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贾的名人有哪些
你的姓氏是姓贾的吗?你身边有哪些姓贾的人呢?你知道在历史上姓贾的名人有哪些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姓贾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贾的名人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贾让,中国西汉时期筹划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因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而著名。
贾山,(约公元前179年前后在世),颍川人。约汉文帝元年前后在世。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事文帝,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
贾逵(174-228),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今山西临汾东南)。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文武兼备。祖父贾习,口授逵兵法数万言。逵少孤家贫,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攻,逵坚守,后城溃俘,以义众请免,计议据皮氏于郡守,得无败。除渑池令。曹操善逵,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及曹操崩,贾逵主持葬礼,斥曹彰莽,曹丕即位,拜豫州刺史。躬勤于职,赐关内侯。征吴破吕范于洞浦,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开直道临江,明帝嘉之。太和二年伐吴,据夹口迎曹休,休得以生还。
贾充(217-282),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深受司马氏统治者的信任,是西晋的开国元勋,在西晋代魏建国时多有出力。
贾思勰(jiǎsīxié),北魏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贾耽(730—805)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
贾餗,字子美,河南人,第进士。太和初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转兵部,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封姑臧县男。九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
贾公彦(生卒年不详),唐州永年(今河北邯郸市东北)人。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官至太常博士,撰有《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
贾宪,北宋人,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佚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辉(约13世纪中)著作所抄录,因能传世。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宪三角,或称杨辉三角。《详解九章算法》同时录有贾宪进行高次幂开方的增乘开方法。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贾涉之子,南宋宋理宗时权臣。德佑元年(1275年)遭罢官、贬逐,为监送官郑虎臣擅杀于漳州。
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
贾凫西,在清代初年的兖州,经常可以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鼓板,边敲边唱自编的鼓词。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如泣如诉;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顿足捶胸,仿佛有点疯疯颠颠的。人们说,这个人不为挣钱,不图糊口,放着京城里的大官不做,却到处去说什么鼓词,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怪老头!他就是明清之际的著名人物贾凫西。
贾拓夫(1912~1967)八届中共中央委员,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姓贾的女明星
贾静雯
贾静雯(Alyssa Chia),1974年10月7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祖籍天津,中国台湾影视女演员、节目主持人。
1990年,贾静雯因被星探发现拍摄爱之味妞妞甜八宝广告踏入演艺圈;同年,贾静雯还出演了个人的第一部电视剧《佳家福》。1994年,贾静雯开始担任儿童节目《欢乐青春大书包》、《神仙指头》的主持人。1997年,贾静雯出演了电视剧《四千金》并开始在戏剧方面崭露头角[1]。
2000年,贾静雯凭借出演248集长剧《飞龙在天》而在台湾赢得了一定的人气。2001年,贾静雯将工作重心转向内地影视圈,并出演了古装传奇剧《大汉天子》。2002年,贾静雯主演了古装武侠剧《倚天屠龙记》[2],此剧也成为了贾静雯演艺生涯的代表作之一。2005年,贾静雯与台湾商人孙志浩结婚,并生下一女。2006年,贾静雯出演了婚后的首部电视剧《悲伤时唱首歌》。2010年7月,贾静雯与孙志浩的婚姻宣告结束。2011年,贾静雯出演了离婚后的首部电视剧《太平公主秘史》
贾玲
贾玲天生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凭借着从小到大的喜剧天分和创新精神,贾玲多次在相声大赛中屡获殊荣,加上师傅冯巩的调教,自然功力大增,名声大震。为观众奉献了很多精彩的段子,诸如《望夫成龙》、《大话捧逗》、《爱拼才会赢》、《怎么了》、《短信传情》,贾玲更是一手创办了酷口相声。
贾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