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遗言说魏延要反,要马岱杀魏延,魏延真的是要反叛吗?(诸葛亮遗言刚挖出来)

由于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有些史实被歪曲了,其中最冤的一人就是魏延。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说,“某某人有反骨”,一说反骨就想到魏延,似乎他天生就是长有反骨的人,似乎诸葛亮一死,他必定会谋反。其实小说这样写,只是为了维护诸葛亮“伟光正”的形象,维持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预言家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诸葛亮真的留有遗言说魏延要反吗?魏延真的会反吗?

第一,诸葛亮从未留下遗言说魏延会反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确实留有遗言,安排了身后事。在弥留之际,他密召长史杨仪与司马费祎,嘱咐身后事宜:一旦自己去世,大军应当退回蜀国,保全实力,由魏延负责断后,姜维负责第二道防线。

这个遗言有十分蹊巧之处。魏延在军队中的职位是前军师,也是皇帝封的征西大将军,实为蜀军将领中的第一号人物。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领军人物,怎么反倒去断后呢?

这背后折射出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由来已久,从第一次北伐始,两人的关系就不太好。当时众人都认为应该派魏延为前线总指挥,诸葛亮偏偏派马谡,最后导致全线战败。这只是诸葛亮与魏延矛盾的开始。在历次北伐过程中,魏延每每抛出“兵出子午谷”的军事主张,无一例外遭诸葛亮的否决。魏延内心大为不满,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胆小懦弱之徒,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魏延这种态度,当然也令诸葛亮对他有一些意见。

但是,诸葛亮从未认为魏延会反,有反骨,这个在史料中是没有的。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杨仪、费祎都治不住他,故而留下指示:就算魏延所部不服从,其他部队也要按照计划撤军。

这就是诸葛亮的遗嘱,只是担心魏延不服从命令,从未提及他会谋反。

第二,魏延虽然攻打杨仪,只是出于激愤,并非有谋反之心

魏延在得悉诸葛亮遗嘱后,确实是很不服气。他是这样说:“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在。丞相遗体可由幕府亲信官属送回安葬,我当亲自统率诸军痛击敌人,岂可因为一人之死而废弃天下大事呢?我魏延是何许人也,能够被杨仪约束、当他的断后将军吗?”

杨仪是丞相长史,魏延对丞相府那些文官插手军队事务早就心怀不满,只希望他们快滚蛋,负责运送遗体归葬就是了。至于他自己,他是要率领军队,与魏军血战的,要把北伐事业进行到底。所以魏延不仅没有谋反的事实,他还是很有责任感的。

杨仪与费祎怕魏延生事,在没有通知魏延的情况下,命令各兵营开拔,向褒斜谷撤退。这下子魏延真的愤怒了,他索性提前撤了,而且把事情做绝了,部队退入褒斜谷后,烧毁一段栈道,差点断了杨仪的退路。

这么一来,魏延与杨仪已是势不两立。魏延一不做二不休,出了褒斜谷,占据南谷口,打算在这里给杨仪迎头痛击。这一行为,可以说是激愤的后果,是对杨仪不满的总爆发。然而,魏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在两件事上是完全做错了。

其一,杨仪的所做所为,完全是依照诸葛亮的遗嘱,他也是诸葛亮指定的军事总负责人。大家想想,蜀军将领会站在杨仪一边,还是站在魏延一边呢?其二,魏延攻打杨仪,蜀军自相残杀,试想想,你跟杨仪有仇,干嘛把蜀军官兵都牵扯进来呢?所以,从魏延攻打杨仪那刻始,他就众叛亲离了。

后来魏延被马岱所杀,也是咎由自取。但是我们要遵重一个事实,魏延并非真正谋反,而只是咽不下一口气,意气之争。

第三,魏延与杨仪之争,诸葛亮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三国演义》由于作者的政治立场,把诸葛亮捧得过高,甚至将其神化,这个实属无必要。伟人一样有毛病的,诸葛亮亦然。

魏延与杨仪之争,实际上是军方与丞相府权力之争。在诸葛亮生前,丞相府是牢牢控制着军队的大权。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领导军队,这是理所当然的,谁也没话可说。然而,诸葛亮去世后,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丞相长史杨仪,这个就有点问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丞相长史也就相当于丞相府的大管家,这不属于国家领导人啊。我们可以来看看杨仪当时在军中的地位是怎么样。

