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4)
“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这里讲了两种心念佛:一是散心称名,即念佛时心散乱不定;一是一心称念,即念佛时一心不乱。
散心称名又有两种。一种是无信无愿,甚至根本不信佛的人,有口无心随便念一句,想大家都听到过。前面玄义明宗的信因,及力用的毕竟不退,都讲到散心称名尤为成佛种子。将来因缘成熟,此善根种子即显现,便会念佛求生西方;另一种散心称名的情况,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具足深信切愿,但念佛的功夫浅,尚未得一心不乱,此等人即能往生净土。前面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他能符合信愿得生的条件,又在持名念佛,往生的因具足。临终时若能心不颠倒,正念不失,又有助念胜缘,则哪怕一念十念,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散心称名的善根福德亦不可思量。
“况一心不乱哉。”散心念佛者早迟也能往生极乐,何况一心称念?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则当生必生净土无疑,而且往生的品位不低。
解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这一段文,说明接引往生之无上果。
“故使感应道交”,故使二字是承上启下,承上信愿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之故,而使因果相契,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众生善根福德为能感,弥陀圣众是所感。佛圣慈悲为能应,众生善根福德是所应。感应道交即俗语心心相印。
“文成印坏”。古代印刷术落后,字模用泥做,印一次,文字出来,泥模便坏了。文成与印坏同时,不分先后。这是比喻我们念佛的人,念到一心不乱,净业功成,临终往生,则娑婆色身报谢,极乐莲胎托生,即娑婆印坏,净土文成。成坏就在一念之间,这边坏的同时,那边即成,如《大回向》中所说:“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阿弥陀佛和莲池海会的声闻、菩萨圣众,不来而来,亲自垂手接引行人往生西方。
“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往生的人神识便离开躯壳,不去而去,生到西方宝池莲华之中。
不来而来和不往而往,同修们若将前面所讲的“五重玄义”学通了,便很容易懂。从理讲,弥陀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能随缘遍应。常随缘而常不变,照而常寂,弥陀之法身如如不动,不离本处,故请不来。犹如天上月,普印千江水,而月体在天上实未下来。从事说,月体虽不动不来,而干江之水不论大小深浅,只要水不动荡,就无处不现月影。弥陀法身虽无来去,但常不变而常随缘,寂而常照。众生只要心清净,信愿持名,以此善根福德感于佛,佛即会应,一一现身其前,或现应化身,或现报身,垂手接引,故名而来。总而言之,从弥陀圣众边讲,接则决定接(事),来则实不来(理)。
同样的道理,从理说,行人心识之体,本来周遍法界,如玄义明宗中讲的:“十万亿佛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临命终时去极乐世界,是往生我们自心本具之极乐世界,这是我本人之事。自心本无往来之相,故说不往。从事说,虽是自心净土,仍需仰仗弥陀愿力,以及自己信愿持名之力,方能脱离娑婆秽土,而往生极乐净土。如玄义明宗中讲的“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实有往生之处,故又说而往。因此,从念佛往生的众生讲,生则决定生(事),去则实不去(理)。
顺便讲一下,往生极乐世界的是我们的心识,不是这个身体。这里讲得很清楚,是行人的心识,托质宝莲。我们凡夫因被色身所困,故不得自由。唯有脱掉色身,方能自由。经上讲凡夫之身,犹如黑皮桶。禅宗初次开悟叫打破黑漆桶,或叫桶底脱落。我们临终时,色身一坏,即如黑漆桶给打破了,桶底脱落,心识离开躯壳,便自由了。所以临终时这个身体坏了不要怕,千万不能贪恋,要彻底放下。唯有丢弃这个臭皮囊,方能自在往生,托质宝莲,得莲华化生之清虚妙体。
心识二字,心为真心,识即阿赖耶识,是妄心。为什么行人既有心又有识呢?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未断烦恼,尚未能转识成智,真心妄心皆有,故往生时有心有识。其实心与识本来是一,真妄不二啊,前面已用水与波的譬喻解释过。我们的心好比是水,识即同波浪。外面境界风一吹,迷了,心动了,水便起了波浪,心变成了识。觉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不随外境而转。外面境界风来,心依然如如不动,波浪即平息,复归为水,识又转成心了。
同修们既明白了心与识是怎么回事,就不用担心了,到临命终时,只要正念不失,依然一句阿弥陀佛,心中不起大风大浪,虽识浪尚未完全平复,也能以心识往生。当知行人之所以能心识往生,即带业往生,全仗弥陀悲愿,亲垂接引,而得横出三界。不是我们自己去的,是阿弥陀佛带我们去的。这就是净土法门仗他力之特别殊胜处。
解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一段文,别明能持所持。
能持的是善男女。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要搞清楚。有人说:“我吃素持斋,就是善男子。”吃素的人很多,不一定都能称善男女。这里说善的标准是“但闻佛名”,此佛名专指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这个闻字很有讲究,不是听到佛名便是闻,下面会解释,听到了要能信,能愿,能执持名号,即闻字包括了信愿行。故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并具足三资粮的人,方可谓“即多劫善根成熟”。
“善男女者,”据刚才所说,本经善的标准,是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都可称善男女。
“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佛教里的男女,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人。如这里列举的“出家在家”,指学佛身份不同的人;“贵贱老少”,是社会地位不等、年龄不同的人,包括外道异众;还有人道以外的“六趣四生”。六趣是众生由业因差别而趣向六处,六趣即六道。四生是四种出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具六道,六道统四生。六趣四生中性别不同的两大类众生皆名男女。畜生往生的事例很多,《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中,就记载了不少。在前面注解序文中,我们也讲过寺院的一头老牛念佛往生的故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我们不可轻慢恶人,不可轻慢恶道众生,说不定他们比我们先成佛,将来还会当我们的老师呢!
