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全文57个原文43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宠辱若惊】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听而不闻】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虚怀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芸芸众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余食赘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荣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天道好还】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无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辩若讷】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生久视】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轻诺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俭故能广】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哀兵必胜】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寸进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被褐怀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无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视而不见】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少思寡欲】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不得已而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虽死犹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淡而无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物极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欲益反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损之又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取长补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结绳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全文57个原文43
老子用了801个汉字,写成了5284个字的不朽之作——道家经典《道德经》,相较于很多古代典籍的大部头,《道德经》的篇幅可以算是非常短的了,但这少少五千字却是字字珠玑,源出此处、流传后世的成语就有几十个,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多少个。
你可能喜欢》》道家三宝是什么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多少个?《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其中出自原文的43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
1、玄之又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居:《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和光同尘:《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4、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功成身退:《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6、金玉满堂:《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8、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9、听而不闻:《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0、涣然冰释:《道德经》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涣
11、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2、芸芸众生:《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3、余食赘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4、知雄守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5、知荣守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6、知白守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7、天道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18、自知之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19、欲取姑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20、无中生有:《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有的在历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鲜活地被我们不时运用。如“与时俱进”、“内圣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挡车”、“薪尽火传”等等。
还有一些成语,古今的意思已经有变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吐故纳新”原义为吐掉故 气,吸收新鲜空气,今天多用于人事组织方面的更新。意思上的差异,正是古今语言的发展。原创是古人,发展是后人,但还仍然是有源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与经历,与今人仍还有许多相通之处的,现选出一部分,供读者体会: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之恶也 ”
17、将夺固与
军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想夺取占有,暂时先放弃。
出处:《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2、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3、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4、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6、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28、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9、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0、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31、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祸伏(福祸相依)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报怨以德(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报怨以德出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3、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得寸进尺
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46、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48、虽死犹生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9、淡而无味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50、欲益反损
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