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本为男身,为何在中国随着佛教传播变为了女相?
随缘度众,佛所化现的形象也各有千
秋。应以什么身得度者,就现什么身
而为其说法。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本以大悲为愿,大慈为体,更符合于
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所以人间也称
她为观音老母。
#####有一传说说道观世音是慈航道人化身而来的。
话说慈航道人得道成仙之后,云游四海,所到之处只要是人间有什么灾难病患,慈航真人都会施救,有一天慈航真人走到一处荒山,刚好碰到一个临盆的产妇,产妇即将分娩,而旁边又没有其他人照顾,担心产妇有危险,慈航真人便上前帮忙接生,因为慈航真人是男人身,帮产妇接生有诸多不便(男女授受不亲),便化身为一个妇人模样上前帮忙,因为有慈航真人的帮忙,产妇顺利产下一婴儿,而慈航真人因为碰了产妇,就再也没有办法变回本来的男儿身了。
#####观音信仰在两汉之际随佛教传入中国,便开始了汉化的进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观音菩萨的女性化,从佛国里的显赫神祇一步步转变为世俗的风华女子,以致律宗祖师道宣感慨到:\"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释氏要览》卷二)。观音菩萨的女性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世俗化的过程,而世俗化的行为实际上是为迎合新环境的民众信仰而本土化的体现。
将观音菩萨按世俗人物来描绘,使神人之间的差别越变越小,这除了是对本土文化的妥协和融合,也有其渊源所在。
1、 菩萨视觉形象的性别特征
早期佛教经典说到菩萨形象是太子形象,是悉达多太子或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的形象,也有佛经说菩萨是佛的儿子。如:《悲华经》记载:\"有转轮圣王,名无净念。王有四子,第一太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所以作为王子的化身,菩萨的服饰也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风尚。如:《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记载:\"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曼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以为身佩。\"《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云:\"菩萨僧,蓄发、戴冠、挂璎珞之在家庄严形相\"而观音菩萨在印度诞生时亦是太子身份,故其服饰装扮一般为头戴宝冠,裸上身,披帛,下着裙,身上有项链、耳饰、胸饰、臂钏、腕钏等多种珠宝配饰。然这些装束放在当时中国的文化视线里,极易被视为女性装扮。最初的感官印象对女性化确定了一种基调。如:宋代甄龙友《题观音像》中则把观音视为西方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菩萨美丽的装束亦被世人称之为:\"东方维纳斯\"。
在佛教菩萨造像仪轨中的说明,也使其形象倾向于女性特征。菩萨造像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特点,而这些说法总体表现出菩萨肌肤饱满、细腻光泽、明眸皓齿的女性美;如:《佛学大辞典》中《法界次第》下曰\"由于往昔施他妙好敷具故,感得能仁皮肤如金色清净鲜明\",\"由于往昔施他胜妙宫殿故,感得能仁身皮细薄润滑\",\"由于往昔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故,感得能仁眼如绀青宝相\"等。可见,根据菩萨造像仪轨所塑造出来的观音形象,亦像一个风华女子。
再如\"后笈多时期\"的戒日王朝及以后一些时期,雕塑和绘画中所见的观音多屈身作三屈法,颇具女性的柔媚风采。尽管观音并非女性,但多罗菩萨被视为观音的化身,确实是丰艳的女性形象。故后来唐人周昉作水月观音也是有渊源的。
2、 佛教典籍对菩萨性别的描述和观点
佛教经典中许多描述,为观音菩萨留下了潜在的女性因素,使得观音菩萨的女性化有理可依。在翻译性佛经中,佛教典籍对观音菩萨性别的态度非常明确,认为观音菩萨是男身,但是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化身显形,其中可以显女身。如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经文卷八《观世音观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可现身说法,互有男相、女相的化身。经文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既为\"众生\",自然有男有女,经文列举三十三种化身,其中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比丘尼、童女、优婆夷等七种是女身。在观音的女性化的过程中,显女身的故事越来越多。
当然还有在本土发挥性典籍(主要是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理解、加工和本土化而产生的佛教典籍)中,更多的加入了中国百姓对观音菩萨的理解和接受。如:到了元代以后,白衣观音菩萨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固定形象,关于白衣观音菩萨送子的故事非常多。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宋元时期,中国文化给观音菩萨赋予了一个本土化的身世来历,观音菩萨由原来的王子变成妙善公主。如:最早见于《香山大悲观音菩萨传》,而后有《香山宝卷》以及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居士所著的《观音观音菩萨传略》等。还有关于\"鱼篮观音\"的故事,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显然是鱼篮观音的雏形,此后还有《观世音赞》等。伴随\"妙善公主\"和\"鱼篮观音\"故事的传播,两个影响深远的女性观音形象渐渐深入人心,被彻底的本土化和女性化了。