“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只要闻佛名号能欢喜信受的,都是多劫善根成熟者,皆名善男女,能信愿念佛,皆得往生,即使是造过五逆十恶的也不例外。《观经》上讲得很清楚,下品下生的人,在生造了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地狱相现。由于宿世善根成熟,感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求生西方。他一听即信,并能至心念佛求生西方。这如同落水之人求救,拼命念佛,念了十声,便蒙佛接引往生。我们在前面劝愿一科中讲到唐朝的张善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杀牛,造了严重的恶业。临终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便深信不疑,恳切念佛求生,念了不到十声,阿弥陀佛即来接他走了。这就是多劫善根成熟。虽是恶人,一旦回头,那种勇猛心,一般的善人比不上,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这里所讲的善,与世间的标准是不全同的。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我们所持的佛号为什么称万德洪名呢?前面说过,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以大愿大行称性功德所庄严成就的,具足了弥陀万德,亦即我们性德所具之万德。洪字之意义是大。故称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名是假名,德是实德,全实德而成假名,假名外更无实德。以假名而能召实德,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呼召来名号所具之万德,并且能全都召来,一德也不漏。亦即以一句万德洪名,呼召我们的性德。
“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持名念佛,统百行而无遗,摄众德以具备。因此即以持名为正修,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不必再去修观想参究等其余的行门了。观想不仅其他法门中有,净土法门中也有,如《观经》讲的十六妙观,其中便包括了观想法门和观像法门。前面讲过,我们末法众生心粗,境又细,故难以观成。参究是禅宗的修法,要起疑情,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此法亦难,非常人能修。净土法门强调修清净心,除了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别无他念。念佛若夹杂参究,则疑情便有碍净念了。
《要解》序文中,澫益大师告诉我们:持名一法,“统宗教而无外”。序分中再次强调: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通通摄尽无遗,观想参究亦在其中。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通章》里给我们作了保证:“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已经选定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不必再去加点其他法门的修法,一心一意执持名号就行了。
“至简易,至直捷也。”至简易即最简单容易。念一句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一点都不复杂,再简单没有了。修学起来很容易,只要会说话,就如只有三岁的小孩,只要一教他就会念。真是智愚老幼都会念,动静闲忙皆能修,实在是简单容易到极点。直捷是直截了当,不走弯路,又非常快速。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故直捷至极。澫益大师在《要解》序文中说得很清楚:“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所以,舍此至简易至直捷之持名念佛法门不修,而去修其他的法门,还能算个聪明人吗?前面讲的七菩提分中,择法很重要!方法越简单,修起来越自在,越容易成功。这个方法就是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
解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由此往下,别明闻思修三慧。
按照一般的讲法,闻慧是依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思慧是依思维道理而生的智慧,修慧是依修禅定而生的智慧。这里的三慧依持名念佛法门来解释。这段文说明闻慧。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同修们听到此经后就要相信,相信有个极乐世界,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相信了还要发愿,厌离娑婆苦,欣求西方乐。发愿之后,知道要执持名号才能真正去得了,于是在信愿的基础上立行,才能执持名号。故信愿行三者,如鼎的三足,缺一都不可。只有三资粮具足,才能称为闻慧。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如果听了之后仍不相信,不愿意去,那等于没有听到,与不闻无异。
“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虽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目前得不到利益,只能作为远因,也不算是闻慧。只有闻而能信,信而能愿,愿而能执持名号。即闻法后能依教奉行,才称得上是闻慧。
解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这一段文,标明思慧。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忆是心想,清楚明白的记住而不忘失。所以,这里的“执持”二字,是我们念佛能否达一心不乱之关键。执也可以说执着、不动摇;持即保持不失。我们念佛时对其余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不能执着,全都放下,要执着的就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心里一直想着这句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念念不舍,这就是思慧。如果把这句佛号忘掉了,那肯定不是打妄想就是昏沉,念佛的功夫便中断了,则不能称思慧。有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了,为什么还得不到一心不乱?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执持”二字。这二字万分重要,一定要牢牢记住!
有人说:“我们在家人,样样都要去做,我哪有时间去一直念佛。”所说的也是事实,在家人年轻的要上班工作,年老退休的又有一大堆家务事要做,大家都很忙。若修别的法门,是有困难的,但念佛则无妨。上班时如做的是不用心之事,或在家干家务活,可以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做事念佛两不误。日子一久,还会感到念着佛做事不觉得累。
像我们在上面讲过的“宋朝黄铁匠念佛往生”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黄铁匠就是一面干活一面念佛的,他真正做到了执持二字,所以念了没有几年,便能预知时至,无病无痛,站着往生。他的念佛方法,值得我们仿效。当然,如果你上班所做的是要用脑筋的事,如当会计的算账点钱,科研人员搞设计做试验,那就将佛号暂停一下,而以佛利益众生之心,把工作搞好。事情一完,立刻提起佛号。能这样做,保证也错不了。
所以,念佛不是要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就坐在那里念佛。不要说在家人,即使出家人也没几个能有那样的福报。前面说过,念佛的念字,意思是今心。这就提示我们,念佛是现在的心要放在佛上,这是讲忆佛名号。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心里要念佛,用心思,忆念佛号,所以叫思慧。如果只是口里念佛,心里却在想别的事情,这种有口无心的念佛,不能称思慧。
印光老法师教导我们:“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这就是说,尽管你手在做事,嘴里还讲话,心里照样可以念佛。
有人说:“那我晚上要睡觉怎么办?睡着就不知道念佛了。”我们凡夫业障重,睡眠是一大障碍,现在要想不睡做不到,得慢慢练。可在晚上睡前躺着之时,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一直念到睡着。半夜或早上一醒来,一句佛号马上提起来。日久功深,像那些念佛得力的老修行,睡梦中皆能念佛,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间断,真正做到了执持名号。
总而言之,重要的是要将阿弥陀佛牢牢记在心里,口不一定要念。当然口念也有好处,心里念佛只有自己一人得益,口出声念,利他的功德大,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所谓“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就是这个道理。
“然有事持理持。”然而执持名号有事持与理持之浅深不同。以前有人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不按教观,故有错误,还引起了一些人对念佛法门的误解。现在我依照藩益大师用教观来阐释,可纠正往昔之积弊谬解。下面就事持与理持分别解释思慧。
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这一段文,解释事持。
“事持者,”事持是在事相上执持名号。
“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事相上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而未达”,但尚未明了通达凡有心者,皆能作佛,佛由我们自心事造而成。说得明白一点,一个人发了欲成佛之心愿,就得以实际行动作佛,即好好修行,以佛为榜样,将自己和佛不一样的地方通通修正过来,将自己也塑造成佛。修到最后,身口意三业彻底清净,修德圆满,性德彻底圆彰,这样的心就是佛了。故佛由心作,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八个字,古德将其精练为“心作心是”四个字,可谓佛教之精髓,非常重要,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佛便不会走错路,还能信心十足,决定成功。
“但以决志愿求生故”,虽然未能明了通达心作心是之理,但能决定志向,发愿求生西方。这句话很重要!前面说了,信愿是往生的关键,尤其是愿,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一旦立了志发了愿,决定终生不改,不能今天发愿明天即退。决志愿求生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发愿之后,一心念佛,每天从早到晚,无论行住坐卧,总是一句佛号在心中执持不失。
“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里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譬喻来说明:念佛行人就像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时时刻刻忆念着他的慈母。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母亲,游子一时一刻都忘不了母亲,一心一意盼望能早日回到母亲的身旁,恨不得早日回家,见到母亲的慈容,真是归心似箭!同修们:如果大家都能用这样的心态去想佛、念佛,那就一定能生西方。
上述所讲的念佛,完全是在事相上念,称为事持。事持是中下根人所修的念佛方法。下根人不明理,只能事持。中根人一知半解,也得从事持人手。
事持怎么念法呢?许多祖师都说过,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专心念一句佛号,或六字或四字皆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念得清清楚楚,不得贪多图快,随口滑过。佛号从心里生起,音从口中念出,声从耳朵听人。心口应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要听得清清楚楚。即使是默念,别人听不到,自己还是听得清清楚楚的。因心中起念,便有声相,此时似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心之声,仍是了了分明。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在利根人则不难,钝根人还是不能做到。印光大师教我们用心念、口念、耳听的方法,将意根、舌根、耳根三根摄住,自然眼睛便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嗅别的气味,身体也不会懈怠放逸,眼根、鼻根、身根亦即摄住。虽未能全无妄念,但能如此摄心念佛,心已较为清净,亦可算是净念。念佛若声声能都这样念,一句佛号无有间断,即为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之重点在耳根,耳根一摄,余五根便不会向外跑。
总之,事持念佛首先心要至诚恭敬,然后摄耳谛听,自念自听,每一句佛号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妄想自能逐渐减少。
若妄念仍然很多,印光大师还教我们用十念记数法,即念佛时一边念,一边心里记数,从一句到十句,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妄想自然无处着脚。如十句直记觉得困难,可分两气,从一至五,六至十,或分三气念,从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智谕大师称之为“三三四”念。此十念记数法,只能从一至十,然后又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念时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如此念佛,念一句,心知一句;念十句,心知十句。一天不管你念多少,都是这样记。其好处是不但除妄,还能养神。做事若需用心,便恳切直念,不必记数。事情一完,仍复摄心记数。这是印光大师的慈悲,专为我们钝根凡夫而设的方便法。末世凡夫根钝障重,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易做到。用此十念记数法,人人切实可行。此外,印光大师还提到,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时则不宜,因手动,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可实行。
弘一大师还有一个“听钟”念佛法,就是我们念佛时,随着时钟的“滴嗒、滴嗒”声,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很容易摄心。依照这个道理,只要我们身边能闻到任何有节奏的声音,我们都可随着节奏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此时还可将扰乱我们静持佛号的燥音,改变为帮助我们念佛的法器敲击声,同修们想一想,这多好啊!
