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二)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阿难尊者再次双手合掌,礼拜佛陀并恭敬地说道:如今我虽然听了佛陀您以无遮大悲之心所开示的,关于性净妙常的真实不虚之法语,但我心里仍未通达什么叫做‘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开根结之次第。”

  【无遮大悲】没有局限,毫无保留的大悲心。

  【性净妙常】六根之根性本来清净,微妙常住。代指世尊前文的一系列开示,所谓“六湛圆明”,一旦根尘识心销落,即可成就“无上知觉”,等等法义。

  【法句】即白话文常说的“法语”,讲经说法之文字语言也。

  【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关于“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开根结之次第。“舒”就是解开,“伦”是条理与次序,“伦次”就是指先后次序。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但愿您大慈大悲,再次怜悯法会大众与将来众生,以法音做布施,来继续洗涤大家内心的烦恼尘垢。”

  【沈(音:沉)垢】沉垢,深沉之烦恼垢。其中,“沈”是“沉”的通假字。

  听了阿难尊者的提问,世尊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再次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华巾”上面的“结”,来比喻“六根”,并演示打结的过程,以及解结的次第等等问题。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当时,如来在狮子座上面,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内裙,收敛袈裟,俯身扶着面前的七宝供桌,伸手到桌上面,取来夜摩天所供奉的华巾。”

  “在大众面前,把华巾绾出了一个结,一边给阿难看,一边问:这叫什么?”

  【涅槃僧】汉译“裹衣”,指袈裟里面的内裙。

  【僧伽梨】汉译“杂碎服”,即“三衣”当中的“大衣”,九条至二十五条不等。其中最上品的二十五条衣,也俗称为“祖衣”。

  【七宝几】由“七宝”镶嵌的供桌。“几”通常指小桌或矮桌,此处则指世尊面前的供桌。

  【劫波罗天】指“夜摩天”,乃是欲界第三重天,位于须弥山上方很高的虚空当中,以云为地,属于“空居天”。

  【华巾】华贵的丝巾。

  【绾(音:碗)】挂、系、盘结。

  由于世尊面前的供桌,或者说茶几之类,比较大,世尊才需要作出一系列动作,俯身伸手到远处取来华巾,用来做演示与比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阿难尊者与大众一同恭敬地回答佛陀:这叫做结。”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接着,如来又在华巾上绾出了一个结,再问阿难:这叫什么?”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阿难尊者与大众又恭敬地回答佛陀:这也叫做结。”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就这样,如来依次把华巾绾成结,直到总共有了六个结。每次绾出一个结来,都会拿着结问阿难:这叫什么?”

  “阿难尊者与大众每次都回答佛陀:这叫做结。”

  世尊的寓意,大约是用“华巾”来比喻“性净妙常”,用“六个结”来比喻“六根”,然后,再来引导阿难与大众观察,如何是“六解一亡”,并显发其中的“舒结伦次”,即解结之次序。

  不过,任何比喻都有其局限性,在这里,“六个结”是一个一个按次序绾出来的,但是,“六根”则不同,它们是随着“无明”而同时形成的。这一点,大家需要留意,在“六根”之间,并不存在先后次序,而只存在功用的不同。

  有人问了:既然“六根”之间不存在先后次序,那阿难尊者为何还要问“舒结伦次”呢?

  答:虽然“六根”只是功用的不同,并不存在先后次序,但是,在修行人试图解开“六根”之“根结”的时候,首先要找个下手处,于是便有了“舒结伦次”。

  就好比“华巾”上面的“六结”一样,您要解开这“六结”,总要选其中一个下手,不可能同时解开六个结。而且,您完全可以不按照“六结”形成的次序来解,您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最方便的下手,以便顺利解开“六结”。

  咱大家修行也是如此,虽然“六根”功用不同,但它们是平等的。虽然它们平等,在您修行去解开其“根结”的时候,首先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来下手,以便顺利解开“六根”之根结。

  哪一根最合适呢?世尊前后文已经多有开示,那就是要选择出最圆通、最方便的那一根。

  ——以上道理明白了以后,下面的一系列经文就好理解了。

  下面,世尊便开始引导大家观察: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佛陀告诉阿难:我最初绾华巾,打出第一个结的时候,你们把它叫做结。可是,这华巾本来只有一条,绾第一下叫做结;第二下和第三下,等等,你们为何还把它叫做结呢?”

