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有雾,为何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没算出有雨啊,导致命丧五丈原?(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
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说过这样的话:“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就是说,大凡伟大的人物下凡到人间,都是赋着一定的使命而来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下凡,他的主要使命就是发起“古文运动”,故韩愈能很好地做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但是在其他方面就是他所不能做到的,如抵制唐宪宗迎佛骨、奸佞们对自己的毁谤等等,他都无力阻止。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年间,作者很有宿命论思想,他认为三国归晋是天意,诸葛亮虽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和,但他下凡的使命就是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因此在促成三分天下的重要战役中,他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草船借箭时,他能提前三天推知三天后的早晨,大江之上将会大雾弥漫,到曹营草船借箭必能成功。借东风时,在江南的隆冬季节,一般都是刮西北风,哪来的东南风?但此役关乎三分天下的成败,故天助孙刘,诸葛亮筑高坛,摆八卦,就能很顺利地借来东风。故后人曾有“东风不与周郎面,铜雀深深锁二乔”的诗句传世。如果诸葛亮借不来东风,哪里还有三国?但是,司马懿却是三国归晋的开基人,他是万万死不得的,诸葛亮虽然精通天地造化,却不能违天行事,因此,在上方谷一战中,他虽设下妙计,引司马懿父子入谷,并用火攻,火烧上方谷,欲烧死司马懿父子,怎奈天意有定,岂容你诸葛胡来?因此也就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地来了场瓢泼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因此诸葛亮感叹道:“谋事者人也,成事者天也!”正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使命已经完成,最终因操劳过度,大星郧落五丈原。
正因为作者有宿命论的封建思想,三国之中的各个事件结果,各个人物的归宿,都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我们在阅读一些古代小说时,一定要对这些封建迷信思想有所认识,有所批判。
#####前几年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诸葛亮救了司马懿》,当然有点戏谑的成分。事件发生在《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经周密筹划将司马父子诱入上方谷,而后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发,草房内干草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
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诸葛亮无奈地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那么,是不是诸葛亮在筹划上方谷之战时,没有算出会下雨吗?按照小说的演绎,草船借箭和借东风都显现了诸葛亮超凡的预测天气的水平,像上方谷之战,诸葛亮肯定会慎之又慎,既然用火攻,必然要防备下雨,所以,肯定预测不会下雨。但偏偏是不该下雨的时候,大雨不期而至。究竟是什么原因?
首先看一下云的降水机制,云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随着空气上升,地面附近的水蒸气被夹带着一起上升,水蒸气到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云。但要形成降雨,必须聚集大量小水滴和小冰晶,这不仅需要水蒸气的含量特别大,还必须提供充足的凝结核。
再看上方谷,又名葫芦谷,其地理特征不言而喻,这样的地方,空气很难流通,必然含有充足的水蒸气,不过,空气洁净,缺少凝结核,所以,不应该形成降雨。问题是卧龙先生帮了忙,用来袭击魏军的柴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必然会含有大量的微尘,这些微尘正好起到了凝结核的作用,所以,在自然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场大雨就从天而降了。
另外,战场上的战鼓声,人喊马嘶声,兵器的撞击声,对降雨的发生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在空气里是靠空气的振动传播的,空气的振动会带动空气中小水滴的振动,进而使小水滴相互碰撞而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水滴而降落。有人曾统计二战时,战场上发生激烈的炮战过后,往往会有倾盆大雨。美国曾经利用高音喇叭,对空播音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据说取得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上方谷一战,没有火攻,就没有大雨,司马父子就可能在劫难逃,看来还真是诸葛亮帮助了司马懿。
#####真实的历史上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说
从命理学角度上来说
司马懿就是有天命
苍天庇佑
所以才有后来司马氏统一三国
开创晋朝天下
#####我是羽林轻骑,我来回答。
首先诸葛亮是道家人物的典型代表,京剧《空城计》里的唱词:“我本是卧龙岗一道家。”一语中的。
中国历史上的鼎盛王朝,特别从动乱到鼎盛过渡时期,出世力挽狂澜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道家一贯的作风,就是《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家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智囊型军师,如周朝姜太公、越国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明代刘伯温等。
诸葛亮则又不同,他是道家人物的典型代表,却又有着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道家和儒家精神的完美结合。
诸葛亮是成于道家,死于儒家。
