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脏的三种鱼是哪几个 你都认识吗

最脏的三种鱼是哪几个 你都认识吗

罗非鱼:罗非鱼其实是可以吃的,而且做出美食吃起来非常的美味,吃过的人都会很喜爱。除了专门的人工养殖之外,其实罗非鱼原本是生长在污水中的,是一种很脏的鱼。所以罗非鱼和生存适应能力很强。

钳鱼:其实钳鱼是鲶鱼的一种,主要是北美洲那边的品种,不要被它外表所迷惑,其实这种鱼也是非常的脏,对于臭的东西非常喜爱。不管是死去的小虾或者是死鱼,都会成为它的盘中餐。

鲶鱼:大家肯定都喝过鲶鱼汤,味道还不错,但没想到鲶鱼的生存环境竟然如此糟糕。特别的脏,就连在鸡粪和猪粪存在的环境下,鲶鱼都会出现。

善于伪装的清道夫鱼?来认识它的真面目,河流里的黑恶势力

清道夫对人类和动物来说都是一个无害的名字。的确,十多年前就提到了清道夫。谁会不喜欢它?在那个时候,清道夫几乎是每个鱼友的必备品。虽然没有热带观赏鱼的花哨外观,但它吃剩的饵料、缸壁上的绿藻,甚至吃其它鱼的排泄物。在大家的眼里,它是一种脏了自己的清洁工具鱼,却把鱼缸打扫得干干净净。

但现在说到清道夫,谁不恨他们呢?生态杀手垃圾鱼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把它扔在路边变成暴晒,是遇到人类最好的死法。你可能会疑惑,这些年清道夫从备受追捧到过街老鼠,它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对它的看法会发生180度的大逆转?

清道夫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巴拿马等地。原指豹皮鲶鱼,但鲶鱼目鲶鱼科下的大部分鱼类在外观和习性上都相似。因此,这个家族下的100多种鱼类,也就是豹皮鲶鱼的堂兄、表弟三姑六婆们,也因为嘴巴较低而被称为清道夫。在国内水产行业中,它们被称为下口鲶。而观赏鱼爱好者更喜欢称它们为外星鱼、吸盘鱼、琵琶鱼等一堆奇怪的名字。

即使你没有见过清道夫,你也知道它有着独特的形状和令人惊讶的骨骼,并且具有两个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不得不提的是,这就是清道夫豹纹鲶鱼在为祸四方时可以依靠的两把刷子,一个是吸盘口,什么都能吸,上面长满了细如锉刀的牙齿。另一种是像金色铠甲一样覆盖全身的骨甲。

但早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人还看不到这种樱桃小嘴鱼的恐怖。因此,清道夫作为观赏鱼被引入我国。但由于其外观过于奇特,在推出之初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家眼看颜值不够,开始吹嘘清道夫的工具鱼属性。商家称,清道夫不仅可以帮助清理藻类,还可以吃掉藏在鱼缸里的残尸碎血。这是一条勤劳能干的清洁鱼,可以让养鱼者一劳永逸。

果然没过多久,清道夫就名声大噪,成为了爱鱼人士的必备鱼。市场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人工养殖业的繁荣,但由于养殖门槛低,清道夫的好日子并不长。很快,大量养殖的清道夫开始涌入市场,导致清道夫的价格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不少鱼类爱好者也逐渐发现了食腐动物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诚然,食腐动物年轻时就喜欢吃当地的海藻,但随着体型的增长,这些平淡无奇的海藻逐渐无法满足它们的需求。对于成年清道夫来说,它们有一套干粮的巧妙逻辑。简而言之,如果它们有小鱼和小虾,它们永远不会吃肉末和下脚料。如果它们有残羹剩饭,它们永远不会吃饲料。那就永远不要吃藻类,清道夫擅长伪装。因为它们是夜行鱼,白天大多趴在缸壁上,扮演着尽职尽责的清洁鱼的角色,但到了晚上,它们就干着杀鱼吃肉的事。鱼缸里的十几条小鱼用锉刀状的嘴吮吸大鱼的鳞片和肉,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打工仔竟然变成了反骨仔,后知后觉的鱼友们开始陆续把这些家伙从鱼缸里清理出来。

但不知道是出于好心,还是因为怕麻烦。许多养鱼玩家并没有杀死这些清道夫。有的被扔进下水道冲走,有的直接扔进了野外的池塘和河流。但如此不起眼的举动,在不久的将来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落入野外的清道夫并没有像人类预想的那样悄无声息地死去,它们的野心更大。如果你不能在鱼缸里当打工仔,那就做这条河里的混蛋吧。一方面,靠着一身骨甲的加持,野外的清道夫一时间难遇,就连一向霸道的黑鱼鲶鱼也与之无关。另一方面,食腐动物用吸盘捕食当地鱼类,并采摘其他鱼类的卵和鱼苗,一天可以吃掉3000到5000个卵。河里原生鱼类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根据珠江流域广州段渔业资源调查数据,2015年以前很少捕捞清道夫,但2015年至2019年,清道夫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个别河段,清道夫的数量甚至占总渔获量的56.4%。四大鱼已经变得少之又少。珠江流域的不少渔民更是无奈地叹了口气。现在河边钓鱼时常钓到这些扁嘴尖尾巴的丑陋怪物。更可恨的是,南方温暖的水体也让这些热带鱼食腐动物如鱼得水,迅速长成二十到三十厘米的成熟个体。它们开始啃水泥,挖洞把卵藏在岸边。给大坝、水库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当然,恢复的人开始包围清道夫。 2015年,广东湛江赤水卡管理部开始大规模清理清道夫,每年清理生活在水中的清道夫10万斤。

现在清道夫早就上了我国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的黑名单。南方多条河流泛滥,对当地生态造成极大破坏。但是当我们在清点清道夫的所有恶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是谁给了它们作恶的机会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