此外,还有文学作品的推动,南北朝和隋代时期,是观音显女身逐渐增多的时期,如《北齐书.徐之才传》记载:\"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直接称呼观音菩萨为\"美妇人\"。此外还有敦煌遗书中晋代《卢茂钦诗》、明代《南海观音全传》、《西游记》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学创作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于宗教的传播,更是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并且文学作品以其想象也为观音的女性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尤其是宋代市民阶层兴起,许多市民小说典籍也随之兴起,相对于繁琐深奥的佛教典籍,一般阶层的市民更愿意接受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文学小说。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观音故事渐渐深入人心,同时佛教典籍亦有女相依据,加之唐代周昉将女性观音这一概念给于了定型和强化,而佛教造像的发展自然是紧跟时代潮流的。
3、 大众对菩萨性别的认知
大众对菩萨性别的认知主要通过菩萨形象、佛教典籍中的说法和大众传媒(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其中第三个因素特别重要。
在古代许多下层信徒文化水平并不高,如:佛教造像最初被混同黄老进入民间的墓葬、许多非资深僧侣对佛教渊源认识并不深,如:\"笮融铸铜人\"并没有严格的造像仪轨。加之许多文人墨客亦喜欢结合自己的见识品藻去看待佛造像,如:周昉画\"水月观音\",等等诸多因素,而大部分信徒由这些人组成,通过这部分人的\"舆论传播\",自然对造像风格的演变有重大影响。
4、 大众对菩萨性别的需求
此一点可以理解为中国社会环境对菩萨性别的需求。首先,在中国本土的神仙谱系里,是有男有女的,并兼有满足信徒的各类需求的功能。而佛教要打入中国的市场,必然要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佛教的谱系里极少有女性的形象,这固然与当时印度本土的社会形态有关,但要进入东方国度,必然要迎合对方的胃口,于是观音的女性化便被提上了日程。观音女性化满足了佛教谱系少有\"女神仙\"的缺陷,使其更好的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即所谓的\"因需制神\"。正如有学者认为\"民间佛教的特征: 他们重在拜神,很少有信教的观念,或者说信教观念很淡漠。'乡人所需求'正是民俗化的真实内蕴。\"故佛教里的\"神\"应有其对应的功能,因为信众需要才是\"神\",不需要就不是\"神\"。所以,女信众需要求子自然需要\"送子之神\",而这位\"神仙\"肯定得是\"女神\",总不能是\"男神\"。男信众也需要一位美丽的\"女神\"来渡化。故观音的女性化是世俗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如不是观音也必然是另一尊菩萨。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需求,相传观音信仰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但封建时代认为不雅,加上观音有众多法像,因此人们将观音像塑为男身女面。唐代开始便有将宫娃作为模特而制观音像。宋朝之后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图像逐渐成为主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除开观音本身的视觉形象、佛经典籍的记载以及世俗文学对观音女性化的影响外,还应考虑本土信众的需求倾向。观音图像的女性化实际上就是佛教美术的世俗化,因而在宋代之后市民阶层的兴起之后,观音信仰也随之占据佛教信仰的主流之一,这其中也有渊源所在。
观音图像的女性化作为佛教美术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其视觉形象以及佛经典籍给足了女性化的想象空间,加之世俗文学甚至世俗的佛教文化活动的推波助澜,世俗力量竟然把一尊高高在上的佛国神祇的性别改变了。这引起笔者的思考,也许是因宗教本就起源于世俗社会,故无论其有多强大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其体内永远流淌着世俗社会的强大基因,最终还是要回归世俗的。
#####这个问题似乎就是错误的。
影视传说
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港版西游记里的其中一集有讲观音本来是兴林国的太子,一心向佛从而出家为僧,但是他的妃子却对他情根深种。为了让妃子能醒悟,所以变成女相。
还有民间传说有一位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妙善慈悲为怀,修行学佛终成正果,为观音。《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据说有记载,不过可惜没有看过这本书,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普及下。
佛教经典
《华严经》: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楞严经妙心疏》:寂灭现前,即观音大士真像现前,要见观世音者,当于此处著眼,常人谓观世音是女人像,错也,或谓是男像,亦错也,乃至三十二应身,皆观音假现之像,非真像也,真像是寂灭相,亦即无相之像,以一切像无故,能现一切像也。观世音菩萨,以一身而现三十二应身。为天现天,为人现人,又于一类身中,对异类群机,显现众多异类身形。
总的来说,影视传说这一类就放到一边。佛教经典中个人比较认同楞严经上的观点。观音即非女相也非男相。男女之相皆是其表象,虚像。《金刚经》里有句话“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所认为的男相女相也许只是我们的迷障,是我们一群俗人所看到的样子。观音实际也应该是无相之像。