诸葛亮精通很多道家的功夫,如奇门遁甲术,周易学和天象学等等,这些功夫也在他后来的战争和政治中得到完美的运用,如他的周易功夫让他在鱼腹浦布下相当于十万兵的八阵图,他的奇门遁甲术让他在赤壁战前借东风,在司马懿面前装神,等等。而相比而言,他的天象学用得更多。
诸葛亮的天象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天文地理,一部分就是预测,下面着重回答两个问题。
1.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算出江上有雾的问题
这个技能其实并不神秘,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虽没有现代这么多的科学手段,可是在农耕和游牧生活中,即使文盲率很高的农民和游牧民群体,都一代一代的积累了相当多对气象预测的经验,这些经验能预测一些简单的天气,我们现在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都是口口相传的经验,比如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等等,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想在战争中有所作为的战略家军事家,更是把对天气的掌握当做一种基本技能。
孙子兵法中的《始计篇》,将天象在战争中的地位排在道之后的第二位,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短短几个字,涵盖了天象的所有内容:昼夜,晴雨、时令、冷热等等。
诸葛亮向来以管仲、乐毅自诩,对气象学问专研至深,已经到了专家级,他的时代无出其右者,对草船借箭大雾天的预测,实在是小儿科。
草船借箭时的天气,是一个极端的大雾天气,“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这场大雾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来说,预测并不难,因为极端天气总是会有很多明显的预兆特征,比普通天气好预测得多。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高明,不在他预测出大雾,而是他利用大雾想出的妙计,这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
这场大雾周瑜知道,曹操知道,生活在当地的士农工商们都知道,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利用大雾做文章,收获了十万支箭,这除了需要胆量,还需要对曹操的了解,对曹操水军的了解,对战争心理的了解。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块同样的肉,有些人能做出一盘精美的佳肴,有的人做得味同嚼蜡,其实功夫在肉之外,比如火候,刀工,用料等各种资源的调配融合。
因此,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含金量并不在预测到大雾,而是他对万物皆为兵的领悟。
2. 为何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时没算出有雨的问题
五丈原的那场火,在自然科学上有较为详细的解答,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讨论的是诸葛亮是否知道上方谷有雨。
《三国演义》里出现了很多诸葛亮对天象的解读,如:
1)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必能得到荆州和益州:“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2)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发现了庞统的所在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
3)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早得到了关羽的死讯:“吾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知云长必然被祸,但恐王上忧虑,故未敢言。”
4) 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
通过这些事实的推论,诸葛亮是知道有雨的,他失败的原因,司马懿说得很清楚:“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
一句话,就是违背天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时,谯周对后主刘禅说:“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诸葛亮说:“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知道谯周说得对,此行凶多吉少,可是这时候诸葛亮身上的儒家精神占了主动,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父子时的诸葛亮,已经从潇洒自如的道家人物变成了悲剧性的儒家人物,他明知这场大火烧不死司马懿父子,可是他要试一试,当大火熊熊燃起时,他还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如此大火之下司马懿父子必死无疑,当大雨浇灭大火时,诸葛亮说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这句话说明诸葛亮早知道结果,可是他就是要这么做。
诸葛亮的失败,是他六出祁山就决定了,因为六出祁山违背了天象,不仅烧不死司马懿,连他自己也性命堪忧,姜维让他用祈禳之法挽回,他说:“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一向自信的诸葛亮说这话的时候显得非常没有自信,因为他已经知道天意,但是他不甘心,他内心儒家的精神让他还想搏一下。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比诸葛亮轻松许多:“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他知道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
结果是两人都知道的:诸葛亮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这时,诸葛亮再次发出无奈的感叹:“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诸葛亮是一位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是古代的一个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到现在都是一个谜,他发明的诸葛连弩,更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奇迹。
今天借着题主的问题,我给大家说一下,关于诸葛亮的“失算”的原因,为何在上方谷诸葛亮没能算出来有雨呢?
