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高难度谈话?
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很经典的关于沟通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美国一个农村,有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除了小儿子和他在一起,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老人家,我可以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吗?”
老头一听,当然不可能同意,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
这个人说:“如果我承诺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老头摇摇头:“也不行,你走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
这时,老头动心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可以吗?”
洛克菲勒当然也不会同意,说:“快滚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这也不行吗?”
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
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这还不够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
所以你看,同一件事,换句话说或者是换个切入点,效果就大大不同,这就是沟通方式的转变带来沟通的力量体现。
环视周围,大概地捋一下我们跟父母,爱人,领导,同事,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他们是否有说过言辞过激的话,甩过不耐烦的态度?或者他们对我们有过类型行为?
是不是事后会懊恼,会后悔,反问着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好好沟通?”这个时候你需要这本《高难度对话》。
《高难度对话》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是一名教育学博士,也是一名高级培训顾问。曾经开过几千场的探讨会形式讲座,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金牌培训师。当然,很多人还是因为他之前的畅销书《跟任何人都聊的来》才有了解的。
关于迈克·贝克特尔,他的一句名言我颇有同感--“永远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把对方放在你心上。”简直是进行有效沟通的金科玉律。可惜,很多人并没有做到,这也就导致了彼此关系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而我们开始是不自知的。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就由我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3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艰难的人际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个重点,给各种人际关系分类,并做好正面沟通
第三个重点,打造有效的家庭关系
好,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艰难的人际关系是怎样形成的,也即“房间里有头大象”中的大象是怎么出现在房间的。(房间里的大象,是用来形容人们刻意逃避已经发生了的事。)
第一个原因就是:“巨婴现象”导致不良人际关系
其实就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身体长大了,心智却还是个孩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巨婴。这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人,而独立的人格才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基础不牢,人际关系也就不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人格独立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对话的基础,首先得是一个独立的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沟通能顺利进行下去。在婚姻里,经常会听到媳妇们抱怨自己一家三口的成员结构是一个妈妈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那个被称为“老公” 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还是跟很多男性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从小被父母宠溺,被教育家务是女人的事,生孩子带孩子是女人应该做的。这样就导致结婚之后,女人要上班要带孩子忙的鸡飞狗跳,男人却下班等吃饭,吃饭之后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还要抱怨娃在一边哭你没有照顾好。大事小事都听自己妈的建议,妈说媳妇不好那就是不好,所以,知道了现在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了吧?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问题出现时第一反应是逃避而不是尝试解决
一段关系的发展大概要经历:吸引-靠近-好感-牵挂-适应-憧憬-冷淡-出路。在冷淡的那个阶段,小象宝宝就已经开始在房间里找到位置住下了。
当我们对一些事情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时候,一般默认的做法就是拖延,似乎不做任何努力,时间能解决一切。这也是导致房间里的小象慢慢长大的原因,长的越大,把它赶出房间就越困难,而彼此之间的罅隙也越来越大,沟通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作者迈克曾经就做了这样一件纵容大象在房间里长大的事。他曾在两年前的圣诞节上答应女儿,要为她打造一套特别的家具。但真实情况是,他不懂从何下手,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他默认的做法就是拖延,一个月又一个月。
每次跟女儿谈话,迈克都在刻意地回避这个话题,而女儿似乎也感觉到了,但也并没有说破,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在他和女儿之间筑成了一堵无声的墙,把两个人的心也越隔越远。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发展了严重影响父女之间的感情,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第三个原因是,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传递给我们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言传身教,这个说的是教育不仅要通过语言,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会观察自己的养护人,他们之间是怎么沟通的,他们又是怎么对待他人的。久而久之,我们从他们那里观察学来的沟通方式就成了我们日后跟别人沟通的“默认沟通方式”。
随着慢慢长大,心智逐渐成熟,我们可能也会学习新的沟通方式,但当心理压力比较大或者在情急之下,我们又将陷入“默认沟通方式”中,在我们的身上,永远都有父母的影子。
在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网上就有报导,有一位喜欢打麻将的妈妈,有空就在麻将桌上“筑长城”,爸爸忙于工作没空管教,双方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经常念叨着谁谁家的孩子考了一百分了,谁谁家的孩子又被评为五好学生了。孩子成绩不好了,就认为孩子就是因为懒,因为上课不认真,遇上要买资料或者课外书时,每次去向妈妈要钱,还要被麻将桌上的妈妈教育一番,:书又不会读,你还有脸来向我要钱要买这买那资料的,你以为我挣钱容易吗?
