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八

  《金刚经》讲课记录·11月17日

  宗性法师主讲

  大地居士记录

  大家可以回忆“一相无相分”的最后,讲到须菩提对于他自己修持的果位的一个理解,当然这是得到了佛的首肯的。

  下面我们接着讲“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从这一分开始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前面须菩提对阿罗汉,就是自己所修持的果位的一个正确的心态,他的心态是受到了佛的首肯的。下面庄严净土分,佛陀就进一步以他自己为例,以他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演说我们最后修行成就到底要达到个什么境界。所以呢,首先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据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在修行过程中,燃灯佛给他授过记:你将来会成佛,成佛的国土是什么国土,你将来号释迦摩尼等。我们要清楚,燃灯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在往昔劫中修学佛道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位佛,一位导师。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过记,给了他充分肯定:按照你这样去修行,就能于什么时候成佛,成佛时国土如何,号释迦摩尼。在我们世间人、凡夫俗子的心态中,好象燃灯佛给了释迦牟尼佛什么灵丹妙药一样,拿着这个东西就能够成就,可以如何如何一样,以为授记就是象现在某人拿着个什么文件,派一个人可以去做校长、县令,拿着个凭据一样,这是普通的世间的道理。什么道理呢?我们的成就要得到我们的老师、上级的肯定或委任,应该有一个凭证、凭据,比如你工作很优秀,怎么体现呢?给你发奖状、奖金、奖品,给你一个证明。可我们许多人也会用这个世间的道理、世间的心态来衡量,以为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以为燃灯佛也给了释迦牟尼佛什么东西,也会给他一个东西,拿着这个东西将来会怎么怎么样,以为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那里有所得。但是须菩提怎么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为什么这样呢?这个道理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非常多了。有所得,就是有所执着。如果你对世间的法执着,那么释迦摩尼佛给你讲佛法,如果你用佛法去对治世间的执着,但又执着佛法,这又成为一个新的执着。不但对世间法的执着要远离,对出世间法的执着也要远离。世法、出世法都不着,才能够心无挂碍,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够证得究竟涅磐。如果对世间法不执着,但对出世间法还有执着,那你内心的境界还不彻底,还不能真正进入佛陀的深广的智慧大海,还不能够真正地证悟到自己的本心,清净心。永嘉禅师证道歌上讲:“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大千世界都象海里的水泡一样,虚幻的。“一切贤圣如电拂”,虚幻!凡夫虚幻,贤圣都如虚空中的闪电,都不可得,都是短暂的,要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真正地领悟佛陀智慧的圆融性、包容性、实用性、实义性!所以须菩提对此就能理解。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果说你还认为有所得,燃灯佛就不会给你授记,也不会肯定你将来会成佛。为什么?如果你还认为有所得,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会轮回,如何能成佛呢?正因为你不但懂得“世间法不能执着,出世间法也不能执着”的这个道理,真正于法一点也不挂碍,一点也不执着,所以燃灯佛才会给你授记,才首肯你能够成佛。诸位,从这句话我们体会到,我们什么时候成佛?谁来回答?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成佛?

