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佛教放生历史介绍 与大慈大悲有关的佛教故事
大慈大悲,佛教放生历史介绍
放生,早在鲁国时期,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佛教放生中具体了解关于放生的历史吧。
放生习俗的渊源
先秦时期,孔子以舜为好尘榜样,强调环境保护;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吕氏春秋·异用》、《列子·说符》等已经开创戒杀放尘的风气。佛教传入汉地后,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商汤之所以讨伐成功,除了擅用万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灵,不让一切生命被赶尽杀绝,其治国所行仁爱之风,山“成汤解网”事迹可见一斑。《吕氏春秋·异用》记载: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纡。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成汤仁民爱物,强调放尘为上合天心,下顺民意,仁君不忍见猎人四面布网,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三面,仅存一面:并更改祝祷词,化杀戾气为和祥之气,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尘较易获得民心。
“成汤解网”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莲池《戒杀放尘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周简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由此可知,邯郸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风俗,但是民间放生主要是表示对生灵的恩惠,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则功过难以相抵。当时,周简子听众门客劝导,将“捕物放生”的作法改为“禁民捕捉”,这是中国禁止屠钓的早期记载。
宋以前的放生活动
南北朝以来,放尘习俗逐渐流行。北魏献文帝下敕,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每年活七万五千牲畜的性命。北齐文宣帝实践佛教的慈悲教法,积极断绝肉食。天保七年(556)五月,文宣帝认为肉食是违反慈悲,故不食肉。天保八年(557)四月庚午颁诏禁取虾、蟹、蛤、蚬等,只准捕鱼;同月乙酉,不论公私禁绝以鹰、鵄猎狩。天保九年(558)二月下诏,限令在阴历十一月和一月准许烧野,此外一律不准用火。
梁武帝撰写《断酒肉文》,下敕以蔬果为宗庙祭祀用品。而且,梁武帝造十三无尽藏,实践放生与布施二科。萧子显《御讲摩诃般若经序》说:别敕至到张文体,日往屠肆命切鼎俎,即时救赎济免亿数,以此为常。文休者先为运吏,辄散运米与贫民,应入大辟,上愍其一分,恻然不许。非唯赦其重奉,乃加以至到之目,既非凭暖之市义,又无汲黯之请罪。人微宥重,过于昔时。文休既荷嘉贷,未尝暂怠,日中或不得食,而足不得息,周遍京邑,行步如飞,击鼓扬幢,负担驰逐,家禽野兽殚,四生之品,无不放舍焉。是时朝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
梁武帝命令张文休每天去屠宰场,买下即将被杀的生物,然后放生。王公贵族以及市民受梁武帝的影响,积极参与、推广放生。
梁元帝(55l—554在位)下诏建立放生亭,并且撰写《荆州放尘亭碑》:
鱼从流水,本在桃花之源;龙处大林,恒捻浮云之路。岂谓陵阳垂钓,失云失水;庄子悬竿,吞钩天饵。虽复元龟夜梦,终见取于宋王;朱鹭晨飞,尚张罗于汉后。譬如黄雀伺蝉,不知随弹应至;青鹤逐兔,讵识杠鼎方前。北海之食,鹦鹉未始,非人西王之使传信,谁云贱鸟。故知鱼鸟之观,俱在好生。欲使金床之膈更返,街阳之侣,雪山之鹿,不充食萍之宴。
梁元帝将古人好生的典故重新整理诠释,显出他怀仁心以治天下,广收教化民心之功效;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智颢劝请陈宣帝下诏禁止采捕。智颉目睹民众以捕鱼网罟相连四百多里,于是购买江海弯典型段为放生池:并且为渔民讲《金光明经》,渔民闻法改行转业,好生从善,并献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三所,达三四百余里,为放生池,徐陵树碑阐明因缘。
民间故事:发善心放生鹦鹉,鹦鹉报恩来救命,带他神游翠衣国
不知道是在明代还是在清代,四川那边的鹦鹉特别多,当地人经常把鹦鹉捉来装进笼子当作宠物,让它们学人说话。
成都有个人名叫蒋十三,养了一只特别会学舌的鹦鹉,已经驯养了好多年,闲着没事的时候就跟鹦鹉聊天逗乐。
有那么一天,蒋十三将鹦鹉笼子挂在枝头,自己则躺在一旁的树荫下乘凉。
没过一会儿,从外面飞来一只八哥落在树梢上,嘴里叫着:“能言公,能言公,能言公。”
只听这只鹦鹉回道:“你怎么来了?”
