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宗教文化:河南佛教文化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

【答案】C【答案解析】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1987年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2000年,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2001年。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未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宗教文化:河南佛教文化

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有上千年,它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历史的长流被人们传承至今。宗教文化在每个民族、每个城市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及保护,而河南省一直是历史中的名城,河南佛教文化也在河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于河南宗教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信奉出家者,男的称和尚,女者称尼姑,和尚住寺院,尼姑住庵堂。佛教宗派繁多,宋代以后,境内佛教属禅宗的曹洞宗。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境内建有中兴寺(亦称灯禅寺)1座,为佛教传入县境之始。西魏之后,境内佛教发展较快,佛寺修建颇多,至唐朝肃宗、代宗时佛教发展初具规模。据《菩提寺志》碑文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菩提祖师朱智勤在老庄乡杏花山创建菩提寺,时有房舍殿宇200余间,香田700亩,僧人170余名,此后百余年间僧人发展到300余人。唐会昌三至六年(843~846年),武宗旨谕天下“灭佛兴道”,境内香田和从教人员顿减。宋朝建立,佛、道并重,佛教重获生机。金朝时,境内佛教受地方官府限止而趋衰微。

元朝,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境内佛教振兴,先后修建多座寺院。惠宗至正元年至二十八年(1341~1368年),菩提寺僧德钦重建菩提寺与杨营乡贾庄村的灯禅寺,县城东门内的延寿寺,石佛寺镇洪教寺、马隐寺、三教寺(原称石佛寺),在老庄乡建的园朵寺,四山乡的宝林寺、福胜寺,王岗乡的龙泉寺,枣园乡的复兴寺、孤峰寺等10座佛寺。明代,太祖朱元璋推崇佛教,佛事兴盛。永乐至万历年间(1403~1620年),先后又建老庄乡明月寺,贾宋镇圆通寺、清凉寺,王岗乡广泉寺,张林乡狼冢寺,柳泉铺乡大庄寺,晁陂镇弥陀寺,安字营乡园明寺,二龙乡观音寺、双泉寺,卢医庙乡冢上寺(原名大乘寺),彭营乡隆兴寺、太子寺,石佛寺镇曹营的普门寺,城郊乡的双泉寺等12处15座。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僧宣智禅师重修中兴寺。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二龙乡的观音寺。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四山乡的宝林寺。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安国寺的大佛殿。十三年(1585年),僧秦贵禅师重修马庄乡侯庄寺。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安国寺塔。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菩提寺藏经房。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二龙乡双泉寺。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全县多数寺院无守寺僧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宗通令全国取消“官给度牒制”,此后佛事活动迅速发展。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绪三年(1877年),除重修菩提寺和原有其他佛寺外,又新建二龙乡红云寺、白云寺和枣园乡的华严寺。境内历代共建佛寺31座。

其中规模宏大、衣钵相传不绝的有菩提寺、延寿寺、弥陀寺,宝林寺,阳安寺,中兴寺。菩提寺山水风光清幽,建筑雄伟,佛事兴盛,为南阳一带名刹。光绪三十年(1904年),镇平奉南阳知府令,将部分宗教场所改为学堂。除菩提寺和有影响的佛寺予以保留外,余皆被废。民国初期,因战乱兵燹,县内寺院多被毁坏,民国17年(1928年)。19年(1930年),彭禹延倡办自治时亦将一些寺庙改为学校。至镇平解放前夕,全县有佛寺1座,寺房122间,僧侣87人。

建国后,较完整的寺院,仅余菩提寺,时有和尚30人,香田百余亩。1951年,土地改革时,按照国家政策,香田分给当地贫下中农。对寺内和尚,每人留给双份土地,使其自种自养。1953年,寺僧仅有释然芬等10人。1959年,县兴办林场,僧人所耕种的土地划归国有,时僧人年事已高,均转为“非农业户口”国家给予生活费用补贴。“文革”破“四旧”中,菩提寺、延寿寺、安国寺、阳安寺、侯庄寺等佛寺内的建筑物均遭严重破坏,菩提寺经卷被烧。1980年后,宗教活动恢复,菩提寺有还寺僧人4名。1983年,寺僧释清浩参加河南省佛教协会。

民国8年(1919年),侯庄寺僧人修黄土河、礓石河二桥,接通镇平、邓县道路。义仓清同治十年(1871年),菩提寺设义仓,将丰年余粮和寺僧募化俗众馈赠物资存于寺中,于荒年施舍救济贫民。光绪三年(1877年),农业歉收,曾开仓舍米舍粥。

建学较大佛寺均设有学经班,以培养佛门弟子,开设“读经”或“外经”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菩提寺在寺庄创办“救济小学”(初级小学),民国34年(1945年)春,因日军犯境停办。是年秋,抗战胜利,寺僧创办佛学苑,接受年青和尚和农家子弟入学。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少林功夫:禅武合一

