最大的发展机遇,郴州的裕后街及湘南许多大村落,特别是靠湘粤古道及通武水水道旁的大村落的形成,大都有这一历史背景。湘南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繁荣(如腊园村)也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出路。一口通商时期湘南只对口一个广州,就造就了两千多年以来的最大的繁华(鸦片战争以后日落千丈),现在的湘南是对口粤港澳大湾区,并已成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前途更是无可限量。 宜章腊园村堡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经商为耻、耕读传家为荣,因此,发了财的腊园村也摆脱不了这种影响,除了大量购置土地、田产外,就是添置房产、盖新房。新盖房屋的布局、装饰、雕刻、绘画、对联等均体现耕读传家的主题。如有的门楣往往就有耕读传家、耕读为本、青屋藏书、忠孝持有、忠厚传家、和为贵、谦受益、 浑金璞玉、奎璧联辉、 春华秋实等门额。一些固定对联往往有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拟谢安、不羡莺迁超旧迹;贮看凤起壮新居 、晴耕雨读,忠孝传家等联句。就是门窗、额枋、梁柱、檐下亦有精美的雕刻、绘画,亦离不开耕读传家及忠、孝、仁、义和福、禄、寿、禧等儒家传统、吉祥的内容,也有些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精巧的灰塑。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建筑装饰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建筑装饰 一口通商时期形成的这样一个崭新豪华古村落,周长约1公里多,占地约6万平方米,民居约200栋,大体呈不规则的六纵十排布局,纵向不明显,联排很显目且校为整齐。民居基本为土木结构砖墙承重,青砖青瓦,单脊硬山顶,封火山墙。民居间户户墙体相连,一般不单独成栋。每户大都由厅屋、正房、厢房、天井等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天井较小,有些小到只剩下一线天,为此厅屋里大白天都比较昏暗。 宜章腊园村民居内的天井及建筑装饰 房屋之间有大、小巷道相隔,既利交通,也利于防火。腊园村的巷道,相对于别的村子,巷道相对比较狭窄,而两侧均为高墙,犹如进入迷宫,没人引路,定然迷失方向。腊园村还把莽山之阴的山水形成水圳引进村庄、环绕四周,既防火,也方便村民生活用水,还美化环境,给古村增添了灵气。腊园古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为此,腊园村古建筑群已于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腊园村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获批中国传统古村落。2016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巷道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巷道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水渠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水渠 腊园村除了是传统古村落外,还是典型的湘南村堡。由于湘南历史上是全国社会最不安定的地区之一,明末清初战事不断,加上瑶汉农民起义频发、土匪猖獗,社会经常动荡不安。穷人没有什么财产,不怕人抢,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抢。富人可不一样,既怕财物被抢,又怕杀人放火、谋财害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为此要统合全村合族之力,把村庄建成外人攻不破的堡垒。 腊园村堡的第一道屏障是围墙。围墙为实心墙,高约3米多,厚约80厘米。青石墙基,鹅卵石或青砖墙体,叠涩式墙顶上盖小青瓦,外刷白粉墙,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有的围墙往往在住房的墙体上,则在住房的二楼置碉楼式角楼,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腊园村旧有围墙,现存断断续续残迹,只村前右侧仍存100多米较完整的围墙,但围墙上瞭望口兼射击口往往改为小窗户或梅花孔。还幸存完整的碉楼式角楼一座,枪眼尚存。如果从航拍图观察,会发现腊园古村是一个建筑密度极高的村堡,这里只有两种建筑:房屋和巷道。