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处 尽能唱黄梅——走进乐家篱


凡有井水处  尽能唱黄梅——走进乐家篱


凡有井水处,尽能唱黄梅。

——题记

“杭州读书是奴家,女扮男装是奴差......”当车子前控制台播放器里播放黄梅采茶戏《上天台》里梁祝在如诉如泣时,我们一行就刚刚到达了柘林铺的乐家篱。

乐家篱,是杉木柘林铺的一个自然墩。乐姓村民清代从卓壁镇乐家凹迁居此地,后把村庄周围筑成篱墙,故名乐家篱。我压根儿没有想到这里就是黄梅采茶戏名旦乐柯记先生的老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梅采茶戏最有名的“乐篱班”就出自这里。多云山、牌楼湾这些有着黄梅采茶调浓厚色彩的地名就如珍珠般分布在该墩的周围。

乐家篱墩子不大,墩中有一口长方形的大池塘,塘水清澈,不少村民在洗菜或者浆洗衣物。池塘周围是一排太阳能路灯,灯杆上系着小小的红灯笼,过年的氛围看来还没有走远。墩中的房子很整齐,路面也非常整洁。池塘边新建的乐家祖堂干净、宽敞,墙上挂有乐姓名人画像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二十四孝图。当地的村民指着附近不到二十米远的几间土砖屋“喏,那就是乐柯记以前的屋。”

乐柯记?好熟悉的三个字。记得小时候,大约1984年前后吧,孔垅东街船码头附近,经常可以看见过茶馆大门外的屋檐下挂着一个竖写着“乐柯记”三个字的小木牌子,屋里黑压压的都是人头,挤满了看戏听戏的人。当时的我不知其意,只到多年后才知道,那挂乐柯记牌子的,就是乐柯记戏班子的人在唱戏。以前,人们看戏,很多就是冲着名角来的,演出有名角,走再远的路都愿意跑去听。

生于101年前的乐柯记,又名乐柯,瓜子脸、大眼珠,是黄梅采茶戏名旦“盖三县”余海先的弟子。幼时读过4年私塾,主演旦角,因功底深厚,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人称“天生的七仙女”“地设的祝英台”,“哈气成香雾,一笑百媚生。”作为黄梅采茶戏的一代名优,他几乎演出了黄梅采茶戏所有的传统剧目,也留下了许多经典唱腔选段。他和专攻小生、老生的“黄梅戏活档案”项雅颂一起演过的代表剧目《山伯访友》,是黄梅采茶戏小生、闺门旦的重场戏,他们不但外形表现,还是内在情感,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让观众无不动容。特别是乐柯记扮演的英台泪眼送走山伯后,回到厅堂,嚎啕大哭,唱道“不去杭州不惹此祸,这都是英台连累大哥!人心带路转绣阁。但不知梁兄哥病体如何?!”一句声泪俱下,万分痛苦的“梁兄!”简直把观众的心都揉碎了。


凡有井水处  尽能唱黄梅——走进乐家篱


黄梅采茶戏,又称黄梅腔、黄梅调。是黄梅戏的前身。1920年安徽《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她是黄梅县广大劳动群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以采茶歌为基调,融合黄梅山歌、小调和舞蹈民间艺术形成,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戏曲。表演的艺术形式上是载歌载舞,广大劳动群众所喜闻乐见,广泛流行。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处处锣鼓响,人人唱采茶”,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凡有井水处  尽能唱黄梅——走进乐家篱


查阅资料,1949年6月,“乐篱班”与县文工团合并成为黄梅县人民剧团。乐柯记、项雅颂是剧团的主要演员。

行走在乐家篱,望着蓝天白云、墩中的池塘,村子背后不远的多云山,我不禁想,是不是这里的灵山秀水造就了乐柯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不平凡的成就?也或许是多云山这一带民风淳朴,百姓能歌善舞,成为了孕育黄梅采茶戏的土壤。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如今,走到大江南北,不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就是打开手机看抖音,随处都可以听见优美动听的黄梅戏曲调,这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凡有井水处  尽能唱黄梅——走进乐家篱


作者:曹锦军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

凡有井水处  尽能唱黄梅——走进乐家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