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曾上一道“废李严表”,联合一批军队高级将领上书,从这道奏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各将领在军队的排行情况:排第一位的是中军师车骑将军刘琰,排第二位的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其下还有前将军袁綝、左将军吴懿、右将军高翔、后将军吴班,长史杨仪的排名仅第七位,费祎排第十位。后来刘琰死了,魏延在军中的地位跃居第一,杨仪只能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

从军队系统上说,魏延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杨仪。杨仪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是丞相府的人,属于诸葛亮的亲信,一下子反而跃居魏延之上,大家想想,魏延能服气吗?杨仪是丞相府的代表,魏延是军方的代表,显然,诸葛亮是要把军权握在丞相府手中。从这点上看,诸葛亮是有偏心的。

一支军队,两套领导班子,这是后来魏、杨交恶的根本原因。

#####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史河奇谈,古今那些事儿皆细谈献诸君。

楼主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其实这关乎小说《三国演义》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误解,其实正史中诸葛零并未点名安排杀魏延,魏延的死也应归咎于政治斗争阴差阳错沦为牺牲品,他是没有反叛之心的。我们来看看正史中的魏延是怎样的:

蜀汉集团后期第一悍将

魏延的出场。《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出场是叛主投刘备,因有反叛的先例又“头生反骨”被诸葛亮定为“日久必反”之人,其实这纯属瞎扯与正史毫不沾边。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魏延原是一地方头目,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刘备入川时自发前往追随,这是魏延的初次登场,而且其一生也仅追随过刘备一人。从出场上就已经否定了“反”的角色定位,可以说小说很大程度上抹黑了这个人物。

正史中刘备本人对魏延十分信任。何以得知,有两点:一、魏延在入川后受封“牙门将军”,这个职位是刘备自己创置的,有何珍贵?在此前只有一人获刘备此封,赵云当时在长坂坡出生入死救回刘备的妻子、儿子成为刘备第一个“衙门将军”,其中分量想必大家心中都已了然。二、刘备称王后,定都成都,大多数人认为刘备会留张飞来守汉中,然而刘备却力排众议最后定了魏延做汉中太守,汉中作为蜀汉集团的门户,魏延担此职位已经不仅仅类似“封疆大吏”这么简单了。

诸葛亮与魏延是文武合作。蜀汉集团后期著名武将都先后离世,诸葛亮数次北伐的依仗是什么?《三国演义》为了烘托角色形象凸显了诸葛亮在北伐中的功劳,其实其中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魏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魏国集团第一梯队的顶尖武将是张郃,但是蜀汉中的后起之秀均不是对手,仅有魏延能与张郃斗得不分上下。所以诸葛亮北伐十分倚重魏延,很多重大的战役都靠魏延撑场面。北伐是诸葛亮与魏延文武合作的结果。

正史魏延之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临终前安排了马岱诛杀谋反的魏延,坐实了魏延“反贼”的名头。

然而正史中,诸葛亮临终仅安排了退兵事宜,令魏延断后。两人合作多年,诸葛亮其实是知道魏延北伐之志是不弱于他本人的,所以还有另一手安排:若魏延不听从,就随他的便。

但诸葛亮没有料到他走后蜀汉集团内部存在的严重分歧:魏延主战,而杨仪主退。如果是常人便罢了,坏就坏在魏延才能卓越素来自视甚高,很早便与杨仪不合闹得水火不容。诸葛亮在时还能震住他们,诸葛亮一死,两人必定争权。

这场权利斗争葬送了魏延的生命。魏延和杨仪先后修书上表刘禅对方谋反,争着往回赶,谁先回到刘禅身边谁就占得先机。刘禅这边也摸不清这两人什么状况啊,便让蒋琬去查看是怎么一回事,这下可好,蒋琬还没到,魏延已经开始向杨仪动手了,本来不是反贼也落了个反的名头儿。

《三国志》如何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南撤的意图是与杨仪争权,并有意除掉他,但叛投魏国的想法是没有的。他若真的反,不会南下,身为手握兵权的虎将,他要投敌最好的时机是在五丈原,天高皇帝远,杨仪在他的手里翻不出浪花来。

