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福兮祸兮?福祸相依兮 泉州清源山有什么好玩的
当然也可选择公交车如下:
3 路、15 路 、28 路、30路、 601路多可以到清源山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亲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们将进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古朴自然的古寺即为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这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别之处?你看它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因此,无怪乎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
从千手岩往上攀缓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来看这一处“泉窟观瀑”。瞧,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殆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题刻仍熠熠生辉,为我们增加了观赏雅兴,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是700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再往上,过云台,穿“一线天”,便到了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5.6公尺,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难怪这么多善男信女,见了阿弥陀佛,都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右室右侧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这一方石碑记载了弥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过程,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碑文中出现的多处简化字,是汉字简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啸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级实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在母亲山--清源山体现得更为突出。前面我们参观了老君岩(道教),千手岩、弥陀岩(佛教),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碧霄岩(喇嘛教),去领略碧霄岩三世佛的风采吧。
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高处登临,眼界顿觉开阔。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抵达的最高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作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积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学术价值。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蜕仙岩”。《泉州府志》称:“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绍兴年间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时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这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说的是裴道人为民除害,追杀残害生灵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问清源洞有多深?民间尚有“清源洞通洛阳江”的传说。洞前有裴仙祠、观音殿、文昌阁等三教祠宇森然并列交相辉映。还有一大批历史名人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胜迹;李光缙、何乔远、姜志礼、洪承畴、粘本盛、马负书、施琅、……清源洞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极为壮观优美的自然风光。现在让我们领略此处的万千气象。这一带山脉横断,峰峦起伏,层次变化极富规律;群落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从中随步可见历尽风霜依然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春夏之间山顶云雾蒸腾,洞前亭阁缥缈。又因高居主峰,下临无际,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尽收眼底,远景有大海苍茫,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海大观”意境图。 南台岩则如“空中楼阁”,巨石高耸,视野旷远,左挹大海,右带金溪,晋水横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东西两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观”意境区中一处妙夺天工的奇景。同样有释、道、佛三教建筑紧依绝壁而起,四周树木葱笼,亦是一处游人登高远眺之佳景。
【佛经故事】福兮祸兮?福祸相依兮
在佛教文化中,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平等的,不会特别看待有钱,有才华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么,就是平等的,接下来佛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福兮祸兮?福祸相依兮是什么意思。
释迦如来一日由迦毗罗卫国释氏精舍,率领千二百五十大弟子,向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中去。两国交界处,有一大树名尼拘类树,树身高大无比,全树枝头所结果子,甘芳适口,味甘于蜜。果熟自落,人民取食,能愈百病,精神重振。如来坐彼树下,时诸比丘自在游步,取果尝食。如来便对贤者阿难道:「吾观天地万物,各有宿缘。」阿难急至如来前,长跪作礼,问言:「天地万物,有何宿缘?愿求我佛宏慈,详为开示。」如来即言:「善哉善哉!汝等静听,待吾宣说。吾今且就人类,约举诸因。夫善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核,生根发芽,徐徐长进,开花结实,收获无限。
人若豪贵,身负时望,万人仰首者,从夙世敬礼诸佛,虔奉三宝中来。人如巨富,财宝无限,富敌侯王者,从夙世慷慨布施,乐善不倦中来。人如长寿,身体康强,毫无病苦者,从夙生严修大戒,持斋戒杀中来。人如品貌超越,性情温和,令人生敬者,从夙生度量宽宏,忍辱不校中来。人如乐修福慧,不憍不怯,始终不懈者,从夙生参求大道,勇猛精进中来。
人如气度安详,沉静寡言善于审察,不轻举动者,从夙生修习禅定,心不妄动中来。人如开明特达,善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蒙,人闻其言,莫不向化者,从夙生修般若德,燃智慧炬中来。人如发音清澈,当众宣说,无不畅怀者,从夙生歌咏三宝,劝善无厌中来。人如气体芳洁,不取人厌,终身无有疾厄者,从夙生积德累功,慈心爱物,百方救护中来。」。
阿难恭敬作礼,更向如来请问:「云何为慈?」如来答言:「慈之种别,约举有四:一、慈爱众生,如母爱子。二、悲苦众苦,欲令解脱。三、仁恕一切,心常欢喜。四、护念众生,一切不犯。」如来又言:「阿难谛听!为人因何长大?以夙生恭敬人故。为人因何短小?以夙生轻慢人故。为人因何丑陋?以夙生瞋恚人故。为人因何无所智能?以夙生不学问故。为人因何蠢愚?以夙世不教人故。为人因何瘖哑?以夙生毁谤人故。为人因何聋盲?以夙世不喜听受经法故。为人因何身为奴仆?以夙世负债不偿故。为人因何卑贱?以夙世不敬礼佛法僧三宝故。
为人因何丑黑?以夙世遮佛光明故。为人因何生裸形族中?以夙世不穿法服,喜亵渎塔寺精舍故。为人因何生马蹄类中?以夙世喜着屐佛前行故。为人因何生穿胸族中?以夙世布施作福,生悔惜心故。为人因何生麑鹿獐兔类中?以夙世喜惊怖人故。为人因何生蛇蛤等淫贱物中?以夙世调戏人故。为人因何生诸疮,医药难瘥?以夙世喜打众生不以理故。为人因何令人一见欢喜?以夙世见人欢喜故。为人因何令人一见不欢喜?以夙世见人不欢喜故。为人因何系闭牢狱,杻械加身?以夙世曾笼系众生,一时剥夺众生自由故。为人因何缺唇?以夙世钓鱼,鱼缺口故。」。
古人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传统易学文化怎么看,有没有道理?
