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一座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一座?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其“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但被当代中国人淡忘,而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聆听钟声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东瀛,在这里喜迎新年是不少日本人的神圣愿望。故敲钟时间改为日本新年到来时。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一座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洛阳白马寺。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扩展资料:

白马寺的建立与汉明帝刘庄(刘秀的儿子)有关,传说中,汉明帝因夜梦金人而派使者蔡音、秦景等十几人去西方取经。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得遇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在取得佛经后,又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

二位高僧欣然应允,于是,便与蔡音、秦景等人,用白马驮运佛经、佛像,穿山越岭,走过沙漠。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达国都洛阳。汉明帝非常开心,对二位高僧极为敬重,亲自前往接待,并将他们安排在鸿胪寺暂时安住。

鸿胪寺是当时掌管外交事务的官署,那时候还没有寺院,并不是现在这种传播佛教的寺院。因为当是的“寺”就是一种国家行政机构的名称,比如大理寺、太仆寺、光禄寺等等,和佛教无关。

第二年,汉明帝在当时的洛阳城西修建僧院,专门供僧人们居住,从事译经、弘法工作。因为皇帝对佛教非常重视,并且是亲自掌管,所以也就和官署名一样,叫做“寺”,又因为佛经、佛像都是用白马驮过来的,所以,就命名了我们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中国第一、第二座佛教寺院在哪?

西汉武帝时代,张骞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节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明帝时代,佛教沿着商路从中亚来到中国。为了安置中亚来的佛教僧侣们,明帝建造白马寺作为他们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今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因此成为公认的“中国第一寺”。

白马寺山门

白马寺齐云塔

佛教何时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山中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大孚灵鹫寺(现名显通寺)仅较中国公认的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晚几年,为佛教传入中国时所建的第二座寺庙,也是最早的名山古刹。

显通寺山门

五台山,雄峙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五峰环抱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其中,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台内(核心区域在台怀镇),外围则称台外。

2021年,受洪水与疫情影响,我们的五台之游,几经周折后方才实现。8月13日到达台怀镇,15日离开,而计划中的台外游却无法实现,佛光寺、南禅寺等台外寺院为防疫而关闭,留下深深遗憾。

五台山属太行山脉,五百余里相间,层峦叠嶂,气象万千,景观奇妙。五台山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因地势高寒,谷深林幽,岁积坚冰。盛夏时节,平均气温在20℃左右,故又称“清凉山”。

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道场,也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美称“金五台”。最鼎盛时期的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据统计,五台山现有“青庙”(汉僧所住)97处,“黄庙”(蒙藏喇嘛所住)25处。现存的著名寺庙中,台内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

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大孚灵鹫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即五台山),见清凉山山势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且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又有文殊菩萨在此显现,遂于山中建寺,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御赐了“大孚”二字。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77年)扩建寺宇,周设十二院。唐太宗时(公元627-649年)重修,武则天时期(公元690-704年)更名为大华严寺,规模达到极盛。明太祖朱元璋敕建,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改称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复名大显通寺。占地面积达43700平方米的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居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入口

据五台山塔院寺资料介绍,塔院寺坐落于台怀镇灵鹫峰前坡上,原属显通寺,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敕建塔院寺,重修佛舍利塔。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竣工时,赐额大塔院寺,并独立为寺。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塔院寺大白塔,本名“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明万历九年重建。塔院寺与大白塔原为显通寺的一部分,明代方独立为寺。显通寺规模之大,位置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塔院寺、大白塔

塔院寺与显通寺院墙

显通寺,历代高僧辈出,如志远、澄观、贤林、妙峰等。其中,澄观在寺内撰出佛学巨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被封为国师,为华严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唐宪宗尊其为“清凉国师”,后被佛教界尊为“华严国师”。寺内现存明清彩塑700余尊,明清石碑14通,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铸造的铜塔2座、元代木塔1座、明版大藏经3210册、明铜钟2口,其中1口为五台山最大的钟,另存明铁钟5口。显通寺可称为五台山佛教发展史的缩影,在五台山享有盛誉,其发展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

显通寺,坐北朝南,寺内建筑精美,风格独特,为明清两代佛寺建筑的精华。中轴线上有殿宇七座,由南而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两侧建有地藏殿、伽蓝殿、老爷殿、祖堂、罗汉殿、东西廊房和东西僧舍,全寺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建筑110座,多为明清重建。

显通寺大门前建有二层钟楼,雄伟壮观。内悬“幽冥钟”一口。铜钟铸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美称“五台山第一钟”。为讳万岁的“万”字,铸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钟外部铸楷书佛经一部,一万余字,因敲击时钟声绵长,可播传全山,人称“长鸣钟”,又名“长命钟”。据说,击钟闻声可以“震悟大千、福寿绵长、业障消除、智慧增长、超度亡亲、常遇贵人、诸事顺利、长生法喜”。