八哥问道:“你几年没回翠衣国了?”
鹦鹉答道:“我已经被关在笼中三年了,离开也已经有五年了。”
蒋十三十分吃惊,鹦鹉八哥之类只是学舌而已,从来不知道它们还会像人类一样交流,一时好奇就没惊动它们,想听听它们到底还会说些什么。
这时八哥又问:“你想回去吗?”
鹦鹉答道:“怎么会不想呢?你不知道,我其实并不是鸟类。
还记得当年我在荆湘一带做买卖,常常有三倍的利润,况且我能言善辩,经常有人因为一些纠纷来找我,我都能帮他们化解,令他们心服口服。
那年春天,我跟几个伙伴一起出海,乘坐大船经过一座小岛,看这座小岛漂浮在蔚蓝无际的海面上,岛上层峦叠嶂,青绿的山峰直插九天。
我们被这宜人的景色吸引,几个人结伴到岛上游览,看这里到处都是从来没见过的树木植被飞鸟,越看越新奇,越走越深入,最后迷失在密林深处。
岛上荒芜人烟,只有山林草木,还有就是像你一样的飞禽,不知有几千几万只。
我们在山林里走了不知多久,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因为身上什么也没带,又饥又渴,又不能像飞禽一样一飞千里,最后体力不支倒在了山林里。
不知过了多久,我从昏睡中醒来,发现其他人都不见了,我爬起来迷迷糊糊漫无目的向前走。
又不知过了多久,前方出现了一座城,城高池深,一望无际,宫殿巍峨,富丽堂皇。城中的人无论贵贱,都穿着一身轻盈翠绿的衣服。
我向城里人打听这是哪里,他们说这是海上的第七岛,名叫翠衣国。我问问他们怎么才能离开这个岛,他们让我去拜见这里的国王想想办法。
我说国王怎么可能是想见就能见的,他们说只要到国王的宫殿前,让侍卫通报一声,就能见到国王。
我将信将疑,来到国王的宫殿前,让侍卫通报,没过一会儿,侍卫就出来说,国王答应见我。
在侍卫的带领下我见到了这里的国王,国王看上去有五十岁上下,穿着一身十分华丽的翠绿色的衣服。
国王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识义理通阴阳,而且国中的六部九卿人人会写诗,御史翰林都能出口成章,即使品级低下的小官也是能言善辩,上下都以口才评定优劣。
国王看我口才出众,便把我留了下来,还让我做了官,后来还将公主下嫁于我。
公主天生丽质美貌无双,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而且善于歌唱,歌喉婉转,我俩伉俪情深,难舍难分。
第二年,公主为我做了这件羽衣,我学会了飞翔,经常与公主穿梭于山林枝头,妇唱夫随,亲密无间。
这也都怪我,身旁的侍者偶然间问起了我的家乡,我生出了回乡看看的念头。途中飞到一处山林时,落到枝头找食,不料落入山民布下的罗网,再也回不去了。
每次想起与我相濡以沫比翼双飞的公主,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痛不欲生,如果你能为我捎个信回去,将来一定好好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八哥听后说道:“我来帮你传信,即便是千山万水远隔万里,我也一定帮你把信带到。”
鹦鹉点点头,又轻轻地吟了一首绝句:“双飞何日向晴皋,每为卿卿惜羽毛。最是舌尖消瘦尽,绕笼犹自语叨叨。”
八哥随即振翅而去,还不忘回头安慰道:“我一定不辱使命,你千万保重身体,不要过度悲伤。”
蒋十三听完两只鸟的对话,此时的震惊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
他想着这只鹦鹉与爱妻被迫分离,远隔万里不能相见,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竟生出了怜悯之心,把笼子打开,将鹦鹉放了出去。
看着飞上枝头的鹦鹉,他还不忘嘱咐道:“这里离翠衣国有万里之遥,你一定要小心,千万别再被人抓到。”
鹦鹉频频点头,千恩万谢,之后跃向空中,直飞云霄,很快消失在碧空之中。
蒋十三把这事说给家里人听,家里人根本就不信,觉得他肯定是不小心让鹦鹉飞走了,无论他怎么说,家里人就是不信。
转过年来,蒋十三得了一场大病,虽然请了不少大夫,可都无能为力。
他躺在床上气若游丝,恍惚之间看到一个身穿黑衣长着鸟嘴的人来到塌前,轻声说道:“能言公他已经将事情禀报了翠衣国主,特意让我来请先生,请先生跟我走吧。”
蒋十三这时候迷迷糊糊的,不由自主地跟上了他。
黑衣人一声招呼,有十几个绿衣人抬来一顶轿子请他上轿,一眨眼的功夫就来到了海上。
这些人抬着蒋十三在海面上行走如飞,下面便是万里波涛,看上去距离海面仅有不到一丈,他心里有些害怕。
没过多久,轿子停了下来,黑衣人告诉他绿衣国到了。
此时有一队人站在路旁,领头的高声说道:“先生有好生之德,网开三面,让我这折翼之鸟得以生还。再生之恩无以为报,他日定当结草衔环。小人特意在此迎候,请恩公下轿。”
蒋十三在轿子里朝外望去,看到站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用羽毛做成的翠绿衣服,心中暗想,难道他就是自己放飞的那只鹦鹉?