建筑十分紧凑,房子紧密相连,巷道狭窄、纵横交错,每户的房子狭小而紧密。几乎没有单栋的房子,更不要说深宅大院、宽敞的园林或集会的广场。在这里吝惜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要么是房子,要么是巷道。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事村堡,任何与安全居住和与防卫无关的设施都不能在村堡的围墙内立足。 宜章腊园村堡前右侧较完整的围墙 宜章腊园村堡前右侧较完整的围墙 宜章腊园村堡住房式围墙,二楼置碉楼式角楼,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 宜章腊园村堡住房式围墙,二楼置碉楼式角楼,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巷道 第二道屏障是进村的门楼及各进村巷道的闸门。门楼校大,有大木柱支撑楼顶,青砖墙上置大门,除大门闩外,还有木柱栏杆。闸门一般校窄,一米多宽,但坚固,大门后往往用几根粗木杆压住大门做成闸门,这样的闸门遗址还不少。 宜章腊园村堡进村巷道的闸门 宜章腊园村堡进村巷道的闸门用粗木杆加固 第三道屏障是在村内的要害处,设置不同方位的角碉楼或侧身碉楼(村里人称为炮楼),据村里的陈品奎回忆,过去有6个,现存2个。我们实测了一个现在仍然完整的炮楼,它由青砖砌筑,叠涩檐顶,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2层,一侧连着住房,三面向外突出,一层的枪眼改成了小窗户,二层的三面10多个射击口保存完整。 宜章腊园村中的碉楼(炮楼) 宜章腊园村中的碉楼(炮楼) 第四道屏障是巷道闸门。村内有几十条大小巷道,巷道平直,均为青石板铺就,总长度近万米。各巷道互通,来去自由方便。然而,如果有险情,各巷道均有闸门,闸门一关,处处都是死胡同,无处藏身,敌人进来可瓮中捉鳖。 宜章腊园村堡内巷道的闸门 宜章腊园村堡内巷道的闸门 第五道屏障是每户的大门。进入每户家庭更不容易,腊园村人家的大门更有一绝,除了大门、门闩外,大门两侧还各设有射击枪口,这恐怕是湘南一绝,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有道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在腊园村见到了实证。这也许是见证这段历史的最后、最珍贵的文物了。为此,我们特意请陈品奎去数了一下,他说:随便数了一下,现存的家里大门两侧设射击枪口的还有20多户。 宜章腊园村堡内民居大门两侧的射击孔 火。是古民居群不能不防的大患,居民不慎引发火灾、外敌进犯釆用火攻,甚至雷电等天灾亦可引发火患。腊园村房屋密度这么高,甚至可以说是极高,在这方面没有少花心思。首先在村前修两口大池塘(内外明塘),收集从后山引来的溪水,既美化环境又有利灌溉,那怕遇到大的火灾,也有足够的水源。第二,后山引来的溪水环绕全村,并分支小渠道流经各户,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也利于消防。第三,村内凿五口古井,既保证村民的饮水安全,也利于消防急用。兵来将挡、火来水淹,腊园村做足了水的文章。第四,村内大小巷道数十条,大的宽约2米,小的宽约1.5米,既方便了交通,也是防火隔离带。第五,各家各户,哪怕相连农户的墙垛上均砌就了封火墙,以免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第六,每户房屋的外部结构均有防火意识。应该说,这里的每栋房屋,均披了一副防火的盔甲,四周有防火墙、屋顶盖瓦,火无法进入。就连最薄弱的天井也仅留很狭长的一道缝,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天井较小,小到只剩下一线天,堂屋里大白天都比较暗黑,可以解释的理由是湘南夏季十分炎热,屋外空气的温度很高,而屋内比较阴凉,夏季要防止内外空气交流,所以村民们采用这种小天井的方法来抗暑。其实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其真正目的在于防火,一是防外敌向村内发射火箭,二是防邻里失火火星从天井飞入屋内。 宜章腊园村村前的池塘 宜章腊园村中的水渠 宜章腊园村中的巷道及水渠 第六,腊园村富了,必然追求社会上的地位。所谓有钱有势富贵荣华是相辅相成的。要有社会地位就要读书、做官,所谓耕读传家,核心也在这里。做生意发家,风险很大,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在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社会。果不其然,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一口通商政策结束,湘南通广州的贸易一落千丈,经济突然萧条。