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第六讲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六讲

  日期:2007年11月05日

  初校日:2007年11月12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五讲中,终于我将有关十个词:“一、福报。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罗蜜多。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介完毕。

  如果大家有仔细深入观察思考者,就知道这十个词之间的差别点。

  众佛友!

  现在,我们就是要依这十个词的定义来深入理解《心经》的教诲。 如经文所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是整部《心经》的核心。

  也可以说,其实《心经》只要这句经文,就算己经教导完毕。 接着以下的经文,其实只不过是用来解释如何以“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众佛友!

  《心经》经文,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说明“照见色蕴皆空,度有关色蕴的一切苦厄。”

  又《心经》经文,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是在略说。我们需要将之展开,令成为: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因此,可知有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在说明“照见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空,度有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一切苦厄。”

  也因此,其实,从“色不异空”一直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也已经算是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释完毕了。

  现在我就来一一说明及分析。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用白话来说,就是:“观照五蕴,知见行为习惯在发展五蕴时要如何才皆能空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所以能度过有关五蕴的一切苦厄。”

  接着经文就先说明如何“照见色蕴皆空,度色蕴的一切苦厄”。那就是有四个重点:

  一、“色不异空”:在发展有关色蕴的行为习惯中,不要忘了要先空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

  例如:

  喝水,是属于有关发展色蕴的行为习惯。

  因为,“身体”属于“色蕴”。

  喝水,是为了“身体”能解渴,能存活。所以喝水是属于发展色蕴的行为习惯之一。

  (一)不注意水温,因此喝水时,就会被烫伤。这是“危险”的喝水习惯。

  (二)不注意有效,因此喝了太甜或太咸,所以越喝越渴。这是“无效”的喝水习惯。

  (三)不注意后患,因此喝了太多,所以等一下一、两个小时不能离席去洗手间时,就会造成内急而又走不开的麻烦。这是“有后患”的喝水习惯。

  因此,如果套在“色不异空”的经文来解说“喝水”一事。则是: 喝水不要异于空掉其苦厄。

  用白话一些来说。就是:

  喝水时不要忘了要空掉“不注意水温而烫到的苦”,要空掉“喝太咸或太甜而越喝越渴的苦”,要空掉“喝太多造成后患的苦”。

  二、空不异色:为了空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时,不要害怕发展色蕴。

  例如:“喝水”一事。

  不要因为为了空掉有关喝水时因不注意水温而烫伤的苦,为了空掉有关喝水时因喝太咸或太甜而越喝越渴的苦,为了空掉有关喝水时因没注意后患而造成未来的苦,所以就害怕不敢喝水。

  (三)色即是空:当想要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色蕴时,就是要空掉发展色蕴时的危险习惯、无效的习惯、有后患的行为习惯。

  例如:再以“喝水”为例。

  当想要喝水时,就是要控制自己是在注意水温、注意不要越喝越渴、注意不会引发后患之下来喝这水的。

  (四)“空即是色”:就是要养成行为习惯都不会引发苦的情况之下(苦空),才是好好发展、大大发展色蕴的时机。

  例如:

  再以喝水一事。

  当喝水时,己知避开烫到的危险,避开越喝越渴无效的喝水方式,避开有后患的喝水习惯,这时不论要喝咖啡、喝茶、喝果汁……等等,也都是要如此来做。所以要喝什么都可以,也都不会引发苦了。

  因此,就能度过有关“喝水”的一切苦厄了。

  从这个例子说明,就知道,为了度一切苦厄。

  有四个重点要学:

  一、五蕴不异空:想发展五蕴时,不要忘了要先空掉其苦厄。

  二、空不异五蕴:想要空掉苦厄,不要因此而害怕发展五蕴。

  三、五蕴即是空:实际发展五蕴时,就是要在空掉苦厄之下才来发展。

  四、空即是五蕴:当养成空掉苦厄的习惯后,就是真正发展五蕴的时机。

  现在来一一说明“色、受、想、行、识”之定义。

  如果简单来说:

  一、色蕴:就是色身及山河大地等环境。

  二、受蕴:就是感觉及情绪。

  三、想蕴:就是心中的影音印象。

  四、行蕴:就是审虑、发动、决定。

  五、识蕴:就是六识的种种作用。

  现在我依经文的定义来一一说明:

  因为《心经》的经文中,并未对“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个词做说明,所以我现在“以经解经”的方式,引用别的经文来说明。

  如《杂阿含经》载“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该经又接着解释“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因此,我们就要知道“色蕴”就是“色受阴”,其定义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用现在白话来说:“色蕴”就是“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这四大,及这四大所组合而造的种种。

  因此,色身,就是属于“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这四大所组合而成的。

  所以我才会说“色身”是属于“色蕴”。

  所以《圆觉经》载,佛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又因为山河大地这外在的环境,也是四大所组合而成的,所以名为“外四大”,也是属于“色蕴”。

  《大般涅槃经》载“譬如种子,自有四大,缘外四大,而得增长芽茎枝叶。”

