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何时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为啥是三庚?古人的经验总结(伏期有多少天)

夏至节气即将到来,今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三就是夏至交节的时间。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太阳北行的终点站。过了夏至之后,真正炎热的天气就要来了。今年何时入伏?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芒种逢壬入梅”,“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三庚”入伏?

“入伏”是什么意思?

2022年何时入伏 夏至三庚入伏 ,为啥是三庚 古人的经验总结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形成了两种信仰,一种是对天象的崇拜,一种是对祖先的信仰。上古文明,大多来源于这两种信仰,而入伏最初是人们在夏季祭祖的节日。古人在一年四季都有祭祖的习俗,其中冬季的祭祖叫“腊祭”,夏季的祭祖叫“伏祭”。

冬季是农闲时节,也是人们狩猎的季节,人们用捕获的猎物来祭祀祖先,“腊”同“猎”,因此冬季祭祖就被称为“腊祭”,其日子在农历的十二月,因此十二月也叫“腊月”。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用狗肉和羊肉来驱除体内的寒湿之气,所以说:“夏至狗,无处走”,三伏天就是伏羊节。

这个“伏”字本身就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犬”字,“伏”与“副”同音,就是用刀刨开的意思。所以“伏祭”也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早在周代就有了“杀狗止风”的习俗,因为风为乾之长女,乾为天在西北戌位,因此“风伯”的造型就是狗,故而用狗肉祭风伯。

所以说:夏季杀狗以祭祖,谓之“伏祭”,冬季打猎以祭祖,谓之“腊祭”。而“入伏”当天其实是古人“伏祭”的日子,后来就演变成了炎热天气的开始。

为什么要以“庚日”代表入伏?

入伏本身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而“庚”字本身是从“参宿”演变而来的,也就是猎户座。参宿为白虎七宿的主宿,而白虎七宿代表着秋季的萧杀之气,与青龙七宿的心宿相互对应,两者一升一降,永不相见,因此杜甫在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心宿为青龙七宿的主宿,代表着新生,而参宿是白虎七宿的主宿,代表着终止和结束。而“庚”字来源于参宿,本身就有“杀伐和终止”的意思。所以古人“拜参门”,就是希望结束的时间晚来一些。所谓“贵庚”,也就是到现在为止,多大岁数了。

由于“庚”字代表着杀伐和终止,所以人们用正月的第一个庚日代表屠夫,用正月的第一个亥日代表猪。比如今年正月初六为庚寅日,正月初三为丁亥日,因此今年就是“六屠共三猪”,也就是六个屠夫杀三头猪,屠夫多而猪少,寓意着猪容易涨价。

那么“入伏”本身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伏狗”的日子,所以要用庚日。因此“夏至三庚入伏”,最初的意思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因为“庚”来源于参宿,代表屠夫和终结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了庚金伏藏之日,为炎热的开始。

夏至三庚入伏,芒种逢壬入梅

夏至过后,太阳开始南行,白昼开始减短,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初生,所以“夏至一阴生”。夏至后,随着夏火之气的减弱,土气就开始逐渐增强了,火灭而生土,这个“土”指的就是未月,为长夏季节。

未月是夏季和秋季的交替之月,也就是夏火和秋金的交替之时,夏火生长夏土,长夏土生秋金,因此夏火和秋金的交替是在未月的土中进行的。所以未中藏着己土、丁火和乙木,此时的木气已经耗尽,所以未月的丁火占九天,乙木占三天,己土占十八天,为木库。

未月是从小暑节气开始,到立秋前一天结束,为长夏季节,也就是夏火与庚金的交替之时。夏季火旺,火旺则熔金,庚金就要伏藏,是以庚金的伏藏来反衬火气的强旺,而强旺的夏火之气也就代表着天气的炎热,为入伏的开始。

然而五行的隐藏必定在土中,所以庚金伏藏必定在未月,也就是小暑节气之后,没有土怎么伏藏呢?夏至距离小暑节气还有十五天,庚为十天干之一,每十天会有一个庚日。如果夏至当天为庚日,第十天就为第二个庚日,那就到不了未月,而第三个庚日必定在未月。

所以说“夏至三庚入伏”,也可以说成是“小暑逢庚起伏”,这两者其实是一个意思。如果庚金伏藏之日还不到未月,还未到小暑节气之后,没有土也就无法伏藏,同样也反衬不出夏火的强旺之气和天气的炎热了,所以要“三庚”。

“芒种逢壬入梅”就是因为壬水为天干之水,属于涛涛江河之水。比如昨日五月初十的壬辰日,就是芒种后的第一个壬日,也就是大雨的开始。而壬辰为水龙,上有长流水,下有辰土为水库,代表着地面堆积成了水潭。其中南方以壬日入梅,北方则以丙日入梅。

今年何时入伏?

今年农历的六月十八庚午日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是小暑后第一个庚日,就是入伏的开始。六月二十八庚辰日就是中伏的开始,七月初八庚寅日在立秋之前,就为闰中伏。七月十八庚子日就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七月二十八庚戌日出伏。

所以今年从农历的六月十八开始就进入三伏天了,到七月二十八出伏,为四十天的伏天。今年的七月二十六就是处暑节气,处暑也就是暑气减退的意思,也就是说今年的处暑节气还没有出伏。俗话说:“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因为暑气盖秋,寒气盖春,只有冬夏而无春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