  有人讲永远都成不了,没志气!有的讲当下成佛,还有的人讲三大阿僧祗劫以后。我看这三个答案比较有代表性。

  “永远都成不了佛”的,释迦摩尼佛不是告诉我们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智慧德相者皆能成佛,怎么会不成佛呢?有人讲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劫是什么概念?阿僧祗劫就是无数无量,三个无数无量劫那是什么时候呀?那么遥远呀?我看有两个答案比较可取,一个是当下成佛,一个是没有妄想执着的时候,我看把这两个综合起来,就是什么呢?在当下没有妄想执着的时候,无所得的时候,你当下就是佛!诸位!有没有这个自信哪?燃灯佛告诉的!他之所以为释迦摩尼佛授记,因为他知道释迦摩尼佛的内心里面已经于法无所得,已经没有妄想执着,已经没有挂碍,所以才为他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摩尼”。所以我们要想成佛怎么办?时时刻刻要坚持,激励,鼓励我们的自信,要我们内心里面,摆脱妄想执着,内心里面无所得,无挂碍,那我们内心里面轻松洒脱自在,那就是佛的境界呀。所以就是在当下里觉悟吗,没有妄想执着了嘛,于法无所得了嘛。这就是觉悟的境界。我们不是讲“看破放下自在”吗?怎样才能“看破放下自在”?就是有觉悟的心,就是有智慧的心。所以凡圣的根本区别,就是看你是觉悟还是迷茫。如果是觉悟了,于法无所得、无挂碍了,那你当下就是佛。如果你自己是迷惑、迷茫,妄想纷飞,执着坚固,于法有所得,那你内心里面充满了尘垢,那你就是凡夫,你就是常人。所以修行的过程,有人说过四个字“除去尘垢”,这话非常中肯,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们要知道,成佛就在当下。要照破烦恼黑暗,照破妄想执着。这就是顿悟,什么是顿悟呀?顿悟就是一念间。当然,顿悟是需要过程的,渐修是过程,顿悟是结果,我们不可能只顾着结果而忘记了过程。顿悟离不开渐修。渐修最后达到顿悟。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自信心非常重要。所以有人讲,哎呀那个东西多艰难呀,我哪里办得到?那是自信心没有升起来呀!五祖问六祖:你来作什么?六祖说:“我来作佛的”!各位,你们是来干什么的?我们最多说我们是学佛的,我们哪一个敢有这个自信,说我是来作佛的呀?由于执着的干扰,烦恼干扰,自信心建立不起来,所以呢你就没这个勇气。燃灯佛为什么给释迦摩尼佛授记?说你将来会成佛?那是因为燃灯佛已经看出来释迦牟尼佛心里已经有智慧的明灯,有觉悟的明灯,于法无所得,已经没有妄想执着,已经无相,已经无挂碍,所以才给他授记。也正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地圆满福德,他才能成佛啊。所以我们知道,我们怎么成佛呢?谁给我们授记呀?你自己就可以给自己授记,为什么,自我检查嘛,自我检视嘛,自我检验嘛,我们自己有没有检查自己呀?我们内心是不是无所得了?妄想执着放下了没有?尘垢除去了没有?有几分清净心?你自己在反省当中已经觉察到,自己内心智慧的光芒已经冉冉升起,慢慢地向无所得靠拢,那我向您道喜啦。你已经迈上了成佛的大道,你已经走上了觉悟之路,于法无所得。学佛就是这个规则。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燃灯佛为什么给释迦牟尼佛授记?是须菩提告诉我们的!“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所以燃灯佛才给他授记呀!我们怎么办?加紧呀!用功呀!努力呀!前面的路是不平坦的,但是我们的功夫是要努力的,我们的身心是要有自信的。我们要如是修持,如是坚持,如是勉励,我看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超越不了的障碍。希望大家从此得到启发。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个地方看起来好象与上面的意思没有连贯,其实是有连贯的。前面是须菩提谈自己的体会,然后是释迦牟尼佛谈自己的体会,这里是连贯的。这个地方“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我们要懂得,“菩萨庄严佛土不?”佛土到底庄严不庄严呀?“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你要认为有一个庄严,那内心里面还有一个庄严的执着。那还不彻底,如果你要知道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这个庄严是缘起的庄严,如幻的庄严,这才是真庄严呀!我们要懂得,庄严佛土,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是缘起的法。佛陀也是缘起法,这个我在前面已经反复强调过。我们凡夫众生也是缘起,我们是什么缘起?有人告诉我吗?各位想一想。有人告诉我是无明缘起,没错,在唯识法里边有一个术语叫业感缘起。业感就是无明,无明才造业,凡夫众生是业感缘起,是染污的,如我们常讲的做的坏梦!诸佛菩萨的也是缘起的,诸位!诸佛菩萨的缘起是什么缘起?怎么个缘起法?诸佛菩萨是清净心的缘起,是智慧心的缘起!就是我常给大家讲的,做的好梦!所以这个地方,“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你如果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佛土是庄严的,不是缘起的,那它已经不庄严了,那就是你认为的庄严,是你的执着了,就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了。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燃灯佛之所以给释迦摩尼佛授记是因为他内心于法无所得,无所得的基本体现是什么?连庄严的佛土他都能够不执着了,都知道它缘起的规则,都知道它虚幻的规则。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段话太重要太关键了。“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诸位,什么样的心才是清净心?说说看?

