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是在汉代被奉为官学的吗 儒教为什么是邪教?
儒教不符合宗教的定义,所以不是宗教。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所说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
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儒教是在汉代被奉为官学的吗
儒教或称孔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个主要朝代,或者主要历史 时期,儒教都是官方指导思想。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摇薄赋。在思想上, 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 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此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 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 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 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 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 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汉武帝赏识。儒术完 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默。
《周易》本就是算卦的,只不过杀鸡用的是牛刀
《周易》本是一部古老的筮占之书,与《连山》、《归藏》一起被称作“三易”。在汉代,《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后,在儒家经典中的《易经》就指得是《周易》。
《周易》本身博大精深,后世注疏又汗牛充栋,详细介绍《周易》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豹眼只能简单说一下《周易》的基本情况,它本来就是用来算卦的,这没有质疑之处。但随着后世学者、智圣不断探研发展,才逐步成为“群经之首”。
《周易》本是筮占之书
据《周礼·春官·大卜》记载:
周灭商之后,不仅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而且周公旦还在中央朝廷设置了许多官职,其目的是治理天下。
《周礼》是周公制订的各官职的具体职责,其中《春官·大卜》记载着这部分官员所负责的具体事务。
如“三兆之法”、“三易之法”、“三梦之法”等等,都是预测未来、解释征兆的方法。
“筮人”掌管三易,而且国家大事先筮后卜。
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在周代,筮、卜、占都是在预测未来之事,但不是一回事,或者说不是用一种方法。
第二,“筮”要优先于“占”和“卜”。
第三,“筮”采用三易,《连山》、《归藏》和《周易》三法。
这就足以说明,《周易》与《连山》、《归藏》都是用来“筮占”的方法,而且是不同的方法。
《周易》成书背景及成书的时间与作者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但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依然需要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趋利避害。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就形成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像《周易》等诸多方法就应运而生了。
对于《周易》的成书时间,主要是看其著作者是谁,作者不能确定,时间也就不能确定。
从《周礼》的记载来看,《周易》同《连山》、《归藏》一起成为法定的“筮占”之法,那么它就应该是在周公之前成书,起码应该在周公同一时期。
《司马迁·报任安书》记载:
这说得就是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在羑里城时,把《易》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
这里,司马迁用了一个“盖”字,也就是不确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据说。
豹眼认为,在西周初期《周易》已经存在,不管其具体内容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否一致,都应该把《周易》确定为西周时期的著作。
有说法认为,《周易》成书于战国或者西汉,这与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内容有关。
《周易》名称的由来、内容以及相关的著作者
《周易》一词,在《周礼》中已经明确,起码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存在。但对“周易”一词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其中“周”,有两个意思,一是代号,就是指周朝,但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之意,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豹眼认为,郑玄恐怕曰得对,周人不太会把这部著作加上一个“周”字,依照习惯的方法,后世才把前朝的东西加上朝代名称,以示区别。
至于“易”的解释,就更复杂了,有“蜥蜴”、“变革”、“日月为易”、“日出为易”、“变易、变化之意”、“交换、交易”、“易即道”等等,各说各话。
豹眼认为,《连山》、《归藏》与《周易》并称三易,但前二者名称没有带易,以此推测,《周易》绝不是说“周代易书”,更可能像郑玄所言,是“周而复始,变化无穷”之意。
到了汉代,儒家备受推崇,《周易》被奉为经典,《连山》与《归藏》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三易仅剩下《周易》,当时《周易》仅仅称为《易》。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后,《易》才上升为经,且为五经之首,于是有了《易经》之称。
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学子也就不去研究、起码是不再推崇《连山》和《归藏》,只一门心思研究和推广《周易》了。
《周易》转变成《易经》,不仅名称有了变化,其内容也有了变化,又分为经部和传部。
经部就是原来的《周易》,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及卦爻辞。
传部包含了《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方面的论述。
据说,《易经》传部是孔子所创作,但后世有人深信也有人不断质疑,难有定论。
但比较肯定的是,自西汉以后,《周易》、《易》、《易经》就混为一谈了。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思想的地位,儒家学子说啥也就是啥了,没人愿意也不敢去钻研儒家之外的东西,那叫离经叛道,也没有出路。因为参加科考不是标准答案,就没有机会录取。
有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的不同,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称为《周易古经》,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称为《周易大传》。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周易》(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周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其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都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传部,一般认为是秦汉时期融汇而成,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周易》演变为《易经》的利弊
《周易》本来同《连山》、《归藏》并列一起,是筮占之书,就是用来算卦的。这些东西只能掌握在朝廷命官手里,普通百姓是难以一睹的,搞得神秘兮兮才更灵验哦。
到了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对于易学的研究也就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孔子特别推崇周公那套《周礼》,一生都在“克己复礼”,《周易》就被儒门奉为经典。
但儒门之外,还有两支易学并列发展:
一是传统势力仍在的筮术易,直到今天,依靠《周易》抽签算卦混饭吃的还大有人在;
另一个是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分为了三支。
最早最系统讲道的是道教鼻祖老子,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就源于“易学”,其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构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渊源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
各宗各派各自发展,本来是好好的事情,却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别的门派无形中就受到了打压,有的门派还只能是转入地下状态,这对《周易》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也是很遗憾的事。
但“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子对于易学的研究给社会也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因为《周易》占卜只是其中的一大功能,不可否认在当时为了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但却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了。
《周易》本身还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医学等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孔子之前,官学统治社会时代,远远没有发挥出其作用。
《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之后,就变成了人们行动的准则,经过演化,逐步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
这其中,对《周易》注释的传部问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不是孔子所作,起码被孔门儒家弟子定为典籍,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孔子深得易经之道,其最显著的贡献有二:一是关于“正名“”这一政治主张,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的类推思想。
豹眼评语
《周易》本是一部筮占之书,汉代以后其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保留筮占性质的同时,又有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新的筮法有了变革,更成为了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人生典籍。
《周易》的思想智慧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几千年来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虽然在周朝是她已经出现,但不是随便就可以看到的。
因此,孔子在得到《周易》以后,爱不释手。据《汉书·儒林传》记载:
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考证训诂,对《周易》的研究几千年来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不管是不是相信算卦有灵,都应该好好读一读《周易》。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