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百科|月食(半影月食百科)

天里浪漫的事,好像是“坐在石阶上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然而这个冬天北京没有雪。。。

天象预报

但,月亮可以有!而且很特别!

它还有一个不明觉厉的名字:

超级蓝血月

当然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吓人,不过是几种情况很巧合地凑在一起了。

下面来科普:

首先,超级月亮 Supermoon

蛮常见的吧,一年可能会出现五六次。指的就是目测起来“超级大”的月亮。其实天文学家并不认可这一名字,因为毕竟月亮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他们会称其为“近地点满月”,也就是指由于满月发生时月亮处于近地点从而产生的观测到比平时更大月亮的现象。

由于气象条件的不同,近地点满月发生时,可能会比远地点满月视觉上变大百分之十左右,亮度也会提高百分之三十左右。

据说超级月亮的名字第一次是由一位美国占星师提出的,难怪天文学家不认可了

第二,蓝月亮 Bluemoon

反正我是头回听说这个词儿还有除了洗衣液之外的意思昂~

这回可正经是天文学家赐名了,blue moon有“罕见的事”的意思,所以干脆直接拿来用了。

说它罕见,是因为在一个月中出现了第二次满月,这次满月才可以被称为蓝月亮。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历法的大小月造成的。地球人都知道大月31天小月30天,但很少人知道满月出现的周期其实是29.5天。这样一来,一个月里是有可能出现两次满月的。平均说来,差不多两年半左右才会出现一次这样的蓝月亮。

第三,血月 Bloodmoon

即红色的月亮。除非有异常的大气现象,一般血月都是指月全食食甚阶段,目测呈现古铜色或者微红色的月亮。因为月食并不是月亮消失了,而是被地球挡在了阴影里,所以反射到地球上的光变得极其微弱,大气层足以把光线中的黄绿蓝紫色光全部吸收掉,就只剩下了红色的光。

总之,这样看来,的“超级蓝血月”说的就是这种“罕见的红色大月亮”了。

古时候,月食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当然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月食的原理,原本清光灿烂的月亮突然暗淡下来,百姓不明所以,被吓到也是正常。但同样自古以来,没有学霸解决不了的谜题,对“天狗吃月亮”这事儿,也自有牛人破解。

比如: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言道:“日蚀者,月往蔽之。”虽然说的是日食不是月食,但显然人家刘老夫子这个理儿是没错的。

后来,那个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就把月食这事儿讲得很具体了:“月光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也就是说,张衡已经认识到月亮它不会发光,光乃太阳所赐,而且还指出了日、月食出现的原理。

到了宋朝,出现了一个百科全书大师叫沈括,在其着作《梦溪笔谈》里,有过多次对日月食的描述。他说:“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也就是说沈括通过月亮的盈亏判断出,日、月都是球体,而且月亮不发光,太阳照的一半会亮,然后通过运动,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钩状、正圆的月亮。

当然,不光在中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有个柏拉图的学生叫亚里士多德,这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的科学家,他不仅仅明了日月食的道理,还通过观察月食时地球投射在月亮上的影子,推断出地球是球形的。

除了科学家们把月食研究到了极致,我们古代的文人们对月食的描绘也是精彩至极。

比如韩愈老先生就绘声绘色地记录了民间对月食的描述:“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

而对月食最精彩的记录莫过于唐代卢仝(tóng)所作《月蚀诗》。洋洋洒洒近两千字,诡异万状,纵横捭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对复明这个阶段的描写:“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众星尽原赦,一蟆独诛磔。腹肚忽脱落,依旧挂穹碧。光彩未苏来,惨澹一片白。奈何万里光,受此吞吐厄。再得见天眼,感荷天地力。”

大自然是神奇的,宇宙更是神秘莫测的,尽管我们小时候就懂得了日月食的道理,但最终谁都无法说清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的边界在何方,到底是怎样的力量在推动着宇宙无尽的旋转运行。

尽管人类在宇宙面前如此渺小,但我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都被前人的肩膀托举着,努力走得更高更高。

借两句歌词,表达下努力前行的决心,并致敬前人。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最后,奉上亲手拍摄的红月亮。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