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唯一的信仰——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

  1

黄爱玲 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

  《十诫》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属于宗教电影。在我看来,这些短片更接近存在主义的境遇剧。短片中所讲述的,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平凡人物,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所遭遇的,没有任何传奇色彩的故事。生活在消费社会的现代人,虽然远离了传统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习俗,但却依旧会遭遇到前人所面临的那些人生根本问题。

  在《十诫》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现代人虽然可以无视一些古老道德训诫和律法规条的意义,但当他们在无意忽视和故意触碰这些规范时,仍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或许我们可以把一些事件的出现,视为巧合或偶然,但是我们把这些巧合或偶然,放到较大的因果链条中去思考时。我们就会发现,正是人们最初的某些行为动机,导致了后来的严重结果。更确切一点说,正是某些被人们视为想当然的侥幸心理,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1980年代中期,紊乱与无序主宰着波兰——主宰着每个地方、每件事,以至每个人的生活。紧张,无望,对更糟糕的未来的恐惧,如此分明可见。那时候我已出过几次国。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一种不确定的情绪。其实那时我还没想到政治那回事,我想的只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感觉大家在礼貌的微笑背后隐藏着对彼此的漠然;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知自己为何而活。所以我认同了彼埃西维奇的想法,不过我也知道,把《十诫》拍成电影将会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基耶斯洛夫斯基论基耶斯洛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起初打算创作系列电影的动因,来自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这是一个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精神虚无、价值混乱的时代,其根源在于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人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所在。处于黑暗和混乱中的人类,需要通往光明和秩序的道路。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做的,就是以艺术的方式,去探寻这样一条道路。既然经验科学和理性哲学都无法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根本问题,那么我们就只有去寻求超验信仰的启迪。而“十诫”作为上帝颁布给以色列人的神圣法则,对现代人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基耶斯洛夫斯基以这些古老的诫命为起点,开始他的探寻之旅,当然是再适合不过了。

  “十诫”是在三千多年前,上帝在西奈山上,通过先知摩西颁布给以色列人的。在《旧约圣经》第五卷申命记5章3节中记载道:“这约不是与我们列祖立的,乃是与我们今日在这里存活之人立的。”也就是说,这是上帝在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他们尚未进入迦南地的旷野中与他们所立的约。是以色列人一切律法规条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十诫”不仅仅是犹太教律法的核心,也对后来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兰是具有浓厚天主教文化背景的东欧国家,但是在现代社会,除了少数的虔诚信徒,大多数人都在按照世俗的观念,去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系列影片中所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

  2

  在《十诫》中,每个故事都大体对应着一条诫命。而其中最着名的,是关于“杀人”和“爱情”的短片,分别对应“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和“不可奸淫”两条诫命。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人的选择及结果。他很像那个在每部短片中都出现的“沉默者”,虽然见证了事情的发生,但却没有说话。我们只能看到他的眼神,却不知道他的想法。

  在关于“杀人”的短片中,讲述了两起杀人事件。外表阴沉凶狠的波兰青年雅采克,杀死了缺德好色的出租车司机沃德马拉,而法庭在判决雅采克谋杀罪成立后,以法律的名义对其施以了绞刑。雅采克的杀人动机,并不是出于对沃德马拉的憎恨,或者是为了谋财害命,而仅仅是为了心理发泄。他的妹妹曾被一位喝醉酒的司机撞死。而雅采克的辩护律师,法律系大学毕业生皮奥特,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无辜的同情,竭力帮助雅采克免于法律的严厉制裁。他的努力失败后,不禁对法律的无情产生了憎恨。但是,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和公正是法律制定和施行的原则。就像影片中法官告诉皮奥特的,雅采克被定罪判刑,不是因为他辩护失败,而是因为雅采克杀了人。如果雅采克是无辜的,那么沃德马拉就应该被杀死吗?即使他是一个既缺德又好色的家伙,雅采克也没有资格剥夺他的生命。比起雅采克来,沃德马拉更加地无辜。

  在法律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规定,遵循的是“公平”的原则。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剥夺他人生命的死刑是应当被废除的。但是,这样会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主观上不尊重被害人的生命;其次,客观上放任和鼓励更多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种人道实质上是对罪犯人道,而对受害者不人道。

