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神秘符水,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道教中的神秘符水,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始元玄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道教中的神秘符水,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道教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关于道教的许多学说人们至今未能参透,道教中的神秘符水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下面一起来道教文化里看看。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箓派。该派自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于道家。该派由古代消灾除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画符箓或烧符箓于水中,谓饮之可以疗病。《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磕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宋书·羊欣传》:“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有“符水论”。

天下之“神”莫不归火,天下之“精”莫不归水。水火既济,万物和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因为水能处理众生信息而使之改善的缘故,水也就成了“大道之行”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德经》五千言都是“非恒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水”。我们来数数老子说了多少水?《道德经》第四章“道生于中”、第八章“治水合道”、第十五章“善道玄通”、第二十八章“恒德归朴”、第三十二章“道朴如海”等等。通篇是水,举不胜举。而符水更不是一般的水了。

自古以来,道家高道大德皆通“上善治水”之道,这就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符水咒法”。符咒的起源是很古老的,相对来说,咒的历史就更早。字典中对咒的解释一为“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也即是祷祝。”祝是咒的早期形式。《正字通》云:“经传以祝为咒”。根据《说文解字》对祝的解释是“祭主之赞词也”。

《周礼》则说“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神,示祈福泽,求永贞。”这些记载很明确地反映出祝的意义就是法师通过美好的语言向上天求福,并求上天消灾解难的一种仪式。“符水”和“咒法”就是以水为载体,通过法师对水中画符念咒,注气入水,依照水中所形成的特异图案,准确的判断出人和事物的因果,从而消除孽缘孽障,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的功法。历朝历代以来,它都被道教宫观、民间道坛的的法师所使用。

现代人眼中神秘莫测的祝由术,也为中医打开了治病的一闪大门

中医认为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小时候,受到一次惊吓,结果好几天无精打采,每天呆呆地坐在房间里,不想吃饭,不想活动,迷迷糊糊,但我仍然可以清晰的记起当时发生的事情。爸妈最后决定带我去邻居家的一个老奶奶那里。

邻居老奶奶一定要等到正午时分,妈妈抱着我站在太阳下,老奶奶开始念念有词,对着太阳招招手,揪了一下我的耳朵。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有几分钟,后面的事情我记不大清,只听我妈妈说回来便已活蹦乱跳。现在老奶奶已经将近一百岁,仍然身轻体健。

后来学了中医以后,知道原来也是中医治病的一种方式,被称为“祝由术”。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手段的科学性与否,但是确实治疗了自己的惊吓,后来也遇到许多类似的患者,都有相似的治疗方法。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失魂落魄”,村里人把受了惊吓叫做丢了魂儿,家乡称这种治疗方法为“叫”。我们且不论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何,且看一看祝由术的流传。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传说上古有一个叫苗父的医家,医术高超。《韩诗外传》有记载了苗父为人治病的一些场景,“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医生为人治病,以野草编织成各种东西,面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论是走过来还是坐车过来的病人,都能康复如往日。这也是关于祝由的较早记录。

自苗父开始以祝治病后,这种治疗方式开始广泛流传。后来巫师开始学习,都十分擅长祝由术。“巫”字上为天,下为地,而中间之的人能通天彻地,与天地相互感应。在古代巫师地位崇高,被认为是可以和神灵沟通的媒介者,需经过特殊的严格训练才能实施祝由术。虽然祝由发源于上古,而实施者多是巫。“毉”是医的古体字,殹为呻吟声,或是治疗时发出的声音,而下的巫字自然是从事着,可见医与巫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医巫同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方书》中,记载了许多通过咒语祷告等方式治疗外伤、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祷方多达30条,在书中占了十分巨大的比例。在中医经典《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记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黄帝内经》是中医奠基之作,书中对中医基础理论做了详细论述。祝由在上古之时经常运用,因为“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魏晋时期,道教兴盛。从东汉末年张角以道起家,走向了农民起义的道路,将道教的思想广播天下。葛玄、葛洪爷孙俩、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称葛天师,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人称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称。

正是有了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借助强大的民间基础,祝由术开始走向民间,与道教文化结合,被学道之士所用。道教引入祝由术后,加入了符水、桃木剑等道具。并且许多道士都精通医术,在保养生命、强身健体、诊治疾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黄帝内经》中的许多思想都被道家作为信条,甚至是金科玉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道医,其中有封君达、董奉、负局先生、鄞邵、蔡谟、殷仲堪、许逊、徐熙等,当然也包括葛玄、葛洪两人。

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数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国家将中医分为十三科,而祝由术便为其中一科,后元明基本相类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称为“祝由十三科”。

清朝时,出于种种原因,祝由术在官方机构濒临失传,仅在民间兴盛。这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就连针灸也一度衰落,因为当时社会上层认为拿针在身上扎来扎去,非常不符合礼仪,于是渐渐弃之不用,专用汤药。徐大椿认为,“古法(祝由)今已不传,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可见随着正统祝由术的失传,其疗效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科学”的大流行,祝由术作为“糟粕”被大众遗弃,但是祝由的治疗方法仍在民间广泛流行,因为不被认知,许多人也会打着祝由的旗号,招摇撞骗,也给祝由蒙上了一层阴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