  啊,你们说得很好,无所住,无欲无求,看破放下,无所挂碍,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都是清净心。但怎样才无所住呀?——不执着!不执着世间法,也不执着出世间法,才能够真正生清净心,要知道清净心不容易呀!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往往抛弃这了世间的执着,又产生了新的执着,又有了出世间的执着。所以我们老不自在,老有烦恼,有的人学佛都学出烦恼来,。。。。这个相当重要呀。过去讲一个公案,在隋代时有个道信禅师。各位,认识吗?不认识?那还和我一样,还是凡夫,你要认识道信禅师了,那你就是再来人了,就恭喜你了。道信禅师是得道的人,他那个时候,有个牛头禅师,在南京的牛头山,修行非常好,打坐非常用功,他在洞里打坐,老虎都帮他看门,你看,这是什么工夫,已经达到了人我一体,老虎都给他把关,你看多有道德。道信禅师去看他的时候,正好老虎在那守着,道信禅师看到老虎就故作惊讶状。牛头禅师就说:“修行人怎么还要怕老虎呀?”道信禅师一看觉得这个人真有点名堂,就想度化他,牛头禅师坐在石头上,待到牛头禅师起来后,道信法师就在石头上给他写了一个字“佛“字。牛头禅师一看,就不敢坐了,不能把“佛”字坐到屁股下呀。道信禅师就问他:“你心里还有这个在呀?”牛头禅师一听,这个人还是有修行的,就拜他为师跟他学习。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要如实地生清净心,不着世间法,也不执着出世间法。但是,我们讲了这个公案以后,你不要鹦鹉学舌,你也去这样,弄个佛字坐在屁股下面,你这还是执着呀!你执着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你没有执着,这是个展现的欲望!这个展现的欲望还是执着。这个办法不能轻易用呀。祖师是开悟了的。你们哪里悟了?你跟我一样。

  所以生清净心,要远离两边。要远离世间法的执着,也要远离出世间法的执着,中道,不着空,不着有,不着世间,不着出世间,但是有个前提。往往有些人非常狂妄,以为我已经离开执着,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以诃佛骂祖了,可以不尊重三宝了,这是很危险的。这是天大的执着啊,是最可怕的执着!为什么?因为你执着世法出世法的绝对空。你执着这个,就会造成不怕因果,不怕轮回,不怕造业,这个空见。佛陀曾经告诫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着空见如芥子许。”为什么?执着有见,还怕造业,还不会去破坏因果。如果执着空见,不怕造业了,破坏因果了。那个地狱就不只一层了,恐怕要有一十八层等着你呀。所以在学佛的时候要警惕,俗话讲“到哪个坡才唱哪首歌”。你不到那个境界,你就不要干那个傻事,就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烦恼要一分一分的断,智慧才一分一分地显现。所以不要因为我们讲了几个公案,就想学祖师那样,这个是不能模仿的。