  短片的最后,呈现了雅采克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他很想获得拯救,于是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辩护律师皮奥特身上。他的求助,并非基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认识,而是为了逃避应有的惩罚。这也是他为什么求助皮奥特,而不是神父的原因。雅采克的处境,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在他置沃德马拉于死地的过程中,曾有好几次机会,可以中止自己的恶行。但他没有因为沃德马拉的哀求,而生出丝毫的怜悯。正是在雅采克决意结束沃德马拉的生命时,给他自己定了死罪。不是法律和法官在审判他,而是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将自身交与审判之下。如果他当初给沃德马拉一线生机的话,同样,他也就不会被判处绞刑。

  人是自由的,但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连存在主义都承认这点。在这部短片中,最大的失败者,不是雅采克或沃德马拉,而是皮奥特。他是一个律师,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道对公正的失败,而在于他所信奉的人道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用事的人道主义。在古代以色列的审判中,并没有律师或辩护人这一角色。只需要两三个见证人,对被审判者的行为,做出真实的见证即可定罪。因此,见证人的话,在审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十诫”的第七条诫命是“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在短片中,对应这条诫命的是《心灵之罪》。影片中,索菲亚教授当年之所以没有收留在纳粹占领时期,需要保护的犹太女孩伊丽莎白。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徒不可以做伪证。但在实际上,是因为索菲亚害怕这是一个圈套。但无论是哪一个理由,她都因此背负了沉重的良心之债。多年以后,伊丽莎白从美国再次回到波兰。她在课堂上向索菲亚提起往事后,索菲亚将她带回自己的家中,并向她坦白了事情的真相。在索菲亚被谅解的同时,伊丽莎白多年的心结也被解开。最后,索菲亚陪同伊丽莎白来到一家裁缝店,去见当年保护伊丽莎白的那个人。但老裁缝却不愿意再提及此事,因为他曾因为不公正的指控而入狱。这是一些普通人在非常时期发生的故事,“猜疑”之结,因“宽恕”而被解开。

  这部短片中最让人深思的,是当宗教的戒律与助人的行为冲突时,人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最突出的一句台词是:孩子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基督教最大的诫命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正因为有爱,才有怜悯和宽恕。有很多时候,一些看起来很虔诚的信徒(不仅限于基督教徒,也包括其他宗教的信徒),很看重宗教的传统、仪式、节日,但同时却忽略了最核心的教义,比如慈爱、怜悯和宽恕。宗教和信仰,常常联系在一起的。宗教是形式,信仰是内容,如果两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将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

  节日是宗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十诫”中第四条诫命是“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在短片中,对应这条诫命的是《黑夜漫游》。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圣诞之夜,出租车司机雅努什以前的情人艾娃来找他,求他帮忙寻找失踪的丈夫。两人在市区找了一夜,最后在抵达火车站时,艾娃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如果雅努什拒绝和她出来,她就会自杀。影片最后,两人各自回家,以后就此不再相见。这是个关于“关怀”和“拯救”的故事,雅努什虽然已经放弃了以前的一段感情,但仍然对妻子谎称汽车被盗,帮助艾娃寻找失踪的丈夫。这种关怀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私情,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友情。他以牺牲自己和家人在节日里的天伦之乐,给了一个孤独的女人在绝望中的希望。当他清晨回到家中时,她的妻子虽然知道他整晚都和艾娃在一起,但却没有责备他。理解,也是一种关怀。在安息日帮人和做假见证救人,到底可不可以?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当然不成问题。但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却是两难的选择。其实,这是宗教形式与信仰内容之间的冲突。或者说,当一种宗教形式不能与信仰的内容相一致时,我们该如何的选择?从这两部短片中,我们或许已经知道了答案。

  5

  在《十诫》系列中,有些短片与“十诫”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很明显。包括对应第五条诫命“孝敬父母”的《父女迷情》、对应第七条诫命“不可奸淫”的《爱情短片》、对应第八条诫命“不可偷盗”的《真假母亲》、对应第九条诫命“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的《婚姻之锁》。这些系列短片,并不是要诠释古老的十诫,而是以此为背景,来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

