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会是什么意思?佛学研究团体 有谁知道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佛?为什么要学佛?

我自己的认为是这样:宇宙造就万物,本身具有很多规律,顺应这些规律,就是顺应了宇宙的本原,逆之则相反,在神话里,包括电视剧里,神佛或者神仙都是对天地的某些运行规律有了参悟才能有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

量子佛学

我对佛还有很多宗教里面的掌管人之生死万物的东西的认识是,它们是宇宙中某些规律的别名词,当然这些规律很多,一味排斥和一味信任某个都是不合理的,象是地球上丰富的生物资源,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就象不能说“人主宰万物,可以随意对待其他生命“一样,同样不能说一个宗教的存在就要使其他宗教服从与它或者它所信奉的神。

实际上,佛学包容万物,它不排斥其它宗教,所以它是对的,它让人相信因果,相信善,真,美,所以佛主宰的是一个和谐的 宇宙中许多规律的汇总 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信奉并切实做到了佛教你的,至少你不会经常受到波动感情的折磨。

自然界知道的 守恒有 电荷收恒,质量收恒,能量收恒,那么佛所宣扬的因果轮回应该是说,天地造人,那么一个人本身所含有 的 宇宙中某些元素 应该是守恒的,这辈子欠别人的,掠夺的多,下辈子就要还,由此得到的是 得失守恒

佛学会是什么意思?佛学研究团体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之后,被作为民众的主要信仰之一,对民众的生活来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是需要经过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才能引导民众有正确的信仰。那么,佛学会是关于佛教的一个什么样的协会呢?一起到佛学入门中了解一下把。

中国佛学会:

中国佛学会原成立于1929年,由太虚法师为会长,始名中国佛教会,后经蔡元培先生建议定名为中国佛学会,成立了多个分会,并开展佛教活动,终因战乱,于1940年而停止活动。

2009年,经有关政府单位批准,中国佛学会重新成立。中国佛学会注册登记证号码51557870-004-12-12-9中国佛学会现任会长是仁缘大居士、副会长释性空、释海空等.中国佛学会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传承佛教崇高法益,在党的领导下,再现辉煌,世界大同。

中国佛学会以庄严国土,利乐众生为宗旨。倡导佛教寺院搞好自身建设和管理,严肃清规戒律,树立良好的佛教学风,开展法事、法务活动;倡导居士团体健全组织、健康发展,完善制度,加强团结,协调关系,精进学修,保护三宝,遵纪守法,服务社会;倡导兴办佛学事业,开展佛教文化研究,保护有关文物古迹;倡导佛教教徒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工作,参加公益事业,利益人群;倡导兴办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倡导爱教爱国,弘扬佛法。

佛学简介:

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

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来聊聊导致佛教分裂的两件大事-“十事非法”和“大天五事”一

通常把大乘佛教出现之前的印度佛教分为两个时期:自佛陀入灭后百年内为原始佛教期;佛陀入灭百年后,佛教开始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部,此一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若再细分,部派佛教时期又有两个重要阶段,即“根本分裂”阶段,和“枝末分裂”阶段,前者代表佛教分裂为上座大众两个根本部,后者代表两部内部又各自分裂出数个派别,就像一颗大树,分出两个主干,在其上又长出若干枝丫。

本文想聊的,就是代表佛教“根本分裂”的两个最重要的事件。


上座与大众两词,从字面上看就是高手与群众的区别。以至于有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上座部,就是源于佛陀入灭时,由大迦叶主持的王舍城集结(又称第一次集结)中,坐于七叶窟之中参与佛经编撰的五百高僧;而大众部,则指洞外不能参与讨论只能听闻佛道的上千普通比丘。但据圣严法师考证,王舍城集结时,只有五百僧侣,且“仅是迦叶一派的人,是少数人的结集,是代表上座比丘之中苦行派的一个大会”。因此王舍城集结不免有些搞小圈子的意味,以至于最初甚至连随侍佛陀25年,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都被迦叶排除在集结名单之外。后来因为其他众僧反对,才让阿难以罗汉身份参与了此次集结。


