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魏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然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蜀汉虽有无数名将,多智近妖的军师,最终却也未能成功,最终还搭上了诸葛亮的命,令人十分遗憾。事实上,第六次北伐时,还有一个人的死亡也令人十分遗憾,他本是继五虎之后最有才能的猛将,最终却因“长有反骨”,被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锦囊妙计,惨遭马岱斩首,令人唏嘘。

魏延

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从长沙时跟随刘备,一路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当时五虎相继离世,后继乏人,也就魏延、姜维可堪大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却被诸葛亮设计杀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些人说,是因为魏延天生有反骨,从他投降开始,诸葛亮就看他不顺眼。其实这种解读并不合理。

长沙之战时,魏延救下将被处斩的黄忠,杀掉太守韩玄,迎接关羽入城,可谓是立下了大功。要是没有魏延从中斡旋,关羽是很难打下长沙的,所以关羽是对魏延是大加赞赏的,并将他引荐给刘备,准备让他接受封赏。

然而诸葛亮看到魏延后,却说魏延天生有反骨,想要杀掉魏延。最后被刘备拦下,才放了魏延一条生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诸葛亮杀魏延是因为魏延有反骨。

事实上反骨是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也不知道。他只是借此敲打魏延而已。魏延虽然立有大功,但是他当时的行为相当于是弑主投降,这在忠义的诸葛亮看来,是很可耻的行为,他要借此敲打魏延,以免魏延以后还会有此行为,做出不利于刘备的事情。

演义原文: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从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也能看出,魏延有反骨这件事纯粹是诸葛亮瞎扯的,他只是借机敲打魏延,不然在之后的入川作战和北伐曹魏时,他不会如此重用魏延。

因此,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诸葛亮除掉魏延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以下两点。

其一、魏延为人高傲,无人能压制。

魏延这个人,为人其实是十分高傲的,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处得并不是很好。在他阻拦杨仪姜维入川时,后主刘婵问大家对此的看法,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帮着魏延说话的,足可以看出魏延这个人处事有多差。如果让这种人掌握了军政大权,那肯定会有很多人遭到排挤,大家不能同心协力,定会生乱。

曾有人说过,蜀汉有两个人特别高傲,一个是关羽,一个是魏延。在之前,蜀汉还有众多人能够压制住魏延,随着大批文臣猛将的去世,诸葛亮最终也离开,以魏延高傲的性格,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了,不出所料,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开始闹事了。

演义原文: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看到了吧,诸葛亮刚死,尸骨未寒,魏延就敢不听军令,连诸葛亮任命的杨仪他都看不起,自负高傲的品性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如此不听调离,说不定后期连刘禅都压制不了他,所以诸葛亮必须借机除掉他。

其二、魏延激进,容易把蜀汉带入死路。

魏延这个人比较激进,这在诸葛亮死也能看出来。主帅刚刚去世,按理说,退兵是很正常的操作。但是魏延却是想着继续进攻司马懿,丝毫不顾及士兵的情绪和战斗力,这样其实并不利于行军打仗。

魏延最出名事迹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很多网友包括笔者其实都是非常欣赏赞同魏延的这个计谋的,按照魏延的计谋实施,说不定能出其不意,达到更好的效果。然而纵观诸葛亮一生,他都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是万万不会同意魏延的这个计谋的。

在他看来,魏延这样兵行险招,是十分激进的。如果魏延拥有了大权,这么激进的操作只会把蜀汉带入深渊。此时的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需要稳妥发展,不能采取激进策略。所以为了蜀汉长远的发展,诸葛亮必须考虑将魏延杀掉。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除掉魏延,并非因为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魏延高傲和太激进这两点。诸葛亮怕自己死后,无人能压制住他。而且魏延为人激进,如果掌握大权,将会把蜀汉带入破裂,所以诸葛亮才会设计杀掉魏延。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

孔明杀魏延的原因是,个人恩怨和政治阴谋。上期谈到魏延个人生平,以及孔明对他压制的原因,我觉得分析的不够透彻。(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三期,将为你做详细解答。

上期讲到魏延投降刘备,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杀之。刘备说情才刀下留人。那么刘备为什么为魏延讲情呢?这事还真有原因,事情是这样的:

魏延最早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家产。刘备也想从中分杯羹,以调停的身份出现。此时,刘备和平民躲避曹操要进荆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门砍掉绳索放下吊桥,想救刘备进城,可是刘备并没有进去,带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难敌四手。刘表手下文聘杀了过来,魏延就跑了,寻刘备不见,就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然后和黄忠一起投奔了刘备。

魏延是慕名而投刘备的,诸葛亮见他勇猛,开始只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目的无非是告诉他,蜀国,诸葛丞相说了算。加之,这时孔明看魏延和关羽长的有几分相像,并且都用一把大刀,触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没有根基,以后别给我学关羽那一套。乖乖听我的话。于是,才有了对魏延的一顿杀威棒。

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刘备对魏延确实有知遇之恩,这从刘备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可窥一斑。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许多。魏延顺杆爬,总想成为继关羽死后,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头,不吃醋才怪呢!