从此以后,湘南再没有出现过如一口通商时期腊园村这样豪华的古村,也难以出现像腊园村陈应元一次借给别人280多两银子的人了(注:当然,其后人由于有一口通商时形成的人脉,也有向南洋发展的,如陈敦琰[1880―1929]就是典型例子,他在南洋经商成为巨富)。更不可能出现学习冯灌,废除贫困者五千余两银子债务的事。腊园村的经济也从此走向衰弱。腊园村至今还保留了一片清末至解放前、后的民居,与一口通商时的民居有天壤之别,大多为土砖房,无法复制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这85年中的腊园村的辉煌。这与国家政策有关、与是否开放还是闭关锁国有关,小小腊园村的历史耐人寻味。郴州裕后街的历史耐人寻味。湘南的历史耐人寻味。 回到正题。富裕了的腊园村,还要追求在社会上的地位,唯有读书高培养人才。前列腊园八景诗的作者,个个都有庠生贡生监生佾生业儒等学历。陈应元先为庠生,在乾隆后期还列贡生,被安排到连州任过官职。陈应鹏(1731―1791)先为监生,乾隆时为贡生,任官贺州。陈应举(1725―1770)先为庠生,后为列贡生,为官临武。陈声隽(1802―1846)、陈名宦(1838―1902)列封修职郎(相当于八品散官),陈声烈(1802―1915)诰授奉政大夫(相当于五品散官),在当地已经很显赫了。清朝末年至民国,腊园人争取向政界、军界发展,如陈维藩还成为清朝末年的举人,民国时加入了同盟会;陈仁山(1889―1925)参加国民革命军并任团长,在战场上牺牲;陈敦銮(1904―1976)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团副,1938年解甲归田。陈时夏(1880―1929)前往远方的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与毛泽东同学,后为革命做了一些工作;陈子英(1902―1982),黄埔军校学员,先后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少将副师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左腿连中两弹。后在对日战争中立功,并屡率新兵补充滇湎远征军前线。全国解放后,取得投诚人员身份。1975年,湖南省委拟以省政府参事安排,尚未办理手续,于1982年元月在宜章病逝。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腊园村古建筑群或腊园村堡,说到这里已经基本结束,而作为传统古村落则还没有完。因为除了这一片,还有一片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建筑群亦保存完好。那一排排土砖或土砖夹有青砖的民居也十分珍贵,是腊园古村的又一道风景。它反映腊园村由兴盛转衰弱的历史,是湘南农村建筑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如果腊园村古建筑群是腊园村的前天,那么这一片建筑群就是腊园村的昨天。所谓传统古村落,缺了这一部分就不传统了。很多古村落,只保留了最好的一些青砖房,土砖房则大都拆旧盖新,实际上切断了这一段历史,导致断层。感谢腊园村,这一片近、现代的民居没有被拆除和破坏,使腊园村的民居建筑保持了连续性、传统性,没有断代。 宜章腊园村清末及民国的建筑 宜章腊园村清末及民国的建筑 既然腊园村是传统古村落,有它的前天、昨天,那么今天呢?是否可以有意识地保护、创建一些有时代特色、特点的新民居。从历史的角度讲,对今天而言,昨天的事就是历史,因为它再也回不来了。这样就可以把乡村建筑的历史传承下去。 文章作者:谢武经 曾湘荣 总策划:郴州市瀚天云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宜章腊园村堡 作者:谢武经 曾湘荣 腊园村堡位于湘粤边界莽山北麓的宜章县笆篱镇。村里居住着一脉宗亲的陈氏居民,始祖闻中公世袭千户昭武都尉,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茶陵卫奉调至宜章笆篱堡戊边,永乐九年(1411)移居腊园奠定基业,繁衍生息。这里东傍乐水河,西靠岭南山脉,南倚莽山山麓,北达宜章县城50公里,为山区腹地。村前两口月牙型内外明塘,一称内明塘,一称外明塘。塘水清澈干净,不溢不涸。我们来考察时见塘内白云倒影,清澈如镜,让同来的陈文军先生大为感慨,顿时想起了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禁惊叹,世上还真有朱熹描绘的这种实景。 村里人陈品奎说:我们村莽山之阴有一股很大的山溪水流下来,常年不断绕村四周流下,分流到古村各家各户的门前,溪流与村里的五口古井,既方便了村民,也点缀了村庄,保证了池塘的活水。 宜章腊园村堡 据腊园村《陈氏族谱》记载,刚定居腊园时地方不大:蜡园背陈姓祖居对门地名杨梅山一块,四围以冢基及油黄竹为界。