由于佛陀在世时并未立下一书一字,皆靠口头传教,因此王舍城集结的首要任务,就是众僧回忆佛陀言行,编纂成书,这就是为什么佛经很多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四字,表示“我听佛陀是这么说的”。佛教史记载在王舍城集结中,形成了佛教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还编撰了“杂藏”)。但现在的佛教研究者大多认为,“论藏”的形成要远晚于王舍城集结之时,因此王舍城集结主要是编撰了经,律两藏。

阿难在大会上诵出经藏,这方面没什么争议。因为在原始佛教时期,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分歧,再加上佛陀刚涅槃,余音尚在,众弟子又都亲闻佛陀授教,所以思想也比较统一。问题出在了律藏上面。


佛陀在世时,并未制订系统性的戒律,更多的是佛陀自身的行为习惯被弟子们模仿,以及在某些场合口头说过的规矩。佛陀本身应该还是比较注重细节的,在他入灭后,就有弟子很高兴的说“佛陀老是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烦死了,现在他走了,我们也就可以轻松了”,这话被迦叶听到,促使他决心主持集结编撰出成型的戒律。

相传在王舍城集结上,最擅长戒律的优婆离,用了九十天分八十次,诵出律藏,因此又名“八十诵律”。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优婆离每说一条戒律,众僧就要逐一确认,都认可后方能定下。但侧面也反映出,在律藏上形成共识,远比经藏要难。


但就算是这样在严格共识下形成的律藏,也暗藏了问题。


首先,王舍城集结的主体是迦叶一派的僧众,平时生活在一起,行为习惯比较接近,在戒律上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佛陀传教走遍印度南北,并以传经为主,没有系统性的传授戒律,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受教的弟子,对于戒律的理解都是有所出入的。据记载,王舍城集结之后,南方的富兰那长老(与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同名,但不是同一个人)率五百比丘赶到,与迦叶展开激辩。富兰那认为,迦叶你主持集结编撰经典,初衷是很赞的,但我也亲闻佛陀教诲,凭什么都不让我参与(“君等结集法律,甚善,然我亲从佛闻,亦应受持”)。而且你们定的那个律藏是什么玩意,你们定为违戒的事,佛陀都是允许的(“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入净果除核食之”),你们居然把这些都定为“突吉罗(恶作)罪”,你们这是搞团团伙伙,是矫诏诳旨,我富兰那不服。但迦叶却认为,这些是佛陀在毗舍离时,因逢饥馑乞食难得而开禁,后来又制的这些戒律。反正一句话,就是以我听到的为准。这一争论也埋下了佛教分裂的种子。


第二,我认为,迦叶等人是误解了佛陀的本意。

佛教本质是一种思辨哲学,想当年佛陀为求解脱之道,曾在苦行林中追随仙人苦行六年,饿的形容枯槁,却未曾悟道,于是醒悟光靠苦行是不行的,解脱在于心而不在于行。于是佛陀至尼连禅河沐浴,并受牧女的乳糜之供,调养身体恢复健康,再到附近的菩提树下静坐七天,悟出解脱之道。有此经历的佛陀,又怎会执着于纯粹的戒律?

但佛陀在世时确实有持戒,我认为这是因为,一,当时印度的文化环境使然。印度当时苦行之风盛行,即使不那么极端的教派,也都要定些戒律出来规范行为,不然好像就没有那种仪式感了。你搞个教派出来,要是连个戒律都没有,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二,佛陀也确实认为,一些习惯和行为,有助于悟道。佛陀本人就特别强调规律的作息。但这不是悟道的必要条件。一出家即证果的富楼那,听佛陀弟子一席话便开悟的舍利弗,以及佛陀亲自认证的那些“外道诸佛”们,在此之前又何曾持过佛家戒律?可见戒律只是一种精进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脱离佛法用教条的方式理解戒律,其实是舍本逐末了。

而且佛陀走南闯北,对印度各地复杂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肯定是了解的,所以其戒规也是要有所变化的。