要说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关羽难道怕他。让孔明杀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着为刘禅着想,暗里是为自己。明着是政治谋杀,实则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后,以刘禅软弱无能的性格,恐怕驾驭不了魏延。这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魏延提出的奇谋――兵出子午谷惹的祸。

这计谋就是魏延带少量人马突袭魏国首都长安。说实话这计谋确实有点冒险,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稳呢,三十六计不是讲过“兵行险道,兵贵神速”,这例子应该不少吧。汉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马,突袭匈奴老窝吗?霍去病能名扬天下,靠的是突袭和挺进。他的功劳比他的舅舅卫青大许多。



孔明老谋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这些历史?孔明六伐中原,都无尺寸之功,如果让魏延突袭成功,老脸往哪搁?

据后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来,值得一搏。可为什么孔明不许呢?

除了怕魏延夺得首功,还有就是灭魏后,怕司马懿把老底揭了出来。

有人说孔明一生不喜弄险。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谋。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没有威胁他的生命,假如威胁到他生命,他一定会冒险。比如,空城计,当司马懿把他包饺子时,他不是一样铤而走险吗?

说到空城计是险计,那是外人眼里看到的情况。实则孔明和司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据说孔明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达的是“来日方长”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诉司马懿,咱俩谁也别灭了谁。如果灭了我孔明,曹叡没有威胁了,你也就没啥用处了,“这叫养寇自重”懂吗?韩信的结局你不懂吗?司马懿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带着大队人马退去了。

那么,作为孔明,为了报答司马懿的默契合作行为,投桃报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国一步。空耗国家的粮食,置百姓的生命于不顾,穷兵黩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记得点赞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须死的事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有点像宋江临死前,毒死李逵一样。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险取胜,世人皆明白魏国不难灭掉,糗事一一暴露,势必遭国人耻笑。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死后都不放过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计谋,遗计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一刀斩之。一代名将魏延就比殒命。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

魏延被杀没有其他原因,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在刘备遭到曹操打击走投无路准备进荆州的时候出场的。当时刘琮已经把荆州献给曹操了,刘表也已经死了。因为蔡夫人和蔡氏宗族把持着荆州大权,蔡氏宗族有很忌惮刘备,所以来个一不做二不休把荆州献给曹操了。刘备在败逃途中来到荆州,刘备已经知道荆州易主了,城门紧闭,刘备无法进入。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大将斩关落锁,打开城门,招呼刘备进城,张飞比较鲁莽打马就要进城,刘备比较冷静,阻止了张飞,这时候有荆州百姓抛出城要跟着刘备走。打开城门迎接刘备的就是魏延。这时候荆州城里的大将文聘冲出来和魏延战斗,刘备带着手下的残兵败将和大批百姓离开了荆州。魏延眼看打不过文聘,手下的兵卒也都损失殆尽,这才落荒而逃,去长沙投奔韩玄。

这件事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来衡量魏延属于犯上作乱。大战在即,魏延却要冲出来投向敌人,这是坚持儒家伦理道德立场的作者罗贯中所不容的,即使是投降刘备也不行。

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备越来越强,派出关羽去攻打长沙。长沙太守韩玄手下有一员大将黄忠。黄忠和关公对敌,先是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却没有趁人之危杀死黄忠,这令黄忠十分感动。第二天和关公交战的时候,有机会也有能力射死关公,但是黄忠没有这样做,只是射了关公的盔缨。这令韩玄十分恼火,下令处死黄忠。正在危急时刻,魏延再次临阵倒戈,杀了韩玄,救了黄忠,投降刘备。魏延第二次犯上作乱。

进入长沙城以后,刘备犒赏三军,诸葛亮却要杀掉魏延,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多次临阵倒戈,造主子的反,这样的人不能留用。但是刘备很清醒,这时候自己的实力还不强,魏延也很英勇,可以留下使用。所以刘备劝阻了诸葛亮,救了魏延。这很可能是两个人商量好的计策,一来震慑魏延,二来可以利用魏延。于是魏延就被留下了。