始祖闻中公安葬其处,附葬诸考妣,不计冢数,陈姓众管。又宅左地名泉水岭陈家山一遍,东抵田坳止、南抵杨柳塘止、西抵毛坪岭为界、北抵锠垇塘止。由于湘南社会动荡不安,陈氏也不甚发达。到明代正德年间,莽山、西山、笠头洞瑶族首领龚福全等领导的瑶汉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湘南郴州的行政归郴州管辖,军事归王守仁为巡抚的南赣巡抚管辖,实际相当于我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管,这种军管状态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长达一百多年。郴州实行军管后的一段时间,社会较为安定,特别是军户地位较高,陈氏作为笆篱堡军户后裔自然沾光。到明嘉靖年间,腊园村开始发达,而且有了进士刘荛慧这样的门婿。经济好转,想起了祖先,新建了祠堂,称雍睦堂,并请进士门婿作记。腊园门婿刘荛慧在《雍睦堂记》中记载:嘉靖庚申(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年)之冬,宜章城南七十里,地名蜡园背陈氏宗祠落成,请记于予,予既名其堂曰‘雍睦’。忆予幼时曾读书于笆篱堡太阳仙,既而结婚陈氏,以金兰之雅,复以丝萝契往来益密。夫腊园背,虽居楚尾,实隶荆州;固百粤之咽喉,亦五岭之屏障……。嘉靖辛酉年(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夏月。赐进士翰林院编修任都堂门婿刘荛慧顿首拜撰。 刘荛慧的记,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是宗祠始建于1560年,离闻中公1411年定居腊园已经149年。第二是取宗祠的堂号为雍睦,是希望陈氏家族能团结、和谐,和睦共荣。第三是腊园的地理位置为楚尾粤头、为湘粤的咽喉孔道,位置特殊;和平时期容易繁荣,一有风吹草动则兵荒马乱,要记住龚福全起义教训,有忧患意识。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社会动乱,腊园村不能幸免,艰难渡日。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即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关闭全国沿海各个与海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只允许广州一地与海外贸易。这一政策,大大阻碍了全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给湘南的郴州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大量人流、物流经郴州、宜章等地南来北往。这一政策,也给腊园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腊园村利用流经村旁的乐水河,打开了经武水到广州的贸易通道,发家致富。乐水河边的码头,其景称为腊园八景之一的摇船进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商业发达给腊园村带来的巨大财富。村人陈应元,先为庠生,后为贡生,清乾隆年间已经发家致富后,笆篱大刘家的刘才远借其银子二百八十余两(注:一次能借人这么多银子,可能刘家与腊园这时还有姻亲关系,亦可见腊园已有人发家致富),因贫穷无力偿还,他主动退约了债。此举感动了县正堂卫际可(注:《宜章县志》载:卫际可,号鹤村,河南济源举人,乾隆五十八年摄县事……),特赠慷慨仗义匾额。一口通商时期,村里还设有公产,数额巨大,有众多贫困者借公款总数达五千余两银子,陈声雷(1788―1855)主持公事,建议学习冯灌(注:冯灌,战国齐人。孟尝君在封邑薛大量放债,命他前往收取债息。他会集负债者,将收来债券烧掉,为孟尝君沽名钓誉),废除贫困者的债务、烧毁借据,得到大家认可,五千余两银子债务全部免除。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当时腊园村的富裕程度。一口通商政策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结束,时长为85年。腊园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创造一个发展的奇迹。 第一,发了财的腊园村牢记耕读传家的古训,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早在一口通商初期,就出现一批文化人,如应举、应鹏、文拔、应元、应高、应贤、应抡、应权等人,他们见腊园村山水秀丽、田庄如画,于是也附庸风雅,弄出一个蝴蝶联飞双童论道音流钟鼓摇船进宝乌纱展翅高桂耸冠白鹤衔珠仙人着棋等古八景来。