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弥缝人短,化诲其顽”语出何处,体现了什么做人道理?

“弥缝人短,化诲其顽 ”典出《菜根谭》。

原典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译文

对于他人的不足之处,要想办法为人家掩盖,如果故意暴露宣扬,那就是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对于别人的顽固,要善于教诲诱导,如果仅仅只是愤怒或讨厌他,不仅不能使他改变固执,还等于用自己的固执去强化别人的固执。

处理他人缺点的最佳办法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不犯错误的人,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自已与他人。在世为人,如果能按照“弥缝人短,化诲其顽”的原则,要求自己,对待他人,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一旦发现别人的缺点,不可四处宣扬,这不仅是对别人的伤害,也表明了自身的浅薄。对于别人的缺点,应采取艺术的处理方式,加以规劝,婉转点拨。这既显示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修养,也往往决定着纠正他人缺点的效果和程度。

宋就对待敌国的艺术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均设置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西瓜。 梁亭的亭卒勤劳,瓜秧长势喜人,而楚亭的瓜秧,却不怎么样,又瘦又蔫。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偷偷地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了。梁亭的人很生气,报告县令宋就,也准备去把对方的瓜秧扯了。

宋就不以为意,反而安排亭卒每天晚上去给楚亭的瓜秧浇水,并且不让对方知道。楚国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十分惭愧与敬佩。楚王听闻此事,被梁国人的诚意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王,表示自责。一对敌国就此成为友好邻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弥缝人短,化诲其顽”的关键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生于世,换位思考,宽以待人很重要。

#####

“弥缝人短,化诲其顽 ”源于《菜根谭》。《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一本奇书,书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因其中“性定菜根香”、“人若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的语句而得名。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典故原文】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huì,如忿fèn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原文评析】

发现别人有缺点过失,要很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发传扬,这不仅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发现某人个性比较愚蠢固执时,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诱导启发他,假如厌恶他,不仅无法改变他的愚蠢固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固执,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以短攻短”、“以顽济顽”,是人常犯的错误,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人在激烈的争辩中,常会针尖对麦芒,不肯相让,这是出于一种“防卫心理”,但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使本可能化小化了的事情反而扩大了。古人常说“制怒”,也就是克制情绪,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免酿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案例说明】

1、“孔子借伞”

有一天孔子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带雨伞,有人建议跟子夏借。孔子说不可以,他不借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这样会坏了他的名声,借给我,以子夏的个性他肯定要心疼。接着孔子又跟弟子们说:“跟人交往一定要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彰显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短处,才能长久。

2、孟尝君不计前嫌

战国时期,孟尝君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将这事报告给了孟尝君,孟尝君只淡淡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必再提。” 过段时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来了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有点对不起你,卫国国君和我交好,我推荐你去卫国做官吧。”

于是,这位食客来到了卫国,由于能力非凡,受到卫君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卫关系恶化。卫君想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全赖孟尝君不计前嫌,将臣推荐给大王,我不想看到恩人有难,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否则,我宁愿先行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忠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

3、不学无术

宋朝名士张咏和北宋名臣寇准是朋友。当张咏在成都担任地方官时,听说寇准要入朝担任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和属下说:“寇准这人是位奇才,可惜他学问不够啊!”后来寇准被罢相,正好张咏也被免职回家路过寇准处,寇准隆重地接待张咏。张咏离开的时候,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您对我有什么教诲吗?”张咏慢吞吞地说:“《汉书•霍光传》不可以不读。”寇准不知道他说这话的用意,回去后取出《汉书•霍光传》阅读,读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笑着说:“张公这是说我呀。”张咏想要指责寇准不学无术,却又不直接指出,而是让他自己去发觉,既保全了寇准的面子,又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咀嚼菜根】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况《荀子•非相》

开口讥诮人,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慧玉《修身进德嘉言录》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王永彬《围炉夜话》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增广贤文》

【心得体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皆有缺点和错误,对待他人的过失,本着关心他人的态度,完全可以指出来,甚至进行规劝和批评,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注意方法。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仅起不到正向的规劝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连朋友都会得罪。这样的人无疑是以自己的过失来对待他人的过失。如果遇到某个迟钝且固执己见的人,要耐心的进行引导和感化,不能有厌恶或生气之心,这样才能使自己有君子之风。而不是面对他人的愚蠢,自己也变得愚蠢。

在人的一生中,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给予并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种高尚的收获;“途”字由“走”和“余”构成,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坦途可“走”。切记“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每个人都有“我”这个范围,都在设法努力的维护着这个范围,擅自触及,必将受到强烈的反击。别自取其辱,引火上身。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女生的橡皮丢了,报告老师,并说橡皮上有自己的名字,只要全班搜查就能找到。老师没有搜查,跟大家说,我们做个游戏吧!大家都走出教室,每个人单独进屋再出去,橡皮就会回来,否则就搜查。于是游戏开始了,最后橡皮就回到了女生的书桌里。成功为别人护短这是一种美德。

在教学实际中,遇有顽固不化一根筋的学生,要善于化导,不能用偏激的手段“针尖对麦芒”,更不能用训斥的方式“以牙还牙”,这就是以你顽固带对待别人的顽固。如果你非要用激烈的手段对峙顽固的人,除非你有足够的福德能盖住他。

在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种人,他们总是喜欢探听身外之事,对别人的事情津津乐道,指手画脚并乐在其中。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人不仅不会对自己的行径感到羞耻,反而会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来标榜自己的耳目多么灵敏,视野多么开阔,见识多么不俗。殊不知,这类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恶俗之气,只能让人厌恶和远离。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人有千差万别,事有百转千回,我们不能避世,能做的就是在心里放一杆秤,一面镜子,一个警钟,掂量好是非曲直,看清楚世间百态,保持住心境澄明,远离来说是非之人。

读菜根谭语录,能助现在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儒圣境界;品读国学经典,能让现在的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人生哲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