念佛要少打妄想,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减少输入妄想材料的渠道。我们念佛人,除了自己必须做的事外,余诸闲事,如看电视、逛街等最好少做,游乐场所少去。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很杂乱,心里的妄念本已够多的了,如果再常看电视,跑游乐场所,则增添更多的妄想。人的眼睛如同照相机,那个镜头老是开着,外面的东西就全照进来了。念佛久的人能有此体会,不念佛似无妄想,一念阿弥陀佛,妄想即来,昨天的事,前天的事,电视里的人物,游乐场的情景,全冒出来,如放电影一般。这就是佛教里讲的前五根收摄外五尘,在意识中落下的影子。在我们念佛时,第六意识便会翻旧账,将所记录的影像显给我们看。
讲到这里,可能有同修要问,因他家里的环境不好,想到公园中去念佛是否可以呢?这当然可以,因此时不是去逛公园,同时你常去这个公园念佛,环境已很熟悉,想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地乱看,只要拣个比较清静的地方坐下,只管自己一心念佛就好了。
所以,我们念佛用功的人,一定要减少外缘,避免是非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音hdo)事不如无事。我们无量劫来,第八识中收集的大杂烩已经多得不得了,现在用一句佛号,尽量排除还来不及,如果再收些新的妄想材料进去,则更糟糕了,我们的阿赖耶识就成了大垃圾桶了。收进去容易,要清除出去便难了。所以,我们念佛人要不打妄想,告诉同修们一个窍门,就是安分守己,少管闲事,莫论是非。古德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佛就要这样才能成功!
解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一段文,解释理持。
理不离事,由事持而能达理,便是理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理持,即深信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我自心所具,自心所造。玄义辨体中讲得很清楚,我们的心具造百界千如。且不说百界,就说十法界吧。我们的心具足十个法界,四圣六凡全在我们心中。以佛法界而言,十方三世佛皆在我们心中,则西方阿弥陀佛也在我们心中,是我心具。我们的心又造作十个法界,四圣六凡皆由我们心造,所谓心造地狱,心造天堂,心造佛。《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三世一切佛皆由我们心造,那西方阿弥陀佛也不例外,是我心造。心具心造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心作心是,心具即心是,心造即心作。念佛人能明了通达此理,持名念佛即是理持,不了达就是事持。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从念佛的方法看,理持与事持无甚差别。系心即将我们的心拴住。拴在哪里?拴在我们自心所具自心所造的万德洪名上。即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心所系念所忆持之境,如序分最后总结的:“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我们的心只缘阿弥陀佛这个境,心境不相舍离,佛号无时暂忘。
我们众生的心,一天到晚不停地动,所谓心猿意马,心如猿猴,意同奔马。猿猴生性好动,不是从这里跳到那里,就用它的手东搔搔西抓抓,没有停的时候。那脱缰的马四处狂奔,难以止息。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心,亦是如此,昼思夜想,追逐外境,不得安宁。佛以智慧,巧设方便,以佛号调伏众生好动之心,令就路还家。我们的心不是喜欢东想西想吗?要想就想佛念佛,将心系在一句阿弥陀佛上,一天念上五万八万,这样念去心便拴住了,如同猿猴与马被绳子拴在树上,就不能乱跑了。心系起来可不能忘掉,要念念看牢,一大意便跑掉了,佛号一丢失,就又去打妄想了。所以一定要用佛号锁住心猿,莫纵意马。
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之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亡,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如是念佛即理持。可见理持不废事持,但能达理,事持即是理持。二者念佛方法虽相似,而功效却大异,此即利根人达理之故。
以上讲的事持与理持,皆是以心忆念佛号,属于思慧。
解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由此往下,解释修慧。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这一段文说明克期求证之法。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即“克期办事也”。我们规定一个时间上的期限,将念佛往生这个大事办好,能得一心不乱,即证得念佛三昧,则决定往生。这里就初学与久修两种情况,作分别说明。
初学之人克期念佛,按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得一心的时间有一日至七日之差异。
“利根一日即不乱”。利根是上等根性者,烦恼轻,智慧大,虽是初学,但过去世也念过佛,今生宿习已熟,于克期求证中,勇猛精进,念佛一天,即能达一心不乱。
“钝根七日方不乱”。钝根是烦恼重,智慧小的下等根性者。他们根性迟钝,虽过去世也念过佛,但今生宿习未熟,需精进念佛七天,方得一心不乱。
“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中等根性者,过去世念佛的宿根未定,今时开发,于克期求证中,精进念佛,有的需念二天,即若二日;有的需念三天,即若三日……有的需念六天,即若六日,方能得一心不乱。这仅是大略地分一分。
久修之人,念佛已有一定功夫,克期求证时,随其根性差异,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又利根能七日不乱,”利根人,平日功夫纯熟,于克期求证中,万缘放下,一念专精,七日中念佛皆能保持不乱。
“钝根仅一日不乱,”钝根人仅有一天不乱。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中根人能保持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二天不乱,不一定。
以上几种克期求证之法,教我们精进念佛,能达一心不乱之境界。本经说的克期求证,以七日为期,“佛七”即由此而来。由于各人根性不同,一般人尤其是下根人,往往不是一个七便能得一心不乱的,而需几个七,以至尽形寿精进念佛,方能办妥往生大事。其他大乘经上,所定克期求证之时间,也长短不一,如:
《无量寿经》定十日为期,经文:“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此文似专指居士而说:若于克期之中,斋戒清净,一心常念,亦得往生。
《鼓音王经》定十日为期,经文:“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大集经》定四十九日为期,经文:“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即得往生。”
《般舟三昧经》定九十日为期,经文:“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
《文殊般若经》定九十日为期,经文:“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此经与《般舟三昧经》克期虽同,行法全异,上为半行半立,此则全坐。
圆瑛老法师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中说:“若世俗之人,俗务不能摆脱,未得处于空闲专念彼佛,但每日早晚,端身西向,念十口气者,临终亦得往生。”此十念也即是慈云忏主之十念法。
总而言之,不论所定期限长短,皆以得一心不乱为念佛目标。但能一心,便得往生。
解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这一段文,别明修慧。
说明一心不乱要纯一其心,专念弥陀。先讲一心,再讲不乱。
“一心亦二种”,一心也有两种:一是事一心,一是理一心,由断烦恼不同而分。
“不论事持理持,”不论同修们的念佛是事持还是理持,心皆应专注一境,一心执持万德洪名,除了阿弥陀佛,不起其他任何一个杂念。
“持至伏除烦恼”,伏是烦恼伏住不起现行,除即断烦恼。具体地说,伏烦恼即不论遇逆境还是顺境,心都不为它所动,不起烦恼。
