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盲人摸象”出自佛经 故事另有深意少人知晓(成语\盲人摸象\意思什么?)
我们多数人很小就听到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但很少人知道这则寓言是出自于佛经的。
我们查成语词典会得到:
盲人摸象,是汉语成语,贬义词,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中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出自《长阿含经》卷十九。
佛经的故事大都是佛陀所讲,而佛陀所讲故事基本上都是为了譬喻一个道理。
鲁迅非常推崇搜集各种有趣好笑的佛经故事的《百喻经》,对这则故事是这么记载的: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其实佛讲这个故事,除了上述这个道理外,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什么含义呢?
他首先是比喻迷惑于感官现象世界的我们,其实也都像盲人一样,执著于自己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局部,便以为真相是如此而已,但其实不此。
其次,他要启发我们继续思考怎么看待全局真相。有哪一个人,真的能够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吗?其实我们总是只看到自己的视角。但问题是我们总是执著于我们所见就是全部的真相。但真相其实不是如此。可是我们真的就能透视所有一切吗?其实不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被遮蔽处。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实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会被遮蔽,都会有局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的感官是局限的,我们无法凭借感官去发现真相的全部,并且常常会产生错觉,因而要停止对感官现象的依赖。
应当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也就是说,其实真知原来就应当是去承认我们的无知,得承认我们其实就像那些盲人那样。从而跳出对感官现象的过度执迷。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