但被称为“苦行第一”的迦叶,很明显误解了。


佛陀在晚年应该也意识到了过多的纠结于戒律,会影响佛教的哲学本质。所以在入灭之前,特别叮嘱阿难,要废除“微细戒”。王舍城集结中,阿难提出了佛陀这一遗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佛陀并没有说清楚到底哪些才是“微细戒”。最后迦叶一锤定音,“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于是就演变成了前面所说的“以我听说的为准”。而差点连门都进不了,靠着众僧抬举才获得入场券的阿难,估计也不敢再与迦叶争论了。

当哲学不靠思辨而靠记忆延续时,就变成宗教了。当然好在迦叶只是上座部中一派的代表,在后来的历史中,上座部还是保持了原始佛教思辨的精髓,逐渐宗教化的反而是大众部,这就是后话了。


可以说,佛教的分裂并非始于教义分歧,而是戒律的分歧。

王舍城集结虽然埋下了分裂的种子,但在当时,对于佛教的延续,可以说是功莫大焉的。而要谈到佛教的正式分裂,时间的指针还要再向后拨过一百年。


如果说王舍城集结,迦叶派和其他派别在戒律上的分歧是佛教分裂的源头的话,那么这种分裂经过时间的酝酿最后显露出来,则是在百年之后。这就是本文要聊的,代表佛教“根本分裂”的两个最重要的事件。(呼,前传结束,正传下面开始)


目前比较公认的佛教根本分裂,始于“十事非法”,终于“大天五事”。这两个事件之间又有百年的时间跨度。


十事非法

所谓“十事非法”,是指在大约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佛教传教区域已经从原本的西北印度向中印度进而往东南扩张。在这些区域中,作为上座部大本营的西北印地区,一直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区域,而东方,则向来思想开放,奥义书即源于东印度,而佛陀出生的释迦族便是东方一支,正是这样自由的思想环境,孕育了佛教的理论。但这样的文化氛围,也导致了两地僧众的行为出差了差异。


据记载,当时西方的长老耶舍伽乾陀子(不是佛陀的弟子耶舍)巡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时,发现当地僧侣居然每月固定有三日,端盆水,坐在人群聚集处,接受俗人(未出家的人)布施的钱财。耶舍大为震惊,因为当时普遍认为,僧众不得收受钱财,更别说主动“乞财”了。于是耶舍告诉这些僧侣,你们这是“非法求施”。他又告诉那些布施的俗人,他们非法求施,罪大恶极,你们若是给了,也是同罪(“我亲从佛闻,若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这里公道的说,佛教徒接受钱财在当时肯定是不合规的,但布施之人何罪之有?而且还搬出百年前入灭的佛陀,你怎么不说你是亲耳听鲁迅说的? 耶舍跑去毗舍离长老那里举报,结果当地长老不仅没有制止僧侣的这种行为,还令耶舍向俗人们道歉。耶舍可能也是觉得自己前面说的话有些不妥,于是向俗人们道了歉,但对于东方僧侣收受钱财的行为,仍然不依不饶。耶舍见无法说动毗舍离长老们,于是返回西方,召集众多高僧大德,浩浩荡荡数百人,前往毗舍离砸场……额,辩论去了。

相传当时闻讯聚集到毗舍离城有七百比丘,被称为毗舍离集结(又称佛教第二次集结)。大会上,由于人多嘴杂,于是大家同意,推选九名德高望重的长老出来,由他们来做最终裁定。为了公平起见,东西方各推选四名长老,分别是萨婆伽罗、离婆多、三菩提、耶舍、修摩那、沙罗、富苏弥罗、婆萨摩伽罗摩,再加上一位受戒仅五岁而堪任教化并精识法律的敷坐具之人阿耆多(或阿夷头),共九人。


议题就是,毗舍离僧侣的一些行为到底是合法,还是非法。

这争议的“十事”如下:

一、角监净:储存粮食于角器之中。

二、二指净:中午之后,到日过二指之前,如未吃饱,仍可更食。

三、他聚落净:在一个地方吃过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

四、住处净:同一教区的比丘,可不必同一处布萨。

五、随意净:如果需要众人投票决定的事,如果不能全部出席,任可表决,只要求未出席者事后承诺即可。

六、所习净:随顺先例。

七、生和合净:可以喝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八、饮楼净:可以喝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九、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