此后魏延就凭借自己的战功一路升迁,成了蜀汉阵营中不可多得的大将。但是魏延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比较恃才傲物,对身边的人很是藐视。他在韩玄手下是这样,所以屈沉下僚,最后杀了韩玄。他跟着刘备依然如故。他和黄忠争高下,还对诸葛亮的军事战略颇有微词,这些都是他性格弱点的现实反映,这也使得魏延成为大家排挤打击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延自然不服气了,主观上是对现实不满的。但是刘备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还不敢造次。但是随着刘备的去世,以及五虎上将相继亡故,蜀汉政权内部可以依靠的大将就很少了,虽然关兴和张苞成为后起之秀,但是都英年早逝。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延在蜀汉政权内部文武大臣中的资历已经很少有人能比了。要知道刘备借荆州的时候魏延就追随在刘备的鞍前马后,其他的那些文官武将大部分都是刘备收川以后才辅佐刘备的。

形势发展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成了蜀汉内部最有地位的武将了,虽然姜维深受诸葛亮器重,毕竟资历很浅,连一个黄浩姜维都收拾不了,险些引来杀身大祸。不得已到沓中去屯田了。

这些客观因素为一向在危急时刻都要犯上作乱的魏延提供了造反的便利条件。而且本身魏延就不受大家欢迎,所以主观上魏延有造反的意愿。

蜀汉政权在三国中最为弱小,一旦内部出现权臣,发生动乱,必然迅速走向灭亡,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清楚的,所以任何可能成为权臣的人都不可能在他们死后幸存,所以不为别的只为蜀汉政权的稳定,也要杀掉魏延,而且是宁可错杀,不可错放。

诸葛亮去世之前,接受姜维的建议禳星延寿,结果本命灯被魏延扑灭,即将成功的禳星延寿也宣告失败。很快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去世了。这等于是魏延间接的杀死了诸葛亮。当时姜维就要斩杀魏延,被诸葛亮劝阻了,如果让姜维杀掉魏延那诸葛亮的名声就坏了,因此要报这个仇,必须要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诸葛亮杀魏延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所以杀魏延是必然。

魏延造反是他性格发展的结果,有了外部和内部的有利条件,再加上魏延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他必然走向造反。诸葛亮为了维护他死之后姜维的军事统帅地位和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必然要杀魏延,同时也是报魏延扑灭诸葛亮本命灯之仇。所以说魏延之死,死于他的性格,桀骜不驯,关键时刻犯上作乱。

#####

事实上,反骨这种事情,不好界定的,根本没啥标准,诸葛亮真正要杀掉魏延的原因,其实主要是以下三个!

魏延乃蜀汉大将,颇有军事能力,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其实对于魏延都还是比较看重的。但最终魏延的结局,却是被诸葛亮设计斩杀,令人唏嘘!很多人都非常奇怪,为啥诸葛亮会在临死前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呢,难不成真因为魏延有反骨?

魏延

刘备在荆州的名声比较好,所以当刘备途径襄阳城时,魏延其实就想加入刘备,想要把刘备迎入襄阳城的,无奈文聘阻拦,最终未能成功。而刘备这边,也不忍攻击刘琮,毕竟他是刘表的儿子,而刘表对他又不错,所以刘备只能选择继续撤离。魏延见刘备离开了,自己在襄阳也待不下去了,于是杀出城池,去往了长沙城。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略荆州四郡,派关羽攻打长沙城,这个时候魏延就在长沙城内。魏延本来就想投刘备,见关羽打来,太守还想斩杀黄忠,便直接带人救下了黄忠,并斩杀了长沙太守韩玄,迎接关羽入城。就这样,在魏延的帮助下,关羽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长沙城。

可以说,魏延是刘备这边的功臣,人家一心投靠,还帮关羽拿下长沙,可谓是立下了大功,应该得到奖赏。但诸葛亮得知魏延的这个行为时,却非常不满,认为魏延先叛刘琮,后叛韩玄,并非忠义之人,怕魏延以后又背叛刘备,于是便称魏延脑后有反骨,想要杀掉魏延。刘备一看,魏延是功臣啊,怎么能因为反骨之事轻易斩杀呢?反骨的说法又没啥标准,你说魏延有反骨,他就有反骨啊?最终,在刘备的力保之下,魏延得以活命,而且由于魏延之后表现得比较好,刘备甚至把魏延提升为了汉中太守,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站在魏延的角度,诸葛亮这么对自己,他其实是感觉很冤枉的啊,他一心投靠刘备,还立下功劳,结果诸葛亮却想杀他,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幸好有刘备这个仁义之主欣赏自己。不过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魏延最终还是死在了诸葛亮的谋划之中!那么为啥诸葛亮处心积虑的要设计杀掉魏延呢?真相肯定不是反骨那么简单!

