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独居者死在家中,会发生什么?尸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最近有不少人表示,不想结婚,想一个人过到老,生老病死听天由命,但是你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孤独地死在家中却无人问津,你的尸体无人处理,它会发生什么吗?
对于我们来说,死亡意味着结束,但迎接你尸体的,是一项全新的”体验”。很多科学家认为,一具尸体是充满生命的,尸体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培养皿。
死去的那一秒开始,你的身体就会开始变冷,活着的人是恒温的,但在死后,每小时体温会下降0.5℃—0.8℃,直到低于室温。所以有的人会发现刚死人的身体还是温热的,也就是古人说的尸骨未寒。
死亡几分钟后,尸体就会开始自我分解。脑细胞首先死亡,但是骨骼和皮肤细胞们会存活几分钟,然后细胞中的酶开始消化细胞膜,导致细胞破裂,泄露出的酶会继续分解其他细胞。
在这时,身体所有的肌肉都会放松,这个状态称为首次松弛状态,因为放松,括约肌张力减弱,残留在身体里的尿液和粪便就会排出。
死亡1小时后,身体内细胞的化学变化后会导致部分肌肉开始变硬,轻度收缩,各个关节也都开始固定,尸僵开始。
死亡2—6小时后,因为血液不再循环,重力开始将身上的血聚集到接近地面的身体区域,如果尸体没有被干扰,接近地面的身体区域就会产生红紫色,像是大面积的淤伤。
死亡3小时—7小时后,整个身体的最大肌肉开始僵硬,这个时候肢体就已经很难操作,膝盖和肘部都会略微弯曲,手指和脚趾通常会出现异常弯曲,在12—24小时尸僵程度发展到顶峰。
死亡4—48个小时后,尸僵开始缓解,肌肉开始第二次松弛,松弛的程度会因为外界条件和温度影响不一样,松弛过程中,皮肤会开始收缩,会有头发和指甲长长的错觉。尸僵完全缓解需要3—7天。
死亡24小时后,尸体表明会出现腐败水泡和腐败绿斑,在脚部这些有静脉丛的地方会形成静脉血管网。当细胞破裂释放大量酶的时候,细菌和真菌会开始分解你的身体,释放出有毒和腐烂的气味。
死亡2—3天后,尸体就会开始发出臭味,死后呼吸道、大肠里的细菌会大量繁殖,产生甲烷、硫化氢、氨气等难闻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导致尸体腹部膨胀,但会缓慢地通过口、鼻及肛门排出体外。
尸臭引来苍蝇和肉蝇,它们分食尸体,在尸体上产卵,孵化更多的后代分食尸体,接着其他虫子也会加入这场”盛宴”。
死亡的3—4天后,高度腐败的尸体会出现”腐败巨人观”,这个状态下的尸体全身软组织会充满腐败气体,气体会使颜面肿胀,眼球突出,舌头伸出,腹部涨大,膨胀成巨人。
死亡1—1.5月后,尸体各个部位的软组织腐烂后会液化成半流动的液体,逐渐消失,仅有尸骨存在。
但是死亡的独居者一般在尸体发出剧烈的腐臭味时就会被人发现,所以当别人看到你的尸体时,多半是处于遍布驱虫或是腐败巨人观的状态,十分狼狈。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还是得有人陪伴自己,至少自己死了之后能够为自己处理后事。
除了陪伴你的人,殡仪馆也能帮了大忙,整个流程下来能够让你走得不那么狼狈。传统情况下,人死后3—7天要完成火化,7天后就要下葬,人死后就要进入殡仪馆火葬。那么尸体进入殡仪馆后,又将经历什么呢?
在家中死亡的人需要到当地的居民委员会或警察局开具死亡证明。家庭成员将死亡证明送到当地派出所销户之后就可以联系殡仪馆来接尸体。
在殡仪馆确定好火化时间后将确定尸体已经死亡后将尸体推入停尸柜,这样尸体就不会发生上述的一系列现象。
在火化之前入殓师会为尸体穿好寿衣,为死者化一个整洁体面的妆。
如果有需求,在火化前殡仪馆会安排灵堂,让前来祭奠的亲友看最后一眼。
接着就可以进入火化流程,工作人员会在入炉前将塑料、橡胶等制品取下,用刀片划破尸体内脏,防止尸体燃烧过程中爆炸。
最后将尸体装入袋中,推入火化炉,由于尸体体积不一,火化的整个过程耗时45—120分钟左右,但不管生前有多重,烧出来的骨灰都只有6斤左右。
烧出来的骨灰装入骨灰盒中,就可以准备下葬了。
在进入殡仪馆后,通常都要将尸体在室温中停留一段时间,看到尸僵或尸斑后才可以推进火化炉。因为要避免一些是在火化时还处于假死状态。
2017年4月,安徽省霍邱县殡仪馆就发生过这样的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当年4月18日,殡仪馆送来了一个需要火化的女婴,这个女婴两个月左右,患有某种先天性疾病,一直在医院治疗,但是那天在医院发现无生命体征后家人便把孩子送到了殡仪馆。但是火化炉工作全部准备完毕,工作人员将把女婴推进火化炉的时候,女婴突然啼哭起来,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女婴的父母都惊呆了,赶紧把包被解开,孩子居然还活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工作人员,同时他们也感到后怕,若是真的把孩子推进去了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些独居者不愿意归属家庭,宁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渴望自由,享受孤独。自己死后怎么样并不重要,但是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人自始至终都应该敬畏生命,因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显得如此渺小。人的一生就像一棵树,无非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结出的果实值得拥有一个好的归宿,而不是任由自己烂在地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