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挑逗:大文人苏轼,求雨效果堪比“雨神”萧敬腾

许多年之后,面对骀荡海风,被贬居儋耳的苏轼会想起,他在凤翔求雨成功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彼时,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再改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刚刚治理完一次黄河洪水。他与刚结识不久的秦观聊天时说道:在最早的凤翔府,到杭州,再到密州,以及现在的徐州,我做了大概有三件事,为黎民请命,修建水利,治理蝗灾。如果说还有一点成绩,就是大旱时求雨成功。还有在徐州抗洪也是很大的。很惭愧……

秦观赶紧捂他嘴:别说了,再说文章就没法写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可敬的文人(此处没有之一),无论是在真实史书中,亦或是在野史传说里,苏轼都有着无数有趣的事。

爱挑逗:大文人苏轼,求雨效果堪比“雨神”萧敬腾

比如——求雨。

苏轼第一次求雨,是在陕西凤翔府担任判官期间,这也是年轻的苏轼第一次正式当国家干部。这一年,陕西大旱,在古代,大旱了就要向老天爷求雨,这是为民父母官的职责。天不打雷,天不下雨,在古人们的常识里,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是需要向神明们说明白的。于是苏轼就去附近太白山的龙王庙去求雨,他写了一篇《祈雨文》,在文章中苏轼耍了个小心机,一番言辞恳切的客道话之后,苏轼写道:“**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苏轼在跟山神龙王摆事实、讲道理:天大旱,对您老人家也没有好处,这雨,您就下了吧!

这次求雨之后,天还真下雨了,但非常小,不顶用。饱汉不知饿汉子饥,草榴解不了小处男的需,大概就是这样。这时候,有人就给苏轼说了,求雨是有效的,但为什么雨很小呢,那是因为神还是不太高兴。为什么神还是不高兴?苏轼一查,太白山神在唐朝被封为公爵,神应公。而到了宋朝,则被封为了济民侯,是侯爵。从副国变成了正厅,降职了,神于是不开心,耍脾气,不给你降雨。

于是苏轼立即上奏,申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同时斋戒沐浴,跑了一趟太白山,敬告神灵,说我们已经为你求得更高的封号啦,别耍脾气了,做神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然后接“龙水”、念祈雨文等一套程序走下来……天真的降下大雨。所以你看,在古代,神固然重要,但神,计较的还是官方认证、皇家封号。

就算你是三里屯的仁波切,那也是需要官方认证的。

爱挑逗:大文人苏轼,求雨效果堪比“雨神”萧敬腾

后来,苏轼任密州知州,也就是现在的诸城,苏轼又一次遇到旱情。用林语堂的话说,苏东坡简直就是火命,他一生不是在治水,就是在救旱。这一次他还是去找山神唠嗑,沐浴焚香、素食斋戒,去常山求雨。祈雨文的套路跟之前类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不下雨百姓受难,山神你肯定也不好受吧类似的话。这一次求雨再次灵验:**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苏轼求雨当然不是次次成功,有记录的只有这两次成功了。从凤翔到杭州、密州,再到徐州,这些年的苏轼,还没有遭遇到“乌台诗案”,还没有开始颠沛流离的风雨路,他还能有自主权地、心无旁骛地为所任职地区的人民办实事。

求雨是迷信,但古人哪有不迷信的呢?但迷信不妨碍苏轼的为民请命,在他那些有关天灾的奏折里,他仍然提到,朝廷若不废除暴政以纾民困,向神明祷告也无用处。

爱挑逗:大文人苏轼,求雨效果堪比“雨神”萧敬腾

有人不问苍生问鬼神,有人问鬼神则是为苍生。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