年轻人请蒋十三下轿,恭敬地说着感恩的话,然后又请他上了车,向城中驶去。
一路上,他看到城里的人都穿着用羽毛做成的翠绿色的衣服,而且说话似乎确实带着点鸟叫的感觉。
年轻人带着他来到一座高大雄伟的宫殿前,国王竟然亲自出来迎接,深深作了个揖,说道:“是寡人大意,令国禁废弛,致使爱婿被人困囚多年,承蒙先生大慈大悲将他放回,使他夫妻得以团聚。”
国王非常谦逊,蒋十三看国王貌古神清,神采奕奕,赶紧回礼。
国主将他带进宫里,请他上坐,说话间就要下拜,蒋十三赶忙推辞,最后还是坐在了客位上。
坐下之后,翠衣国王又说道:“他夫妻俩因为有先生才能团聚,大恩大德铭感五内,一直想找机会报答。听说先生卧病在床,这才差遣剪舌侯去接先生过来,当面向先生致谢。”
很快,有十几个小丫鬟簇拥着一位美人从内室出来,看年龄还不到二十岁,也是一身翠绿的羽毛衣服。
夫妻俩一起拜谢蒋十三,蒋十三赶紧扶起二人。
翠衣国王命人在“望祢亭”摆下宴席,亲自款待蒋十三,并且有文武百官陪同,有的献诗有的唱歌,令他应接不暇。
国王知道蒋十三重病在身,立刻命人取来海中神露让他喝下,蒋十三喝下之后,立即感觉神清气爽,身上的病痛好像减轻了几分。
宴席结束以后,翠衣国王说道:“我们这是小国弱邦,没什么可酬谢先生的,寡人略备薄礼感谢先生,请先生不要推辞。”
说着,侍女们捧来十颗明珠,一对紫玉,约值几千两,小丫鬟又奉王后的命,又拿来一面水心镜和一支一尺来高的珊瑚树,意思是感谢他让公主和驸马破镜重圆。
公主驸马还送了他一些贵重物品,翠衣国王命人将这些东西寄存在海边的店铺中,把寄存凭证交给他,让他自己去取。
在翠衣国游览了两天后,蒋十三怕家里人担心,便想回家,翠衣国王和公主驸马亲自把他送到城外,还是由黑衣人护送。
这时候的蒋十三家里已经搭好了灵棚挂起了丧幡,全家人个个眼中带泪,准备把他放进棺椁中,此时他已经死了两天了。
蒋十三睁开双眼坐了起来,家人和亲友看到这一幕,吓得魂不附体纷纷后退。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敢上前查看,蒋十三说自己没死,然后把来龙去脉跟家人讲了一遍。
一家人欢天喜地,为他死而复生兴奋不已,他忽然听到外面有鸟叫声,走出去一看,是那只捎信的八哥站在枝头鸣叫。
他这才明白,所谓剪舌侯,应该就是这只八哥,于是让人拿出鸟食喂他。八哥飞下枝头,反复嗅了嗅,然后欢快地吃了起来。
蒋十三回忆起翠衣国王赠送的礼物,打算到海边店铺去取回来。家人觉得这事太不靠谱,而且与海边有万里之遥,去一趟哪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拦着不让去,他也只好作罢。
听说四川那边至今仍然把鹦鹉叫做“能言公”。
故事出自《萤窗异草》,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只当是听个新鲜。
——end——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