一、魏延激进,不容易控制

诸葛亮这个人,虽有大才,但生性谨慎,尤其是在用兵上,他基本是不愿意冒丝毫风险,但是魏延就不同了,魏延敢于冒险,认为世上没有完全稳妥之事。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碰撞在一起必将产生矛盾!比如子午谷之事,魏延想要率五千士兵走子午谷,突袭长安,而诸葛亮不愿意冒险,想要走大路进攻,这就导致了两人用兵的分歧。后来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延也曾抱怨过,要是诸葛亮听从他的计谋走子午谷,哪里还会有此惨败?

原文: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也?既已令进兵,今又教休进。”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他自然是认为魏延这个人,用兵太过于激进了,所以一直不敢让魏延单独领军出去作战。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得知自己大限将至,觉得手底下的人不一定玩得过司马懿,所以想要手下人都退回汉中。对于其他人,诸葛亮都比较放心,但是他一直是比较担心魏延的,因为魏延这个人用兵很激进,且脾气高傲,没人能够控制他,如果自己死后,魏延仍然坚持北伐,这无疑会给蜀军带来巨大的灾难!诸葛亮认为,魏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最终把军队的控制权交给了杨仪,并安排了人诛杀魏延,以防魏延夺取兵权。

事实上,诸葛亮的猜测没有错,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果然想要夺取兵权,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这个后手,蜀军中估计也没几个人是魏延的对手,说不定魏延还真的能夺取兵权,将蜀军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魏延用兵太过激进,且为人高傲,其他人不好控制,一旦诸葛亮去世,以刘禅软弱的性格,不一定能够制住魏延,所以诸葛亮干脆就好人做到底了,为了蜀汉的太平,除掉魏延吧。

二、魏延不听诸葛亮将令

诸葛亮三出祁山时,想用诈败之计击败司马懿,而用诈败之计,肯定就需要一员猛将截断魏军的退路,等魏军追到埋伏圈后,大家一起杀出,击败魏军。当魏军发现退路被截后,必定做困守之斗,爆发出超强战力,所以最终能否彻底击败魏军,就要看蜀汉这边能不能准确的截断魏军的退路,不让魏军打开缺口逃回去。从战略目的来看,切断魏军退路必须要一员猛将,而此时蜀汉军中最猛的将领非魏延莫属,所以说,诸葛亮其实是想派魏延前去的。

但是魏延呢,由于不满诸葛亮不用他的子午谷之谋,所以此时也不想听诸葛亮的将令,虽然诸葛亮多次暗示魏延主动请战,魏延都是置之不理的。最终诸葛亮脾气也上来了,你魏延既然不想请战,那你就别再参加此次作战了,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自此以后,魏延很长时间都没有参与作战任务,直到诸葛亮四出祁山时。

原文: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若懿至,伏兵正在当中,须要大战。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不得不说,魏延这人,确实是太不给诸葛亮面子了,诸葛亮再怎么说也是领导啊,暗示你主动报名,你就报名啊,还在那里低头不语,让诸葛亮非常难堪。此件事后,诸葛亮和魏延开始有了矛盾,不过诸葛亮毕竟是领导,要考虑全局,在四出祁山时,他还是让魏延参与作战了。只不过这次,魏延又不听将令了,而且还鼓动同僚违反诸葛亮的将令!

三、魏延鼓动同僚不听命令

上面说到魏延不听诸葛亮的命令,这让诸葛亮非常难堪,可诸葛亮毕竟是领导,需要为大局着想,所以最终他还是让魏延统兵出发了,只不过这一次,魏延犯下了更大的错误!

诸葛亮命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四将率军出箕谷,和另一路大军于祁山会合,但走到半路后,诸葛亮又派人来传令,说出了箕谷以后,不要贪功冒进,要小心魏国伏兵。这种提醒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而且魏延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必然也是懂这个道理的,所以正常情况下,魏延是应该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但魏延却并没有这么做,他不仅于军中抱怨诸葛亮行事太过谨慎,杞人忧天,还用言语刺激同僚,鼓动同僚贸然进兵

原文:魏延欲与孔明争气,将言语激着陈式。式自引五千兵出箕谷,引兵行不数里,忽听得一声炮响,四面伏兵皆出。式急退时,魏兵塞满谷口,围的铁桶相似。式左冲右突,不能得脱。只听得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入,乃是魏延。救了陈式,回到谷中,五千兵只剩了四五百带伤人马。

