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向“朝熙路客”请教:  关于“三世因果”和“诸法因缘生”

您所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佛教教义的一些基本问题,甚至还属于佛教发展史范畴的东西,因为佛教的教义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从佛教经典著作的沿革看“三世因果”理论的构建过程

根据对现有佛教文献的考证,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一般学者认为《四十二章经》是早期佛教理论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佛教教义形成初期的概貌。但在《四十二章经》中,没有“三世因果”的论述。

而在《楞严经》中,则有大量的关于“三世因果”的论述,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纯熟的体系表现出来的,在《楞严经》中很多观点以佛陀亲口论说的角度说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术界,《楞严经》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全面论述经典著作。属于佛教晚期经典。另一个是,在不少学者中,对《楞严经》的真伪存在争议。

人们很自然就此提出一个疑问,如果 “三世因果”是佛陀亲口说的,为什么在《四十二章经》中没有论述。如果不是,为什么在《楞严经》中,“三世因果”又占了相当的分量。

其实,从佛教的发展史角度看,这种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为,“三世因果”不是佛教首先提出来的,而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理论。佛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创立的,自然会继承“三世因果”的理论。

概括到上面所述,我个人的看法是,“三世因果”为当时古印度广泛接受的一种教义,佛教也给予承认,释迦摩尼佛会复述这个观点,但这不是佛教自己独创的。因而在《四十二章经》中未能载入。但是,“三世因果”论对于佛教教义的建立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而在全面阐述大乘佛教理论的《楞严经》中,需要系统的复述。那么,这种作用,我稍后会有一个具体分析。

第二,“欠钱不还,来世做畜报还”等语还不是“诸法因缘生”的全部意思,甚至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解。

“欠钱不还,来世做畜报还”涉及佛教“六道轮回”理论,所谓“畜生”指六道轮回中的畜生道。在我看来,佛教讲六道轮回突出的是“诸法因缘生”,而民间理解突出的是报应。但报应不是“诸法因缘生”的全部含义。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佛教的六道轮回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在阅读佛经的过程中,分别看到有“三道轮回”,“四道轮回”,“五道轮回”和“六道轮回”等提法,我想,“三道轮回”应该是佛教早期的提法,跟婆罗门教有继承关系,早期应该是三道,即天道、人道和地狱道这三道。在佛教将婆罗门教的神吸收为佛教的护法以后,加上了阿修罗道,随后加上了畜生道。最后针对不对僧侣施舍的行为,加上了饿鬼道。但应该看到,无论加上什么,都没有对轮回学说出本质性的修改。

其次,报应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毕竟用报应可以解释某些因果报应现象,但不能解释全部的因果报应现象。一个人产生恶念而招致恶果是报应,但不排除确实有人确实出于善念,行为没有瑕疵而导致不幸。对这种现象,尽管可以把原因远远推到前世之业的上面,也会在本质上失去说服力,给人以不周延的感觉。当然,也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尽管一个人出于恶念,但结果可能会完全相反,这也是无法用报应去合理解释的。

于是,佛教对这些现象给出的正确解释是,一切皆是缘,“诸法因缘生”。善恶报应是一个价值判断,而“诸法因缘生”表达的是一个普遍规律。

从三道轮回到六道轮回,反映了佛教教义的不断完善过程,但也许正因为这是一个完善过程,让人们忽视了““诸法因缘生”的真实含义。

第三,“诸法因缘生”是佛陀对婆罗门教报应观念的一个升华,或者说是一个改造

一个人福报很大,是不是就能成佛?从佛陀的宗教实践上看,结论是否定的。在婆罗门教看来,今生福报大,是因为前生“业”深厚的结果。善行会积善业,恶行会积恶业。但在佛教这里,“业”完全成为一个负面的东西。这是婆罗门教与佛教的根本区别。如果说,佛陀如何剔除婆罗门教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明显。

