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拜菩萨与拜佛区别是什么? 想个不停怎么办?

摘取自南怀瑾先生所讲:论语别裁 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呢?我接触许多网友,向我倾诉许多烦恼,但最大的烦恼问题就是思想念头不停,该怎么办? 《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 人要做到不想,那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有一点可以随时做得到的,就叫“想而不住”,这是禅学的境界了。 我们的思想等于我们看到一股流水在流,表面上我们是看到一股流水。而它一直在流,但第一眼看到的那个浪头早过去了,不断的有个浪头在眼前,可是它是由后面不断地涌上来的。我们的思想、心理作用也是一样,我们好像是总有思想存在。实际上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思想:前面的思想过去了,后面的思想还没有来,现在的思想当我们讲“现在”的时候,这个思想又已经过去了。 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了,所以对于思想,我们不要去控制它,譬如说我们想静下来,脑子里在想“我最好静下来”,这反而又多了一个念头,所以最好不要去作“我最好静下来”的想法。许多人学佛、学道、打坐、练功夫,有意要把心静下来,这心怎么能静?有的两腿盘起来,闭眉闭眼,不言不语,耍把戏一样,这也可以,但不是真正“静”的境界。对生理的帮助则有之,如说这就是静,那就不通的。 所谓“真正的静”,要有高度的修养,比如许多有修养的人,一面批改公文,一面听取报告,处理急务,日理万机的情形下,而心境始终是宁静的。我们要想作到这一步修养,就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我们对于前面过去的思想不理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譬如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在哪里?我们往往知道是无法挽回的,但硬是想要把它拉回来。所谓后悔,就是已经过去了的,想把它抓回来。对于未来的,又何必去想它? 我们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去管,单说现在的,“现在”也没有,我们说一声“现在”,这“现在”就马上过去了。慢慢从这一面去体会,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一个平静的心境,一直平静到甚至于今天被敌人抓住了要枪毙,下一个节目是什么?一颗子弹这里进去那边出来,一定倒下去,完了嘛!它还没有来,何必去怕?它来了,就是这么回事,怕也没有用,又何必去怕?现在还乐得享受,清静一点。 所以古代许多大臣、忠臣,如文天祥的从容就义,就是如此,在文天祥的传记里就看到他有这种修养。他在被执以后,路上遇到一位老师,不知是道家的人物或是佛家的人物,他没有讲。只在他遗集中一首诗前面的序言中说,碰到一个异人,传他一个“大光明法”(这是佛家的东西)。因此,当时他就把生死看开了。 文天祥的诗是这样写的: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这两首诗是文天祥陷落在元军之手,解送到北京的路上作的,虽然他是一个俘虏,但当时各方面对他都很客气,乃至敌方看守的士兵都对他肃然起敬。说到这里,我们有一个感想,做一个彻底的正派人,他的正气的确可以感动人。当时,元朝是有许多部队押解他的,可是对外宣称是保护他,一路对他也很客气。经过家乡时,他曾经服过毒,希望能死在自己的家乡,结果没有成功。这一点上,他的心境当然非常痛苦。 在这中间,他碰到过两个怪人,一个是道家的,知道他是忠臣,一定要为国牺牲。于是传给他生命的真谛,了生脱死的大义以及死得舒服的方法。希望他能坚贞守节,至死不变。当时敌人对他很敬重,派人监护他,只要不让他逃走就是,所以这些人有机会接近他。灵阳子传道以后,两人要分手了,于是送了一首诗。指示他大光明法。用“指示”两个字,是他写得很客气,可见他对于传道给他的这个人,非常恭敬。他自己说:“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到了这个时候,对于生也好,死也好,好像解脱了。本来一个扣子扣住了,现在生死完全看开,不在乎了,好像抛开了,丢掉了生死的念头。即使明天要杀头,也觉得没有关系,好像对一件旧衣服一样,穿够了把它丢掉算了。他就有这样一种胸襟,修养是很高的。于是他用五言八句,作了这首诗。 诗的本文很容易懂:“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这个时候是真正在患难中,命在旦夕之间,忽然悟到大光明的正法。“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这是描写修大光明法所得那个境界,这个时候他的胸襟是豁然开朗的,是所谓危险艰难一无可畏之处了。“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这是他悟道的话。佛家的观念,人生功名富贵,在人道上看起来是非常的荣耀;在佛道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看,功名富贵,人世间一切,都是桎梏,妨碍了本性,毁灭了本性的清净光明,就好比风云雷雨,遮障了晴空。 人生等等一切事业都是劳生,“劳生”也是佛学里的名称,人生忙忙碌碌一辈子,这就叫“劳生”。中国道家、佛家始终有个观念,所谓成仙成佛,都是出于大忠大孝的人。人道的基础稳固了,学佛学道就很容易。文天祥这两句诗“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就是这个意思,这时他的心境非常愉快了。上面提到文天祥之所以能够在生死之间,完全脱然若遗的原因,得力在大光明法。根据他自己的文章来说,在这个时候,对成仁的意志,更加确定,不再动摇了。 佛学对于本性,比方作大海。我们现在的思想--包括了感觉、知觉,是海面上的浪头。一个浪头、一个浪头过去了,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从这里看人类的思想、感情,无论如何会变去的。譬如说张三发了脾气,就让他去发,发过了他就不发了。就是这个浪头打过去了。 前面说过,生命的本身像大海一样,我们现在生命活着的一切作用,不过是这个本性的功能所起的现象。就好比一个浪头过去,又一个浪头过去一样。虽然这个浪头是无常的、断续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能起这个浪头的,是整个的海水。等到风气浪静,海水还是海水,没有变。这一切变化中间,有一个不变的。就如刚才的比方一样,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过去了,是无常的,把握不住的。我想“是”,于是“是”过去了,可是我要再想,它还是能够来的。那么这个不变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要找它,就是穷究那个生命的根本,和宇宙那个生命同体的,那个根本的东西。找到了那个东西,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本身一片大光明。所谓“光明清净”四个字,是形而上本体的境界。 当然到达这一步是需要下很多的功夫的,如宋儒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就看到他的修养,不能说没有下过功夫,他也曾下了几十年功夫。尽管宋儒有许多观点值得斟酌,但他们对的地方,我们也不应该抹杀;刚才我们讲克伏自己的思想,心境永远保持平静,不受外来的干扰,这是很难的。这里是朱熹的经验谈,他作了几十年的学问与修养,这个功夫不是一作就作到的,要平常慢慢体会、努力来的。这首诗里他以一个景象来描写这个境界: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后两句诗是重点,平常费了许多力气--想把这艘船推动一下,可是力气全白费了,一点也推移不动,等到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这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夫的修养。所以真作内心修养的,个中艰苦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注:以上文字大多摘取自南怀瑾先生所讲:论语别裁。) 修行之路相关美文欣赏:分类:佛教常识“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 佛祖也无法度的人正念的奇迹佛教手印的深奥秘密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和神?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鬼神佛影里---宁静的力量不生不死的生命关于佛教中的神秘现象---演仁佛教节日想个不停怎么办?--- 为何要供奉佛像佛度有缘人是什么意思人死后转世为何不见回来报告?佛答原因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佛的九大象征与佛教徒的名称人死以后是依什么力量而去怎样请佛像、供佛像、立佛堂人为何会忘记自己的前世回忆三十多位作家、编辑在五台山的车祸拜佛与拜神有什么差别轮回转世的例证--大文豪苏东坡佛教共有多少个宗派?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即灵魂

