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外在表现美妙,内在再现真诚,是一切艺术的真谛
我们现在把非常完美,没有缺陷叫做尽善尽美。《论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一论述,从美学角度,被看作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首创贡献;从一切艺术创作角度,它提供了普遍的艺术遵循。
01.什么是善?主流指向伦理意义上的德。
《韶》,传说是歌颂虞舜的乐曲;《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曲。舜和周武王,都是孔子称许的圣王。 对孔子说《武》未尽善,古今解读者最主流的观点,认为武王伐商、以臣代君,所以未尽善也。西汉孔安国说:《韶》,舜乐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 从此,经皇侃、邢昺,到朱熹,虽然所说不尽相同,但都是把善指向了伦理意义上的德:舜是接受禅让而得到天下,所以说尽善;武王是通过武力而得到天下,所以说未尽善。果真是这样吗?02.《论语》中的善,并未专指德。
善在《论语》中出现36次,沒有一次专指德。当做形容词的时候,它就是好的意思。 比如,举善而教不能,愿无伐(炫耀)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特别是,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善包括了三项不好的行为表现。尽善,就是好极了;未尽善就是没有好极了。善就是好,沒有指向伦理意义上的德。03.善,指的是艺术再现的真诚。
我们可以跳出古今解说,从距《论语》年代较近的《左传》中寻找善的指向。 《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时,请求观乐——观赏古乐表演。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大武》就是《武》乐。季札说美哉,显然是指艺术美,即朱熹所说的声容(乐曲、舞容、场面)之盛;周之盛也,是说反映的内容,是盛大壮观的周武王时代。其若此乎,是肯定句,还是疑问句?如果是有所疑问,季札只能是礼节式的疑问:周武王时的盛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接着,季札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覆盖)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无)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季札从《韶箾》即《韶》舞中看到了舜时盛况,并由此体悟到舜的德至,将《韶》叹为观止。 季札的观感,对《韶》不谈艺术美,直接论德至,是十分赞美的肯定。对《武》只谈了艺术美,对它反映的周之盛也,只说大概是这个样子吧,对《武》的赞美,存有猜测、不能确定的成份,但未涉及周武王德的问题。 《礼记》中记载,孔子与宾牟贾有一次长篇谈论《武》乐,有人指出孔子实际是不赞成《武》乐中过度渲染夸饰伐纣的过程。如果是这样,结合季札的评论,孔子说未尽善也,原因在于《武》中存在着夸饰、夸大成份,即艺术没有很好真实地再现实际,即在真字上出现了问题。 孔子一贯主张真诚、真实、忠实是人生头等大事,必然要求体现于艺术之中。他主张言忠信、文质彬彬、绘事后素,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一切言语、外在的表现、表达必须真诚、真实、忠实反映内在、内质、内情,艺术也必须再现事物的实质、实际、实情。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外在表现美妙,叫尽美;内在再现真诚,叫尽善。 外美内真,大概就是一切艺术的真谛吧! 头条品书团国学朋友,我是清如静如,力求按照”义理”全面系统地”照着说”《论语》,很高兴与你对坐经典!(图片借用网络,侵权必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