咱们先看一下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是什么情况,让他能够准确的预测出起雾、起风。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以刘备集团顾问的身份,来到了东吴协助周瑜大都督与曹操开战。
周瑜和诸葛亮二人当时不谋而合,均认为火攻是击败曹操的关键所在,但是火攻就需要有东风才行,后来诸葛亮借来了东风,大败曹操。
在这之前,周瑜曾经给诸葛亮出过一个难题,让诸葛亮造箭十万,这在鲁肃看来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分明是周瑜要弄死诸葛亮的计划,鲁肃当时甚至想私放诸葛亮走了,但是诸葛亮没害怕,一口答应了周瑜,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必定拿出十万羽箭。
周瑜觉得好奇,但是无论怎么想,都不觉得诸葛亮能造箭十万,鲁肃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而诸葛亮每天就是准备小船,一点也不着急造箭,他每天夜里查看形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一口答应周瑜,说明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观测好了星象,预测出了几天后有大雾的天气,这可能是诸葛亮多次观察星象的结果。
首先,诸葛亮这次观测可能在来东吴之前就已经开始观测了,时间非常充裕。
其次,这一次观测的是一场大雾,类似于天气预报一类的事情,是根据星象对天气的一种预测,由于是段时间内的推断,所以诸葛亮有一定的把握。
咱们再来看上方谷一战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葛亮的“预测失败”呢?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上知天文,可以观星预测,几乎每天夜里,诸葛亮都会在夜里观星,查看近期的天气,也有时候能看出上天对他的一些启示。
上方谷一战中,他没有预测到大雨,我认为有两个原因,这两个主要原因和赤壁之战时的推算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来“推测失败”的原因。
上方谷之战,司马懿父子能不能中计还不好说,是一个短期的战斗,所以观星的时间不长,概率不是很高。也就是说诸葛亮对此次的观星,极有可能是准备不足,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准备充足,确实看出来没有雨,才确定以火攻。那为什么有雨了呢?下面在看下一个主要原因。
上方谷,又称为“葫芦谷”,是一个设伏的完美地形,肚子大口小,以火攻,司马懿必死无疑。
诸葛亮如果观星看出来没雨,才会设计这样的进攻,但是后来产生了雨,是诸葛亮看走眼了吗?其实不是。
上方谷是葫芦形状的山谷,大火的产生巨大的热流,由于地形原因,这股热流顺势上升,到达一定的高度,与上方的冷空气对冲,临时产生了大量的降雨。
这样的操作不属于天气自然走向,是临时产生的一种变数,所以诸葛亮之前观星,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天气变化,所以这场大雨下来的时候,诸葛亮叹息一声,便不与天争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支持我哦~
#####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火烧五丈原都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精彩章节。
《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其三天之内造箭十万,诸葛亮充分运用自己高深人天文学,气象学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准确预测出几天后的大雾天气,利用曹操的多疑心理,草船借箭成功。
《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在上方谷烧了他一生中的第五把火,也是最后一把火,将一生小心的司马懿父子烧断于谷口,司马懿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奈何天不灭晋,忽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司马懿等得以生还。诸葛亮无奈地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草船借箭”,正史上没有记载,但却真实发生过,还过主人公是孙权。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记述中,孙权乘的不是轻船,而是大船。曹操于是下令射箭,万箭齐发,箭太多,很快使船向一边倾斜,孙权便下令掉转一面,然后满栽而归。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无论是《三国志 蜀书 後主传》、《诸葛亮传》、《魏书 明帝纪》、《晋书 宣帝纪》等正史,还是野史笔记都没有任何记载,所以显然本故事纯属小说虚构,不能当真。
《三国演义》是一部严重尊刘贬曹的小说,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就是要用周瑜、司马懿在诸葛亮神机妙算面前的狼狈,来衬托诸葛亮智绝,同时也增加小说精彩性。
诸葛亮之所以能算出江雾却没算出雷阵雨,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是三国所以有人物中最聪明最智慧的人物,他一出场,所有的人都马上成了配角,如火烧博望与新野,明明是两场败仗,却被描写成曹军中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不是虚构,就是移花接木,其目的就是要将诸葛亮打造成算无遗策,精通军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卜会算,会使法术的全能型人才。
