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欠债还情三世也难 佛经里什么是三世宗亲
宗亲就不必解释了吧。
【佛经故事】欠债还情三世也难
一个人愿意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话,这个人一定要记住他一辈子,做人要懂得感恩,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帆风顺,那么在佛经故事中告诉你,欠债还情三世也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位信佛又发菩提心的居士,时常以财物借给人周转,而不取利息。凡是经济困苦的人去求居士援助,他都以济助的方式,把财物借给贫苦者。因此,居士美誉远闻,人人称赞。于是,有很多受困者都来向他借贷财物。
这时,有两个歹徒诈称贫困,来向居士各借五千元,约定期限于三个月后归还。第二次,向他借款一万元,约定半年还清;两次均如期偿还。第三次借款,就预谋侵夺。他俩互谓:「我们这次给他各借十万元,期约到时就躲起来不还他。」。
当时,有一头牛系在篱笆里,对他俩说:「我先世为人时,亏欠主人一仟元,因此作牛三世还偿不完,何况你们夺取十万元?那罪业更没有解脱之期了!」他俩听了非常惊愕,再也不敢想贪。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主人。
主人相信他俩的话,把牛带到野外去放生,并且发愿说:「愿此牛从今以后,解脱动物身;若有馀钱未还,即以布施,无复相欠。」此牛不久命终,即转生为人。
【事见《十卷譬喻经》、《经律异相》卷四十七】诗曰:「强横诈骗劫钱财,借贷无归窃物灾;侵夺违言皆负债,牛偿宿业永悲哀。」。
《辩意长者子经》说:「五事作动物:一、犯戒私窃偷盗。二、负债抵而不偿。三、杀生以身偿之。四、不喜听受经法(不知善恶业报)。五、常以因缘艰难斋戒施会。是为五事堕动物中。」。
搞懂佛教里的“六道轮回”,你就明白为何“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佛教不仅仅包含了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
我们说过,佛教最根本的理论只有两条,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了第一条佛学的基本理论:“万法缘起”,这一条属于哲学理论。
第二条理论,却是属于神学范畴。
也就是说,不信宗教的朋友也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来讨论第一条理论。比如“万法缘起”,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接受。
但是佛教的这第二条基本理论,则像是一种硬性规定。佛经上记录了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讨论的余地。
这条神学理论也很简单,就一个概念:
轮回。
轮回的意思就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人以及其他生物在死亡后,还会获得新的生命。相当于我们俗称的“投胎”。
佛教的大部分宗派主张“六道轮回”,意思是,世上的生命一共有六类,包括天人(类似于神仙)、人类、畜生、饿鬼等等,生物可以从一道轮回到另一道。
经过佛教多年的熏陶。轮回说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百姓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使用轮回的概念。
比如对恩人说“来生为你做牛做马”,对情人说“下辈子还在一起”,对仇人说“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这都是属于轮回的概念。
轮回虽然是佛教的神学理论,但和前面的“万法缘起”其实是相通的。
为了能说明轮回说和万法缘起的关系,我们先介绍两个术语:业,和果。
具体来说,众生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叫做“业”。
而“业”按照因缘规律而产生的后果叫做“果”,或者称为“报”。
在唯物者的观念里,一个人杀了人,这件事的后果是受害者死了。而在佛教的因缘说看来,一个人做了恶业就会受到恶报。凶手杀了人,不仅受害者死了,将来凶手也会遇到相当程度的倒霉事,而这就是凶手杀人得到的果报。
也就是说,虽然佛教和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间万物是有因果联系的,但具体的联系规则却不一样。唯物主义的因果规则是物理学,没有人去亲手惩罚罪犯,罪犯就可以一直逍遥。而佛教的因果规则是它自己的道德标准:好人受好报,恶人受恶报。
佛教认为,这种因缘规则的运行是极为准确的,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这套因缘规则就是我们俗称的“因果报应”。
还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说过的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它的意思是,普通人不知道因果规律,所以当恶报来的时候非常恐惧。而高僧大德明白因果规律,知道因果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要提防的不是恶报,而是会引起恶报的那个因。
这就是明白因果报应,和不明白因果报应的根本区别所在。
关于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大家都很熟悉,但关于它的谬误和疑问也很多,这里简单讲讲。
第一个误解是:因果报应等于决定论。
所谓“决定论”,意思是说,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其他事物因缘和合的结果。
这个观点的思路是,佛教不是讲万法缘起吗?那么我们自己的思维也都是由其他因缘决定的了。
比如一个人内心善良,是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里,人们都教他向善的道理。假如他生在一个以恶为美的世界里,那么他也就会心怀邪恶了。因此,一个人是向善还是向恶,这不是他自己能自由决定的,而是看他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按照佛教的观念来说,这个生活环境就是产生这个人思想的因缘。
再比如,你看到这篇文章,也充满了各种因缘:可能是因为有人向你推荐,或者正好它出现在你的手机页面上……这些都属于因缘。所以佛教徒会把传教叫做“结缘”,当你对佛教表示出兴趣的时候,会夸你和佛教“有缘”。
决定论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我们的一切思想都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一切行为都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什么都是注定好的,那么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了呀!