  下面:“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话我记得前面讲过,这里再具体的给大家讲一讲。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没有?一池塘水,按唯识法讲,这一池塘水,在我们讲是一池塘水,可是在池塘里的鱼虾,觉得是它的游乐园,它自由自在呀,所以我们讲“如鱼得水”呀。诸佛菩萨看那一池塘水是宝庄严地,在饿鬼看来那一池塘水就是脓,就是血。所以这是唯识法里有名的一个理论:“一景四心”。同样一个景象,四种不同的生命就有四种不同的认识。这什么意思?佛菩萨觉得是宝庄严地,凡夫觉得是一池塘水,饿鬼就觉得是脓血,鱼虾就觉得是乐园。比如我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面前的一只手,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境界,同是一池塘水,四类生命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为什么?因为每一类生命内心的智慧程度不同。人认为是一池塘水那是人的境界,人的认识。饿鬼看到那是一潭脓血。那是业力的招感呀。为什么说是饿鬼呢?咽喉象针尖那么细,想吃吃不进,想喝喝不进。看到香喷喷的米饭,到他嘴里就成了火炭,看到干净的水,到他那就成了脓血。业力招感!在鱼虾那里是游乐园,那是它的境界;在诸佛菩萨就是宝庄严地,为什么?他清净心呀。所以同一景象四种不同生命会有四种不同的境界。那是因为我们觉悟的程度不同,业力不同。如果我们有清净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清净心,各位?那你看到脓血是什么东西?要如实啊,不能打妄语啊。哦,有些人说是水,有些人说就是脓血,有些人说肮脏……答案非常多。

  是呀!从客观上讲脓血就是脓血。我要告诉你,脓血就是曹溪法乳!就是清净甘露!为什么?不应住色生心嘛!不要觉得它是脓血嘛!不要受颜色的限制嘛!要平等心嘛,清净心嘛。脓血就可以使我们生清净心,使我们开悟!不住脓血的色,你就生清净心了。不住脓血的色,就是甘露嘛。脓血与甘露平等,脓血与曹溪法乳平等。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提醒大家怎么样不住色。不要看这个答案和结果,而要看这个方法。各位,不要说脓血就是曹溪法乳,这不是骗自己?我们一般人看到脓血,哎呀肮脏呀,臭的不得了呀!这就住色声香味触法了嘛,这就是分别心嘛,就不是平等心嘛。所以我们通过这个说明怎样摆脱我们凡夫住色住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当然,能够摆脱了凡夫的色声香味触法,还能不能摆脱圣者的色声香味触法吗?所以“脓血”既是“曹溪法乳”,又非“曹溪法乳”,“脓血” 既是“甘露”,又非“甘露”,此中真味,要用心体会。如果说摆脱了“脓血“的相,就认为它是“曹溪法乳”的相,就认为它是“清净甘露”的相,你又错了啦!又是住色声香味触法了。所以我讲“脓血”就是“曹溪法乳”,意思是什么?诸位懂不懂“曹溪法乳”是什么?曹溪代表六祖。六祖的法乳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给我们的真正的法乳之恩。所以我们讲脓血是曹溪法乳,就是告诉我们从脓血里边体会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懂得这样的原理,那这里边,就展示着佛学的智慧,就展示着曹溪法乳之恩哪。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这句话,我们反复的讲,怎样学到六祖的方法。下面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前面那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么心呀?生清净心呀!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清净心,不住善不住恶而生清净心,不住世间不住出世间而生清净心。过去有一个鸟巢禅师,白居易碰到他的时候,他住在树上,白居易说你多危险呀,他说我不危险,你才危险!白居易问:“我怎么危险?”禅师说了八个字:“薪火交燃,识性不停。”为什么?从长远看,我们人的生命就是“薪火交燃”,象柴火一样,柴燃成火,火又烧柴。“识性不停”,造业嘛,业没有停止,所以生死轮回,不会停止。

