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悭贪则结苦轮根 佛经故事概述
在《甘珠尔》的“诸经部”和《丹珠尔》的“本生部”里,有一些经论著作,是通过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讲述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或佛在世时化度众生的故事加对本生经的解释。
【佛经故事】悭贪则结苦轮根
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看看原文并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所以在看一个故事之前,一定要静下心,仔细的去了解这个故事,接下来一起看看悭贪则结苦轮根是什么意思。
释迦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时,城中有一位名叫若达多的长者,财富无量。有一天,长者出城游行,渐次来到只园精舍,瞻仰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庄严其身。他心怀敬信,即在佛前敬礼世尊,然后坐下来,恭聆佛陀说法。
若达多听闻佛陀说法之后,心生欢喜,即便回家辞别眷属,恳求佛陀同意他出家为比丘。佛陀答应若达多的请求,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这时,诸亲族和人民等,都说若达多以前是富豪长者,如今发心出家修道,于是就有很多人,供养他的衣、钵等日用品物。
若达多比丘获得许多供养之后,生悭贪心,不能把衣钵布施供养给同修梵行者。由于他看不破,放不下的因缘,其后命终,即堕饿鬼道中为饿鬼,且回到他生前所住的僧房中,守护衣钵。僧众看见若达多比丘圆寂,欲依佛制为他荼毗,因而白僧羯磨(开会将其遗物布施给众僧),开其僧房入殓以及清点衣钵等遗物。不料,忽然看见一个饿鬼,身如燋柱,腹大如山,咽细似针,其状貌非常恐怖,猛烈地守其衣钵,诸比丘均不敢接近。于是,诸比丘就把这件事禀告世尊。
佛陀和诸比丘来到僧房,告诉饿鬼说:「咄!无惭愧。你于生前出家修道,贪着利养,竟收藏信众供养衣、钵等日常用物,不肯惠施众僧,以此悭贪因缘,今堕饿鬼,受此丑陋形相。你现在为何不生惭愧,还敢回来悭守衣钵?」佛陀呵责悭贪等诸多过咎,能使众生堕于恶道。又为其说法种种,若达多饿鬼,心开意解,深生惭愧,就把衣钵舍给僧众,于夜半命终,再受馀形。
若达多舍弃贪悭饿鬼之后,又堕于飞行饿鬼之中,然而他的身相端正殊妙,挂着许多珍宝璎珞做为庄严,在虚空中飞行,身上放出光明,照于只园,与诸天无异。他来到佛陀座前,敬礼世尊,却坐一面。佛陀为他说法,欢喜而去。
次日早晨,诸比丘等禀告佛陀说:「世尊!昨天晚上光明照于只园,是梵、释、四天王及二十八部鬼神将,或他方诸大菩萨来听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你们说的都不是,乃是舍卫城中的大富长者若达多,他出家入道,近日命终,堕于飞行饿鬼中,持香花,来供养我;你们看到就是他的光明。」。
云中吟系列·悭心
“欺昧成家,悭贪积富,
静言独坐思量。
养他数口,罪孽自家当。
催促光阴似箭,
才青鬓、容改衰苍。
百年里,谁人尽数,
兀兀谩罗张。”
秘者,藏也;吝者,惜也。
悭心,乃至指人之悭悋心,乃即人之贪悭、吝啬之心。俗语称“小气”、“吝啬”。
熊十力先生《佛学名相通释》引《三十论》云:“悭者,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资具荣位等事,皆名为财。一切知能,乃至玄学所究真理,皆名为法。秘者,藏也;吝者,惜也。秘藏吝惜,悭之相也。鄙谓鄙恶,畜谓畜积,《广论》云“非所用物,犹恒积聚”,鄙畜之谓也。此即贪之一分。
六祖大师说:“舍与悭对。”舍是施舍,如自己所有财物,不论是否极为爱好,只要有人来前求取,甚至不来求取,看他极为需要,立即无条件的施舍给他,使他身心安定,且在舍时,也没有舍不得的心思。悭是吝啬,是不肯施舍的意思。人大都有“悭心”,有人悭于财,有人悭于物,有人悭于言。
《梵网经》中有十重禁戒,其中就有一条“悭惜加毁戒”:“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孟子·尽心上》中记载了孟子评价杨朱的话:“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在讲人的自私。
南师怀瑾先生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以《长者子善德—布施与供养》曾对人的“悭贪心”做过表述: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修菩萨道要起布施心,这是大乘菩萨道六波罗蜜的第一条。为什么要起布施心?是为了摄悭贪。我们人都有悭吝的习惯。悭吝不是节省,节省是道德,是对自己的节俭,对人家的宽厚。如果因为我自己节省,对人家也节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悭吝,是舍不得。悭字是心字边上有个坚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点都舍不得。贪,是有了还想更多。
“凡是众生一定悭贪,你说自己能不悭贪,不容易的。譬如我,什么都能舍,就是书不能舍,所以人家问我借书我都不借,因为常常有去无回,乃至一套书借出去,回来少了一本变成残书了。这个心理就是悭,我将自我反省讲给你们参考,大家自己要警觉。不过现在我不怕人家来找我借什么秘本了,因为我把它都印了,公诸天下。”
“所以修菩萨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讲过有三种布施:除了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
明江盈科在其所集的《雪涛谐史》一书中,讲了一个讽刺悭吝人的寓言故事:
一个人已经学到吝啬的方法,可还觉得不够,于是就去向吝啬的老师求教。往见之,但用纸剪出一条鱼,名曰鱼,盛水一瓶,名曰酒,当做是给老师的见面礼。不巧老师外出,惟妻在家,她明白这学生的来意,见他手里提着的礼物,乃使一婢用空盏传出,请他喝茶,曰:“请茶。”实无茶。又用手在空气里划了一个圆圈,请他吃饼,如是以作招待。学生饿走了,悭师乃归,其妻悉述其事以告知。没想到悭师脸色很难看的说:“何必这样破费去款待他?”随用手作半圈样,说:“只这半边饼,足够打发他。”
明朝袁了凡先生《了凡四训》中有一法门可以调治人的“悭心”,“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对内来讲,破我们贪悭的心。悭吝之心对我们害处很大,是烦恼的根源,要破掉。怎么破?舍!“外以济人之急”,舍财可以帮人,救人于急难,舍法可以助人,救人于慧命。
佛经中也讲过一个“佛陀教化吝啬者”的故事: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生性非常悭吝的人,不要说叫他布施,就是叫他开口说出“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觉得非常困难,因为在他心里,根本没有一丝毫布施他人的意愿。
他后来遇见了佛陀,从佛陀的教化中知道了布施的功德,可是由于心性悭吝,还是无法布施。
佛陀先叫他右手拿一把草,叫他想象把右手当自己,左手当别人,然后叫他把那微不足道的草交给左手。即使只是这样,那人开始仍然犹豫不决,反复地想:“我是不是要把右手的东西交给左手呢?” 经过几次练习,佛再叫他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左右手反复训练久了,他慢慢习惯把东西给出来,也发展了布施心,终于能布施自己的财产,最后他有了大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甚至布施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
(文图/善业文化)
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