而乐水河边的码头,其景称为摇船进宝,既生动又形象地描述了腊园村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文化人为展现自己的才华,还各自就八景作诗一首: 庠生应举赞《乌纱展翅》:枕山顶上有乌纱,两翅撑开映月华。试问公侯钟甚种,簪缨多半自儒家。 监生应鹏赞《蝴蝶联飞》:芍药坡前蝶纷飞,漆园入梦逞金徽。香须早现福基岭,不俟膝王画里挥。 业儒文拔赞《仙人着棋》:仙人岩内喜敲棋,排阵频探造化奇。动静方圆真莫测,橘中老叟早潜窥。 庠生应元赞《双童论道》:庭前峻岭似双童,论道咸钦命世雄。顽石点头神解悟,天花乱坠启群蒙。 佾生应高赞《摇船进宝》:椟韫璠玙希世材,锦帆遥载破云来。岂同燕石滋群哂,待价须呈碧玉台。 庠生应贤赞《白鹤衔珠》:胎化仙禽唳九皋,蠙蛛潜抱濯洪涛。休弹燕雀须珍重,早献昆池海月高。 庠生应抡赞《高桂耸冠》:桥边丹桂碧烟团,云外飘香耸玉冠。翠帽戴归乘驷马,缨悬金粟万人看。 庠生应权赞《音流钟鼓》:滩传钟鼓奏弦歌,响澈清霄谱太和。骇浪惊涛皆雅韵,淙淙协律佩鸣珂。 上述八位作者可看出二个问题:一是八人中有七人是应字辈,为同一时代的人。二是八人中有五人为庠生、一人为监生、一人为业儒、一人为佾生,都是读过书的文化人。 腊园八景出现的年代,我们查阅了三位写诗作者的生殁年代:应元(乾隆十年[1745]~道光十三年[1833]),享年89岁;应举(雍正三年[1725]~乾隆三十五年[1770]),享年46岁;应鹏(雍正九年[1731]~乾隆五十六年[1791]),享年61岁。由于应举去世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此腊园八景产生不会晚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即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五年之间。这时腊园已经开始发达了。 第二,土地是农村的命脉,发了财的腊园村必然大肆购买土地。族谱载:又得买本族光扬麻塘窝长冲冲尾周围(方言称罗围)以塝为止。叉山尾西北得买吴崇安山一遍,界止以契约为凭。叉山尾东北得买李姓众紫山一遍,界以契约为凭。又得买地名丁家岭,东抵以本户功德岭相连,南至岭头为界、西至大路为止、北至岭脚为止,界至分明。又雷家塘十分现买九分,有契约为凭。又得买刘焕伦兄弟丁家岭山岭地土,东以路为止、南以王李土为止、西以卞姓土为界,北以刘俊廷路为界。又路下面土一块,以窰图止。又得买刘焕伦兄弟老虎冲茶山二块,东以叉路为界、南以茶山为界、西以善福茶山为界、北以横土与园为界止,四止分明,俱遂通族众管。又下手大塘角上地基一块。又后纱帽岭岭土一半众管。又枫木山地基一遍,所有起造者日后不得私卖,具系众地。得买李吉思山岭一遍,地名牛头山冯家岭三埂两冲,上以长号岭倒水为止、下以田墈为止、左以李六瑞国雄众岭相连为界、右以李明龙冲田相连为界。十三年(注:当为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得买李焕彩山场,地名长冲蔴塘窝罗围以边为界,至道光元年转卖与本族,历管无异,于光绪己卯年被刘姓平空混争,连年具控,辛巳年上控,经抚宪凃臬囗孙札饬提州于壬午年,蒙州宪陈澜讯结断,令将所争之处,由南至北以长冲山脚量起,至老石界止,作为十分,内归八分与我族管业,二分为十三姓公地。 第三、重修祠堂。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之大要即尊祖敬宗。腊园村发了家,当然不忘祖先,明嘉靖年间修建的祠堂雍睦堂已经破烂不堪,乾隆时修缮一新,明代的局部构件与清乾隆的建筑风格有机整合,形成了现在三进两天井的陈氏祠堂。在三进祖堂的神龛中供奉蜡园陈氏始祖陈闻中夫妇坐像;神龛上的匾牌上刻雍睦堂三字,意即腊园的陈氏子孙要团结和睦,荣辱与共。据说,门楼门上悬挂着建威将军、奉政大夫、旨旌表节孝、孝廉方正敕受承德郞上校团长等匾额。 宜章腊园村《腊园族谱》中的祠堂地舆图 宜章腊园村陈氏宗祠 第四、盛世修谱。清乾隆时期,腊园村发财致富、子孙发达,不忘祖先,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撰《陈氏族谱》。修撰族谱初稿时,应举应该在世(他乾隆三十五年去世),因为族谱中留有他的序言。而族谱真正完工,当在乾隆四十七年,因应鹏是年亦有谱序。应举、应鹏二人均为《腊园八景》题过诗。下面抄录二人的谱序,应举记:闻中公世居茶陵卫朸梓树下,明永乐九年奉调由茶陵卫至郴州所,移驻宜章县笆篱堡防守西莽梅寮等处,卜居长宁乡十三都七甲,地名蜡园背。生四子,长亨昂、次亨升、三亨珍、四亨运,派衍四房,世经十四,泮池璧水,代有其人。且分支于蓝山、宁远、阳山、乐昌、新田、广西贺县等邑。……时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春月之吉,十二世孙应举拔贤氏谨识。 应鹏记:闻中公生四子,长亨昂、次亨升、三亨珍、四亨运,派衍四房,子孙甚众,且各公派下有移居蓝山、宁远、阳山、新田、乐昌、广西贺县者,使无谱以纪之,则代远年湮、难免秦越之。