  【汝曹】汝等,你等。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

  “阿难恭敬地回答佛陀:世尊,这条宝贵的华巾乃是细麻线等编织而成。虽说它本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按照我的想法,如来您绾一下,就有了一结之名;如果您绾一百下,最终将会叫做百结。”

  【缉(音:记)绩】把细麻捻成线,搓麻线。在这个词组当中,两个字同音同义。

  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更何况,您只在这条华巾上面打出了六个结,既不曾打出七个结,也不曾停手于五个结。”

  “为何如来您只允许最初的叫做结,第二个、第三个,等等,就不可以叫做结了呢?”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条宝华巾,你知道它本来只是一条,当我绾了六次以后,就说它有了六个结。”

  “你仔细观察就会明白,华巾的巾体本来是同体无别的,只因为结而有了彼此差异。”

  “巾体”比喻“性净妙常”,“六结”比喻“六根”。在“性净妙常”当中,本来不曾有任何彼此差别,只因为有了“六根”,便有了彼此,有了六种不同作用。乃至于,有了“根”与“尘”的对立,也有了“六尘”。

  既然“六结”比喻“六根”,那用什么来比喻“六尘”呢?可以用“华巾”上面没有打结的那些地方来比喻“六尘”,只是大约如此,不可较真。因为,细心的人会发现,当一条华巾上面打出了六个结以后,会把华巾分为七段,而不是六段。这仍是比喻的局限之处。

  当“六结”形成以后,按照它们被绾出的次序,自然就有了第一结、第二结……直到第六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混淆。于是,本来同体无别的“华巾”,变成了“六结”分立。

  同理,当“六根”形成了以后,依据它们的功能,自然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容混淆。于是,“性净妙常”当中本来的圆融无碍之妙用,即全知全觉,变成了“六根”的六种知觉作用,无法互通互用了。

  对此,世尊继续引导阿难观察: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你怎么看呢?最初绾成的结,叫做第一结;以此类推,当第六结绾出来以后,假如我想把它命名为‘第一结\’,可以这样吗?”

  ——可以这样吗?

  答:在疯狂的二十一世纪,还有啥不可以的呢!

  只是,如此颠倒伦次,犹如人世间颠倒伦理一样,社会就没有了规则,人心就没有了条理,道德也就随之彻底败坏了。到头来,人类自食苦果。

  因此,许多东西,不见得不可以,而是“不合适”。正因为“不合适”,所以说“不可以”。

  对此,阿难尊者依据常识回答世尊: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不可以,世尊。只要六结还存在,这第六结,终究不是第一结。纵然把我平生的智慧辩才都发挥出来,又怎么能够混淆‘六结\’的排名呢!”

  “六结”有其绾出的次序,一旦形成,就无法被颠倒。同理,“六根”有其不同功用,也有六种不同的对境,一旦形成,也无法被混淆,其差别可谓是历历分明。

  于是,世尊对于“六根”的形成,做出小结: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六结\’各自顺序不同,回头观察一下它们的起源,都由同一条华巾所绾成;但是,如果要破坏它们的次序,却终究做不到。”

  “那么,你们的‘六根\’也是如此,它们是在‘性净妙常\’的毕竟同体当中,发生了‘知觉作用\’的毕竟差异。”

  【循顾】回头观察,反观。

  【毕竟同中,生毕竟异】在“性净妙常”的毕竟同体当中,发生了“知觉作用”的毕竟差异。

  “六根”一旦形成,“性净妙常”的“毕竟同”就表现不出来了,而表现为“六根”当中“知觉作用”的“毕竟异”;同时,也伴随着“六尘”境界的“毕竟异”。但是,即便如此,“毕竟同”也不曾被破坏过,它仍在那里,默默于无形。

  ——什么叫做“见道”?那就是以您的般若智慧,时时处处于纷繁芜杂的“毕竟异”当中,觉悟到“毕竟同”,深知它非生非灭。

  有人问了:那到底什么叫做“毕竟同”呢?

  答:见一切法空而不实,此平等无差别之性,名为“毕竟同”。它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亦名“空性”,亦名“性净妙常”,亦名“非生非灭”,亦名“如如”。

  正因为“毕竟同中,生毕竟异”,所以,一切尘世景象的“毕竟异”当中,到处都是“毕竟同”啊!要是没有“毕竟同”之法体,何来这万千世界无奇不有的“毕竟异”呢?请大家时常如此观察,便可以慢慢体会到那“非生非灭”之法性,它乃是“毕竟同”而“毕竟无相”且“毕竟不死”也。

  前文,阿难尊者请问身心的“根结”之所在,以及如何“解结”,十方如来都回答为“六根”。那么,只要解开“六根”,是否就到达了“一个”佛陀的境界呢?是否有那样“一个”正等正觉之果位呢?

  对此,世尊继续用比喻来引导大家观察: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佛陀问阿难尊者:如果你一定不想让这‘六结\’存在,而想要让它们恢复成为‘一条\’华巾,又该怎样实现呢?”

