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考古学家发现一新恐龙物种 命名为“伯莎恐龙”

【侨报网综合讯】巴西考古学家18日宣布在南部巴拉那州发现的一具恐龙化石属于生活在距今7000至80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的一个新恐龙物种,科学家把这个新物种命名为“伯莎恐龙”(Berthasaura leopoldinae)。

大陆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据介绍,这具复原的恐龙化石长度在0.8米到1米之间,属于食肉或杂食类恐龙。以往在巴西发现的大多数恐龙化石可分为两大类:蜥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伯莎”是一种兽脚类恐龙,属于白垩纪南半球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西科学家发现新恐龙物种 一生都不会长牙

该化石是在2011年至2014年的考古行动中被发掘出来的。参与了发掘行动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纳说:“这具恐龙化石包括了完整的头骨、下巴、脊柱、胸带和骨盆带以及前肢和后躯干部分的遗骸,这使得‘伯莎’成为巴西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之一。”

恐龙发现现场。(图片来源:大陆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发现新物种的考古学家介绍,在过去的10年中,他们已经在巴拉那州收集了数十种恐龙化石,其中以翼龙化石居多。本次公布的新物种是该地区可以确认的第二种恐龙。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国在寻找白垩纪恐龙遗迹上也有新发现。中新社本月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乎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晚白垩世(约8300万-7000万年前)地层中,最新研究发现小型伤齿龙科恐龙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内蒙古蝶猎龙”。它的发现表明,晚白垩世东北亚陆地生物群的多样性程度比之前认为的更高且更复杂,对理解近鸟类恐龙的演化模式以及东北亚晚白垩世的古生态和古环境历史意义重大。(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