在佛陀看来,福报大了,并不能成佛。否则佛陀就该继续当王子去了,王子福报多大,还出家干什么。实际上,佛陀创立佛教,目的就是对婆罗门教的改革。婆罗门教是讲究福报的,享受人生是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但佛陀认为,享受福报反而会造恶业,更不能成佛。比如,佛陀说,投生天道是最大的福报,但由于享受太过,轮回时反而会直接投生地狱道。恶业就的报应。

也正因为如此,佛陀才组织僧团,讲出家修行。出家绝对不是享受福报的,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反证,证明佛陀的本意是什么。

我看到有人认为,因缘是一个概念,因和缘是一个东西,是等价的。这个理解不太准确。按照佛教经典,因和缘分别指两个东西,两者有区别。

佛陀讲的因缘,是指,构成一个事物有内因和外因,因是指内因,缘是指外因,或者说是条件。《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也就是说,按照佛经的说法,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

总之,“诸法因缘生”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生成,由因和缘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三世因果” 固然重要,善恶报应会起因的作用,但说到底,也仅仅是其中一个条件,不能代替缘,单独决定一切。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因为这就是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自己更加坚强,成为更好的自己。”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十二烟缘看看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来的?也就是说,人生世界是从何而起的?佛陀解答这个问题,是用缘起的道理。这缘起的缘,有十二种,叫做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学佛者要学习佛法,不论大小乘,都得学习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他们相依相续,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得我们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害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十二因缘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的生起,而造成一个缘的果报,<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的缘故,导致另外一样东西的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根着消灭。

人类真的有来世吗?是科学还是迷信?科学和佛学各有解释

你是谁?

或者更直接的说法:你是什么?

想想人类研究了一个几千年的话题:人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死后意识又会去哪里?

类似的学说研究了这么久,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说服普罗大众的说法,有的只是理论的不断地分化,宗教倾向于人死后还有来世,科学倾向于人类死后就会回归大自然。

有些时候,科学的确无法解释很多事情,但科学帮助我们加深对一件事情的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用科学探讨一下是否有来世。

在佛教中,有一个十二因缘说对生命是这样解释的: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生产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在佛学中,人生是有来世的,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轮回。

在西方世界的《圣经》新约中,也有天堂和地狱的概念,唯有相信耶稣的人,才会去到天堂,而谴责他的人,则会受到审判去到地狱。

那么在科学中,其实也有一个最接近来世的研究:濒死体验。

在网飞里的一部纪录片《死而不亡》中讲的正是濒死体验,在纪录片中各位亲身经历“濒死体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讲述着自己在这场体验中的感受与故事。

在死亡的那一刻,大脑皮层脑波停止,意识消失,人们回想起死去的亲戚,有的人看到一条通道,有的人则看到医生还在对他极力抢救。

事实上,在一项有关心脏骤停与意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140名心脏骤停但复苏过来后其中的101名幸存者,统计出他们当中的46%在那一个瞬间有七个认知主题的记忆:恐惧、动植物、明亮的光线、暴力/迫害、似曾相识、家庭;

这些描述让研究人员觉得吃惊,因为大脑皮层在失去氧气后的2秒-20秒内就会停止工作,而在心脏骤停的几分钟之内,他们身上所发生的这些细节和记忆,是神奇的体验。

另外在美国1983年的一项大规模盖洛普民意测验中显示,大约5%的美国成年人表示曾经有过濒死体验;

而濒死体验带给他们的改变也相当大,大部分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开始相信人生有轮回,对死亡也不怕了,对世俗物质不感兴趣了,他们更倾向于独处以及脱离宗教团体走向了个人灵修的道路......

当然,对于没有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对这样的现象始终是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

但是有了科学的参与,或许来世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而是可以正视的话题。

不过,小编认为相比起来世,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这一世的责任,以及角色问题,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话题。

比起活在过去和未来,我们应该更关心自己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至于科学和佛学怎么解释来世,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了,因为就算你可以转世,也从来不会带着今世的记忆去,一切都会回归虚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