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念佛,有人来报信:“你媳妇生了一个胖胖的儿子,恭喜你抱孙子了。”你听到这消息,如果心跳起来,欢喜得不得了,那阿弥陀佛也没心思念了,这就是烦恼没有伏住。要知道欢喜是烦恼,七情六欲都是烦恼,因为心动就不清净了。你要是听到这消息,念佛的心仍不断,还是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是念佛有力量了,能把烦恼伏住,不生欢喜心。这是顺境。
如果你正在念佛,一个电话打来,说你父亲病危,这就是逆境来了。如果你动念心生悲哀,佛念不下去了,那你的烦恼没有伏住。有人讲:“你这个人没良心,父亲要死了,还有心情念佛。”此话不错,但那是人情。学佛人不能和世人一样动感情,刚才说了,情是烦恼,要用理智控制。能做到顺逆境界都不动念,心里明白,但不为外境所转,保持一句佛号不失,这就是伏烦恼的境界。
断烦恼的工夫则更深了,能做到其心不起。佛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学佛的人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和会合而生,因缘离散即灭。生了一个大胖孙子,是因缘会合而生。父亲病危要死,是因缘尽了便散。世间之悲欢离合,无非缘聚缘散而已,我们学佛人明白此理,则能看破看空,不仅不为境界所转,而且能于事上见理。因有智慧,故能断除烦恼,保持心寂静。
上面只是随便举了两个例子,来作个说明而已。我们大都是在家居士,《优婆塞戒经》讲:“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所以,该料理的事,还是应该去处理一下。处理好了就不要再去多想,仍平静地念佛就好。
“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即见思烦恼先断尽,念佛念到这种程度,都属于事一心。这里讲的事一心有功夫浅深之不同。功夫浅的,见思烦恼只是伏住,遇到境界不起现行,但尚未断,则为伏惑事一心,通常称之为功夫成片;工夫深的,见思烦恼断尽,则为断惑事一心。
按圆教判,执持名号至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名伏烦恼。持至初信位,断见惑,名除烦恼。持至七信位,断尽思惑,名见思先尽。前面讲过,三界之内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一时顿断的;三界之内思惑有八十一品,是渐次断的。按其断见思惑之多少;事一心有不同品位高低之分。用天台六即佛判,功夫浅的伏惑事一心,属于观行即佛;工夫深的断惑事一心,属于相似即佛。
顺便提一下,事一心不是口上说的,此功夫是可以检验得出来的。佛告诉我们,真正断尽见思惑,念佛得事一心的人,较阿罗汉更胜一等,自然而然可得六通。如果得天眼通,你在家中的小佛堂里,不仅能看到全临海城、全浙江省,以至世界各国,甚至更远的地方都能看清楚。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不仅看到,而且还能听到那儿人的说话,因为有天耳通了;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因为有他心通;要到哪里就能到哪里,因为有神足通。如果没有这些功夫,千万不要乱说,未得谓得是大妄语,要堕地狱的!真有这个功夫,说明已证到事一心了,但亦不要得少为足,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向理一心努力。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心开是藏心开显。藏心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心,亦即真心。我们的藏心一向为无明所覆盖,不能显现。现在持名念佛工夫深了,能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便证一分三德,通常说证一分法身。见本性佛,即见自性佛,亲见本性法身佛。心开见本性佛,即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
按圆教判,执持名号从八信持至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便得理一心了。念佛证得理一心,即为法身大士,至少可分身百界作佛,自己成佛了。用天台六即佛判,理一心属于分证即佛。从初住至等觉,皆是分证即佛,所破无明从一品直至四十一品。按其破无明之多少,理一心也有不同品位高低之分。
以上讲的是一心,有事一心与理一心两种。下面讲不乱。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前面讲过,念佛得事一心的人,功夫浅的伏见思烦恼,工夫深的断见思烦恼。他的心就定在一句阿弥陀佛上,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想,通通放下了。外不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境所动,内不起贪嗔痴慢疑之念,故不为见思烦恼所动乱了。
“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二边即空和有。二乘执空,凡夫执有,各偏一边。前面讲过,定性二乘修析空观或体空观,证到空性,便得少为足,沉空滞寂,坐守化城,不肯发心度众生,堕无为坑。虽脱离六道轮回,分段生死已了,但尚有变易生死未了;虽断尽见思烦恼,尚有尘沙、无明烦恼未破,自身生死烦恼皆非究竟。且因其只求自利不肯利他,虽证真空之体,却不能从体起利他妙用。上不求成佛道,下不度化众生,故被佛斥之为焦芽败种。
凡夫则与此相反,不了万法皆空之理,事事执为实有,父母妻儿、田园房产、五欲六尘,样样都要,贪执不舍。你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说:“你看我生活过得多好,住的是花园小别墅,出门有小汽车。极乐世界又怎么样?”他只贪恋现前的快乐,不知道这一切犹如水月空花,皆虚幻不实。无常迅速,若不及早预办生死大事,到了临命终时,一定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故佛看颠倒凡夫皆是可怜悯者。
念佛得理一心的人,就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菩萨,了达真空妙有之理,舍离一切执着,不落空有二边,走的是中道。菩萨能从空人假,自利利他,虽终日度生,而知实无众生得度者。故不为空有二边所动乱了。
上一段文讲的一日至七日克期求证,以及这一段文讲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是属于修慧,即修行过程中,如何以一句佛号伏断烦恼,证得一心不乱的智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证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所以我们在前面讲,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禅定,而且修的是无上深妙禅。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担心:“我念佛念了几十年,佛七也参加过不知多少次,到现在还没有得一心不乱,怎么办呢,还能不能生西方?”同修们应知道,《阿弥陀经》在净土三经当中,文字最简单,若能结合其他二经来看,便容易理解。按《无量寿经》所说,只要你能发菩提心,做到一向专念,就能生西方。发菩提心,就是讲的信愿,前面劝愿一科末后讲:“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一向专念,是讲的行。
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何不同?一向专念指修法,强调专字,从发心念佛开始,意向一处,专念阿弥陀佛,不念他佛,无诸杂念。一向专念的人,出入往返,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心里这句阿弥陀佛不断,甚至迎宾待客时,也能一边应酬,一边心里还记得阿弥陀佛。一心不乱是指功夫,强调不乱,即定,如上所述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伏断烦恼,不为烦恼所乱。坚持一向专念,方能达一心不乱。
一向专念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做到也不容易。即使是不容易,也要尽力去做。如果做不到一向专念,心里老是牵挂世间的人和事,说明我们对娑婆世界贪恋还很深,那可肯定其求生西方的愿还不切。信愿不足,就不符合得生西方的条件。不能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不来接。而是你自己还舍不得离开这里,还不想去。因此,真正想去西方,至少要做到一向专念才行。