魏延最错误的决定是在“天子”脚下动手。两人都在往回赶,魏延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偏此时下手,率军对杨仪发动攻击,谁先动手谁就不占理,王平以军师尸骨未寒便自相残杀的话头劝散了魏延的军队。到了这个关头,魏延只能逃了,这一逃更加往自己身上扣上了“反”的帽子,你不心虚跑什么?杨仪见自己占据上风,即派马岱追杀魏延,最终魏延身死汉中城外虎头桥。蜀汉集团后期第一猛将就此身死道消,还背个“反贼”的黑锅,冤矣,冤矣,可怜,可怜。

结论

正史魏延无反心,他的死因是政治斗争!《三国演义》抹黑了魏延。


拙见一答,感谢翻阅,欢迎在评论区探讨指正。喜欢的话不妨点个关注。

#####

诸葛亮是吹的太神了,他知道魏延反,怎不知道刘禅要降,魏延没有反,跟杨仪争权到是真,杨仪到降曹魏的意思,他跟费祎说我当要是领人马去投奔曹魏,拿还受今日之气,费袆把这话告诉后主,后主大怒才杀了杨仪,这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诸葛亮最无用之人,用错了马苏,杨仪打了自己的脸

#####

这个问题本来史书是已经定性了的——魏延并没有反叛。

而这个事之所以会引起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讨论,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而正经看文献的人又不占大多数,因此不少读者总局限在演义里讨论这个事,那肯定没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请容我细细说来。

首先,历史上魏延虽不是叛变,但也终归是内乱,对蜀汉政权不利,所以罗贯中老早把他定位为一个反面人物,从他刚登场的时候,就说有什么“脑有反骨”啊给读者暗示。然后到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时候,罗老又故意安排魏延进去一脚踢翻,让诸葛亮死得“明明白白”的,让读者对魏延充满负面印象,不论是出于小说艺术手法还是个人喜恶,总之魏延必须背黑锅,他是罗老必须写出点花样来的对象。

而由于演义中诸葛亮是受到无限美化和神话的,那么对于历史上他死后迅速爆发的魏延内乱事件,罗贯中肯定要交代一个“诸葛亮早已察觉”的说法,以免破坏了诸葛丞相的智慧完人形象,不然他就不神了。

可诸葛亮要是真察觉了,以他对蜀汉的忠诚度,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又怎么会放心自己死后,让马岱他们去做这种事情?如果钻牛角尖的话,这里其实有一点逻辑不通。

那么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看一段史料就很明白了,不用担心文言文,我会给大家解释的.......

《三国志.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史料很长,我给大家浓缩一下意思——就是诸葛亮临终部署退兵,意思让杨仪等回汉中,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随他去,大军照样回去,但魏延觉得自己可以代替诸葛亮北伐,不必退兵,而且他不想帮助杨仪断后,就强迫费祎同意,费祎看魏延不配合,借口溜走,然后就根据诸葛亮说的,不管魏延了,大军只管准备退兵。

那么魏延知道后很生气,一看杨仪还没走,魏延反而抢先上路,把杨仪要走的路全部烧掉,然后上表说杨仪叛变,杨仪也上表说魏延叛变,最后两军碰上交战,士兵不听魏延的,都散走了,魏延只好跟儿子和亲信几个人继续往汉中跑,但跑慢了,被马岱追上砍掉了脑袋,然后三族被灭。

所以,这个事明显是一个内乱,而非叛变事件,魏延的核心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继承诸葛亮的位置,一个是杀掉跟自己关系十分恶劣的杨仪。所以他才会一路往蜀汉跑,而不是往曹魏地界跑,就算士兵都散了,他只剩下几个人了,还是要回汉中,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了么?

所以最后陈寿在写他的传记时,也给他定论了: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以上就是我对魏延事件的看法,谢谢大家。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这是我回答的第 84 个三国问题啦

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

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

谢邀!