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留一点情面地指责孩子,丝毫不顾及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孩子抗议道:你有钱打麻将怎么就没钱给我买资料?我不会读书这就是遗传。结果,小孩得到的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还有一句“回家看我怎么收拾你”。等这位妈妈打完麻将回到家后,却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孩子离家出走,并且什么字条也没有留下就这么走了。
妈妈是怎么跟孩子说话的,时间久了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成了妈妈的“镜子”,只是当孩子将这面镜子照在妈妈身上时,妈妈没醒悟不觉得羞愧,反而动手打孩子,这也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造成艰难的人际关系的原因第一个是因为心智不成熟,人格不独立,第二原因是出现问题了,第一反应是逃避而不是尝试解决,第三个原因就是父母潜移默化传递给我们了一些思维模式会对我们的沟通有影响。说完这个,下面我们接着说第二个重点内容:给各种人际关系分类,并做好正面沟通。
人的精力有限,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如果我们试图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那将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也容易稀释所有人际关系浓度,其实是得不偿失。我们必须把这些关系列出来,然后确定优先级。书中作者把人际关系归结为三种类型:择定关系、偶遇关系以及承继关系。
先来说第一种择定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比如说我们选择某个男孩作为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因为某一个房产经纪人不错,我们愿意找他租房等等,这些都是择定关系的范畴。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那就是越是亲密的人,我们应该要付出越多的关注和呵护。
人们经常会被问及一些“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跟谁谁比,你选谁?”之类的问题。比如,工作上跟同事的关系,一旦你不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项目完成,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结束或者淡化。你跟男朋友分手,再见只是陌生人,可能以后他都不再出现在你的回忆里。
无无疑,相比起以上,父母和兄弟姐妹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但是当你结婚之后,这个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改变,你有了自己的家庭需要经营,可能就会或多或少疏忽了与父母的联系,这几乎是一个必然要发生的事,要适应的状态,但这并不代表对父母的爱就减少,向父母明确表明这点之后,至少可以让父母可以安然地接受这种状态。
第二种关系是偶遇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天偶遇的陌生人,比如去吃饭的时候遇到给我们上菜的服务员,在商场买东西遇到的导购或者乘坐地铁,站在我们身旁低头玩手机的上班族等等。
这些跟我们可能就只是擦肩而过的人,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利益牵扯,也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性,所以,在和这类人对话交流,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最后一种就是承继关系了,从字面意思上看,可能有点费解,举个例子你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了。比如说我跟我老公结婚,老公的把爸妈和兄弟姐妹也就自然地成了我的公公婆婆和兄弟姐妹了。我们给孩子选了某个学校,我们跟孩子班上的老师也就形成了家长和老师的这种人际关系。
处理这种“你的就是我的”带来的关系,有一个独特技巧,那就是设定界限。公婆跟儿媳妇之间怪处理肯定不同于父母跟儿女之间的处理方式,保持一定距离的尊重很有必要,老师跟家长的界限一般也就是讨论孩子的成绩和表现。
过度的干预到对方的生活中,不仅会扰乱对方的正常生活,还会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影响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何必呢?与其给自己找不开心,还不如眼不见为净,保持一定距离,说不定还会产生别样的美呢。
致力于做好正面沟通
正面沟通这个是终极手段,需要全方位调动工具和技能。工具主要有:换位思考,彼此信任,掌握主动,控制情绪,保持耐心以及尊重对方。而技能主要是:明确目标,从善意出发,营造安全环境,坦诚反馈以及践行倾听。有效地正面沟通有多重要或许我们都深有感触,相信很多的中国家庭也深有感触。
中国的离婚率是逐年上升,其中最高的地区是北京等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的负面情绪被压制在心里。工作上受了领导的气,被同事排挤,朋友的不理解,孩子不听话,父母需要照顾,就算终于有空下来的时间了,两个人对面坐着,眼睛看的却是各自手机。
夸张的是,就算对对方有不满也懒的讲了,一方面是对方不一定会听,本来事就够多了,另一方面,对方有很多事也已经不会跟自己说了,久而久之,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不能吸收外界负能量,不断被加压,终有一天会爆炸。没有情绪的释放,便没有问题的解决。没有有效的沟通,也就没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即给各种人际关系分类,并做好正面沟通。下面呢,我们就来说说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打造有效的家庭关系
