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英雄|“救命文档”创建者:表格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格里的人(凡人英雄演员表)
7月23日,《新乡、卫辉及村庄需救援+物资提供》在线表格创建首日。当天下午2点多,网页打开有些卡顿,“正在同步内容”的圆圈转了好一会儿,不同颜色的网名在方块间跳跃。标有地址位置、被困人员情况及联系方式的求救信息,密密麻麻列到第130行。高峰时刻,同时有300多人在线编辑。
26岁的河南卫辉姑娘陈立,同80个彼此叫不上名的陌生人,24小时运营这份救命文档。他们中有学生、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律师,来自河南、湖北、内蒙古、广东、新疆等各地。
那天是周五,26岁的陈立,坐在上海的办公室。她在卫辉长大,在新乡上大学,去年才离开家乡,“要是我老家淹没了,我在这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7月25日,救命文档上,密密麻麻的祝福语。网页截图
“求助和救援之间脱了节”
7月20日,河南多地暴雨。
远在上海工作的陈立,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河南暴雨视频,“水很快会下去”,卫辉夏季暴雨罕见,“老家应该也没啥事儿。”她把手机放边上,又埋头工作。
7月21日临睡前,陈立躺在床上刷朋友圈,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好久,“一水儿”的都是河南挺住、卫辉加油,夹杂着几条求救信息。
次日一早,陈立开始意识到事态比想象得严重,不少河南老乡一年也难得在朋友圈冒泡,平日也早早休息。但那天凌晨两三点,他们仍在朋友圈发“保住河堤”的动态。
上班坐地铁的路上,她靠在门边,在微博上输入新乡、卫辉这些熟悉的地名,加上“暴雨”这个关键词。各式求救信息扑面而来,但她很快发现,这些信息多是复制、转发,并未经过核实,“求助和救援之间也脱了节”。
上海财经大学河南籍学生李睿创建的《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在网络上热传。但陈立并没有点开,大量转发和媒体报道,“看的人比较多,我再点进去,打开速度会更慢。”
同其他年轻人一样,陈立喜欢旅游,喜欢去咖啡厅和餐馆探店,会晒朋友从西藏寄来的、带珠穆朗玛峰印章的明信片,配上文艺的句子:“感谢朋友的惦念,这一山一程,就通过你的眼去看这山巅了。”
但7月21日开始,她的朋友圈内容,都与河南水灾有关,最多时候,一天发七条动态。
卫辉距离上海,直线距离800多公里。陈立有种无助感,她想做些什么。
7月25日,陈立统计的文档维护志愿者及与其对接的部分救援人员名单。受访者供图
只有编号的81个人
7月23日早上,陈立还是拿不定主意,做这件事会不会太晚,又有多大意义?
“只要能救一个人,就足够了”,她特意看了眼时间,8点出头的样子,离上班还有一个多小时。仍不敢点开《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陈立找了些截图作参考,只做了救人、救援队信息、物资人员提供、物资人员需求汇总四个表单。
8点57分,她将这份《新乡、卫辉及周边村庄救援统计表》,转发到朋友圈和十多个微信群,“有需要的填写,感谢转发”。匆匆合上电脑,往地铁站跑。地铁上信号差,她好几次想打开表单,点击屏幕都没有反应。陈立重复点击,又一次次退出。
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单位,救人的表单中,已经多了20几条信息。几十人同时编辑表单,高峰时刻300多人同时在线,不同的头像闪烁跳动。较多点击量下,一些网友不小心新增了表单。
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在表格左上角留下一行红字:“非相关人员不要操作请退出表格!紧急”。右上角也多了加粗的大字:“天佑中华,河南必胜。”
凭一己之力,运营文档有些力不从心,陈立在表格上留下微信号,“很快就有人加我了”。12点左右,救援表格支援维护的微信群里,就涌进了50多号人。大家都不知道彼此名字,按入群先后顺序编号。
陈立指挥这些散布全国、未曾谋面的陌生人:23号白天,1到10号综合表格信息,避免重复;11到20号搜集、核实求救信息;21到23号添加新的工资表,删除无用副本……
往常的周五晚上,陈立会宅在家里看剧,或出门逛街、下馆子。但7月23日晚上9点多,她 “还在安排人员,维护表格,还要值夜班”。
事后她开玩笑,“比上班还有劲。”那天,她凌晨三点多才睡,早上六七点就醒了,“我没有在前线,做这件事让我心里踏实。”
有志愿者吃饭,向她报备,报上自己的编号,“我10分钟后回来”。陈立说:“我们是互不相识的一群人,但因为同一件事聚在了一起,什么也不图。”
新乡有620多万人口,在统计志愿者信息时,她在表格上写下“谢谢你们,代表卫辉,代表新乡的所有人民,感谢。”
目前,新乡救命文档已有14个表单,新增了自救指南、车牌号找回、行骗者汇总、教育系统安置点等内容。其中一处表单上,各色各号的字体密密麻麻,写满了加油祝福:“上海的沪漂青年为河南加油”“太阳一定会出来的”“从中原大地迁徙的客家人为河南加油”……
截至发稿,参与表格维护的志愿者及部分救援人员已经有81人,文档统计到的已获救人员填满了185列。“表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格里的人”,陈立希望,这份文档的寿命短些,再短些。
(文中陈立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李世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