闻思修三慧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说明念佛人往生时的情况,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经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得一心不乱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便会现在面前,慈光摄照。此时,行人心中正念分明,不起颠倒妄想,即对娑婆世界无丝毫贪恋,心里唯有阿弥陀佛,如人禅定。一弹指顷,即随阿弥陀佛及圣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显示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的无上果。
解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这一段文,说明往生二相。
具体解释经文“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明前述信愿持名,一心不乱之无上因,能感临终见佛,接引往生之无上果。行人信愿持名是自力,佛临终接引是他力。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中,第十九临终接引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今弥陀已行圆愿满成佛,故念佛人命终时,定现其前,接引往生。根据行人念佛功夫之浅深,得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所感现之接引佛与所生之土,有胜劣之分。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念佛达事一心的人,已不为见思烦恼所动乱,临命终时感变化身佛现前。变化身佛即应化身佛。伏惑事一心,感阿弥陀佛现丈六之劣应身来迎接。断惑事一心,感阿弥陀佛现如须弥山之带劣胜应身来迎接。除了阿弥陀佛之外,还有诸圣众现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等皆来迎接。
“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三有即三界之生死。欲界之生死名欲有,色界之生死名色有,无色界之生死名五色有。心里再也不起娑婆世界的三有我执颠倒,即不再贪恋娑婆世界欲界的五欲境界,也不贪恋色界微妙的色身和四禅定的禅悦,也不贪恋无色界四空定的快乐。
“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伏见思烦恼的人,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断见思烦恼的人,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这是讲念佛得事一心不乱的果报。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念佛达理一心的人,已不为空有二边所动乱,临命终时感受用身佛现前。受用身即他受用报身,阿弥陀佛现无量相好之卢舍那身,及诸圣众现前迎接。大家要知道,阿弥陀佛现应化的丈六金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圣众亦皆是丈六金身。阿弥陀佛现报身无量相好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圣众亦皆是无量相好身。诸圣众均现与阿弥陀佛相应的身相,前来接引。
“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得理一心的人,已破无明,故心里不再起生死涅槃两种颠倒知见。生死涅槃二见,即空有二见。凡夫执有,持生死见。二乘执空,持涅槃见。执空执有皆是颠倒,故生死涅槃为颠倒二见。理一心的人远离空有二边,保持中道,自然心里也不会再起与二边相应的生死涅槃二见颠倒。
“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若是破一品至四十一品无明的人,皆往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常寂光土。这是讲念佛得理一心不乱的果报。
解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腧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一段文,结前启后,结前之正释因果,启后之破疑。
持名念佛为什么能伏断烦恼,得一心不乱,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呢?澫益大师告诉我们: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应当知道持名念佛这种方法,但持一句名号,念六个字或四个字即可,真是再简单容易没有了,不拘形式,不碍做事,一学便会,随时随地皆可念。直捷即直截了当,又很快速,一心执持名号,即得往生,当生成办了生死成佛道之大事。至顿即顿超至极,一生极乐便横出三界,顿超生死,凡夫一生补佛而至极果。至圆即圆融无碍,圆满至极。凡夫生同居,即能圆证三不退,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极乐四土圆融,事事无碍。
“以念念即佛故。”前面说过;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持名念佛能将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积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以佛之果德,庄严念佛人之因心,故持名有此奇勋。念佛即是心作佛,修此胜因,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必得圆满佛果,是心是佛。此显持名之胜妙。
“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这就是本科开头说的:“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前面已解释得很清楚了。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了圆圆满满的功德和智慧,故一念阿弥陀佛,当下圆明,一切法门全修在其中。蔺益大师在《示念佛法门》一文中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这表明念佛总括教禅律诸宗,统宗教而无外。文中接着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表明念佛就是修六度,摄万行而无遗。总而言之,一句阿弥陀佛统摄一切法,观想参究也在其中,故不需另修观想参究,无余无欠。无余即没有剩余,一点也没有多出来;无欠即没有欠缺,一点也不少,真正是大圆满。此显法门之圆顿。
有些人总觉得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只有四个字太少了,还想再多学一点才放心。看到别人念这部经那个咒的,便跟着团团转。今天看《地藏经》好,就念《地藏经》。明天看到别人念《法华经》,又觉得《法华经》好。《法华经》念了二三天,看到《华严经》有八十一卷更好,便又去念《华严经》了。这样学了一辈子,一样也没学成。
灵岩山道安法师说:以前,能海上师在上海说法时,讲了一个非常入神的故事。在一座山的边上,种了不少玉米。山上的猴子夜晚到田里偷玉米棒子,一扳一个,都往胳膊窝里一夹,欢喜得不得了。它扳得很多,左夹一个,右夹一个,胳膊窝底下掉了也不知道。一个通宵下来,扳的不少,但胳膊窝里还是只剩一个,白忙一夜。天一亮,主人看到它,就追过来。猴子两腿拼命跑还来不及,便四肢并用,在地上连滚带爬,胳膊窝里的最后一个玉米棒子也掉了。同修们知道追它的主人是谁吗?就是追我们的无常大鬼啊!
因此,我们念佛人不要嫌一句阿弥陀佛太少,还想多学多修。澫益大师告诉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当下圆明,无余无欠”。我们应信得过这句佛号,要知道本师释迦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法,全在其中啊,念佛确不可思议!我们如能死心塌地抱住这句佛号,已足足够了。再不能东想西想,赶快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将阿弥陀佛念熟,以保证自己这生能去西方。那些大经大论到西方去以后再学,到那里个个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又有好老师,好同修,无量法门全都能学好。
在这个世界,首先要将自己了生死的本钱准备好,想广学多闻是既智慧不够,又没有时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走错了路,用错了力。否则,就跟那猴子一样,忙到头来一场空,还用什么来对付无常大鬼呢?