  《婚姻之锁》讲述了一个关于“真诚和信任”的故事。外科医生罗曼,在得知自己失去性能力后痛苦万分,并向妻子汉卡提出离婚的建议。但汉卡安慰他说,真正的爱情应该在内心之中。罗曼对此半信半疑,并且开始偷听汉卡的电话。在得知她与情人幽会后极度沮丧,以飞速骑车来宣泄内心的痛苦。经过一段内心挣扎之后,汉卡决定离开情人与罗曼厮守终生。但一个误会的出现,让罗曼感到自己被欺骗,留下遗书后骑车冲下了大桥。汉卡匆忙赶回家后,发现罗曼放在电话上的遗书,正当她感到绝望之际,电话铃声响起。原来罗曼重伤未死,得知事情真相后,两人重归于好。

  汉卡最后想到的,维系两人婚姻关系的办法,是领养一个孩子。这样,他们就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了。在短片中,汉卡的情人可以满足她对爱情的需要。但是她最终意识到,在她的生活中,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她为什么选择回到丈夫身边的原因。婚姻、家庭,还有那个需要她关怀的人,在她心中的分量已经超过了爱情。一个人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时,才能拥有另一些东西。爱情是自私的,但爱是无私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在《爱情短片》中所呈现的,实际上是“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席。年轻的邮局职员托麦克,暗恋上比他年长的女画家玛格达。他每天晚上都通过放在窗口的望远镜,窥视玛格达的私生活。为了见到自己的梦中情人,托麦克先后以送牛奶、伪造汇款通知来接近玛格达。最后终于在玛格达的家中,向她说出了一切,但玛格达却不以为意。对爱情早已不再抱有幻想的她,甚至对托麦克的爱情加以嘲讽。托麦克的内心被刺痛,选择割脉自杀,玛格达渐渐有所悔悟。但经过爱情幻灭、自杀未遂的托麦克,还会再相信爱情吗?或许对于每个不再相信爱情的人来说,都曾经历过像托麦克那样,由无限憧憬到顷刻幻灭的过程。玛格达就是因为男友出国后音讯全无,才会对爱情不再认真。而当托麦克选择为爱情而死时,玛格达才意识到,可能是她错了,托麦克是对的。但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当她再次来到邮局找托麦克时,得到的却是他的一句话:“我不再窥视你了!”

  爱情,作为欲望的对象,永远是缺席的。如果托麦克一直与玛格达保持距离,而不是选择与她面对面的接触,可能会在多年之后,仍对爱情保有一份遥远而纯真的回忆。

  在这两个关于婚姻和爱情的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情是虚幻的,婚姻是现实的。当欲望的对象幻灭时,现实的需求才会出现。

  6

  《父女迷情》、《真假母亲》和《遗产风波》三部短片,都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讲述的是父女、母女和兄弟之间的故事。

  《父女迷情》的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谜团进行,即麦克和安卡是否是真正的父女,两人真的知道真相又如何?有些秘密就如同禁果一样,还是永远不要触摸才好。但人类往往会被欲望所驱使,想要揭示一些秘密,僭越某些禁忌。欲望是堕落的根源,也是罪恶的源头。在短片的最后,虽然那封隐藏着真相的信封被烧掉,但却仍然留下了一句重要的话,成为两个人心中抹不去的疑团。

  《真假母亲》讲述的是两个母亲争夺孩子的故事。到底孩子应该属于生母,还是养母?道德和法律,真的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吗?短片还提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爱,是否可以成为占有的理由?与两个争夺孩子的母亲相比,两位父亲似乎没有过多的表态,到底是他们对此真的漠不关心,还是无能为力?有时候放弃,而不是占有,更能体现出爱。片中所体现出的两难境地,真正的原因在于,该放弃的没有放弃,而该争取的却没有争取。

  在《遗产风波》中,一对多年未见的兄弟,因为父亲留下的遗产,再度走到一起。当他们发现价值不菲的邮票后,渐渐地迷上了集邮。但却被倒卖邮票的团伙所骗,导致所有的邮票失窃。两兄弟相互猜疑,彼此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这对兄弟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他们都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即使想尽方法得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三部短片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情感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追求一些东西,超过我们对亲人的爱时,是否会得不偿失呢?或者,当我们对亲人的爱,变成控制和占有的欲望时,是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这些短片中,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往往会因为内心的欲望和贪婪,变得脆弱不堪。而外在的环境或事件,只不过为欲望生出恶念,提供了适当的条件。这就促使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良心能否战胜私欲,做出正确的选择?