视回意由茶陵至宜章系出一脉,落落数百年来,至今犹听其涣散而不联其宗支,讵所云敬宗收族意乎?惟是夙夜图维以谱为虑,恐隳先人之志、有伤老成之心。于是清其宗派,别其昭穆,事悉有据,言皆有征,无攀援、无附和,葢亦不敢蹈悞认汾阳之故事也。工始于秋,落成于冬,展览之下木本水源了如指掌。庶几得欧苏二公分支合派之遗意也欤,是为序。时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阳春月之吉。十二世裔孙国学应鹏谨识。 上属记载表明,这是腊园陈氏落落数百年来第一次大规模隆重修谱,且联络了流落、迁徙外地的蓝山、宁远、阳山、新田、乐昌、广西贺县的宗亲一起联谱。 腊园村堡的兴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所以,清政府只许广州对外一口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大大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对直通广州的湘南却造就了两千多年来最大的发展机遇,郴州的裕后街及湘南许多大村落,特别是靠湘粤古道及通武水水道旁的大村落的形成,大都有这一历史背景。湘南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繁荣(如腊园村)也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出路。一口通商时期湘南只对口一个广州,就造就了两千多年以来的最大的繁华(鸦片战争以后日落千丈),现在的湘南是对口粤港澳大湾区,并已成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前途更是无可限量。 宜章腊园村堡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经商为耻、耕读传家为荣,因此,发了财的腊园村也摆脱不了这种影响,除了大量购置土地、田产外,就是添置房产、盖新房。新盖房屋的布局、装饰、雕刻、绘画、对联等均体现耕读传家的主题。如有的门楣往往就有耕读传家、耕读为本、青屋藏书、忠孝持有、忠厚传家、和为贵、谦受益、 浑金璞玉、奎璧联辉、 春华秋实等门额。一些固定对联往往有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拟谢安、不羡莺迁超旧迹;贮看凤起壮新居 、晴耕雨读,忠孝传家等联句。就是门窗、额枋、梁柱、檐下亦有精美的雕刻、绘画,亦离不开耕读传家及忠、孝、仁、义和福、禄、寿、禧等儒家传统、吉祥的内容,也有些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精巧的灰塑。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建筑装饰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建筑装饰 一口通商时期形成的这样一个崭新豪华古村落,周长约1公里多,占地约6万平方米,民居约200栋,大体呈不规则的六纵十排布局,纵向不明显,联排很显目且校为整齐。民居基本为土木结构砖墙承重,青砖青瓦,单脊硬山顶,封火山墙。民居间户户墙体相连,一般不单独成栋。每户大都由厅屋、正房、厢房、天井等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天井较小,有些小到只剩下一线天,为此厅屋里大白天都比较昏暗。 宜章腊园村民居内的天井及建筑装饰 房屋之间有大、小巷道相隔,既利交通,也利于防火。腊园村的巷道,相对于别的村子,巷道相对比较狭窄,而两侧均为高墙,犹如进入迷宫,没人引路,定然迷失方向。腊园村还把莽山之阴的山水形成水圳引进村庄、环绕四周,既防火,也方便村民生活用水,还美化环境,给古村增添了灵气。腊园古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为此,腊园村古建筑群已于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腊园村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获批中国传统古村落。2016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巷道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巷道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水渠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水渠 腊园村除了是传统古村落外,还是典型的湘南村堡。