佛教人物:拜菩萨与拜佛区别是什么?

拜佛求的无非就是健康、金钱、事业、婚姻、平安等。只要你心诚,求任何一个佛菩萨都可以。不过现在人们求观世音菩萨的是最多。其实信仰什么都是可以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那么,本期拜佛礼仪一起来了解吧!

拜佛求的无非就是健康、金钱、事业、婚姻、平安等。只要你心诚,求任何一个佛菩萨都可以。不过现在人们求观世音菩萨的是最多。因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说法。

在危急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是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因为你在急难的时候,不一定是你寿命到了,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能化解灾难,道理在此地。

如果你是一个学佛的人,是个念佛的人,你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急难来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行,你不需要改变。如果寿命没有到,灾难一样化解,如果到的时候就往生,这两种不同地方在此地。

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求神拜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普解你为何永远求不来平安富贵?

华夏千千年来,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人们都在做的一件事情,那便是求神拜佛,包括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很多小伙伴从小就接受无神论,但神佛的影子却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脑子。

绝大多数的小伙伴,随口就能说上来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出门不远就能看见寺庙,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你想逃离神佛,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要正确认识神佛。

拜神求佛,并不是迷信,准确点讲,他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类似于国外的信仰,信仰的高贵之处在于,他能让人在一个良好的圈内活动,能让一个人为了一件事而疯狂努力,能让人找到人生的方向。

现在大多数人求神拜佛都是跟风,见别人拿着三根香往神佛面前一跪,开始求这求那,自己也拿着三根香往神佛面前一跪,也开始求东求西,殊不知,这样的求神拜佛的方式毫无意义。

小易身边有三个去过寺庙的朋友,问他们去寺庙都是怎么拜佛求神的,这三位的答案基本一致,核心不离一个求字,当然在他们的眼里是许愿,一个奔求平安而去,一个奔求事业而去,一个奔求富贵而去。

时间过去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前几天,小易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挨个问这三位:“你们当初求神拜佛许的愿望都实现了吗?”结果他们答案还是基本一致:“没有实现,这东西不能当真。”

看完小易身边的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在你身边也很常见,为何去寺庙拜神求佛,永远都求不来富贵和平安?永远都求不来自己想要的呢?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明白拜佛的真正含义。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说通俗点是讲,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天都看在眼里,千万不要作恶,头上三尺就有神明在监督你。

其实拜神求佛的真正的含义也是如此,神佛放在寺庙里面,不是给你永无止境的去索求、去贿赂,而是在监督你、警惕你,告诉你千万不要做坏事,我就在你身边。

反之,如果你在寺庙里面点几根香,放几盘水果,给点香火钱,你求的平安、富贵、事业、爱情等等都实现了,那请问神佛都成了什么?难道是我们贿赂的对象?说句不好听的,拿香火和物品求神佛换富贵和事业的,都是在玷污神佛。

所以去寺庙拜佛求神的正确理解方式应该是:我们不有求于神佛,到神佛面前,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忏悔,反思这段时间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抱着敬畏的心里,敬神佛们一炷香、一盘水果。

看到这里,现在能明白拜神求佛的真正含义了吗?知道你为何永远都求不来富贵和平安吗?需要注意的是,拜神求佛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