陈式也是傻,被魏延用言语一激,竟然直接选择了出兵,结果遭到埋伏。而从魏延的操作来看,他还真是机灵,把军队放在陈式的后面,即便有伏兵,魏延也不会有危险,而且还有营救同僚之功。

此战过后,魏延和陈式来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询问事情经过,魏延自然是把责任推到了陈式身上,说陈式不听诸葛亮将令,贸然进兵,所以遭此大败。陈式顿时蒙了啊,没想到魏延会来这么一出,接连坑自己两次,于是放声大呼,这件事情是魏延叫我这么干的,是魏延的责任。而诸葛亮一听,自然是明白了真相,不过诸葛亮并没有选择惩治魏延,反而是斩杀了陈式,难不成诸葛亮有意偏袒魏延?怎么可能!魏延自己不听将令,还鼓动同僚也不听命令,最后还诬陷同僚,欺骗上级,这种行为已经触及了诸葛亮的底线!诸葛亮之所以现在不杀魏延,乃是在想一个更稳妥的方式!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诸葛亮的这句话,其实就已经说明,他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杀魏延了,只是还没有想到用什么法子除掉魏延!事实上,火烧上方谷时,诸葛亮让魏延引兵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是把谷口谷尾都堵死了的,他想借此把司马懿和魏延都烧死,只不过没想到天意弄人,下了场大雨,不仅救了司马懿,还把魏延给救了。所以之后,诸葛亮又把马岱安排在魏延身边,准备让马岱取得魏延的信任,出其不意地斩杀魏延,最终,在诸葛亮死后,马岱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之所以要杀魏延,其实并不是因为魏延有反骨,而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魏延用兵激进,性格高傲,不好控制。二、魏延不听诸葛亮的将令。三、魏延挑拨同僚不听命令,且诬陷同僚。这三大罪加在一起,无论是哪个上级估计都受不了魏延,所以说,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设计诛杀魏延,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诸葛亮不敢杀魏延。白帝城托孤后,蜀国无良将可用,诸葛亮不能杀魏延。诸葛亮死后,料定无人能够震的住魏延,留着他也是一祸害,于是留下遗计,让马岱出其不意从后边杀了魏延。

先分析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

一,初次印象。在《三国演义里》,关羽领着投降的魏延来到刘备面前,还没得到奖赏呢,诸葛亮大喝一声:“拖下去斩了!”直接弄得魏延一脸懵懂。刘备一看,立马制止了,因为人家来投靠,你就杀人家,没道理啊!诸葛亮说:“你拿了你主韩玄的俸禄而杀他,是不忠;你居其地而献其城,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义之人,日后必有二心!”他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刘备继续劝说:“献城而降,算是有功,杀了他,非安汉之上策。”于是,诸葛亮就饶了魏延。

你看啊,魏延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不知是不是真想杀魏延,反正上来就把魏延给镇住了,从此后半生诸葛亮一直压着魏延,重用关羽、张飞而不重用魏延。诸葛亮也确实能够掌控的了魏延。

二,子午谷奇谋。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自己率领一万精兵沿着秦岭南部东行,然后北上子午谷穿过秦岭,突然出现在长安,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发,两军汇合之后,一举拿下西安、潼关,自此关中可图。子午谷奇谋虽然是一招险棋,但是一旦成功,匡扶汉室就成功了一半,能提出这样的战术,说明魏延是有勇有谋的人。最终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而被诸葛亮弃用。诸葛亮既看不上魏延的才谋,又看不惯他处处想出头的个性。

三,魏延做为一员降将,有急功冒进,急于建立功勋的冲动,甚至有赌的成份在里面,这种行为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必然会对蜀国造成重大损失。


四,诸葛亮死之前,已经选好了姜维做为继承人,但是只要魏延存在,姜维难以统帅全军,必然拥兵自重。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也确实想夺得统帅的位置,说他谋反是污蔑之词。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诸葛亮死后一定会带上魏延。那为什么要最后时刻除掉魏延,以前不能杀?

