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政:从易学养生学角度解读汉字“道”所隐含的气功修炼指导信息

从易学养生学角度解读汉字“道”所隐含的气功修炼指导信息

刘广政

从本质上讲,我认为,佛、道、易是一回事。因此,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诠释和解读。从汉字“道”中所传达出来的易学思想和气功修炼道理表明,中国《易经》和气功的历史要早于(至少不迟于)中国汉字的历史。带有或者传达某些信息,这是中国汉字优越于其他各国文字的地方。虽然简化汉字便于交流,是大势所趋;然而,简化的结果,必然要从造字的角度,丢失一些信息,不能完整反映原来繁体汉字的本义。这也是令人遗憾的。利弊都有么!所以,汉字简化后,我们不能忘记它繁体时的本义。这对准确使用语言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从易学养生角度去解读汉字“道”所隐含的气功修炼指导信息呢?

第一,先从“道”字左侧的“ 辶”看。“ 辶”好象是有舵手驾御的船。大多数带有“辶”的汉字,都是动词(例如,还、送,逃等字)。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定目的和指导思想的实践活动。养生实践的气功修炼,也属于实践活动。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外延应当扩大:生命在于运动,只说对了一方面;其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静止——静功修炼就是由动到静的训练过程。动静相兼,性命双修:动者,强身健体;静者,养神开慧。静功,重在修性,其效应在于使生命得以返还——去病健身,延年益寿,开发潜能(包括特异功能),促进人类进化,体悟人体和宇宙的本质和真信,最终实现大开悟(悟道或者成佛)。

第二,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静功修炼呢?

再看“道”字右侧、下部的“自”字。“自”是汉字“身”的上半部分。说明静功修炼的重点,是上半身;

上半身的哪一部分呢?“道”字“ 辶”的其余部分是“首”字。说明静功修炼的重点的核心在于头部,意在“调心”(也可以称为“调神”)。

如何“调心”呢?

“首”字的上半部是“丷”加上“一”。“丷”可以看作易经阴爻“--”的变型(极化和现象世界)和箭头的指向;“一”可以看作阳爻“—”(无极的本源世界)。请注意,静功修炼的要点就在这里:由常态的极化(动态的思欲纷呈)向静态的无极(无分别、无区别的混沌的本源——“道”)趋近。坦率地说,通过达到和保持“清醒、入静”(与“入静”雷同或者近似的概念,包括“无为”、“无欲”、“不思辨”、“入定”等)的静功功态的方法(方式、桥梁、路线、途径),最终实现悟道(大开悟、成佛)。这是静功修炼的路径、进程和最高目标。

附带说明一下,气功修炼诱发出来的特异功能,多数属于静功修炼的副效应(或者阶段效应),还不算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最高目标是悟道。当然,实现最高目标是很难很难的。例如,释迦牟尼就是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七个大定,才悟道成佛的。当然,对成“佛”,大家也不必迷信。我理解,“悟道”就是佛,悟道之人就是佛。正因为如此,佛祖和高僧大德们都指出,佛在心中,心中有佛。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条件,成佛的种子。关键在于,按照正确的方法,立大志、吃大苦,甘于寂寞,舍弃自己的部分利益(不舍不得),持之以恒地坚持修炼。

同时,我们必须明白,修炼的最高目标还不是最高目的。最高目的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普通人具备慈悲(给予欢乐为“慈”,拔离痛苦为“悲”)心,就不错了;而大慈大悲,则与大功能相联系。虽然“清醒、入静”是静功修炼的方法和桥梁,而且这种静功功态贯穿于静功修炼的主要功程,但是,没有大志,吃不了大苦的人,是无法达到“悟道”的彼岸的!让我们修炼者互相学习与共勉!

通过三调(调身、调心、调息),主要是调心,由常态(清醒、有欲的动态)达到并且保持静功功态(清醒、无欲的静态),气功修炼中诱发出的潜能(气功功能和特异功能)少用或者不用,实现悟道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注),实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最高目的。

这就是我运用易学原理,从气功学角度对汉字“道”的诠释和解读,也是对静功修炼方法(静功功态)、最高境界和目标,最高目的的认识和学习体会。

刘广政附注:作为完整的气功理论,悟道后,必须将心神分散开来,恢复常态;如果悟道后,修炼者继续修炼,就有可能通过虹化等形式,修炼者就真的归于本源而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了(保留下来的部分大概就是“舍利子”了),这一点也是需要避免的。当然,普通修炼者达到这种情况也非常不容易。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气功养生理论,修炼者,思路必须清晰和完整。不能盲目瞎练。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修炼的节点处,彼此之间,格外提示一下,也是必要的。不能视为废话或者赘言。详见培真著作。

参考文献:

1、培真:《道德经探玄》、《超凡入圣——中国道家大智慧》,北京,中国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延生:《心易》、《气易》。

(全文完)

本文来源于2013-05-05 15:35:29新浪博客刘广政(原ncll)的BLOG首发,这里再次发表时,个别文字做了适当修改和润色,特此说明。原文详见blog.sina.com.cn/s/blog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