由于湘南历史上是全国社会最不安定的地区之一,明末清初战事不断,加上瑶汉农民起义频发、土匪猖獗,社会经常动荡不安。穷人没有什么财产,不怕人抢,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抢。富人可不一样,既怕财物被抢,又怕杀人放火、谋财害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为此要统合全村合族之力,把村庄建成外人攻不破的堡垒。 腊园村堡的第一道屏障是围墙。围墙为实心墙,高约3米多,厚约80厘米。青石墙基,鹅卵石或青砖墙体,叠涩式墙顶上盖小青瓦,外刷白粉墙,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有的围墙往往在住房的墙体上,则在住房的二楼置碉楼式角楼,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腊园村旧有围墙,现存断断续续残迹,只村前右侧仍存100多米较完整的围墙,但围墙上瞭望口兼射击口往往改为小窗户或梅花孔。还幸存完整的碉楼式角楼一座,枪眼尚存。如果从航拍图观察,会发现腊园古村是一个建筑密度极高的村堡,这里只有两种建筑:房屋和巷道。建筑十分紧凑,房子紧密相连,巷道狭窄、纵横交错,每户的房子狭小而紧密。几乎没有单栋的房子,更不要说深宅大院、宽敞的园林或集会的广场。在这里吝惜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要么是房子,要么是巷道。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事村堡,任何与安全居住和与防卫无关的设施都不能在村堡的围墙内立足。 宜章腊园村堡前右侧较完整的围墙 宜章腊园村堡前右侧较完整的围墙 宜章腊园村堡住房式围墙,二楼置碉楼式角楼,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 宜章腊园村堡住房式围墙,二楼置碉楼式角楼,上布瞭望口兼射击口 宜章腊园村堡中的巷道 第二道屏障是进村的门楼及各进村巷道的闸门。门楼校大,有大木柱支撑楼顶,青砖墙上置大门,除大门闩外,还有木柱栏杆。闸门一般校窄,一米多宽,但坚固,大门后往往用几根粗木杆压住大门做成闸门,这样的闸门遗址还不少。 宜章腊园村堡进村巷道的闸门 宜章腊园村堡进村巷道的闸门用粗木杆加固 第三道屏障是在村内的要害处,设置不同方位的角碉楼或侧身碉楼(村里人称为炮楼),据村里的陈品奎回忆,过去有6个,现存2个。我们实测了一个现在仍然完整的炮楼,它由青砖砌筑,叠涩檐顶,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2层,一侧连着住房,三面向外突出,一层的枪眼改成了小窗户,二层的三面10多个射击口保存完整。 宜章腊园村中的碉楼(炮楼) 宜章腊园村中的碉楼(炮楼) 第四道屏障是巷道闸门。村内有几十条大小巷道,巷道平直,均为青石板铺就,总长度近万米。各巷道互通,来去自由方便。然而,如果有险情,各巷道均有闸门,闸门一关,处处都是死胡同,无处藏身,敌人进来可瓮中捉鳖。 宜章腊园村堡内巷道的闸门 宜章腊园村堡内巷道的闸门 第五道屏障是每户的大门。进入每户家庭更不容易,腊园村人家的大门更有一绝,除了大门、门闩外,大门两侧还各设有射击枪口,这恐怕是湘南一绝,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有道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在腊园村见到了实证。这也许是见证这段历史的最后、最珍贵的文物了。为此,我们特意请陈品奎去数了一下,他说:随便数了一下,现存的家里大门两侧设射击枪口的还有20多户。 宜章腊园村堡内民居大门两侧的射击孔 火。是古民居群不能不防的大患,居民不慎引发火灾、外敌进犯釆用火攻,甚至雷电等天灾亦可引发火患。腊园村房屋密度这么高,甚至可以说是极高,在这方面没有少花心思。首先在村前修两口大池塘(内外明塘),收集从后山引来的溪水,既美化环境又有利灌溉,那怕遇到大的火灾,也有足够的水源。第二,后山引来的溪水环绕全村,并分支小渠道流经各户,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也利于消防。第三,村内凿五口古井,既保证村民的饮水安全,也利于消防急用。兵来将挡、火来水淹,腊园村做足了水的文章。第四,村内大小巷道数十条,大的宽约2米,小的宽约1.5米,既方便了交通,也是防火隔离带。第五,各家各户,哪怕相连农户的墙垛上均砌就了封火墙,以免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第六,每户房屋的外部结构均有防火意识。应该说,这里的每栋房屋,均披了一副防火的盔甲,四周有防火墙、屋顶盖瓦,火无法进入。