确实不能杀。因为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刘备对魏延的宠信程度甚至要在五虎上将之上。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需要一位得力干将来守卫汉中,大家都认为这么重要的位置会是张飞,然而刘备选择的是魏延。他把魏延从牙门将军提拔到了镇远将军。可见,刘备对魏延极其看重。而魏延呢,也是知恩图报,镇守汉中40年而无纰漏。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不敢杀魏延。刘备死后,诸葛亮发现五虎上将只剩下黄忠了,其他的都是二代将领,无法与魏延相提并论。所以说还得继续用魏延。况且,人家魏延没有大的过错,就是性格上孤傲自大,狂放不羁。

而魏延的死也正是死在他性格的缺点上。不管什么原因,诸葛亮对魏延是防着用,于是在托付后事时,就对魏延这样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他认为,自己死后,无人压的住魏延,与其养虎为患,不如让他随便自去。

杨仪就让费玮告诉魏延撤军计划,魏延不满,他回复杨仪:“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击贼,何以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乎?”他自己想要去和魏军干仗。他希望费玮站在他这一边,谁知费玮只按丞相安排行事。杨仪这边,不管魏延接不接军令,率领大军徐徐后退,魏延一看,急眼了,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了杨仪军队的前面,把栈道全烧了,不让杨仪军队撤退。还率领自己的部下攻击杨仪。杨仪于是命令何平去抵挡魏延,何平在阵前大呼:“公亡,身尚未寒,尔等何敢如此!”士兵一听,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都四散而逃,魏延见士兵逃走,率领几个亲信向汉中方向逃走。后来被追上的马岱杀死。马岱提着魏延的人头去见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大骂道:“庸奴,复能做恶不?”随后,杀了魏延三族。那杨仪为何如此痛恨魏延呢?

因为两个人有矛盾。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辩论,互不相让,以至于两人“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议,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蜀书.费玮传》)。也就是说魏延经常用刀威胁杨仪。

再看杨仪,在处死魏延以后,自认为功劳甚大,应该取代诸葛亮主持朝政,然而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将琬,对此,杨仪多有不满,经常发表怨言“往者丞相没落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何以落魄如此!”费玮听到“以就魏氏”这样的话,真有反叛之意,上报后主,杨仪被免为庶人。

“以就魏氏”不管是魏延还是魏国,都可以看出杨仪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可惜魏延一代大将死在了心胸狭窄的政敌手中。

那魏延真的谋反了吗?没有,假如魏延投降魏国的话,为什么要向汉中方向——自己的老巢逃跑,为什么不直接向长安投降曹魏?可见魏延只想夺帅,而没有谋反,诸葛亮看错了。

#####

诸葛亮去世之后,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曾经的蜀国李严和廖立双双为诸葛亮哀泣,感叹诸葛亮去世,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了。

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为按照刘备去世之后的权力排行来看,李严和廖立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实权派,却双双被诸葛亮踢出局了。可这两人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为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认为这说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连政敌都能折服。

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严和廖立之所以会哀叹自己没有出头之日,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的地位太高。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无法驾驭二人,所以他们注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这两人也许还有机会成为诸葛亮的副手;可对于诸葛亮的接班人来说,把李严和廖立迎回来,又该怎么安排这两人呢?论资历,朝堂上没有比这二人更资深的存在了。

李严和廖立毕竟是过去式,我们一笔带过。诸葛亮去世之后的最大问题就是:谁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马谡。因为诸葛亮对于马谡向来是推崇备至,而马谡活跃的时候一直都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可马谡在第一次北伐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将令,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被诸葛亮所杀。

抛开马谡不谈,按照诸葛亮死时的权力排行来看,接班人应该是魏延或杨仪。这不仅是当时军中诸将的共识,也是魏延和杨仪的共识。所以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和杨仪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刘禅报告说杨仪要造反,杨仪向后主报告说魏延要造反。两人都是一个意思,希望能够获得朝廷的认可,拿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在魏延和杨仪大打出手的时候,军中诸将需要选边站队了。一开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后,因为魏延有军权;但在关键时刻,大家都站在了杨仪的身后,所以魏延被杀了。等回到朝廷以后,站在杨仪身后的诸将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后,所以杨仪受到冷遇,最终自杀。

曾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魏延和杨仪,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相继被排挤出局,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利令智昏。

先说魏延的利令智昏。军中诸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不支持魏延呢?因为诸葛亮留有遗嘱,要求魏延和杨仪共同率军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词,要求接管前线指挥权,继续攻打曹魏。至于诸葛亮的灵柩,派几个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是要造反;受《三国志》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是铁杆鹰派,心心念念就想着打曹魏。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魏延的做法就是为了争夺诸葛亮留下的权力,用实际做法造成既成事实。如果前线指挥权落在了魏延手中,刘禅除了让魏延接班之外,还能怎么做呢?

魏延这种强迫大家站队的做法受到了军中诸将的抵制,所以在关键时刻,魏延被抛弃了。魏延看到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几个人逃跑,结果被杨仪抓住杀死,而且三族也被杨仪灭了。

再说杨仪的利令智昏。魏延被军中诸将抛弃之后,杨仪认为自己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后,杨仪并未请示刘禅,而是直接杀了魏延,之后更是灭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权,成都会怎么看待杨仪呢?