按照这个说法,当拿起面前的杯子的时候,你以为是凭借自己意志拿起来的,其实这个拿起杯子的念头,不过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
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按照因缘规则运行的、无意识无感情的机械体。
更重要的是,佛也属于万法,也遵守因果报应规律。那岂不是说,佛也受因缘操纵,也没有自由意志了吗?
是不是觉得这个推论很绝望?
但不用担心,这是不成立的。
这是因为,佛教承认人拥有自由意志,认为因果报应规则是不可改变的,但人的行为还是自由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多做符合佛教要求的事,从而利用因果规则让自己多获得好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科学家不能改变物理规则,却可以利用物理规则制造出航天飞机一样。
第二个常见的误解,是关于恶业。
假设A杀了B。站在B的角度,按照因果报应来说,B被杀是B之前造下恶业而得到的恶报,是他活该。但能不能说既然B活该,所以A杀B就没有罪呢?
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世间的一切恶行,起码是杀人放火这种伤害别人的恶行,都可以不受恶报了?
并不是这样。
佛教对于因果报应,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欠债。
一个人造了业,早晚要受到相应的果报。如果还没受报,那就是属于欠债的状态,只有受了报了,才算还清债,这个业的力量才能消除,用术语说就是“消业”了。
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我们还可以顺便回答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
佛既然那么厉害,又有大慈大悲之心,立志要普度众生,那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力把世人都普渡走呢?
佛教对此的解释很明确:对于凡人来说,佛陀的教诲只是“缘”的一部分。你能听见佛法,说明你和佛法有“缘”,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内在的“因”。
说白了,你要是自己不想成佛,你要是自己不努力,甚至还做坏事,那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自由意志不受外物控制,已经在佛的能力之外了。
因此我们也可以坦诚的承认:佛、菩萨不是万能的。
讲完因果轮回,再重新回到主题,说一下为什么“轮回”和“万法缘起”的理论是相通的。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轮回,一个人死后,他生前的“业”又如何产生“果”呢?
所以佛教才会说,人死了并不代表生命结束,因为他生前做下的业,并没有完全都变成果,也就是没有完全“消业”。业还在,就会产生果,这个生命还得受果报。所以他会轮回为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到底是畜生还是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这个人生前所做的业造成的。
对于唯物主义者认为,孩子出生,是父母交合怀孕的结果。而佛教认为,孩子出生这件事,父母交合只是“缘”,更重要的是孩子前世生命所做的业,也就是“因”。
只有因缘聚合在一起,新的生命才能出生。
明白了这个规律,实际上可以说,佛教的基础理论只有一条,就是“万法缘起”。“轮回”可以算是“万法缘起”的推论:正因为存在不断的因果报应,所以才让生命在轮回中生死相继,往生不止。
当释迦牟尼还是在当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百姓,于是感到人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立志要追求解脱之道。
普通人或许会认为,人生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然而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苦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为了生存,产生了种种欲望,比如要吃要喝,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苦是根本的、是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而且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个欲望,又会立刻产生新的欲望,也就会产生新的痛苦。
而乐呢,只是在人的苦停止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口渴是一种苦。人在饮水的时候,是因为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了暂时的快乐。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饮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否则的话,人持续不停的饮水就可以获得不断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着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断地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生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所以学佛修行,最根本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