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死人都惧怕的“十殿阎罗”到底是个什么鬼_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
由于,阎罗王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所以,被民间百姓熟知。在古代,皇帝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存在,是阳间的统治者;而传说中的阎罗王则是冥界至高无上的存在,是阴间的统治者。一个凡人,若非有大机缘修炼成仙,终有寿终的一天,这时,他就会来到地下受阎罗王管辖。
实际上,阎罗王的传说并非源于中原,而是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根据记载,耶摩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因为阎罗王掌控着亡灵,所以,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寺庙中都能看到这位阴间天子的造像,甚至,道教也引入了这位神灵,对其推崇备至。随着宗教人士和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这位神灵逐渐变成了除恶扬善的存在,地位大幅提高。
在阎罗王的发源地印度,早就有人间和阴间的说法。古印度的人间统治者是国王,所以,与之对应的阴间统治者即为阎罗王,在传入中国的时候,“王”比“帝”的地位要低,所以,给人一种阎罗王的地位不如天庭玉帝的错觉,实际上二者在信仰中的地位是对等的。
“阎罗”一词在印度又有平等的意思,可见,在古印度人民看来,生存的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公平,等到死后来到阴间,在象征着公平的阎罗王面前,一切贪赃枉法的小人都没了依仗。这个思维跟后来我国的民间的“四大阎罗”不谋而合,可见,封建时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借此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
佛教有生死轮回的说法,对平等一词也有独到的见解。
轮回就是人从生到死,死后还生,循环往复。佛教劝人向善,死后灵魂能够来到美好的西方世界,修成佛果不再受轮回制约,也就是不必受生离死别之苦。除此之外,那些对佛徒不尊敬和贪赃枉法的坏蛋将会堕入地狱受难,在地狱最高的领导人正是阎罗王,这位统治者一视同仁,绝不会对灵魂有差别对待,秉公执法,又被称为“平等王”。
阎罗王惩戒恶灵的手段十分残酷,他设立了多层地狱作为执刑场所。至于,这些地狱有多少层,在不同典籍中有不同说法,有“八寒八热”之说,也有我们熟悉的十八层地狱之说。
这些刑罚让现代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比如:黑绳地狱,用黑色的绳索丈量堕入其中的灵魂,按照量出的长短来截断恶人们的身体;号叫地狱在佛典中没有太多表述,只是说,身处其中的灵魂会发出极为凄惨的哀号,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行凶作恶的坏家伙,他们的手段比地狱更令人发指,所以,在面对这些穷凶极恶的恶徒,自然得用上这种非常的手段。
可能是因为让阎罗王一个人掌管这么多地狱工作量有些太大了,于是,又衍生出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本来往返于诸多地狱中的阎罗王变成十个人,每个人在一所殿内审理灵魂,这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阎罗王老爷子也没那么累了。
这些阎王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能力,使阴间的司法程序变得井井有条:
灵魂来到第一殿,秦广王用一座被称为孽镜台的法宝照出灵魂生前的罪孽,然后将灵魂发配到第二殿;
倘若该灵魂生前犯伤害罪、强奸罪、盗窃罪或者杀人罪,则在楚江王处受刑,之后押解到第三殿;
倘若该灵魂曾目无尊长,或犯教唆罪,则在宋帝王处受刑,之后被扭送到第四殿;
倘若灵魂欠粮欠租,或犯欺诈罪,则在五官王处受刑。
之后的几殿分别有阎罗王查看灵魂是否符合自己负责的罪恶,倘若符合,二话不说投入地狱受刑,若此人生前未犯此罪,押到下一殿继续审理。
第十殿的转轮王将灵魂生前善恶划分为各个等级,按照这个等级决定灵魂该转生到何处,转生为何种生物。在转生之前,灵魂还得去孟婆的桌前喝碗浓汤,忘掉自己前世种种,倘若,投生的时候带着记忆那可极为不妥。
就这样,阴间地府的说法在传诵中逐渐变得完善,成为一套严格的制度,不得不说,构思出这种制度的凡人真是煞费苦心。也许,这种说法的确能在老百姓间起到一种威慑作用,毕竟,不少民众都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为了防止自己寿终之后落得如此下场,生前定会小心行事,避免触碰这些底线。
其实,阴司地狱正是人渴望平等的心,行的端走的正,就不怕心中阎罗的审判。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东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势。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除了四川酆都)。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各王诞辰之日,虽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阎王,当是在为亡魂举行超度科仪之时,以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参考资料:
『《梨俱吠陀》、《十殿阎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