十、金银净:收受金银。


裁定的结果非常干脆,九名长老一致认为“十事非法”。并且在律文中增补此十事为成文法。但争论的过程可能比较激烈,以至于毗舍离国王一怒之下驱逐了好几位西方高僧。

结果东方众多僧侣因为不满裁定结果,另行集结(据称有一万之众),由此形成东西方僧众分裂的大体格局。


作为现代人,个人看法,除了收受金银一点值得商榷外,其他九事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和佛教哲理本身也毫无关联,应属于佛陀所说的“微细戒”的范畴,本来就应该摒除。更何况这十事还不在成文法中,只是一种习惯法,是老一辈根据自己的习惯制订的“家规”。这就让一些有进步思想的年轻僧众无法接受了。

这就好比老一辈的习惯了三餐准时,看到儿子饭点还在看电视或玩游戏就气上心头。老一辈就是一直在根据自己的习惯制订“家规”,很多规矩在老子看来十分合理,在儿子看来则是脱裤子放屁。慢慢的,就形成了代沟。

这也是为什么九名长老中的四名东方长老,同样支持十事非法,因为东西方分歧虽然是大体格局和必然趋势,但具体到事件本身,还是老一辈已经形成修佛习惯的高僧,和思想进步开放的年轻一辈之间的分歧。


另外再谈下收受金银。若是以现在的眼光,看着身边众多寺庙把礼佛做成了生意,把香火变成了商品,我是不愿意看到一种精深的哲学就这么在世俗中沦陷的。但在当时,僧众可以收受钱财对于佛教的推广是有很大作用的。

古代传教,广告也很重要,除了口头传教这种软广告,佛寺佛塔绘画雕像这些硬广告可都是要花钱的。在原始佛教时期和部派佛教的前期,由于上座部排斥个人崇拜,印度是一直没有佛像的,但佛塔崇拜却已很普及,佛塔信仰据说源于佛陀死后遗孤分八座佛塔供奉,后来流行到各地。而佛塔信仰并非存在于僧团内部,而是主要面对在家信众的。出家僧众并无礼拜佛塔的硬性要求。由此可见佛塔主要的职能还是起到宣传广告的作用(现今南传佛教国家中还是保留着佛塔传统)。

但接受钱财很快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佛塔信仰的广告效应太好了,信众布施的钱财已经大大超过了僧众所必须的范围。所以部派佛教时期,规定布施于佛塔的财物,僧伽不得使用。简单的说就是“打广告获得的收益,只能用来继续打广告”。同时,由于佛塔有财物的盈余,就形成了资产,而资产就需要专人打理。起初佛塔都是由在家信众共同维护的,但随着资产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专业团队。日本佛教研究大师平川彰甚至认为,大乘教团并非起源自部派教团,而是源自一个强大的“非僧非俗”的“佛塔教团”。


可以说,佛塔崇拜为佛教宗教化提供了信仰基础,而允许接受钱财,则开启了佛教宗教化的道路。

由于佛塔教团面向在家信众,又独立于僧伽之外,因此上座部反而较少受其影响,而更易被在家信众接受的大众部,则被其影响逐渐宗教化。


从十事非法再谈到的另一个话题。

之前看到一种说法,认为上座部起源于迦叶一系,而大众部起源于阿难一系。我认为这是一种误传。

在十事非法事件中的九位裁判长老中的六位,都是阿难的亲传弟子。这倒不是说阿难弟子的势力比较大,而是因为阿难作为佛陀最长寿的弟子,在佛灭百年左右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也只有他的亲传弟子还存活于世。作为佛陀下的第二代弟子,阿难的几位亲传弟子在此时一定是辈分和威望都比较高的。

回过头来,我们也看到,在代表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的重大事件中,阿难的这些亲传弟子都是站在上座部一边的。所以我想大众部源自阿难一系的说法,应该是“上座源自迦叶一系,迦叶与阿难不和,上座与大众分裂,所以大众源自阿难一系”的一种想当然的误传。


讲完了十事非法,下一篇谈谈根本分裂的另一件大事,“大天五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