  白一听有道理呀,就问怎么才能解决?禅师就讲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有的人讲我学佛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行了,我说不圆满,还要“自净其意”呀,怎么样自净其意?就是这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么心?就是清净心。下面: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马上就说了,有人身象须弥山那么大,大不大呀?不大,何以故呀?因为他非身,之所以说他是大身。即使你有须弥山那么大的身,那还是有相,还不叫大,只有把须弥山那么大的身都能看透,破除执着,证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如果须弥山那么大的身,都是有形有相,都不大,只有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形有相,都不是大;无形无相,才是真的大。前面,须菩提说完他自己的体会后,释迦牟尼佛就是谈他自己的经验,意思是说: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大家都要如此,才能够真正最后成就无上菩提。我想这才是这一品的用意。

  下面,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一段,我觉得他也在给我们展示一个道理:法布施胜财布施。可是老这样讲,没有新意也不行呀。这里我们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道理。我们先来将这段文看一下: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恒河是印度当时的一条河,恒河里的沙有多少?沙那么多的恒河又有多少?沙那么多的恒河里边的沙又有多少?所以须菩提说了“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然而世尊问“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这是个什么概念?天文数字。你说那个福德多不多?然而佛对须菩提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面的福德那么多,如果把金刚经这个道理给他讲,那功德更大,怎么讲?金刚经是成佛的道理,如果你给他讲了,他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告诉他成佛的方法,比你布施他多少东西意义要大得多。

  我始终有一个观念,人拥有的财富越多,往往心态就很难摆正。有的人很有财富,你给他再多他不会满足的。所以我们在帮助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也要给他财富,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智慧,要给他觉悟的武器,给他觉悟的方法!觉悟的武器是什么?觉悟的方法是什么?就在《金刚经》里找啊。为什么给人讲《金刚经》,胜前福德呀?《金刚经》就是觉悟的武器,觉悟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武器!比你普通给他一点财富,功德大的多。有钱人你以为他没有痛苦呀?钱放在这里不安全,那里不安全,放在银行会贬值,放在家里怕贼,成天担心得不得了。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要给他物质上的帮助,也要给他精神上的财富。快乐的源泉来自什么?来自智慧。智慧来自什么?来自觉悟。觉悟来自什么?来自佛法呀!所以我们在帮助众生的时候,要懂得这个原理呀,怎样才能给众生真正的快乐?怎样才能让众生真正的安稳。当然,生活上有困难,也要帮助他。不然他成天颠沛流离,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怎么修习呀?怎么成佛呀。但是这是初步的,我们要提升,在众生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教给他成佛的武器,成佛的方法,觉悟的武器,觉悟的方法!才能给众生真正的快乐,才能给众生真正的安稳。所以,为什么叫“无为福胜分”?成佛、觉悟的方法是什么?“无为”、“空”,空是真空,真空才能有妙有,那个福德才无比,才广大。“无为福胜”就是要懂得给众生真正快乐的方法。最究竟的,最彻底的,要给众生带来真正的快乐,这个福德无穷无尽呀。所以诸位,我们学佛,学佛的什么?学佛的精神,学佛的方法,学佛那种自信、坚忍不拔的精神,精进的精神。学佛的方法,什么方法?觉悟的方法。那么怎么度化众生?要教给众生觉悟的方法。这个才是关键的,为什么?他的种子你帮他了不了,他的成就不是你能够给他成就的,要他自己成就的。关键要他自己掌握方法。

  过去禅宗里有一个公案就是教我们怎么去度众生。我把这个公案讲出来供大家参考。过去有一个老头一辈子靠做贼养家糊口,所以他做了一辈子的贼,积累了很多做贼的经验。这个老头子做贼轻车熟路,我们有句歇后语:“坛子里边抓乌龟,十拿九稳”。他的儿子长大成人了。他想我也老了,不能再做贼了。按普通的观念,子承父业嘛。就要教他的儿子做贼。下面是关键,老子是怎么教儿子做贼的?大家猜猜?