  《生命无常》和《进退维谷》,分别对应“十诫”中的第一条诫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和第二条诫命:“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在《生命无常》中,克日什托夫教授和他聪明的儿子帕维尔,喜欢用电脑计算和解决各种问题。但在计算冰层厚度的时候,却出现了错误。帕维尔在溜冰时因此掉入湖中,教授失去了可爱的儿子。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和信仰的故事,短片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很多事情,但却无法解决人生中的根本问题。如果说这个短片的重点在于,人们很多时候以为自己不再需要信仰时,但却必须面对只有信仰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进退维谷》的重点则在于,当我们需要信仰来解决某些问题时,却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信仰。

  多洛塔的丈夫病重,而她却怀了情人的孩子。而丈夫能否活下去,决定了她是否要这个孩子。如果放弃这个孩子,她以后将不会再生育。她在两难之下,去问住在同一栋公寓中的老医生,她的丈夫还能活多久?老医生开始并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直到多洛塔说要打掉孩子时,他才对她说:“他会死。”但是从老医生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看起来会死的病人不一定会死,而那些看起来不会死的病人,也可能突然死去。他这样回答多洛塔,只是为了让她不要打掉孩子。短片的最后,多洛塔的丈夫和孩子的生命都保住了。

  7

  系列短片《十诫》,虽然讲述了十个不同的故事,但并非完全没有关联。很多故事中的人物,都住在波兰华沙的同一个街区。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即或偶然邂逅,也不过是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而十部短片中只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一个没有名字、身份不明、神色犹豫的神秘青年。他目睹了每个事件发展中的重要时刻,却一直未发一言。作为一个沉默的见证人,他并非导演的化身。这点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说明,并且坦言连他也不知道,这个人物到底是谁。我相信,他这么说并不是在故弄玄虚。既然生活中有很多难以解释的东西,那么艺术中也应该有相应的神秘因素。我们虽然无法说清他是谁,却不否认他在影片中的地位,一个旁观者或局外人。如果他在目睹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用语言或行为加以干预,情况就会有所改变,但他却一直保持沉默。我们可以说他很冷漠,也可以说他很无奈。

  如果他是一位隐藏在芸芸众生中的天使,而且乐意帮助人脱离困境,那么唯一妨碍他言说和行动的理由,就是人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人们为什么没有认出与他们近在咫尺的天使?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信仰。神秘的旁观者,其实并不想成为局外人,他就在这些人的身边。但是他们在遇到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时,即使处于极度的困惑、迷茫和痛苦中,也不会想到寻求上帝的帮助。故事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具有浓厚天主教文化背景的波兰华沙,却只有一个场景是在教堂里。那就是《生命无常》中的帕维尔教授,走进无人的教堂中的一幕。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只有在他遭遇到理智无法理解的事情,或者感觉命运对他不公正的时候,才会想到去质问,而不是去求问上帝。

  短片故事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这也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尽管在这个时代里,各种宗教依然盛行。当一个人不理解信仰的真正意义,他所信奉的任何宗教、主义或学说,都无异于一种偶像崇拜。由此说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偶像崇拜盛行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他所信奉的东西,只不过信奉的对象不同而已。但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在上帝颁布给以色列人的十条诫命中,最重要的是前两条诫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和“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这两条诫命实际上是在告诫以色列人,他们应该坚守唯一的信仰。不要以对偶像的信奉来取代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不是人能寻找到的,而是由上帝启示的。