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火烧上方谷虽然是小说虚构,如果从现实生活科学分析有角度,我们也可看出“葛亮之所以能算出江雾却没算出雷阵雨”的诸多合理性。
比如,“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诸葛亮之能算出三天之后有大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久住江南之地,熟悉当地气变化。
我们知道诸葛亮住在南阳隆中卧龙岗,靠近长江,知道长江的天气,冬天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因而有了趁大雾“草船借箭”的预案。而且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也驻军江边几个月,观察时间非常充裕。通过留心观察季风气候天气变化,找出规律性,预测出三天后的大雾天气,不是什么难事。
二、长江冬季多雾,预测成功几率很高。
从地理角度上讲,汉水流域的长江水汽充沛,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空气达到饱和而形成大雾,符合大雾容易形成的风、温、湿条件,所以在秋冬季出现雾的频率很大。
三、留心江边变化,总结民众生活常识。
诸葛亮没事常在江边转悠,在看一些自然天气变化的同时,顺便与在江边生活的当地渔民交流,从一些类似“十雾九晴”、“ 一雾三睛”、 “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等等,日常生活谚语中,得出了“三日之内必有大雾”的判断。
正是有以上三点,诸葛亮才敢这么操作,正如他自我总结: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而“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好不容易引司马懿上钩,却因一场大火救了一命,虽是小说虚构,诸葛亮没的算准下雨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山中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是常态。
山区由于地势、地形、坡向的不同,造成的温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山谷这样高压与低压交锋的地方,季风吹来,风带上水汽受到山体的抬升,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强降雨。一会天晴一会突降暴雨,东边日出西边雨,在山中是常有的事。
二、由于是伏击战,不确定因素多,不好把控。
上方谷之战是伏击战,需要先把司马懿父子引到山谷中来,能不能引来,什么时候到达山谷,主动权不在诸葛亮,而在司马懿的决策。况且司马懿的策略一直是坚守不出,即便出战也是速战速决,决不恋战,诸葛亮能将司马懿引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刚好诸葛亮放火时,遇到山谷中突然下雨,也不是什么奇事。
再加上时间紧迫,要准确推算出上方谷这个狭小的山谷上方,什么时候有雨,什么时候,拿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来说,也是做不到的,诸葛亮推算不出来也情有可缘。
三、由于地表温度升高,突然引发雷阵雨。
有科学家分析,上方谷是一个山谷里的洼地,空气不流通,温度大,水汽重。一旦谷内起火,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遇到上层冷空气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最终导致大雨倾盆,其实就是对流雨,正好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
从结果看过程,《三国演义》的故事安排,其实都是基于真实历史。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正史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艺术再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中讲的一些历史事件,可以创作,但结果却不能改变,必须和真实历史一致。
比如,诸葛亮出山后,放的两把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故且不考证是不是真放了,即便是诸葛亮施计放了火,烧是曹军损失惨重,但刘备弃新野,走樊城,奔夏口,一路逃窜却是历史事实。长板坡张飞、赵云表现再神勇,结果也是曹操占领荆州,刘备败走夏口,等等,这些大的历史事件都无法改变。
再有,司马懿死在诸葛亮后面十几年,这是基本事实,罗贯中再想描写诸葛亮智谋过人,能掐会算,也只能写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面前,如果处处被动,最终也无法违背真实历史事实,把司马懿写死吧。
否则就不是历史演义小说,而且是神话小说了。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虚构,将孙权的故事移花接木到诸葛亮头上,主要是用来突出诸葛亮的智,曹操的疑,以及周瑜的气量狭窄,为后来的“既生亮,何生瑜”作铺垫,所以这一虚构并没有违背历史基本主线走向。
火烧上方谷也是一样,既要神话诸葛亮,又不能把司马懿写死。
