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丨为什么高僧大德都说自己没修行?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一、四个学历
《金刚经》的第九品,关于“学历的意义”。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跟学历有什么关系?因为这第九品,讲的是四果。就是一个人在追求解脱过程当中,有四个层次,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到阿罗汉,这四果。
先说四果。四果的定义,经文当中只给我们描述了四果。具体的名相,大家可以去佛学辞典上去查。第一果,须陀洹,须陀洹是你想从哈尔滨到厉母山,到这个道场来,你在外面转圈转圈转圈转圈,哇,终于到了。看那个山上有一座寺院,好清静啊。这个时候还没算到,我描述这个状态差不多是我们建立信心,确信不疑这个状态。但是,你有没有到庙里啊?没有。你要推开山门,跨入门槛,才算到庙里。
须陀洹是入流,入什么流?入门,方为入流。你进到这个道场,才算你来过这里。还有,我们昨天这位海智师父刚出家,之前的一个月,9月19,人家告诉他,要么出家吧?他还在犹豫。以前或许也有出家的想法,到了快出家的时候,他犹豫了。后来,大腿一拍,出就出算了!然后把头发剃掉了。他这一句话:出就出算了。他从此是不是俗人啊?不是俗人了。
斯陀含叫一往来,从此不是俗人,决定能够得道,只不过是还要在人间受苦。所有的和尚们出了家,道心坚固,能得解脱的人,他们还要留这个业报身在娑婆世界,为苦难的众生受苦,为消除自己的业障修行,但是他们这一生还是在娑婆世界。要往生以后,得大解脱。这就斯陀含。还有,昨天有个居士说:我要往生!我不能躺在床上往生,我要站着往生。好,站着往生。我们怎么往生不去说它,往生以后还来不来娑婆世界受苦啊?不来了嘛。哎,这一个不来就是阿那含,阿那含就是从此不再轮回,烦恼断尽。这里提一句,烦恼断尽才不来轮回,你烦恼没断尽,可能还是要轮回啊。
阿罗汉呢,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消尽。
这里说的是四个层次。第一个,看到寺院,推门而入。看远远看到寺院,是我们生起信心的过程。我们大部分人现在处于这个阶段,远远看到寺院,看到佛菩萨生起信心,但是还没入门。你要进了寺院才入了门。发心修行,这辈子笃定解脱,下辈子不来了,要来也是乘愿而来,来娑婆世界。
《地藏经》上说,一者乘业力而来,二者乘愿而来。要么乘愿而来,不要业力而来,业力而来是被动的,乘愿而来是主动的,来帮助众生。去医院的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去住院的,没办法,不得不住院;第二种,不是住院的,是看望病人的,但愿我们将来来娑婆世界是来看望病人来的,不要去住院。还有,从此烦恼不生,最终圆满。四个层次,大概是这样的状态。具体的名词解释,或者具体的问题,去看佛学辞典,自己去查。
二、拿到文凭以后
那这四个状态,大概是说什么呢?我们在座的人有没有人知道从厉母山到杭州的路怎么走?没有人能知道。这条路很长啊,4800公里,这个路的边边角角,你知道怎么走吗?不知道!
要去怎么办?三个原则,第一,确定目标;第二,找到交通工具;第三,最重要的是导航。没有导航的时候,要认识路标。没有路标的时候,带上嘴巴,要会问路。
这里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个果位,实际上不是果位,是路标。经典实际上是我们解脱的导航仪,实际上是我们要去往解脱的地图。有没有人天天拿着地图就觉得去旅游啦?真正去那个地方还是要自己走路的。现在我们很多人诵经,诵得那个滚瓜烂熟,可惜呀,就是没去过景点。
所以,这里的经文是在表述,一个人从初学佛一直到得大解脱,像佛陀一样自在。怎么样才能够去?通过地图、导航仪或者是路标。四果,就是表现出来的路标。也就是说,在我们学佛和修行过程当中,无论任何的果位,它对我们来说,第一是阶段性的,第二是指示性的,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果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到达了这个目标,你能不能执着呢?
很简单,我们从上幼儿园算起,三年的幼儿园,九年的义务教育,再到高中三年、本科四年,这人上半辈子基本上在读书了。十五六年的书读下来,终于拿到一个本科文凭。在没有拿到这个文凭之前,我们追求它,可是,拿到本科文凭了,你是不是一了百了了?拿到本科文凭了,你是不是人生就从此幸福了?不要说拿到本科文凭,就是拿到硕士生文凭、博士生文凭,你是不是一了百了,就可以享福啦?拿到文凭是你人生刚开始。
拿到文凭要不要骄傲啊?拿到文凭以后骄傲的人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啊?不能。这四果,是四张文凭。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四张文凭。四张文凭你拿到了,只能说明你修行很好,只能说你有学识,真正的生命才刚开始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是读书,二就是修行,要保持,还有呢,就是度众生。活着就是要度众生。
经文当中所说的四果,都是这样的语境。“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不懂经文的人,念得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哎,明明得了果位,为什么又说这个果位只是个名字呢?是呀,你得了本科文凭,没得之前是你追求的,得了文凭,不是躺到文凭上睡大觉,而是要拿着这个文凭,拿着这个学识去服务众生啊。
如果你执着这个文凭,你的心在文凭这件事情已经死了。所以经文后面也说,法不可得,法一旦有法所得,你的心已死,你就执着它。执着它的心,是凡夫心。法不可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不可得,你得到,但不执着它,那才能真正地得大自在。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把这一段听明白的话,很简单,我们生活当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居士哭着喊着要受五戒,我说:“受吧受吧。那你为什么要受五戒呢?”他说的话要把你笑死,他说:“师父啊,受了五戒,念经的时候可以站前面。”有没有这样的人啊?对呀,太有了。他受五戒并不是为了持戒更好修行,他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当然,修行人是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发心的人是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受五戒的人、发心的人站在前面。但是你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去受个五戒,你是为了持戒在修行吗?不是,而是不但没有持好戒,反而得到一个贡高我慢,你说他的修行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对呀,修行这个事情不可得,不是不可得,不是不要,而是要以目前的状态为台阶,诉求更多、更好、更究竟,这才是四果给我们的启示。
所以佛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说,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为啥?不执着才方为道啊。很简单,昨天有一个厨房里的居士,他说:“我就是喜欢在厨房里做饭,我喜欢把饭做得味美可口地供养大家。”大家听得舒服不舒服啊?好舒服啊,这个人真是菩萨。当然,同样的话,他反过来说:“厨房里只有我做饭好吃,你们吃的都是我做的饭,我做的饭天下最好吃,你们都不行。”听着舒服不舒服啊?对呀,为什么不舒服?他把他加进来了,他把只有他能干,别人不能干加进来了。
尊敬这个事情,是别人可以尊敬你,但你不能把自己当回事儿。我跟师父聊天,我来到这边一天半,聊天在四次到五次之多,师父再三提到,自己啥也不是,啥也不懂。我的个乖乖,你啥也不懂,能把庙建得这么庄严?你啥也不懂,那成为我们懂啦?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事情做得好,还认为自己不行,还认为自己要努力,这样的人最值得人尊敬。会做事情,贡高我慢,这样的人,别人喜不喜欢?没有人喜欢。
所以果位、别人尊敬这样的事情,是别人可以尊敬你,但自己不能骄傲。一骄傲,心方死,起执着,是凡夫。这是这段经文当中我们谈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应该如何面对进步,面对荣誉,面对解脱这件事情,需要仍然要有一种空性的平常心。这段经文就是这样。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11课丨为什么高僧大德都说自己没修行?
文章转自:那一座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