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鼎盛的时期是何时 道教最鼎盛的时期是何时?
汉朝,五斗米道兴盛,张角等人发动黄巾起义,动摇了西汉的政权,社会分裂,历史进入三国;唐初把老子确定为皇室初祖,尊崇道教;宋朝崇道抑佛,徽宗皇帝都称为道君皇帝,把道教典籍汇总编纂,称为道藏。
道教最鼎盛的时期是何时
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由于统治阶层的 尊崇,这个时期道教极为兴盛。闽北道教与全国一样得到迅速发展。 唐开国不久,长安三位姓孔、叶、李三女子仰慕名山,来到武夷山桃源洞。 她们信奉太上老君,诵经参道,遁迹山林,武夷道教从此开始传播。 唐贞观十五年,有钱郁霄、刘永志、李氏三女子到建阳西北的白塔山修炼, 后人号其为三皇元君,并建龙济道院祀之,建阳还于唐贞观年间在考亭建造 万寿宫,在水吉建东山观,在水南建宝山庵,在徐市建黄阳庵等十余座。 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兴道,在此时期道 教大盛,邵武道教宫观已增至近百座,较有名 的有紫霄观、玉隆宫、丹台道院等。延平、顺 昌、光泽等地的宫观建造年代也均始于唐。
简谈道教史的分期
道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与儒佛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大鼎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拥有自己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读了几本道教史著作后,我发现,治道教史者往往囿于“道教是在与佛教的抗争中产生、发展的”这一陈说,忽视了道教自身的主体存在。其实只要我们研究一下道教的历史轨迹便不难发现,道教有着与佛教完全不同的发展特点,比如对教权的重视,,佛教就远没有象道教那样关注过,更不象道教那样有一个构建教权的突出时期。因此,从道教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历史轨迹来看,我认为道教可基本分为六个时期,即开教准备期、初创期、贵族化时期、鼎盛期、民间化时间。
一、开教准备期――先汉
释迦牟尼之前没有佛教史,耶稣之前没有基督教史,穆罕默德之前没有回教史,但我们却不能说张道陵之前没有道教史。道教与世界三大宗教不同,它并不是某一个人创立的,我们以张道陵立五斗米道作为道教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义。
道教是汉民族在长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其信仰体系化的结果,“玉皇大帝”的名称 虽然出现较晚,但其神性和神格早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明确了,与商周的“天”、“帝”是一脉相承的。
夏商周的原始宗教经过战国秦汉的发展逐渐与老庄思想、阴阳五行说、齐燕神仙方术、巴蜀巫术等相结合,在佛教东传之前就已粗具正规宗教的雏形了。象徐福渡海求不死药、汉武帝铸铜人承仙露都是突出的宗教性事件,为道教的正式登台准备了一切思想上、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基础。
二、道教初创期――魏晋
以张道陵立五斗米道为标志,道教正式创立,一直到寇谦之“除去三张伪法”为止,其间约200多年,为道教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的道教,教义比较简朴,基本上以《太平清领书》为主旨,传教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无论是太平道还是五斗米道都是利用施医布药来发展信徒的,还难以从信仰上征服人们的思想。所以信徒大都分布在下层民众中,但其传教的速度却是非常迅速的,太平道的信徒在十几年间就发展到三十多万人,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远非佛教可比。
不过道教在初创期就历经坎坷,以太平道为主的黄巾大起义和以五斗米道为主的孙恩、卢循起义及其失败,使道教在北方和南方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佛教势力乘机壮大,一步落后,道教就一直未能超过道教了。
三、贵族化时期――南北朝、隋
任何一个成功的宗教都必然经历过一个从民间到庙堂的过程,即贵族化时期。
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进入南北朝后,许多热衷于玄学的士大夫开始把眼光转向了道教。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三个,即葛洪、寇谦之和陆修静。他们在道教的贵族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葛洪著《抱朴子》,将道教的神仙信仰体系化、理论化,尤其是《抱朴子》内篇,开道教丹鼎派先河,李约瑟博士之所以称“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原因就在此。
陆修静的活动主要在江南,他编《三洞经书目录》,粗具《道藏》雏形,制道教仪式,复兴了南方道教。