“上上根不能腧其阃”,瑜即逾,阃是门槛,上上根不能超越其门限,也得念佛求生净土。像文殊普贤那样的等觉菩萨,已是菩萨中位次最高的了,还是华严三圣之二,可谓最上的上上根了。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和文殊菩萨带头,劝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通通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上上根的大菩萨,可见上上根亦超不出念一句阿弥陀佛之法。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臻即达到,域是地域,指极乐世界净土之域。下下根是造五逆十恶的人,以及地狱、饿鬼、畜生之众生,他们念佛也能到极乐净土,前面讲过的屠夫张善和以及老牛念佛后往生西方,也能和观音、势至、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见一句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此显摄机既普又广。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前面讲念佛往生的人,临命终时所感现的佛有变化身、受用身之不同,所生的土有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之差异。此皆因念佛之功夫有深有浅,能感之力有胜有劣,故各人所见佛、所生土不尽相同,品位有九品之高低。往生蒙佛接引,不能以娑婆世界通途教理分判,往往有不按位“胜进接引”的情况,如念佛断见思得事一心不乱的人,若按位接,应生方便土;若胜进接,则生实报土,和破无明得理一心不乱的人相当。故亦不可一概而论。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该同赅。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天台智者大师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可以说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悉皆包括在内。这就是前面讲的持名一法,“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也可以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可归结到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由上可知,唯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方能究竟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故此法门实为十方诸佛度生共同宣说的第一法门。尤其是娑婆世界,浊重障深,众生福薄慧浅,修行其他的法门很难一生成就。持名法门深妙,无人能问。世尊生怕众生不了,错失当生得度之良机,故彻底大慈悲心,无问自说《阿弥陀经》,将此无上甚深微妙法和盘托出来。
“且深叹其难信也”,并且深深感叹此法之难信。在本经的最后,世尊一连说了几个难字,说此法难,行此法难。因而称此法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所以在座和阅读此《浅讲》的各位同修,千万不要自轻自贱,我们应该拿出勇气来,难信也要信,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能这样做的就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大有善根的人了。世尊在《观经》流通分中赞叹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分陀利华,亦名芬陀利华,即白莲华,有数百花办,其颜色如雪似银,光彩夺目。此华生于阿耨达(无热)池,人间无有。极乐世界七宝池中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也以白莲华最大最美。故人中分陀利华,是稀有妙好的赞词。这是佛金口亲赞,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以上是解释经文。下面是破疑,澫益大师假设了十二个问答,以破人们对持名念佛往生西方之疑。接下去,我们就依次一一进解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
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一问答,破不必观想疑。这是对前述执持名号不劳观想之疑。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问的是:“《观经》专门讲修观,详细说明修观的方法,为什么这里说不需要观想呢?”言下之意,那不是与《观经》之说相违背吗?
“答:此义即出观经。”答词解释得很清楚,不劳观想就出白《观经》。读过《观经》的人都知道,从第一观日想到第十二观普观想,讲的都是观想念佛。如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其中阿弥陀佛之色身相,即赞佛偈所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右旋宛转,盘起来有五个须弥山高。我们在别序中介绍过,须弥山海拔八万四千由旬高,相当于一百六十八万公里高。五个须弥山即八百四十万公里高。我们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号称世界屋脊,海拔也只八千米,即八公里高。你能想象得出高八百四十万公里的白毫相吗?阿弥陀佛的眼睛是青色的,称之为绀目,有四个大海那么大。佛的面孔有多大,则不必说了。佛的整个身相,当然更超出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范围了。
“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世尊在《观经》中也讲到:“如是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因此又特别开了第十三观杂想观,观阿弥陀佛神通变化,“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前面观相好光明之报身佛称为胜观,这第十三观丈六八尺劣应身佛,相对而言即为劣像之观。此观所讲即观像念佛,观佛一丈六尺金身,最矮的八尺金身。八尺与我们现在人就比较接近了,如篮球运动员有二米多高的,即六尺多高。八尺像尚能观想得出。
“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可是对于业障重的人,即使八尺劣像也观不起来,所以在第十六观下辈生想中,“大开称名之门”。第十六观专为造恶愚人而设。此等众生因在生时造诸恶业,如造作五逆十恶者,本应堕恶道。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幸遇善知识教令念佛,闻即信受,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第十六观实际上就是讲的持名念佛,是专应障重众生之机而给的法药。
“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今经指《阿弥陀经》,因末法众生都是多障有情,业障重的人多,欲作观想亦难以观成,心粗意乱,定不下来。心不归一,便不能修观,不要说报身佛这样的胜观,就连应身佛丈六八尺劣像之观都修不成。即使有能力修观想或观像的,还得有条件才行。如无需以工作来维持生活,现在退休的人可靠退休金生活,吃穿不愁。更要有空余的时间,不用做任何家务,且有人照顾饮食起居。家里有个小佛堂,无人打扰,每天盘腿在那里观想或看佛像,至少八小时以上。一般人哪来这个福报?还要上班的人当然不必说,即使退休了也有一大堆家务要做,得照顾全家人的吃穿用日常生活,有的还要带孙子孙女,忙得连每天的早晚课都不能保证,还想有人烧现成了端给你吃,一天八小时可坐在那里修吗?纵然出了家也无此清福可享,每人每天都有常住分配的事要做。这就是前面讲的娑婆世界尘缘障道的苦,因为观想、观像均修不成,“故专主第十六观”。本经专门主张的持名念佛,即是第十六观。由此可知,本经提倡的执持名号,即出自《观经》的第十六观。
“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L、作心是。”“当知”后面的几句,是从理上解释为什么不需修观的道理:应当知道末法时期虽然人的根机陋钝,但其心性和诸佛如来一样,具造百界千如。如前所述,心作心是即心具心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观经》中阐述了心作心是的理论,教导我们要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因此,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字,是心是名字,观想、观像和持名,无非心作心是,依据的是同一个理论。
“故观劣者不劳胜观”,所以观劣像的人不需再修胜观,胜观即观想佛的报身,因胜观已摄其中。
“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而称佛名号的人,即修持名念佛的人,不必再修观想,因称名已具观想。
解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
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这一问答,破不必参究疑。此疑由前述执持名号不必参究而来。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有人问:“天奇毒峰诸祖,都主张参念佛的人是谁,为什么这里讲不必参究呢?”天奇、毒峰是地名。天奇毒峰诸祖,指天奇本瑞禅师和毒峰本善禅师,二位皆是禅宗祖师。前面提到过,古时对大德尊重,不直呼其名,而用所在的地名代。如《要解》序文中提到的云栖和尚和幽溪师伯,即为云栖莲池大师和幽溪传灯大师,这里亦是如此。天奇毒峰二位祖师,主张参“念佛是谁”,天奇示众法语说:“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而这里却说不必参究,岂非有违祖意?
“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藩益大师是明眼人,见一般人听话只是依文解义,不知意在言外,而错会了祖师之意,故直截了当地回答:不必参究就是天奇诸祖师的意思。
“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前祖指天奇祖师,因见念佛人不肯死心念佛求生净土,口虽念佛,心猿意马,攀缘五欲六尘,心不开,意不解,不了心作心是之旨,故不能契证念佛三昧。自心既不悟,极乐又不生,则与释迦世尊无问自说此经,欲令众生当生了生脱死,一生成佛之彻底悲心相违。
“故傍不甘,直下诘问。”所以在旁边不甘心,对不肯老实念佛者,说出上面一段话,俾于念佛不得力处,直下痛锥,诘问一句:“看念佛者是谁?”
