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南村庄惊现“闹鬼”事件,诡异雕像让村民谈之色变

2009年8月,湖南道县一座山林里阴风阵阵,让人瘆得慌,此时,几个小孩因为贪玩正在赶路回家,可还没走几步,氤氲的树影间突然露出几个森白的面孔,吓得这群娃娃们尖叫:有鬼啊!惊魂未定的孩子们瞬间迈开腿往山坡下跑去,其中一个6岁的孩子却始终迈不开腿,硬生生的呆立在这。当家长闻讯赶来时,却发现让人痛心疾首的一幕,只见孩子嘴里一直碎碎念:有鬼有鬼,天上地下到处都是鬼。这个叫做鬼崽岭的村庄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孩子到底看见了什么?为什么会让村民们谈之色变?下面为大家揭开鬼崽岭“闹鬼”之谜。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事情发生后的第2天,村民们没有一个人选择报案。他们自顾不暇的拿出了各种黄纸,一边烧纸一边又烧香。村中还有一些老人跪在了森林入口处,嘴里念叨着:“请鬼神莫要怪罪不懂事的小儿,请放过其他人不要再纠缠我们了。”

阴森古宅为何总有灵异事件发生

如果说小孩没读过书不相信科学,他们害怕鬼神倒也说得过去。为何村中老人又是跪拜又是祈祷鬼神不要再纠缠其他人?这听上去实在夸张,难道他们也真的相信这世间有鬼吗?

当地村民中,确实是有80%以上的人还真就相信这个说法。首先该地名叫鬼崽岭,按照当地村民来说此地自古以来,这村庄里的人就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为了能够保一方福泽和村民的安危,他们时不时的就会举行祈福仪式。并且村中大人还会告诫给小孩不要靠近后山,因为那一块就是阎王爷手下的一群妖魔鬼怪出入人间的通道,他们会在那里聚集和娱乐,如果小儿误打误撞闯入了鬼崽岭的后山,这座村庄里的人就都会受到惩罚。

另外,村民们还透露说这后山中也不是没有人进去过。但人们看见的却是后山里有一大群石俑,这也是为何那个小孩会被吓到精神受刺激的原因所在,他看到的并不是鬼怪而是石俑的脸。原来这森林里有不少石俑,密密麻麻的,排放的也不整齐。这石俑中间还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道“相传能祠,福人生死”这样的字眼。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加强了当地村民对这森林的恐惧感,原来这石俑通过这个石碑上的内容,让当地村民以为它们具有一定魔法,可以控制人的生死。

这听起来好像不太靠谱,可当地村民那时却万分相信这种说法。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科学观是否又能将其解释的通呢?

2010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刘卫东先生就亲临此处进行科考。当时他听闻村民们说此地有闹鬼,并且大家都坚信不移时更加觉得有些荒唐。他力求用科学观的角度来解释一切,还大家一个公道。否则像2009年当地村民家的小孩被鬼崽岭的石俑给吓到精神受刺激的事情,以后或许还会再三发生。

首先,刘教授认为当地村民坚信石俑能控制人的生死听上去荒谬,但实则也有一定逻辑性。例如在电影《木乃伊》中,关于秦始皇的篇章就有一个桥段是说:秦始皇虽已长存于地下,但他获得药水后就可永生,同时他还能指挥地下的千万军团,战斗力极强。

而人们在鬼崽岭后山上发现的石俑和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原则上是否能够一致呢?刘教授因为不相信邪神论,于是他心胸有成竹的走进后山,经过大面积勘探,他发现这森林里仅是露在地表的石俑就多达2000余座。其涉及范围包括森林的地面,还有山洞。但是这些石俑有一个显着特点,首先它形状各异,第二普遍不超过三尺高。虽然有人的形状,但是被腐蚀的痕迹很重。

于是,刘教授又请来了自己的业界好友吴顺东教授,两者同样对于揭开鬼崽岭闹鬼事件背后的真相富有极大兴趣。他们走访了周边的村民,大家给出来的意见都是说这就是和鬼神有关,请他们不要再做过多的科考,否则惊扰了鬼神谁都担待不起后果。

两位专家当然不相信这种荒唐的说辞,于是他们通过科考当地县史等其他资料,发现在附近有一村庄名叫田广洞,这座村庄里有一位陈老汉,他家中就有一本能够帮助大家找清线索的古典,其实这就是陈氏族谱。其中有一行字尤为重要,上书写道:有虞后也初禹封舜……这句古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身为湖南省文化研究所专家的吴顺东教授,对于我国古典历史看生见长。吴教授说:“其实在远古时期,但到底有多远呢?远到三千年之前。上古就有一个姓氏叫做有虞氏,这一姓氏的祖先在当时年代就相当于一个王公的后代,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就成为了历史中的名人,他就是舜。”

说到舜帝,就得提到《史记》和《左传》中记载的另一则史料了:说禹是鲧的儿子,鲧当年就是在舜的手下办事,当舜成为了君主时刚好天下就发生了大洪水事件,这时候舜帝就让鲧去处理治水问题。但谁曾想鲧虽然在处理公务方面是一把好手,但他确实不是治水的天才。由于鲧的政绩不达标,舜帝就勃然大怒,他觉得是因为鲧没有掌握好机会让天下民不聊生,因此鲧应该负起相应责任,舜帝就决定要处斩鲧。

虽然鲧当时也做出了一些反抗,但是最后结局还是被处以了死刑。这时候舜帝又把目光放在鲧的儿子也就是禹的身上,舜帝让他前去治水。经过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艰苦过往后,大禹治水的政绩帮助了他结束了世间禅让制的历史,由此开启了夏朝封建统治社会。

而《左传》和《史记》中记载:舜帝崩于苍梧,葬于九嶷。这里的苍梧,就是如今的湖南道县这一带。那么,湖南道县的鬼崽岭是不是就是舜帝的陵墓呢?如果人们在地表发现了2000多个石俑,能不能认为我们可以在舜帝陵墓下面,会挖掘更多的宝藏呢?