古人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传统易学文化怎么看,有没有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直处于一帆风顺的状态,都会遇到逆境,充满挫折与坎坷。
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主人公宋江,有颗救人危难,助人为乐的公义之心,人称“及时雨”,后来成为梁山36天罡、72地煞组成的108条好汉的首领。
当年,宋江走到霉运,失手杀死了小妾阎婆惜,背上了人命案,最后不得已流落江湖,后又被逼上了梁山。
《水浒传》原著第37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夜闹浔阳江”一章节中,曾描绘了宋公明落难时的悲惨境遇。
宋江被发配江州之时,与两个公差,夜晚寄宿一庄院内。谁知,他白天在镇上见义勇为救了卖药的汉子,却因此得罪了揭阳镇上的地痞恶霸一行。
巧合的是,晚上他们借宿之处,正是恶霸的家中。恶霸得知宋江晚上在他们的家中投宿,就要对其行凶。
星夜之下,宋江与两个公差,向林木深处逃跑,却被浔阳江边的滔滔江水阻拦。
浔阳江边的芦苇丛边,好在有一只小船,宋江情急之下,拿出了10两银子,作为过江的船费,躲过了恶霸们的追杀。
不曾想到,到了江中,划船的艄公将3人拉到江中后,因为不知他就是宋江,就想谋财害命,拿出了明晃晃的板刀,也要杀死宋江和公差。
遇此凶险逆境,宋江止不住地对两个公差感叹说:却是苦也!正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从五行山上揭下了如来佛祖的6字真言贴,救得孙悟空跳出了五行山的镇压。
孙大圣一路保护唐僧来至蛇盘山鹰愁涧,唐太宗李世民送给他的白龙马,被潜伏在此处的西海龙王玉龙三太子敖烈,一口连马到鞍辔都吞到了肚子里。
孙悟空来到鹰愁涧报仇,用金箍棒搅乱得涧水滚滚,犹如翻江倒海。白龙马出水与孙悟空打得又筋疲力尽,无处可遁藏。
于是,白龙马在深涧中,坐卧不宁,感叹万千:这才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我才脱了天条死难,不上一年,在此随缘度日,又撞着这般个泼魔,他来害我!
有观点称,汉字成语中的“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最早正是来自于四大名著中。
那么,祸福背后,蕴藏有哪些吉凶自然规律,从传统《易经》文化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又该怎样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
结合传统文化《易经》和中国历史文化,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个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福不重至,祸不单行来”有无道理?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在离开函谷关时,给弟子伊喜真人留下五千字真言的《道德经》,用于教化世人。
老子在经书中,就强调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这位圣贤告诉世人,“福”和“祸”并非是绝对的,幸福和快乐的背后,可能正隐藏着可怕的祸患;而现在遇到的灾难和不幸,将来可能会转化成好运和机遇。
在民间,人们更是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旦”是清晨太阳升起时的早晨;“夕”是日落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的是好的坏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但却是难以预料到的。不论是福与祸,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心态,才能持盈保泰,遇难呈祥。
“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历史上流传,这句话与清朝时期的大才子纪晓岚有关。
春节临近,大书法家纪晓岚在自家的大门上张贴了一副对联,可晚上总被人偷偷揭去。
纪晓岚灵机一动,创新了一番,贴上了一幅特殊的对联,上联为:“福无双至”,下联为:“祸不单行”。
这下子,这幅带有晦气的对联,无人再揭。第二天,纪晓岚又在对联的上下联上,各填三字:成了福不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令人拍手叫绝。
二、易经中互转的吉凶悔吝运转规律
传统文化《易经-系辞传》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经》圣人告诉我们,刚健的天高高在上,显得尊贵;柔实的地博爱深沉,在天之下,则得卑顺,于是确定了天地不同的顺序和特性,界定出了尊贵与卑贱的地位;
自然万物,根据天地不同的方位和不同的五行属性,划分出了不同的群体,于是吉凶和祸福便在不同的方位与群体中体现了出来。
这些自然万物,在天表现为日月星辰等天象,在地则是化育成的江河湖海、山川禽兽动植物。
《周易》64卦,385爻辞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在不停地增进或减弱。
易经的卦爻辞虽然晦涩难懂,但他警示的吉凶规律只有4个字:“吉凶悔吝”。最好到最坏,具体可简言概括为9个等级:
一是“元吉”,最大的吉祥,最为吉利;二是“大吉”,非常的吉祥或吉利;三是“吉”,是为吉祥;四是“无咎”,指的是没有灾难;五是“悔”,有所懊恼后悔;六是“吝”,指会有困难;七是“厉”,指会有危险;八是“咎”,会有灾难;九是“凶”,会有凶祸;
天道循环,阴阳更替。《易经》中“吉凶悔吝”的自然流转顺序,正是:吉生凶,凶生悔,悔生吝,吝生吉,如此循环不已……
《易经》圣贤们认为,祸与福像两条阴阳鱼一样,一直在盘旋运转,相互转化。所以没有永远的吉,也没有永恒的凶,因此要慎始如终,慎终如始。
当我们身处通泰顺境时,切莫骄傲自大,胡作胡为,要防止乐极生悲;当我们处在人生逆境的低谷时,也要自信乐观,相信会有好运的到来。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西游记》、《水浒传》、《易经》、《中国民间传说》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