而寇谦之的活动最引人注目,他的“清理道教”活动,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巫术的残存影响,创造了一个适合上层贵族信仰的亲道教。而他提出的“除去三张伪法”的口号,基本上消除了统治者对道教发动农民起义的担忧,使°北方得以复兴,并事实上成为北魏的国教。
经过这些道教知识分子的的宗教改革运动,道教理论日趋精细,道教科仪日趋完备,道教信仰也日益为上层所接受,为唐宋道教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道教鼎盛期――唐宋
唐宋两朝,道教达到 鼎盛期,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唐朝皇室认老子为祖先,而宋朝的皇室则特意造了一个道教祖宗神――赵玄郞。在化家为国的封建时代,道教成了皇族的宗教,自然也就成了国家的国教,唐高祖、太宗,都曾明确规定了三教的次序:道第一,儒第二,佛第三。
举凡唐宋两朝的皇帝大都是道教信徒,极力推动道教的发展,唐玄宗、宋徽宗都是著名的道教皇帝,唐室公主出家到女道士更是屡见不鲜,诸大臣的妇儿也纷纷仿效,一时竟成时尚。
《道藏》的编辑在宋朝得以完成、定例。先后编成了《宝文统录》、《大宋天宫宝藏》、《崇宁重校道藏》、《政和万寿道藏》等,是道教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但是在唐宋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隐伏着危机,由于得到皇室的支持,这段时间的道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上与佛教的争夺,而忽视了基层传教工作,一旦宋以后失去了政治上的强有力支持,道教在基层的薄弱状态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五、教权构建时期――金元
佛教从来不重视教权建设,各大流派、各大寺之间都没有隶属的关系。道教则不同,从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开始,就很重视教权了,这可能是受墨家的影响。
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即为新道教不断涌现,三教合一思想在会堂形成了理学,在佛教形成了禅宗,在道教即形成以全真道为代表的新道教。
这些新道教从一建立就很重视教权的建设,并相继得到了政府的承认。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全真道,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命其徒邱处机掌管天下道教。金初刘德仁创真大道教,六传至孙德福,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教。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命龙虎山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总领江南道教。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命道士吴全节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
道教教权的建构在我国宗教史上非常令人瞩目,在封建的中国虽然君权神授,但由于天子对“祭天”的垄断,皇权并不需要宗教中介就可以直接取得上天的“垂命”。道教教权棲栖于皇权之下,这是东西方教权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是道教史和比较宗教学上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道教自身来说,教权构建的结果,在天师道,使南北天师道在元朝得以合流,并逐渐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的道教新格局。
六、道教的民间化时期――明清
进入明朝后,明太祖、成祖等先后将大批民间神祇。如财神、关公、晏公、金阙、玉阙、五通神、五显神等纳入国家祀典,进入道教神系,掀起了道教历史上一次造神运动的高潮。
这些民间神,地方神进入道教谱系后,也就很自然地使道教开始了民间化的历程,道教逐渐向民俗和民族习惯转化,并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
这一时期道教信仰的特点是它瑞士次走下了庙堂,三清神的信徒越来越少,而和老百姓生老病死等密切相关的神却日益普及,妇女求子拜东岳娘娘,读书人相金榜题名就排拜文昌帝君,商人希望招财进宝则拜赵公元帅,连死了人也得到城隍爷报个到。《醒世姻缘传》中就对老百姓千里迢迢朝真武大帝的宗教旅行活动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
财神的出现是明清宗教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真实写照,也是道教日益民间化、民俗化的结果。
可以说明清道教作种宗教,它是呈衰落之势的,尤其是进入清朝失去皇室支持后。但它作为一种信仰,却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起到今天,我们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还是在无形中受到道教哲学和认识论的影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