说诸葛亮生前就料到魏延谋反了,这其实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话,不过正史中孙权到时说过诸葛亮如果一死,魏延和杨仪必乱。其实正史中蜀汉政权对魏延明显是冤枉了,说他谋反明显证据不足,诛三族更是量刑过重。
据《三国志·魏延传》
记载,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安排后事的时候,把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叫到跟前,交代撤军部署,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话就不管他,部队自行撤走,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派费祎去打听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听指挥,勃然大怒说,丞相去了,不是害有我呢吗?害能继续北伐呀!不能因为一个人去世了,耽误社稷大事呀!再说了我干啥要听杨仪的呀?魏延说着就自己部署上了,害要跟费祎联合发布命令,让费祎签字,费祎这一看形式不好就哄着魏延说,杨仪不过一个书生,也不会打仗我回去跟他商量一下,全听将军的,结果魏延就放费祎走了,费祎一出营寨撒丫子就跑了,这魏延一看上当了,回首就掏费祎,没掏上。再打听杨仪,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把魏延扔下养回走了,这下怒发冲冠的魏延不干了,抢在杨仪前面回国了,而且一路上把所有回归得栈道都烧了,这就与杨仪决裂了,而且还不给杨仪留退路,另一方面还上表朝廷说杨仪谋反,杨仪那边边派人修路,也上表朝廷说魏延谋反,这就给刘禅整迷糊了,问蒋琬和董允到底谁谋反,二人分别说杨仪一定不会谋反,一时朝廷竟无一人同情魏延,刘禅派蒋琬阻击魏延,这样前有蒋琬,后有杨仪,夹在中间的魏延就要挂了,魏延回头对付杨仪,杨仪派王平与其对阵,王平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犯上作乱对的起皇帝和丞相吗?结果魏延的兵马知道自己不对纷纷放弃抵抗,魏延带着儿子逃往汉中,半路被马岱斩于马下。这也就是魏延“谋反”的全部过程。
那么从上述文字中姆们不难看出几个问题:第一,如果魏延想谋反为何不就地投降司马懿?从裴松之注引的《汉晋春秋》上看,杨仪从战场上撤退,司马懿是追过的,但是被姜维的“反旗鸣鼓”吓退,也就是姆们常说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那这时候魏延要想叛变,回头一击打个冷不防,那估计诸葛亮就是活过来也无力回天了吧!第二,魏延曾经说过丞相死了害有我,这样的话。也就是说魏延是要北伐的,一个坚定北伐得将领何谈谋反?但是光凭这句话似乎也说不过去,你要是想北伐,你就留下跟司马懿干就得了呗,为啥害要往回来,烧杨仪的栈道!这也就是说,董允和蒋琬也是怀疑魏延的,那么魏延为啥不北伐而南归呢?两个原因,1,不服杨仪。2,杀杨仪夺杨仪的兵权。如果说魏延想回击蜀汉自立为王的话,以魏延的能力和实力来讲肯定是不够的,那么能解释他南归的原因也只能是这两点,其实杨仪与魏延不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诸葛亮安排后事时以杨仪为主,这也是他能撩到魏延不服气的原因。
所以说魏延谋反其实是愿望魏延了。

#####

魏延不是真的要谋反,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影视作品的就可以发现。

#####

没有了赵关张黄马…蜀汉还有人武力能压制魏延

#####

诸葛亮要是和魏延联手,一文一武,诸葛亮管政治,魏延管军事,何愁大业不成,不听刘备的话,最后身死国灭,倒是落了个忠君爱民的好名气

#####

杀魏延是保自已死后的名誉不受损。

#####

谢邀

看到过类似的问题,每次想到魏延,我总会想起当年FC游戏里那个武力爆炸的拿斧武将。

我不知道这样合不合适,当时看到这样的命题,我总会把魏延跟林彪联系起来。

魏延能力强吗?强!数百人激战文聘,秒杀力士王双,生擒冷苞,子午谷奇谋等等。

魏延忠心吗?忠心!刘备放心把亲征打下的战略要地汉中交给他。

为什么要说魏延反叛?这似乎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

诸葛亮代表的是司马微一系的老牌荆湘势力,魏延黄忠则更像是新兴的荆湘势力。诸葛亮担心自己时候无法遏制魏延,为保证派系利益,其实也只能牺牲魏延了。其实从这也能看出魏延这个人政治能力确实不怎么样。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