就连最薄弱的天井也仅留很狭长的一道缝,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天井较小,小到只剩下一线天,堂屋里大白天都比较暗黑,可以解释的理由是湘南夏季十分炎热,屋外空气的温度很高,而屋内比较阴凉,夏季要防止内外空气交流,所以村民们采用这种小天井的方法来抗暑。其实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其真正目的在于防火,一是防外敌向村内发射火箭,二是防邻里失火火星从天井飞入屋内。 宜章腊园村村前的池塘 宜章腊园村中的水渠 宜章腊园村中的巷道及水渠 第六,腊园村富了,必然追求社会上的地位。所谓有钱有势富贵荣华是相辅相成的。要有社会地位就要读书、做官,所谓耕读传家,核心也在这里。做生意发家,风险很大,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在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社会。果不其然,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一口通商政策结束,湘南通广州的贸易一落千丈,经济突然萧条。从此以后,湘南再没有出现过如一口通商时期腊园村这样豪华的古村,也难以出现像腊园村陈应元一次借给别人280多两银子的人了(注:当然,其后人由于有一口通商时形成的人脉,也有向南洋发展的,如陈敦琰[1880―1929]就是典型例子,他在南洋经商成为巨富)。更不可能出现学习冯灌,废除贫困者五千余两银子债务的事。腊园村的经济也从此走向衰弱。腊园村至今还保留了一片清末至解放前、后的民居,与一口通商时的民居有天壤之别,大多为土砖房,无法复制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这85年中的腊园村的辉煌。这与国家政策有关、与是否开放还是闭关锁国有关,小小腊园村的历史耐人寻味。郴州裕后街的历史耐人寻味。湘南的历史耐人寻味。 回到正题。富裕了的腊园村,还要追求在社会上的地位,唯有读书高培养人才。前列腊园八景诗的作者,个个都有庠生贡生监生佾生业儒等学历。陈应元先为庠生,在乾隆后期还列贡生,被安排到连州任过官职。陈应鹏(1731―1791)先为监生,乾隆时为贡生,任官贺州。陈应举(1725―1770)先为庠生,后为列贡生,为官临武。陈声隽(1802―1846)、陈名宦(1838―1902)列封修职郎(相当于八品散官),陈声烈(1802―1915)诰授奉政大夫(相当于五品散官),在当地已经很显赫了。清朝末年至民国,腊园人争取向政界、军界发展,如陈维藩还成为清朝末年的举人,民国时加入了同盟会;陈仁山(1889―1925)参加国民革命军并任团长,在战场上牺牲;陈敦銮(1904―1976)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团副,1938年解甲归田。陈时夏(1880―1929)前往远方的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与毛泽东同学,后为革命做了一些工作;陈子英(1902―1982),黄埔军校学员,先后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少将副师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左腿连中两弹。后在对日战争中立功,并屡率新兵补充滇湎远征军前线。全国解放后,取得投诚人员身份。1975年,湖南省委拟以省政府参事安排,尚未办理手续,于1982年元月在宜章病逝。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腊园村古建筑群或腊园村堡,说到这里已经基本结束,而作为传统古村落则还没有完。因为除了这一片,还有一片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建筑群亦保存完好。那一排排土砖或土砖夹有青砖的民居也十分珍贵,是腊园古村的又一道风景。它反映腊园村由兴盛转衰弱的历史,是湘南农村建筑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如果腊园村古建筑群是腊园村的前天,那么这一片建筑群就是腊园村的昨天。所谓传统古村落,缺了这一部分就不传统了。很多古村落,只保留了最好的一些青砖房,土砖房则大都拆旧盖新,实际上切断了这一段历史,导致断层。感谢腊园村,这一片近、现代的民居没有被拆除和破坏,使腊园村的民居建筑保持了连续性、传统性,没有断代。 宜章腊园村清末及民国的建筑 宜章腊园村清末及民国的建筑 既然腊园村是传统古村落,有它的前天、昨天,那么今天呢?是否可以有意识地保护、创建一些有时代特色、特点的新民居。从历史的角度讲,对今天而言,昨天的事就是历史,因为它再也回不来了。这样就可以把乡村建筑的历史传承下去。 文章作者:谢武经 曾湘荣 总策划:郴州市瀚天云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