所以在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就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病危时,希望蒋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费祎做蒋琬的接班人,杨仪只能排在蒋琬和费祎之后。听到这个消息,杨仪顿时就抓狂了。因为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论资历都比杨仪差了许多。现在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杨仪必须排在这二人后面,杨仪能服气吗?可问题是,现在朝廷上大多数朝臣都认为这个安排有道理,希望杨仪能听话。

可杨仪就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当初要是没有我,魏延造反就无人能制。我挫败了魏延的阴谋,大家却这样对待我,我不服!

这种做法破坏了朝廷的潜规则。想当初,李严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行是谎报军情;廖立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名是妄议国政。这种罪名是否真实呢?其实并不真实。李严和廖立犯了什么大错?其实没犯什么大错。但是他们一味地和诸葛亮唱反调,使得诸葛亮无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们被诸葛亮踢出局了。所谓的谎报军情和妄议国政,只是给双方留了一个面子。

就事论事说杨仪,把他放在蒋琬和费祎后面,就是认为他不适合当首辅。给他一个比较体面却没有实权的官位,以后低调做人求个善终就得了。可杨仪整天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你让朝廷怎么想?你杨仪为什么不能成为首辅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魏延这种重臣是你想杀就能杀的?给你留个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烂事点出来,你还没完没了了?

于是杨仪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墙倒众人推”,各种密告接踵而来,各种职责依次来临。刘禅宽大为怀,并没有公审杨仪,只是赐杨仪自杀。大难临头的杨仪总算是醒悟过来,没做什么挣扎就自杀了。

至此,因诸葛亮病逝引发的一系列争端终于平息:蒋琬成为首辅,费祎次之,国舅吴懿排在第三位,姜维排第四位。

诸葛亮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诸葛亮病逝之后,再不会有第二个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是刘备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刘备又明确告诉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自然有着一种凌驾于整个帝国之上的气势。而后来的执政官,再也不可能拥有这种地位了。

蒋琬任大将军时,费祎任尚书令;蒋琬任大司马时,费祎任大将军。不管权力如何分配,有一点可以确定:蒋琬和费祎在军政两大系统各管一摊。

在这种背景下,后主依然无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响力也没人敢低估了。

#####

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刘备,诸葛亮因魏延杀了长沙的主子韩玄,以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为由,喝令刀斧手将其推下去处斩,让当时在场的刘备、关羽、赵云和黄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刘备看到魏延真心相投从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诸葛亮证人斩杀,孔明何以认为魏延头长反骨而要杀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为了敲打魏延。毕竟魏延杀韩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这在古人视为大不忠,尽管魏延弃暗投明,但多少让忠义之士瞧他不起,认为魏延实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把魏延推下去处斩,想让魏延长长记性,今后甭干杀君欺上之事。

二是为了警告众人。孔明其实压根就不知道魏延长有什么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杀韩玄之实故弄玄虚,给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梦中杀仆人的好戏,好让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领,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则刀下无情。



三是为了立规树威。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诸葛亮不经刘备允诺,以魏延长有反骨为由,就让人要把魏延拉下去处斩,以此告诉大家,不经主公允许,他也有生杀大权,提醒大家要好自为之。

虽然此次只是吓唬,并带有其他目的,但后来魏延还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不过这次杀魏延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蜀国在他死后,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响,不让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让蜀国按照他的设想和规划,顺利完成权利交接,为他指定的接班人铲除对手和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

魏延从刘备时代,就深得刘备器重,虽是降将,仍被破格提拔,担任镇远将军,镇守汉中,获得实权,最后俨然成为除诸葛亮外的二号人物,诸葛亮也非常器重和信任魏延,但晚年也很忌惮他,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没多久也死了,他的死有诸多原因

魏延性格骄傲,脾气火爆

魏延虽然带兵有勇有谋,但和关羽一样,实在是太骄傲了,他争强好胜,性格孤傲,目中无人,不具备政治头脑。由于得到刘备的器重,成为汉中太守后,就更加肆无忌惮,看不起其他人,因为他的脾气火爆,对手下和身边的人态度不好,所以他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水火不容,他们的故事也总是为后人津津乐道,杨仪与魏延都是有实权且有至高地位的人,但他们总是互相看不惯,魏延甚至时常对杨仪拔刀相向,这让杨仪非常记恨。魏延与杨仪的关系不和,也间接的导致了最后北伐战争诸葛亮放弃了魏延,让其断后,自行撤离。