这一猜测当时也吸引了不少专家的注意,他们都觉得这一猜测的逻辑性更强。比如说从风化、腐蚀性角度来看,这些石俑被推算出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甚至更长。其实这些石俑确实是有文官武官的模样,符合舜帝在位的历史。

而且,尧舜禹时期距离当代生活已有3000年历史。而德国曾经也发现过一些不超过40厘米的矮像石俑,还有我国的三星堆也出土了跪立石人。这些雕塑都普遍是出现在3000年以前,其历史文化悠久,它们也足以证明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形象是符合当时审美观念的一种体现。

好像从多角度解释,这些石俑的来源都与舜帝有关,其逻辑也比较强。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

原来,当地有一位县委党校的老师名叫周文化。先生表示这些石俑和尧舜禹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三个更加科学的解释。第一,不论是鬼崽岭的后山还是湖南省整个道县,当地并没有庞大的帝王陵墓的坑穴,这一点通过常规的考古手法就能检测出来。

其次,人们所发现的石俑不论是从发型还是装扮等方面来看,它们都更加符合唐宋以后的石雕风格,这不仅体现出了军容发达的特点,而且也展现出了宋朝时期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的政治特色。但时尚毕竟是有轮回的,会不会是唐宋时期的雕塑风格,就是和远古时期的审美观念比较契合呢?

周文化老师说出的第三个观点,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大家从始至终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朱砂。原来在石俑的身上,人们除了能够看到一些雕刻鲜明的服装和五官之外,古人还用到了一则金属材料,也就是朱砂。

其实这种物质在古人眼中是非常珍贵的,他们由于科学观并不发达,崇尚修仙和长生不老,因此就会炼制一些丹药来帮助自己延长寿命。而在这其中朱砂就常常被用到,只不过根据人们已科考过的文物来看,这朱砂最早被研制的时间高概率是在东汉,这和尧舜禹生存时期的远古时代相隔甚远。因此这三方面足以证明——人们所发现的石俑和舜帝陵墓陪葬没有直接关系。

既然如此,那么鬼崽岭的石俑背后又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就在几位专家研究的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村民的一席话又再次给了他们灵感。原来村民们反复强调的闹鬼闹鬼,最后变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专家们恍然大悟,他们嘀咕着如果人们真的害怕闹鬼,会不会就因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而想要避邪呢?

事实上,朱砂在我国古代用途非常广泛。它除了被一些王公贵族拿来研制长生不老药之外,古人还会普遍用朱砂来辟邪,偶尔也会用到它来祈福。

重新看到了科考希望的吴教授又继续查询了大量的石俑雕像,最后还真的让他找到了一行名不见经传的宋代体刻字,其翻译成现代语言,大致是奉献给社主社神,保佑我儿孙顺利成长的意思。

原来,这些石俑在唐宋之后被广泛雕刻和丢弃在鬼崽岭后方山林中,也是因为该处村庄里的古人就十分相信有鬼神存在于世,所以他们便想用祈福的方式来祈祷自己的儿孙顺利健康长大。

事实上我国古代就有各种关于祈福的说法,比如说点花灯,吃团圆饺子,写春联和放鞭炮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能够反映出一定的地方习俗,更能够折射出中国古人对于儿孙以及家族,万千祈愿和期盼。

而关于这些石俑为何最后都被丢弃在了山林之中?也曾引发过一阵质疑声,但是这个问题对比之下还是比较好回答的。比如有人问:如果从祈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就有间寺庙,专门用于祈福的说法。为何古人还要将用以帮助儿孙祈福的石俑,丢弃在山林中呢?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仪和心诚则灵,他们不是更可能给石俑搭配一间寺庙吗?

吴教授给出的解释是说:虽然人们常见的祈福形式,有建筑物加祈福模型这种的搭配方式,比如像寺庙和佛主金像的组合很常见,这也可以用于人们求愿和还愿。但是也有一些是来源于自然并归于自然的搭配方式,比如说点荷花灯和丢漂流瓶,就没有要给这种祈福方式还专门搭配一种建筑物的说法。

所以石俑出现在鬼崽岭的后山,也有可能是归于自然的一种祈福方式。而当人们发现石俑并发掘这些石俑的时候,会看到它们有序的排列在一起。虽然地表上的石俑中有部分已经显得排列混乱了,但是埋在地表下的那些石俑排序方式还是比较整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安置方式,其人为痕迹非常严重,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石俑或许和祈福有更多关系。

当然,专家们还强调:他们最后得出来的说法,其实也只是用科学观的角度走进历史,得出来一个相对比其他说法更加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些石俑真实存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古人才能完全解释清具体说法了。

用科学观看待一切,很多事情再复杂也能简单化。若是人们用封建迷信的眼光看待世界,人们周围便充满了鬼神。我们不要妄图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相信科学尊重历史,或许我们将会更加豁然开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