“一猛提醒”,此话犹如当头棒喝,一下猛力提醒,令人于言下回光返照,心开意解,了其所念阿弥陀佛,全体即心性,于念佛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则缘影妄想当下顿歇,自肯一句弥陀死心念去,一意求生净土。
“何止长夜复旦”,长夜比喻无明,即缘影妄想。众生由最初一念不觉,无明妄动,便迷却清净本觉真心,妄执六尘缘影为心,于长夜无明中轮回生死,不见天日。祖师这句“看念佛者是谁”,使人猛然觉醒,了此缘影非心,豁破无明,则真心自然显现,亲见本性,是谓复旦,旦即天明,性天明朗,佛日现前。长夜复旦也就是破迷开悟。若将“看念佛者是谁”,当作话头来参,便搞错了。祖师说此话何止教人看念佛者是谁而破迷开悟,若只是破迷开悟,岂不等于参究?此实是直接指示行人,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真正明心见性的人,谁不念佛求生净土呢?华严会上以文殊普贤为首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弥陀会上文殊弥勒四大菩萨为首的诸深位菩萨,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这几句话是澫益大师斥责我们现在的人不识时务。古人根利障浅,参究尚能对机,故参念佛者是谁,犹有开悟者。今值末世,法弱魔强,时人根钝器陋,参究已非适宜。还不肯死尽偷心老实念佛,苦苦将一句话头横在胸中,欲参得见自性弥陀,了生脱死,实如放下敲门金砖,捡起破瓦,当作至宝,向屋里打亲生父母。这是大师用譬喻来说。
同修们知道什么叫敲门瓦子吗?从前老式房子很深,有好几进屋,外边人叫门,里面听不见,不像现在可按门铃。哪怎么办呢?就在地上捡块破瓦片敲门,里面的人听到,便出来开门了。这瓦片就叫敲门瓦子。这里的敲门瓦子比喻所参的话头,屋比喻自己的色身,爷娘比喻自心。自身系自心亲生之相分,故称自心为亲生爷娘。打比喻自己问自己是谁。现在的人,不了能念所念,一一唯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弥陀,即敲开我们心门之金砖,正如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丌”,反而将“念佛者是谁”一句话头,苦苦参究,自己问自己是淮,等于以敲门瓦子打亲生爷娘。
“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诸祖原是一片婆心,善顺人根对机,见人念佛不能死心,故一猛提醒。怎奈念佛人错会祖意,反去苦苦抱着一句话头,净里夹禅,弄巧成拙,不能得一心。结果不是善顺祖意,反而违背祖意成了恶逆。所以一个人真正能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拍手称许,诸佛菩萨点头赞叹:此人有真智慧大福报,今生决定成就!这才是善顺诸佛祖师之意。
解 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
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届折。当知有目者,固五日下然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这一问答,继破不必参究疑后,兼破不肯死心。
“进问”,更进一层地问。
“此在肯心者则可。”此指不必参究。肯死心塌地念佛者,则可不必参究。
“未肯者何得相应。”而我等业障深重,未能明心见性,又不肯死心念佛,口称弥陀心散乱,若不加参究,怎能与释迦彻底悲心相应?
“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从答词中的噫字,可看出大师对此问深有感叹。即说,此话非为肯心者说,因肯心者已不用我再说了,我正是为未肯死心者说的,目的是要你们发肯心,放下万缘,不夹杂,不参究,死心塌地执持名号,求生净土,使与释迦世尊的悲心相应。
“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你们不明心性,对万法唯心、心作心是之正确信心尚未开发,我法二执坚固,如同生牛皮般强硬,不能弯曲。因为生牛皮很硬,无法使用。故必须经过处理,变成柔软的熟牛皮,方可制作各种皮具。你们若能明了净土心作心是之旨,有真实信心,不执我法,则如熟牛皮,柔软随用,就不必参究了。
“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然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这里用譬喻再作说明:然即燃。这个譬喻很好懂,眼睛无病的人,白天在太阳光下看得很清楚,用不着再点灯。而一个盲人,在大白天太阳光底下都看不到,又何必苦苦去寻找灯笼火把呢?即使点了灯也没用啊!有目者比喻正信已开之明眼人,了知万法唯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自肯死心念佛,以契释迦世尊的彻底悲心。他一定不会再夹杂参究,这犹如白日点灯,何必多此一举。而无目者比喻正信未开之盲人,更宜死心念佛,以期相应。功夫成熟,自得心开理悟。又何必于清净本觉心中,苦苦参究念佛者是谁,去强觅能念之心。心中觅心,等于骑牛觅牛,有如盲人于日光明照中苦觅灯火。即使觅到了,又有什么用,眼睛瞎了,依然看不见。
“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最后引用大势至菩萨所讲的话,证明不必参究。同修们读诵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知道,其中有一段经文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什么方便?即参禅修观诸方便。我们念佛,不劳观想,不必参究,不用借助其他任何方便法门,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心作心是,我们心念佛,即作佛,将来便成佛。只要死心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自得藏心开显,见本性佛,这就是禅宗所说的“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这里的此字,指“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两句话。一行三昧即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一行三昧有理事两种。理一行三昧,是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一行即行要一,只行一个门道,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即修念佛三昧。大火聚,即炽盛大火。敢去触碰此猛火者,那有不被烧之理?这就是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话,在念佛三昧中,犹如大火,威力无比,所向无敌。不必参究之疑问触之,当不攻自破。我们念佛的人,应当牢牢记住“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就不会被别的法门所诱惑,更不会动摇。死心塌地抱住一句佛号念到底,即与本师释迦世尊无问自说此经之彻底悲心相应。
解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这一问答,破宁保非魔之疑。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经文中说念佛达一心不乱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此有人就产生了怀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你敢保证不是魔吗?”同修们读过《地藏经》的皆知《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中,主命鬼王告诉我们:“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做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那我们念佛人临终时见到的佛,会不会也如《地藏经》上所说是变现的呢?即使鬼神不会变作佛,而《楞严经》上讲的五十种阴魔,会变现各种境界诱惑修行人,多现佛身或菩萨身而为说法,以引落到魔道。临命终时现前之佛,是否为魔所变现的呢?
“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大师回答说:修心人(指参禅的人),从空人手,一开始便将所有的妄想全部去掉。然后提起一句话头,将心光一直照了此话头,不准用意识分别。如参念佛者是谁,即在谁字上起疑情,以疑情制伏一切妄想,反复参究。因为不作佛观,所以是不想佛的。大师在这里所说的作佛观,即修十六妙观。参禅人若见佛现前,此非自己所希望的,与所修之法不相应,则为魔事。故禅家说:“魔来也斩,佛来也斩。”
“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前一问答中引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讲得很清楚,“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本来就期望见佛,你念到心清净时,佛自然现前,这与所修之法相应,即是感应道交。
有人问:“我看到佛要拜吗?”拜也可以,但不要执着。例如你早上念佛见到佛了,到做晚课时还在想:“我现在快点念佛,等阿弥陀佛来。”这就糟糕,阿弥陀佛不来了。为什么?水清月现,念佛见佛,是你心清净才见到的。如果你在念佛时想佛来,就是打妄想。有妄想心即乱,佛便不现前了。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老实念佛,见到佛也好,见不到也好,都不要胡思乱想。只管念,念到一心不乱,佛自然现前。顺便提醒一句,若你见到佛,应含藏不露,更加精进才对。切莫到处告诉人,自矜自夸,这样倒是会着魔的,谨防着魔!