  其实,即便“六结”尚存,华巾也是“一条”,本是一体无别,只是被“错认”为“六结”差别罢了。当“六结”都解开之后,“错认”不复存在,“一条”华巾便整体显现了。

  比喻说来:即便“六根”尚存,全法界之“性净妙常”也是“一如”的,本是一体无别,只是被“错认”为“六根”以及“六尘”差别罢了。当“六根”之根结都解开之后,“错认”不复存在,“一如”之“性净妙常”便整体显现了,那就是菩萨的法身。

  全部解开“六根”之“根结”,名为菩萨“见性成佛”,其实也是“即身成佛”,“六根”之色身皆化成法身与报身也。在此之前,虽然“六根”尚在,却能够透过“六根”差别,而当下觉悟到“六根”、“六尘”与“六识”,无非是“性净妙常”,不论“解”与“不解”,“六根”本如幻,其根性本自如如,即是法身;这叫做菩萨最初的“明心见性”,需要超越思维的“明见”,才算数,仅仅理解这个道理是不行的。

  对于世尊所问,“六结”恢复成为“一条”,该如何实现的问题,阿难尊者如此回答: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蜂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

  “阿难尊者回答说:这‘六结\’如果还存在,就会有‘是\’与‘非\’蜂拥而起,在‘六结\’当中自己发生。于是,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

  【是非】“是”与“不是”。

  在“性净妙常”当中,本来没有“是”和“不是”,一切概念都如同龟毛兔角,尚未发生。可是,一旦有了“六根”,那就不同了,分别随之发生,概念随之形成,执着也随后蜂拥而起;烦恼呢,如江河之滔滔,无尽无穷矣。

  常有人问何为“开悟”,大体说来,您的心如果能够脱开“是”与“不是”的执着,嗯,这个可以算作是“开悟”了。此人必然时常法喜充满,心境宽广而包容。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如来您今天倘若一下子把‘六结\’都解开,‘结\’如果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了彼此差异。”

  “这样的话,尚且不必把它叫做‘一巾\’,所谓的‘六结\’又在哪里呢?”

  当“六结”都解开了以后,“华巾”上面就没有了彼此之分,于是,连所谓的“一巾”都不需要标立了。处处本来是“华巾”,说一说六,已成了痴人说梦。

  以“六结”比喻“六根”,同理可知。

  于是,世尊接着阿难尊者的观察体会,来明示何为“六解一亡”之真义: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佛陀说道:所谓的‘六解一亡\’,也是如此。”

  “只因为你们无始以来,心性当中发生了癫狂迷乱,于是便有‘六根\’之‘知见\’从中虚妄发生;相应地,随着‘六根\’之‘知见\’不停地虚妄发生,便因为‘知见\’疲劳而发生了‘六尘\’。”

  理解这段经文,可以参照前文第四卷初,世尊对于富楼那尊者“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的解答,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相当于此处的“无始心性狂乱”。而“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相当于此处的“知见妄发”。其后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相当于此处的“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比对《大乘起信论》,本段经文则相当于“无明不觉生三细”。其中,“无始心性狂乱”即“无明业相”;“知见妄发”即“能见相”;“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即“境界相”。

  总之,“六根”当中的“能觉”之知觉性,以及“所觉”之“六尘”,一同发生于“性净妙常”当中,同属虚妄,毫无真实可言。犹如“狂花”发生于“虚空”当中一样,本是幻觉,并非实有。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就比如有人用眼睛瞪视虚空,时间一久,疲劳了以后,就会看到有星星点点的‘狂花\’,在湛澈精明的觉性当中无缘无故纷乱而起。”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以及众生之‘生死轮回\’,还有诸佛之‘大涅槃\’,统统都是‘性净妙常\’当中的狂乱疲劳所引发的颠倒‘狂花\’之幻相。”

  因此呢,一旦到了“六根”之“根结”都解除之际,一切“知觉性”与“六尘”境界,都将回归于“性净妙常”,不再有任何彼此之分。

  到那时,属于生死轮回的“六根”固然已经了不可得,属于非死非生的“大涅槃”之佛果,又从何安立呢!故名“六解一亡”。换句话说,“六根”解除之后,“一真性”也同样了不可得,“一法身”也同样了不可得也。

  只是,虽然了不可得,“妙真如性”与“清净法身”,等等,终究不会落入断灭。它不是修出来的,也永远不会灭亡。它就是法界之实际,非任何数量可及,亦非任何名相概念可及。

  当世尊开示了“六解一亡”的含义之后,阿难尊者前文的提问还剩一个问题,即如何是“舒结伦次”,也就是解结的次序。

  于是,阿难继续请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