显通寺门前钟楼

挂有“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二字。石碑为唐代遗物,弥足珍贵。而以“龙”、“虎”把守寺庙门,更是十分独特。

显通寺山门处“龙”石碑

观音殿:清代建筑。五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顶,前设廊,门上方挂清乾隆帝御笔“霞表天成”横匾。殿内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也称三大士殿。殿内两侧放满经架,架上置各种经书,因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设在这里,故又名水陆殿。

观音殿

文殊殿:清代建筑。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殿内供奉六尊文殊菩萨。正中为大智文殊,坐骑名曰狻猊,形如威猛雄狮。大智文殊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方文殊是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佛台后供奉韦陀菩萨像,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

文殊殿

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相传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建。大殿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重檐九脊顶。殿内正前方高悬乾隆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横匾。殿内主供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为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背面供奉三大士像,即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像。此外,十八罗汉分坐殿内的东西两侧。该殿巍峨壮观、肃穆堂皇,五台山遇有重大佛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匾

无量殿:明代建筑。殿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纯砖结构。外观为七间两层楼房,殿内为三间穹隆顶砖窑。四壁全用青砖砌成,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故又称无梁殿。殿内正中供奉明万历年间所铸卢舍铜佛,东间存放着一座元代制作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木雕佛塔。大殿形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是中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无量殿

无量殿内木塔

无量殿后为千钵文殊殿,内供千钵文殊像,惜因维修而封闭。殿后平台上立有全铜铸造的铜殿一座,为显通寺建筑之瑰宝。铜殿前的明万历年间照壁上,大书“清凉妙高处”5字。

千钵文殊殿西耳房

千钵文殊殿侧台阶

万历年间照壁“清凉山高处”、铜塔

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铸造,三间见方,宽4.7米,深4.5米,高8.3米,重檐歇山顶。雕花镂空、飞翼翘角,光彩夺目。殿身比例和谐,铸造工精。青铜鎏金,柱额花纹,隔扇棂花,全以铜铸勾勒而成,十分精致。殿内正中供铜铸文殊坐狮像,铸艺高超,表情逼真,是明代铜铸佛像之珍品。四壁铸满小铜佛像,金光闪闪,灼灼照人,号称万佛。形成“万佛朝文殊”景象。

铜殿

铜殿前原有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存东、西两座,建于雕琢精美的石质须弥座上,位于铜殿左右,又名“显通寺双铜塔”(另三座被侵华日军盗走),塔高8米,是我国现存铜塔中最高的一对。双塔分别由楼阁、亭阁和覆钵三种形式分段组成:喇嘛状覆钵上,是八面十三级铜质塔身,满铸佛像,极为精致。塔刹呈亭式,形制玲珑秀美,制作精巧。1989-1993年依原铜塔式样复铸造了三座铁塔,安放于原石砌基座上,恢复了旧有的五塔形制。

铜殿、铜塔

八面十三级铜塔,寺院侧房建筑

八面十三级铜塔楼阁

八面十三级铜塔亭阁佛像

据说佛塔是威力强大的圣境,“礼塔”、“绕塔”皆能累积深厚福缘,功德无量。“礼塔”,即以恭敬之心礼敬佛塔。《无垢光所问经》云:即使是梦到佛塔、看到佛塔、或是听到佛塔上的铃声,甚至鸟儿、苍蝇被佛塔的影子遮到,所有的恶业、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五无间罪等都得以净除。“绕塔”,即使是无心地绕塔一周也足以让我们净罪集资。若绕塔时念南无宝幢佛,每次绕塔或供养前念佛号七遍,所造功德更增一千万倍。

铜殿后为藏经楼,也是寺中最高的殿宇,内藏许多珍贵文物,以华严经字塔著称于世。据说这部清康熙年间苏州三宝弟子耗费近20年工夫写成的《华严经》字塔,由白绫黄绫裱糊而成,长一丈八尺,宽六尺,上书《华严经》八十卷经文,计六十万零四十三字。以字连缀成线条,再由线条构成佛像图,实乃稀世珍宝。经字塔与大显通寺美景一样天下无双,可惜,吾等无缘得见。

远眺铜殿、五座铜塔;铜殿后为藏经楼

大显通寺,主体建筑高大宏伟,附属建筑规整完备,体现了中国传统佛寺的布局特征。院内古柏泛翠、苍松映绿,气氛肃穆,幽雅宁静。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因有“不出显通寺,可知五台事”之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