罗贯中挖空心思虚构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火战,又不得不再设计一场及时雨,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正如小说诗中所描述的,这一故事情节的设计,在塑造诸葛亮盖世才华,司马懿不是敌手的同时,更加渲染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悲情,在故事情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收到了让读者扼腕叹息的艺术效果。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不仅被历代文人喜爱,也是众多统治者树立的典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达到巅峰,诸葛多智而近妖,但是就算也没给读者以虚幻感,反而增添了人们更多的个人好感和汉朝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三巨头”“火攻”策略)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是“算无遗策”的,从出师表的大略制定到后期北伐策略,从火烧到水战都表现出惊人的军事能力——但是却有意外。草船借箭是经典典故,诸葛亮迫于周瑜的嫉贤妒能,将计就计,和鲁肃商量好对策,趁着天黑雾大,“取”了曹操十万支箭,诸葛亮船中气定神闲,表示这次“冒进”毫无危险。
(《新三国》濒死的司马懿)
类似的事件还有借东风赤壁破曹操。诸葛亮弄了个神坛向上天祈风,最后果然来了东南方助周瑜大破曹操。周瑜大为嫉妒后来活活把自己气死。
不过事实上历史中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借东风这事怕是也没几个人信。
还是说《三国演义》诸葛亮失策的时候,诸葛亮前期的能力是同刘备事业一同上升的,可以说一个是天下第一谋士一个是军阀的后起之秀。等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显得有些疲软。不仅不会用人,如马谡之流让北伐停滞,而且还显得力不从心。刘备生前就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用,但是显然诸葛亮当成了耳旁风,作者为了树立诸葛亮完美形象,马谡就成了唯一负罪人,淡化诸葛亮的错误,诸葛亮在屡次北伐失败中降低官位,倒是成了美名。
(《三国》诸葛亮被雨浇哭)
除此之外,为了宣扬诸葛亮,直接给魏延一个反贼形象,而这早就被诸葛亮看出来了,魏延出场就被定义为“反骨”。在上方谷一案中,司马懿濒临死亡,但是天降大雨,诸葛亮无计可施。这里一是围困司马懿属于“千载难逢”的事件,能有机会围剿就不错了,天气着实属于次要考虑的因素;二是司马懿天命之子,诸葛亮“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后来主子也丢了,刘禅昏庸算是半通明人,诸葛亮杀不了司马懿。
《三国演义》全书和影视剧自从关羽死后就是一片悲哀感,到了诸葛亮时期就成了无力感,着实有英雄暮年的悲凉。
#####草船借箭的故事,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让这些故事变成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更是神奇异常!在老百姓的口头上,吹的神乎其神,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的人,尤其是借东风的存在,让他更是有一个神秘的光环——呼风唤雨!
现在说一说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出草船借箭的大雾,为什么不能算出上方谷的大雨?
第一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够算出草船借箭的大雾?
我们仔细研究诸葛亮,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他比较爱学习钻研,他这个技能让人不得不叹服,他一辈子在兵法上有所建树——八阵图,就是诸葛亮研究改进的!
在机械设计上也有所涉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锁等机械设备都是诸葛亮发明的!在音律上也是有所研究,相传他也有琴谱留史,由于后人保管不善,最后被后世人搞丢了!重点在这里:古代做事最重要的、最神秘的技能,诸葛亮必然是会的!这些你信不信反正治学比较严谨的陈寿老先生是认可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如下记载: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诸葛这些神技能,既然得到确认,古代发展最厉害的一个技能叫:观天象,知时节,这个诸葛亮不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诗经中已经有记载,老百姓根据时节作息,以及天象来判断天气。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虽然是假的,但是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有的,是在赤壁附近,长江流域上,这个天气特征是具备时节性和季节性,虽然有特殊性,但是也是有一些征兆的,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后风!”。
月晕
在赤壁附近的长江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区,尤其当年赤壁作战的是十二月份,长江流域比较阴冷,出现大雾的概率极大!让诸葛亮算出来有雾是极其可能,且真实的!