我们移走房间里的大象的终极目的是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最坏的一面展现给我们最亲密的人,把温和善解人意的一面留给他人。我们总是觉得家人是不会离开我们的,家庭关系也并不需要去经营打理,这是完全错误的。家庭能带给你最大的幸福,也能带给你最大的痛苦。但是健康的家庭关系中,这种幸福和痛苦对于我们的成长都是有益的。
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刚一上映,便受到热捧,“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这句话瞬间刷爆各朋友圈。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与梦想的治愈系暖心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是这样的:供奉的遗像是牵引家人回家的通道,记忆是保持亡灵存续的神力,热闹的音乐是唤醒思念启封的药引。亡灵如果没有被活着的任何一个人记得,那才是彻底的死亡。正是因为有了家,才会有爱,才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安全感,也才会让我们觉得人间是值得的。即便在亡灵世界,有了亲人的牵挂,在世界的另一端也不会觉得孤单。
去年夏天,让女儿在外婆家住一段时间,那里有哥哥姐姐一起玩。因为那段时间要加班到很晚,每天晚上回到家基本上小孩已经睡着了。但是平时她都是跟我睡的,所以那段时间晚上经常是睁着眼等我回来,我尝试说服她早点睡,并承诺每天我回来之后把她抱回来跟我一起睡。
大半个月我都是晚上下班回来洗漱完之后,把她抱到我的房间。有一次,我房间里的空调坏了,那时候天气又非常热,我怕她在我的房间里会热醒,睡不踏实,就没有抱回来,让她继续在外婆的房间里睡。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她早早的醒来就跑来敲我的门,躺在我身边接着睡。当天晚上,她又开始睁着眼等我回来了,我解释说房间空调坏了,这次以第二天买好吃的零食为诱饵,再次承诺不管什么情况都会抱她回来睡觉,她就是不肯,一直要等我回来。
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妈妈的爱比棒棒糖要甜,比空调房要舒服。即便是因为突发的不可控的事件导致的失信行为,沟通在逻辑上讲的过去,但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讲,最好的沟通就是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尽全力做到并满足他们。我们为人儿女,其实也一样。家就是这样也地方,能给你带来满足,不断给你提供能量的地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他们,不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彼此的沟通呢?
而现实生活中,严重威胁我们进行正面有效沟通的就是手机,这项人类的伟大发明,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却也成为了导致夫妻沟通困难的罪魁祸首。原本技术的实质就是加强我们的关系,方便我们沟通,但却被很多人用来当成代替我们关系的工具。
在《高难度对话》中,作者针对打造良好的有效的家庭关系做了一些建议,比如说,在家人团聚的时候,不要只顾着用手机拍照,不要只是让眼睛通过镜头来看那些精彩的瞬间,我们应该更频繁地重温记忆,而不是重播录像。或者在家庭用餐的时候不要使用手机,制定一个统一的时间范围,征得大家的同意之后就开始实施,并严格执行。又或者利用社交媒体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微信,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友好亲密的互动,共同分享彼此重要时刻的照片,即便相隔很远,也不会让心产生距离。
科技在不断地进步,时代也在不断地发展向前,未来还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但只要笃定那个承载爱和安全感的家没有变,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能量去拥抱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世界。学会在最重要的关系中有效沟通,这个看起来很难,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转变的过程看起来很漫长,但只要你意识到了并开始做,这就已经走在成功沟通的路上了。
好了,说到这儿,我们今天的内容也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当下社会的“巨婴现象”,遇到问题就逃避而不是尝试解决,以及受父母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了艰难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说到了在改善人际关系的方面,先要将各种人际关系分类,并做好正面沟通。亲疏有别,不管的人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知道这点,不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人际关系,还能节省大量的精力。
最后,我们说到了要如何打造有效的家庭关系。在所有的关系中,家庭关系应该是最重要的,也是给我们提供爱和能量的源泉,我们没理由忽视它。
好好说话,多多沟通,尤其是正面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当下,我们非常容易沉迷于手机的无所不能,通常是“手机五分钟,人间两小时”,这样一来,我们本该是用来协助沟通的通信工具,变成了代替工具,本该是用来彼此坦诚交流的时间,也全部奉献给了手机,关闭了正面沟通的通道,房间里的大象撑破屋顶也就指日可待。
沟通需要时间,并且开始的时候,也可能会碰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描绘一幅蓝图,并以此为导向,只要启程,即便从跬步开始走,最终也一定会到达。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