  老头有天晚上带儿子到人家柜子里去偷东西,老头打开柜子,叫儿子钻进去,儿子进去以后,老头把柜子关上,然后大喊抓贼,再把门锁上。老子就跑了,儿子在里面,想这老子真可恶。那家人就起来了,找贼在哪里呢,儿子就在柜子里面学老鼠叫,那家人想原来是老鼠在啃东西呀,就赶快打开柜子,柜子一开儿子就跑了。老头带儿子进来的时候有个洞,儿子跑到洞口发现老子先走,把洞给堵死了。怎么办?正好旁边有口井,儿子急中生智,就抓个石头仍到井里,那家人就以为他跳到井里去了,到井里抓贼。儿子趁机从大门出去了。儿子回去说,你说教我,怎么不教呀?老子说你比我更厉害!

  大家懂的这个道理了吗?教给他方法,磨炼他。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吗?不在乎我们给他都少东西。在于教给他启迪智慧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教给他得到快乐的方法,这个更重要。如果我们老是扶着他走,多么慢呀?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去度众生,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无为福胜分,就是法布施胜财布施。为什么法布施胜财布施?因为法布施会教他成佛的办法,觉悟的办法,解脱生死的办法。而财布施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

  下面,第十二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个品题非常明确,“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就是说只要你讲《金刚经》,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天龙八部都会来供养。供养什么?供养法呀。如佛塔庙嘛。塔庙,就是佛弟子供养的,只要讲《金刚经》他们都象供养塔庙一样去供养。供养什么?供养法呀。佛弟子学什么?学佛的法呀!

  所以,塔庙在哪里?在法中。法在哪里?在自性中呀!所以诗上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灵山在哪里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呀。所以一讲《金刚经》,他们都会来恭敬供养。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什么意思?我们过去讲,佛的法,很珍贵的。法身舍利!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的法身,我们就要恭敬,要供养。如果我们能受持这部经典,我们自己就成就法身。那当然是最上第一希有啊。若尊重弟子,佛弟子都要去尊重呀。所以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佛弟子都要尊重,象佛一样的尊重呀。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对经典要抱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经典就是佛的法身。为什么这样讲?我们过去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什么意思?我常打一个比喻,经典就是智慧的宝库,是盏智慧的明灯,我们凡夫这盏灯没有光,没有火焰,我们通过闻思修,用经典里边这盏智慧的灯,点亮自己这盏无明笼罩的灯,就让自己内心融入光明,融入智慧灯,所以我们受持读诵,就能把自己内心没有火焰的灯,接上有火焰的智慧灯,靠什么?经典!所以,“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非常重要,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经典是福德智慧的象征,所以我们都应该恭敬经典,就象恭敬佛一样。

  但是注意,有人提到一个问题,“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里我们要明白,尊重法,不等于执着法。这是两个概念,不可混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更应该看出,佛的智慧是什么,尊重正教,尊重法,佛的法是什么?

  法是什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释迦摩尼佛传的嘛!就这四句话。诸位,好好体会。法在哪?金刚经在哪?在自性中!是法身舍利!所以,我们要怎样受持,怎样恭敬,这里都告诉我们了。你读诵受持,就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所以我们要懂得怎么尊重啊,不是把经典抱起来,顶起来就是尊重了,那是执着。而是受持读诵解说,这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因为受持解说读诵,你内心里面就有法身,就有佛在。所以我们说尊重正教,怎么尊重正教?解说、受持、读诵!受持读诵,读诵受持,是相辅相成的。读诵是闻,受持是思、修嘛,是如法修行嘛。所以,真正的尊重正教,就是法随法行,无我空有。这才是最好的对经典的尊重,对佛法的尊重。所以尊重经典,不是把金刚经抱在怀里,顶在头上,每天送多少钱……当然我不是说对经典不需要这些,对经典也要礼拜,也要供养,这是形式,形式也要呀,没有形式怎么知道内心的恭敬呢。但是尊重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依照经典,精进修行,如法修行。这才是最好的尊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