至于为什么观音在我们国家是女相。个人猜测也许是因为观音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慈悲形象给人种女性内心柔和,富有同情心,爱心的感觉。这种无私的大爱有点类似于圣母(非贬义)般的存在,所以才这样塑造。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没研究。果如此,揉进了传统文化,“男人是泥,女人是水”,温柔,贤惠,慈善,普度众生(为人民服务),天下大同。
#####观音大士在印度时,即有男女两相,并不是来到中国才变的。观音大士女形,又称“毗那夜迦女形”,与佛教“欢喜佛”毗那夜迦有关。
毗那夜迦又称常随魔,障碍神,在印度密教传说里,毗那夜迦为一崇尚婆罗门教的国王,但此人生性残忍好杀,尤其是杀戮佛教徒。
之后的故事,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观音大士受释迦牟尼指派,化身女形与毗那夜迦交媾,毗那夜迦被观音大士化身的美女征服,从而皈依佛教,精修猛进后,证果为金刚坛上的主尊。这就是佛经所言“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昙鸾祖师也曾言:未正信者,可令生信。
这个毗那夜迦的形象,就是著名的“象头神”。这里要注意的是,毗那夜迦作为象头神出现时,身份只是金刚。
大日经疏七曰:毗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毗那夜迦含光轨曰: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
我曾经介绍过传统文身纹样,毗那夜迦象头神是传统文身纹样里极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代表怒目金刚,在传统文身里,表示“屈打成招”。所以这是很罕见的一个文身。
另一种说法,是观音大士主动化身为女子与毗那夜迦交媾。这个故事没有释迦牟尼在内,但故事差不多,毗那夜迦被观音女相征服,最终成为密教“欢喜佛”。他特是密教独有的,显教没有。
此即《希麟音义》所载:
退治此实类毗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毗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毗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
不过,毗那夜迦本相虽为象头,但以欢喜佛示相时,则多是正常的人类面貌。
观音大士的女相,就源于他所化身的“毗那夜迦女形”。被中国普遍承认,是在大乘佛法传至中国后,发展中期的事。
我们看《西游记》里提到“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一般来讲佛教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即小乘,缘觉乘即中乘 、菩萨乘即大乘。小乘佛法是指自我完善与解脱,到达灭静,而大乘佛法是指普渡众生,如何度众生从此岸到彼岸。
但实际上密教也属于大乘,为金刚乘。
大乘佛法不是唐僧取经得来的。现实中,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同时传入中国。密教也是认可“大乘佛法”这个说法的,大乘佛法发展中期,出现了唯识派与中观派两大阵营,而密教的倾向就是中观学派。
当时的中观派,为了巩固自己的理论地位,因为它正在与唯识派斗争,需要帮助,那么这个时候,它就拉拢了同为大乘佛法的金刚乘,也就是密教。由于密教的倾向,中观派成为了当时大乘佛法的主流。
中观派当然知恩图报,于是就承认了很多密教的理论。当然了,对外不称密教,仍叫金刚乘。
也就是这个时候,金刚乘的女相观音,借中观派的理论在民间扎根、传播,于是民间的女相观音也就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是中国的唐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唐以前,女相观音是很少见的,但是唐以后就多了起来。
女相观音,在金刚乘叫做“毗那夜迦女形”,随中观学派佛法传播以后,不论它是想改变人们对金刚乘的印象,还是受华严部理论的影响,总之,之后就很少提“毗那夜迦”了,而是直接就当观音大士有女形这么一个示相。
也正因如此,观音大士在佛教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原本来讲,观音大士在佛教中虽然也很著名,但是还远没有达到今天这样“天下尽奉”的程度。那么我们看《华严经》,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宣法,两大菩萨就是文殊和普贤,那个时候观音大士存在感还是比较低的。
但是随华严部理论传播以后,由于中观派特意去炒作,大力宣传观音大士,信徒心目中就有了这么一个印象——观音大士虽然没有在《华严经》里有过多的展现,但是观音大士的地位与文殊师利和普贤地位相当。
这一来,观音大士在信徒心里的地位就大大升华了。于是,就有人开始专门信奉观音,并且有人来写观音的故事,你写一点他写一点,不断地完善,最终以“妙善公主”的故事成形,女相观音这个认知,也就彻底在信徒心中定型了。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早期的观音多非白衣,而是花花绿绿的,看起来很有密宗的风格,原因也就在这了。
#####随缘度化。
#####阴阳匹配,日月同光,母性的伟大,为了佛教普及需要,及适应目的,由男变女,给天下女人当个修行,偶拜对象吗!
#####我觉得钱文忠教授的解释是对的。这是一个错误。本来是“观自在”,却翻译成了“观世音”。不知道中国呼唤他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奇怪。其次,把他变成女性菩萨,这是中国人把宗教世俗化的最好的例子之一。这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待。如果宗教没有世俗价值,中国人不会喜欢。玄奘心目中的真正的佛教,很快就式微了,我想这不是没有道理。
#####观音菩萨三十二相度众生,实际菩萨有无量相,你喜欢什么样的就现什么样的相来度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