  8

  《旧约圣经出埃及记》第20章记载了“十诫”的内容,而在诫命之前,有这样一句话:“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在接受十诫之前,以色列的百姓已经亲身经历了上帝的同在和拯救。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有许许多多的宗教、主义和学说,都称自己所宣扬的一套教义、理论和思想是真理。而在同一个宗教内部,也同时存在着诸多的派系,称自己的教派是正宗,而其他教派是异端。到底哪一种宗教、主义和学说,才是真正的信仰?到底谁所信仰的,才是真正的上帝?上帝是谁?这些问题很难回答。而作为《十诫》导演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在《生命无常》中,当帕维尔问姑姑艾莲娜“上帝是谁?”时,姑姑将他抱入怀中,然后问他:“你有什么感觉?”帕维尔回答说:“我爱你。”姑姑说:“没错,这就是上帝。”

  上帝不能在理论中认识,只能在现实中领会,以色列人是通过上帝对他们的拯救,来认识上帝的。《新约圣经》中的《约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生的,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上帝已经将自己启示给了人类。或许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宗教,也没有经历过神迹。但是他却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爱。将爱作为一种信仰,给人的感觉很笼统。在十条诫命中,前四条诫命教导人怎样爱上帝,后六条教导人如何爱邻人。“十诫”虽然是上帝颁布给以色列人的,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世上一切犯罪作恶的事情,无不与诫命的规条相违背。也就是说,所有罪恶的出现,根源都是没有爱。相反,爱能拯救人脱离罪恶。

  爱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正是因为有这种怀疑,人们才会以各种偶像来取代上帝,远离真正的信仰。为爱而活需要付出代价,因为爱就是给予、奉献和牺牲。面对真正的信仰,人们就这样退缩了。宁愿退到黑暗之中,拒绝真理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不是没有真理,而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真理。正如《新约圣经》中《约翰福音》开头所说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十诫》中的那个神秘青年,如果真的是一位天使的话,那么他那幅忧郁的神情,无疑是一种无奈的表现。但他所看见的,并非尽是令人失望的事情。

  9

  在《进退维谷》中,老医生虽然不知道多洛塔的丈夫是否会死,仍然以善意的谎言,拯救了一个即将出世的生命。在《黑夜漫游》中,雅努什虽然与艾娃不再有情感瓜葛,但他仍然在圣诞夜陪伴这个旧情人,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心灵之罪》中,伊丽莎白虽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却仍然原谅了索菲亚当年的软弱,让她的心灵重负得以解脱。《婚姻之锁》中,汉卡在灵与肉、爱与欲的抉择中,最后终于离开情人,回到丈夫的怀抱,给了他以人生的希望。《父女迷情》中,麦克父女最后烧掉那封诱惑他们陷入罪恶中的信件,从而维系了长久以来建立的亲情。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虽然没有明确的信仰,但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却选择了以爱来面对。不但帮助和拯救了别人,而且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改变和升华。

  相反,在《生命无常》中,克日什托夫教授过度迷信理性和科学,因此失去了聪明可爱的儿子。《真假母亲》中的母女彼此互不相让,最终感情破裂、骨肉分离。《杀人短片》中的雅采克杀人毫不留情,最终将自己推向了绞刑架。《爱情短片》中的女画家玛格达,对托麦克的纯情加以嘲讽,导致托麦克伤心自杀。《遗产风波》中的兄弟由于迷恋集邮,导致他们受骗后彼此猜疑,血肉之情荡然无存。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以理性、情感、愤恨、爱恋、财产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偶像,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导致悲剧发生。在《生命无常》的最后,大学教授冲进教堂,推倒烛台,以此表达他的痛苦。而当他抬头望向圣母子画像时,看到了一条条泪水,这是悲悯的泪。

  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因为没有爱,不肯为他人去给予、奉献、牺牲。而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欲,就是要占有、偷盗和抢夺。以爱为信仰的,就会自觉地选择善道,而以欲为偶像的,就会被诱惑选择恶道。正如《新约圣经》中《约翰三书》中所说的:“不要效法恶,只要效法善。行善的属乎神,行恶的未曾见过神。”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精神虚无、价值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也是一个偶像崇拜盛行的时代。真正的信仰是唯一的,而偶像崇拜是杂多的;正如爱是忠贞专一的,欲是多样混乱的。能指引人走上正道的,唯有信仰;能拯救人摆脱罪恶的,唯有爱。无论是古老的“十诫”规条,还是现代的《十诫》影片,都在向我们做出召唤:回归真正的信仰。而只有爱,才是唯一真正的信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