  这时,我们就知道这外四大,是指“空气(风大)、水分(水大)、土壤(地大)、阳光(火大)”。

  因此,如果将这“内四大”及“外四大”来代替“色蕴”,则“照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改为“照见内四大及外四大皆空,度一切苦厄。”

  又“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这四句,则也可以改为“内四大及外四大不异空”乃至“空即是内四大外四大”。

  用白话来说就是:

  我们要观照在发展内外的地水火风之时,如何能皆令空掉所有的苦,所以能度内外四大的一切苦厄。

  而我刚刚所举的“喝水”一例,就是属于“水大”的例子。 所以希望众佛友,依生活中,实际来一一深入观照,度一切苦厄。 因此,这时,您就会发觉,连穿衣(属火大),吃饭(属地大),呼吸(属风大),我们都要观察其发展的行为习惯,要如何皆令空掉苦厄。

  众佛友!

  四大过多,会引发苦。

  四大太少,也会引发苦。

  四大平衡才能将苦厄减到最少。

  《过去现在因果经》“太子又问。何谓为病。答曰。夫谓病者。皆由嗜欲。饮食无度。四大不调。转变成病。百节苦痛。气力虚微。饮食寡少。眠卧不安。虽有身手。不能自运。要假他力。然后坐起。”

  众佛友!四大不调,就是病因。

  所以我们要观四大,调四大令平衡。

  二、什么是“受蕴”?

  《杂阿含经》“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如果依这个经典的说明,是将“受蕴(受受阴)”解释为“因六根触六尘而产生的感受”。

  《正法念处经》“因眼,缘色、缘明、缘空、缘于忆念,而生眼受。所谓:‘苦、乐、不苦不乐。\’”

  这经正说明“眼受”生起的缘。

  但是这时,此经又将“受”分为“苦、乐、不苦不乐”。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

  一、受蕴,其实定义就是“六受身”。

  二、受蕴,如果依“六受身”的感觉,引发情绪的“苦、乐、不苦不乐”。也是属于“受蕴”。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解说“受蕴”时,都说明成“感受及情绪”。 如果将现在我们对“受蕴”的定义代入《心经》的经文,则为“照见六种感受及三种情绪的发展皆令空掉一切苦厄,则能度这一切感受及情绪的苦厄。”

  如何度情绪的苦厄呢?

  也就是:“于乐受,不贪爱。于苦受,不嗔恚。于不苦不乐受,不愚痴。”则能空掉这三受(情绪)的苦。

  如《持世经》载“是凡夫若受乐,为爱结所使,以爱结所使故,能起恶业。若受苦,为恚结所使,以恚结所使故,起诸恶业。若受不苦不乐受,为无明结所使,是人因无明结所使故,不脱忧悲苦恼。”

  《持世经》“是人于乐受中除却爱结。于苦受中除却恚结。不苦不乐受中知见无明结故。勤行精进。菩萨尔时。若受乐受,心不生爱。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痴。”(CBETA,T14,no.482,p.647,a27~29)

  众佛友!

  白话一点来说,就是不论什么感受情绪来,都要“知而不著”不要被绑住也(结),也不要被感受情绪给控制也(使),而是要知道“我能产生感受情绪,而感受情绪非我”。

  又要知道“我能改变感受情绪,控制感受情绪。而感受情绪,都不能改变我及控制我。”

  但是,当有人一起不正见,以为“感受情绪”可以控制自己时,则这时自己就是被“结使(被绑住,被控制)”了!

  众佛友!

  就如同我过去曾经跟您们说过看牙医时的经验一样。我就是了解“我可以产生感受情绪,我可以控制感受情绪”所以我才能度牙医洗牙、补牙、拔牙等等的苦厄。 但是,一旦“一念不觉”以为是“感受情绪是我”。这时就会被感受情绪给绑住而被控制,就很苦了。

  因此,用《心经》的话来说明,则是:

  一、受不异空:当看牙医时不要忘了要控掉感受引起的苦厄。 有关这个我有教过大家很多方法:

  如:“接受一切感觉,不排斥任何感觉”。

  又如“观自己如死人,任人处理尸体”。

  又如“将注意力注意全身,则感觉就会减弱。”

  又如“将注意力放在身上不痛的部位游走,则痛就会更减轻。”

  又如“将注意力完全不放在身体上,则完全都不会觉得痛。”

  二、空不异受:为了空掉看牙医的苦痛,别因此而害怕看牙医。

  三、受即是空:当您要去看牙医时,就是要运用之前所说的方法来空掉牙齿的疼痛。

  四、空即是受:当您之前所有的方法都能自在运用来空掉看牙医的疼痛时,就是可以安心看牙医的时候。

  众佛友!

  因为我跟学僧有约,要处理他们的事。所以得下了!

  今天就说明到此。

  大家还未复打完毕者,请继续!

  祝大家健康、平安、解脱、自在,度一切苦厄。

  作业:

  一、请于实际生活中,选择一样来“运用四个重点”来学度其苦厄。并写报告给我。

  下课!

  (注:学生赖宏德整理,已经释慧祥法师初次校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