魏延与诸葛亮带兵有分歧

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战略战术上有分歧,魏延主张出奇兵,愿独自领军偷袭,而诸葛亮认为蜀军本来就兵少,就更加忌讳分兵,所以诸葛亮主张谨慎稳重用兵,魏延虽然非常尊重诸葛亮,但他觉得诸葛亮过分谨慎,不敢大胆用兵,而且,大部分军权都在诸葛亮手里,魏延并没有独立指挥权,因此魏延开始记恨诸葛亮。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他当然知道魏延的野心,因此北伐中诸葛亮在感觉快死的时候,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为了防备魏延有变,并没有让他参加,导致了最后撤退时,留下魏延断后,大军自行撤军。

魏延功高震主,有造反的能力

魏延是一个军事奇才,有勇有谋,擅长出奇制胜,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就跟随刘备一同征战,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而后刘备力排众议,任命魏延镇守汉中多年,保证了汉中多年的稳定,可见在军事上,魏延是很有能力的。后来,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在北伐期间,诸葛亮非常倚重魏延,魏延也因此战功卓著,后来俨然成为了除诸葛亮外的军中第一人,除诸葛亮外,朝中和军中再无人可压制魏延。虽然魏延是军事奇才,但他毫无政治头脑,行事肆无忌惮,提出来的建议也不稳重,尤其他提出的子午谷谋略就完全颠覆诸葛亮之前的稳定北伐战略,诸葛亮深知自己一旦逝去后,就没人能管得住魏延了,害怕他拥兵自立,所以,在北伐的最后军事会议,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导致了最后撤退时,留下魏延断后,大军自行撤军,魏延被马岱从身后偷袭至死。

#####

尽管,我从不否认诸葛亮对老刘家的忠诚。但是他却有专权的嫌疑,将蜀汉几乎所有的大权都攥在手里,而且,诸葛亮甚至还有打压异己的嫌疑。

比如说李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很清楚,我死之后,你诸葛亮是总经理,李严是常务副总经理,正儿八经的二把手。想着两人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合作,把蜀汉公司的业绩提振上去。但是,诸葛总对于李严这个副总,咋看咋不顺眼,李副总的权力一点点都被他架空了。最后,只能去干督运粮草的押粮官,还没干好,被乘机免去了副总之职。

还有一个人就诸葛亮迫害就是魏延,也是被诸葛亮打击的对象。其实,魏延工作能力特别强,而且深得老刘董事长器重,参与大仗小仗无数,极其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客观的讲,魏延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名将,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将领。曾经给诸葛总提出了“兵出子午谷”这样的绝妙计策,可惜,被诸葛总以各种理由给否决了。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诸葛总一直不喜欢人家,就因为人家的长相特异了一点点,非说魏延长有反骨,日后必反。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已经选定了姜维作为接班人。但他的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挑战魏延,只有摆平了魏延,才能为姜维的顺利掌权排除障碍。

最后,在退兵之时,放着堂堂的先帝任命的汉中太守魏延不用,却任用了一个小人杨仪。导致发生内讧事变,魏延被斩,成为蜀国后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剧,直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回答完毕!





#####

魏延有勇有谋,是个军事天才,他敢于冒险是条好汉,但他是一个降将,赵云、马超、黄忠一样是降将,他们一个没得到重用。

读刘备重用魏延,足可以证明魏延是个军事奇才,也可以读出刘备用魏延来制衡诸葛亮的杀手锏,只可惜刘备死得过早,来不及培养和交接更多的权力给魏延。

读三国可读出诸葛亮诸多不足之处,挥泪斩马谡是著名作者罗贯中神来之笔,隐隐约约维护了封建正统思想,却告诉了读者,诸葛亮并不是个神机妙算的人,他自以为是,一个不听令刘备遗言的人,他还会听其他谋士的良策吗。

司马懿要消灭诸葛亮是轻而易举之事,只不过司马懿比诸葛亮更高明,知道有诸葛亮,才有他的一席之地。如果过早灭了诸葛亮,不但没司马懿什么事,还要扣上他谋反的罪名,全家都被他玩完了。

杀魏延是诸葛亮没有大局观,是个极其自私保全自己名声的无耻小人。

诸葛亮的徒弟姜维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一旦被魏延取而代之,魏延必定清算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诸多不是等等,诸葛亮必定是身败名裂。

唯有先下手为强,杀了魏延,扶正徒弟姜维才可保证自己的名声。

历史是残酷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有派系,谁胜谁为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