少林禅武的历史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寺院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此后,又有不少印度高僧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因历史、政治、地理等原因,武艺也逐步进入少林寺,并被动卷入战争。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神力信仰和禅定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倡禅宗,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隋朝初年,由于朝廷的赏赐,少林寺拥有庞大的田产。隋末战乱,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武装力量自卫,并为新王朝——唐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中国内地佛教主流。进入宋朝,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被确立,“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金元两朝,少林寺成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少林功夫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明朝近300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6次受朝廷征调,参与战争,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在这一时期,少林功夫至少存在10支系统或门派,少林功夫著作也开始出现。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而佛教的游方制度是开放的,进出自由。少林寺这种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代中后期,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整体衰落。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少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的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逐渐展开。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少林门头制度和少林功夫传承谱系

  少林寺“非遗申报书”中“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部分,开篇便提到少林寺的门头制度恢复计划。目前,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13世纪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但是门头体系已经很不完备,有些门头已经消亡。由于各个门头传承的少林功夫种类、风格各有特点,所以,门头的消亡意味着少林功夫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丧失。少林寺已经对寺中僧人的传承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承序列,根据少林寺历史上传统的传承方式,恢复收徒惯例,发展和完善门头制度。

  申报书中介绍福裕禅师确立的少林寺传承谱系,共有70辈:“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少林寺现在的方丈释永信属“永”字辈,当代少林寺僧人已经传承至谱系中的“德行永延恒”,历经30多代,近800年历史。

  少林功夫的传承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基层结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13世纪,禅宗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门头,僧人总数达2000多人。据释永信介绍,现在少林寺共恢复、创办了天津盘山北少林寺、熊耳山空相寺、新密超化寺、昆明少林寺、商丘观音寺、荥阳洞林寺、巩义慈云寺等十几个下院。

  少林功夫的传承,以少林寺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师徒关系为基础,言传身教,以将佛学修行和武功修习相互融合的特殊方式进行。在传习少林功夫的过程中,为徒者虽然有套路歌诀作为习武的依据,但要学习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完全取决于师父的点拨和弟子参禅修行的悟性,少林功夫的传承过程与参禅修行是同步进行的。

  释延庄是少林寺武僧团的教头,也是少林功夫“非遗”申报短片中的主要功夫展示者,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释延庄1964年出生于河南上蔡县,从小学习武术,有一定的武术基础,1983年来到少林寺,从此研习少林武术。他最初修炼4年多金刚拳和铁布衫等武艺,后来着重修炼刚柔并济的柔拳。

  释延庄介绍,历史上,少林功夫有东院、西院、南院、北院,还有很多下院、门头,比如慈云寺、初祖庵等小的寺院,都是少林寺的门头。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门头制度遭到破坏。在少林功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下院制度逐渐恢复,比如恢复天津的北少林寺、熊耳山空相寺等。少林寺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已经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少林文化中心,也实际上是在建立新的门头。

  少林功夫传承人的选择,要考察综合素质,从武功和武德两方面培养。释延庄认为,注重武德的培养正是少林功夫与普通武术训练机构不同的地方。后者注重形,注重技巧的养成;而少林寺更注重的是用传统的练功方法进行内在的修炼,要形神兼备。

  在少林寺学功夫的弟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林寺的出家僧人,一部分是少林俗家弟子。俗家弟子也要按照佛门的清规进行约束,参加诵经,清晨5点要起床上早课。

少林武谱与武僧团

  少林功夫是一个大的概念,里面分很多门类,它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和重新收集少林功夫套路统计,尚存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合计545套。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具体表现为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的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少林寺纸质的拳谱流传了下来,但拳谱里的功夫却很难全部传承。例如,拳谱中记载的罗汉拳,历史上是十八路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中断,现在已经无人能打全这十八路罗汉拳。

少林寺武僧团一行九人赴非洲进行文化交流(2013年)

少林文化代表团赴美国参加“嵩山少林寺日”确立庆典仪式(2004年)

  少林寺武僧团是少林功夫进行对外演出和沟通交流的主要团队。其渊源于少林寺僧兵,历史上曾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颁诏钦赐少林寺拥有僧兵的特权。

  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林武术,满足社会上对少林武术的需求,1987年由释永信发起,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9年,少林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其职能为通过表演少林武术,达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正法的目的。

  1989年6月,释永信率少林寺武僧团一行24人在海南省海口市工人影剧院连续进行3场少林功夫演出,引起轰动。这是少林寺武僧团第一次外出演出。1990年12月27日,应日本武术协会邀请,以释永信为团长的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大阪、横滨等城市。访问团在日本国家电视台、南韩学校、东京杏林大学等处举行了十余次少林功夫表演。近年来,少林功夫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多次应邀出访,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功夫表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少林寺首届无遮大会之“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开幕

  2017年,首届“少林无遮大会”在嵩山少林寺举办,其中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是为了通过大赛聚集少林文化爱好者,弘扬少林文化,促进少林功夫发展,让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少林七十二艺,是对少林弟子和坊间习练流传的与少林相关的武艺内容的俗称,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每一种技艺均需反复习练和实践,以达到身心一体、禅武合一的修行效果。(来源:少林寺官方网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