诸葛亮是根据时节和天象推算出来的大雾,而不是有些人讲的,拿出三个铜钱,占卜一卦算出来的天气,这两者完全不一样哦!
现在说第二问上方谷的大雨,为什么诸葛没有算出来!
上方谷所在位置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地方是不存在的,是罗贯中老先生杜撰出来的,或者说是存在,我们后世人还没有考证到!根据司马懿和诸葛亮战斗的地方,总体来推算的应该在秦岭北麓地区某一处吧,既然是一个谷自然离山很近,山中的天气,就比较难说了,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风雨磅礴,说不清楚,凡是有爬过秦岭的驴友都有一个体会,自己带着再周全的设备,对无法应对秦岭上的天气,秦岭上有“一日四季”之说,一天有可能出现风霜雨雪,这都是小儿科,那么你让诸葛亮怎么算天气呢?
诸葛亮的“算天气”是根据天候、时节、地形、季节等基本数据推断出来的!根本不是用龟甲出来摇出来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神话过程,是人们一味的为了表现他超出常人的地方,就连基本数据的推断,都被演绎成了一个神乎其神的手段,虽然观天象、知时节,预知天气情况是一个预测概率事件,听起来也比较高大上,但是准确率确实很低!现代人的天气预报都做不到准确,何况千年之前的诸葛呢?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组镜头,诸葛亮观察长江之水文地理时,遇一渔夫,攀谈中渔夫说起在隆冬季节偶有东南风起!于是诸葛亮仔细观察长江水势突变混浊,泥鳅泛水,鱼?也泛于水面,这是天气变化的预兆,故而算出江上先生雾后起风,生雾借箭十万,借风败曹定鼎!按照《三国演义》小说是诸葛亮算出来的,不如说是诸葛亮调查出来的!夫为大将者,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忠君势主,协调万方,方是能者!借势一说就是借敌方武器,如借雾赚箭,不出我力,耗敌资材,这是上策。借风是借自然之力,一风胜十万将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不出自力,使曹军自相践踏,这便是谋略,智囊的作用。
万事万物,虽有一定之规,又有无穷变化,难求尽善尽美。在人算中有九,但天算却有一!这一招如果用好了就会触发天机转变,能者掌握之一便可改变时局。
《雍正王朝》中八王允祀算到九成,只差一成未算,恰恰这一成便点了他的死穴,那就是十三王死而复生,八王在明,十三王在暗,明中力量一目了然,暗中力量暗伏玄机。这也并不神秘,无非是提前备了备案而已!
同理,诸葛亮之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调查研究,根据调查出来的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因势用兵,以少最的资源获得最大利益,这是智谋的力量!
上方谷之战,本来诸葛亮根据地势,天气,环境,双方的力量,双方的智力,进行了演算后才用的兵,但正如小说中说的:“谋势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其实际是如同周愉,曹操没有计算出大雾和东南风一样,是不了解天文气候变化!同理,诸葛亮什么都计算周到了,唯一没有想到天气会突然变化,其实是诸葛亮没有想到,这没有想到便是失策,如同八王允祀失算一样,这是常态与偶然的关系!常态是逻辑思维的必然因素,偶然则是在常态内暗中变化力量的一种垢积薄发的另一必然因素。八王允祀和诸葛亮正是对这种暗中发展的势力没有正确的估计才会失败。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是其失策,失败的托词!如为什么诸葛亮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气候会突然下雨,什么努力不是付之东流吗?
这是小说家告诉世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总有不如意事,有不如意事才正常,什么都顺利,那么离出大乱子不远了,这叫物极必反,事物是变化的,运动的,而人的谋略再完美也是滞后的,所以这个天算是失败的托词!
这毕竟是文学作品吗,没必要太认真追究原因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