“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刚才讲了,念佛人平时念佛见佛,说明功夫已是相应。何况临命终不是招魔的时候。为什么呢?从念佛人说,临命终是往生的关键时刻,到那时是在拼命,心里只有“求阿弥陀佛快来救我出苦海,接我往生极乐世界。”的弓个念头。心中唯有佛,别无其他杂念,心水清净,佛月明现。从阿弥陀佛说,他发的四十八愿中有临终接引愿,众生有感,佛必来应。从法门说,《阿弥陀经》讲得很明确,修此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法门的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十方诸佛悉护念此人,诸菩萨、龙天善神还能不来护持吗?魔可以变其他的佛菩萨,因有护法神在,他绝对不敢变净土法门的本尊阿弥陀佛来诱惑你,因此不必生此怀疑顾虑。
若你临终时,一心念阿弥陀佛,却见药师佛前来,你可不要糊涂:“阿弥陀佛不来接我,我跟药师佛到东方琉璃世界去也好,反正比娑婆世界强。”你要是这样想就上当了。你想想看,你没有念药师佛,药师佛却来了,这就是前面说的“非本所期”,与你修的净土法门不相应,则便是魔变现的。你跟他去,即堕魔道沦为魔之眷属。所以我们头脑一定要清醒,除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其他不管来哪一位佛菩萨,都不能跟他去。我们念佛人临终时,心定在一句阿弥陀佛上,看到阿弥陀佛来迎接,千万不能疑惑。一疑惑动念,心即不清净,佛便走了,你就不能生西方了。
有同修担心:“我平时念佛从未见过阿弥陀佛,临终时他来了,我怎么认识,知道他就是阿弥陀佛跟他走呢?”佛本无定相,《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心里的阿弥陀佛是什么相,佛即现什么相。我们念佛人家里都供阿弥陀佛像,或供西方三圣像。你天天看这尊像,临终时,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接引你,你一看便觉得很亲切,看了几十年了,非常熟悉,现在终于来了。你看我们这边的接引像,阿弥陀佛的左手托个莲华。你也可以根据这个特征来鉴别是阿弥陀佛,而且那莲华上有你的名字,决定不错。所以你尽管放心跟他走,不必疑虑,绝对不会是魔变现的。
解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
答:平时也。
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五更起惑造业之事。
这一段文有两个问答,破七日不乱疑。
问题是由《阿弥陀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段经文引起的。第一个问题是: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有人问:七日一心不乱是平时,还是临命终时?
“答:平时也。”大师的回答是:“平时。”这就告诉我们,一心不乱必须在乎时修,平时预先办妥此事,临命终时便自然得生。
第二个问题是:
“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有人问:七日得一心不乱之后,又起烦恼造业,还能往生吗?”
“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大师的回答很干脆:果真得一心不乱的人,则不会有再起烦恼造业的事了。同修们想想看,得事一心不乱的人,已伏断见思,肯定不会有心起烦恼而造业之事。得理一心不乱的人,是法身菩萨,已破无明,更不可能再起惑造业了。由此可推测,他问的七日不乱后再起惑造业的情况,实际上当初他并未真正证得一心不乱,只是那种境界暂时现前一下。因烦恼未伏断,故经不起诱惑,会再造业。真正得一心不乱的人,烦恼断了,至少见思烦恼已伏住,其心不再为内惑外境所动乱,能永远保持正觉不迷,故曰“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解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
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屑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
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这一段文也有两个问答,破十念一念疑。
第一个问题是: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此中的《大本》即《无量寿经》,讲到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在世自在王如来前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前面转述过。这里说的《大本》十念,即指十念必生一事。《宝王》即唐朝飞锡法师著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在该书的《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一章中,回答“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之问时说:“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需两念,岂要至十念哉。”这里问的《宝王》一念,即指此文讲的一念往生。这两种说法,十念必生与一念往生,适用于平时还是临终时?
“十念通二时。”大师的回答讲得很清楚:十念通二时。二时就是指平时与临终时。
“晨朝十念属平时。”晨朝十念即慈云忏主所提倡的晨朝十念法。慈云忏主就是宋朝时,在我们临海东掖山出家的遵式法师,我们在讲娑婆极乐十种苦乐的对比时介绍过。十念法的修法是,每天清晨起身后,盥洗完毕,在佛像前,焚香顶礼。若无佛像,或所住之处所不便,免焚香顶礼,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也一样。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三五声,或七八声,不拘多少。共念十口气,再念回向文一遍,礼佛而退。晚上睡前,亦如是念十口气佛号,然后睡觉。这是专为事务特别繁忙的人设的方便法,每次费时不过五分钟。十念法的诀窍,在于藉气摄心,念十口气佛能不打妄想,念的佛号虽少,但质量高。你能尽形寿一天不缺,临终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讲到这里,还须带便说一句:十念法仅限在十口气,不可念二十、三十口气,每一口气不要贪多念而憋气,否则会伤气,希望同修们注意。
我在这里向同修们提个建议:十念法是为极忙人所订最简单的早晚课,一般有时间的人还是应该按照正规的早晚课诵做。但即使你有正规的早晚课,我还希望你在每天的早晚课之前,加修这个十念法。这十口气念佛非常要紧,可以说是根本的根本。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要预防特殊情况。例如突然老母亲往生了,你不去助念照料,等做好早课再去吗?那不行!做早课来不及,修十念法只要五分钟总来得及的。再如碰到喜事,娶媳妇了,家人忙得不得了。要是不管,先把我的晚课做好再说。这也不行,儿子媳妇都会有意见。此时可将正规的功课停一停,简单做个十念法。除了婚丧喜事这些特殊情况,身体健康的人,也要防备生病的时候,发烧头痛,上吐下泻,站也站不起来了,怎能拜佛呢?早晚课做不成怎么办?十念法还得做,躺在床上合掌念十口气佛。直到临死之前,十念法每天早晚都要坚持,这是我们的命根子!
“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观经》中第十六观讲,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本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他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念得生,即同《观经》中讲的,临终时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便往生了。
所以大师在开始回答时就说,十念通平时与临终二时。
“一念则但约临终时。”《宝王论》中讲的一念往生,仅指临终的时候,最后断气时能念一句阿弥陀佛,则决定往生。我们念佛的人,平时要看得破,放得下,到临终时无任何牵挂,心地清净,最后一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得生。若临终时尚牵挂娑婆世界的人与事,最后一念不在佛号上,即使平时佛念得再多,就是一天念几万声,福修得再大,也还是不能往生。
有的人吃素念佛十几年了,临终前生大病,甚至得癌症,非常痛苦。这时千万不能怀疑念佛不灵。要知道那是重罪轻受,后报变现报,将宿业报掉,便往生了。如果不是吃素念佛,死了则去三恶道受苦。所以不管病苦怎么折磨,行人一定要抱住这句佛号,口里念不出声,心里念,于此生死关头,拼命向阿弥陀佛呼救。若能坚持念到最后一口气,则决定往生。所以临终一念很要紧。一个人有没有往生,怎么判断?有人说:“摸他头顶最后冷,关节柔软,或有瑞相。”这都不是主要的,关键看他临终时的最后一念,能念佛就决定往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