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介绍:道德经共多少章多少字? 道家经典介绍:道德经共多少章多少字

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顾名思义了就是五千字。

道德经不分章,只分上下两篇。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

道家经典介绍:道德经共多少章多少字?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核心著作,是道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作品,被后世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其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那么《道德经》共多少章多少字呢?

你可能喜欢》》道家长生与养生之道

问:《道德经》共多少章多少字?

答:《道德经》共81章,5284字。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5284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讲透老子的道

第四章:讲透《道德经》的道


讲透《道德经》的道?话说老子都讲不清楚,还能讲透吗?当然!老子肯定是讲清楚了,只是后人不理解而已。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书名又叫《老子》。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般理解为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的道,就不是老子那个道。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连讲明白都没有办法,怎么可能讲透?


但是“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家思想的根基,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家,作为其根基的“道”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那《道德经》这本书的思想还可靠吗?那同为道家学派的庄子、列子等,他们的思想以及整个道家学派的思想还可靠吗?

虽然“道”说不清道不明,但道家学派的人认为,道是可以意会的,是可以悟出来的,于是就有了道家人士通过修道来悟道,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悟出老子的道来,因为悟的结果也是“道可道,非常道”。

但似乎大家又都悟出了老子的道,于是就用老子的道来代表所有高深道理,然后道家就神通广大了,道和阴阳概念一样,泛滥成灾,看相算命的,看风水的,江湖郎中看病的,练武功的都在道这个大生态中,遍地都是得道人士。

好像老子一说:“道可道,非常道。”看书的人都会心一笑,我懂了。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拈花一笑的场景,佛祖当年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众弟子都一脸愕然,不知道佛祖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为笑,心领神会了佛祖的意思。

佛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道也如此,我就在想,怎么能保证迦叶尊者百分之百的领会了佛祖拈花的意思呢?正如怎么保证你悟到的道是老子那个道呢?

道的不可言说,是百分之一百的不可以吗?古代不行,现代可不可以?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准确性,百分之五十的准确性可以吗?如果百分之五十的准确性达到了,再一步一步迭代,进一步精确,能不能逼近百分之一百?

所以需要把老子的道讲明白,甚至是需要讲透,易经都能讲透,《道德经》的道肯定也能讲透。

一、白居易吐槽老子

白居易读了《道德经》以后,写了一首诗《读老子》来吐槽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白居易说既然老子自己认为有智慧的人不写文章,那么老子为什么还要写五千字的《道德经》呢?老子还是智者吗?

老子如果看到白居易的诗,会不会把《道德经》压缩到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

其实老子不会,是大家都误解了老子的意思,道是可以说明白的,而且可以讲透,老子用五千言的《道德经》来论道,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老子的道是唯一的,道的概念外延以后,可以有很多层的意思,但道的本义必须是唯一的。

而且道家的道也必须是唯一的,否则怎么能都算道家呢?庄子的道和列子的道也必须和老子的道是同一个道,如果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道,就没有道家学派了。

所以,讲透《道德经》的道,同时还要能解释庄子《南华经》的道,也要能解释列子《冲虚经》的道,进而讲透整个道家学派的道。

老子的道一脉相承于伏羲一画开天发现的天道,先回顾一下伏羲的天道。

二、伏羲的天道

《周髀算经》中说:“日中立杆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这一句话里面包含三个重要概念,“一”、天道和天道之数。老子的道就是天道,天道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中的道。又因为《周髀算经》是介绍伏羲如何立周天历度的书,所以这个天道是伏羲发现的。还因为有伏羲一画开天之说,所以日中立杆测影,那个“一”就是伏羲一画开天的“一”。

日中立杆测影,正午时分太阳的影子是一天中最短的,而且正午时分影子这一条直线,方向是固定的,就是现在地球的南北方向,一年中365天正午日影都在这条线上,只是长度不一样。

正午日影长度的变化对应了现代天文学中太阳的回归运动,太阳在三维天空中运动的道就是天道;

天道量化为正午日影线的长度数值,这些数是天道的数,天道的数是用天道来度量的时间,就是天时;

天时的值是正午日影线上的刻度,带刻度值的正午日影这条线是“一”,是天时的数轴。

天道和天时和“一”中国文化哲学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同出于天文学而异名,它们是从三个角度描述一件事: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周而复始运动。

圭表示意图



天文仪器圭表就是专门观测正午日影的变化,通过正午日影的变化来推断太阳回归运动的天道,用圭表测出天道之数天时是一年365.25天,圭表的圭就是一条刻有天时的数轴,这就是“一”。这个“一”不是数字一,是形状象一。


把正午日影线并排摆成柱状图,然后拟物化,就是龙,龙是天道的化身,也是天时的化身。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那个惚兮恍兮的道,只有用天时和龙才能理解。

有了天道、天时、“一”和龙这四个基本概念,《道德经》中的道就能说清楚道明白了。

三、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同大多数经典一样,《道德经》第一章也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文字很美,都是简单的文字,但是争议却非常大,一方面是断句的原因,不同的断句就有不同的意思,另一方面是省略的原因,古文中会根据上下文省略一些文字,导致现代人理解困难。

虽然《道德经》的争议很大,但是有一个奇怪的有意思的现象是:学术界似乎对第一句话都没有异义,大家对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达成了一致,也许这始于三国曹魏时期的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的解读: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王弼注《老子》


王弼认为可道之道,非其常也,故不可道。王弼的结论:不可道,意思是老子的道不可道,所以道就从此披上了玄幻的外衣,可是老子明明说的是道可道啊。要讲透道,当然就得从这句话开始。


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必须要提出一个问题:老子为什么用道这个字来描述他的“道”。如果真的如大家理解的那样,那个“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用任何一个其它的字来代替道也都是可以的,比如用玄或者幻或者其它什么的。

但是老子没有选择其它字,从众多汉字中挑选出道这个字,而且为自己的选择说明了理由: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本义是道路,说明老子的“道”是和道路有关系的。道路的道怎么来的呢?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道,走的人多了便有了道。道是走出来的。古代也会修专门的道路,供马车行走。由此可以推定,老子的“道”是某种东西走的,是多次反复走过后形成的道。这是对第一个道字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字,是正确理解老子的道的关键所在,由于汉语中道除了道路的意思,还有一个说道的意思,大家都采用了“说道”这个意思来解释第二个道字,由此,老子的道就被歪曲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的道了。

如果我们把第二道字也用道路的道的本义来理解,老子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第二个道也是道路的道,道可道的意思是老子的道可以被当作一种道路。

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三个道字,也是道路的道,非常道意思是这不是寻常的道,因为不是寻常的道,但是又跟寻常的道有关系,所以才勉强用寻常的道来表达,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三个道字都是道路的道。


按道可道非常道的逻辑来理解名可名非常名,也就非常简单了。这里的名不是抽象意义的名,不是和道并列的哲学意义上的名,就是简单的老子的道这个名字,因为老子的道有特殊性,没有选择其它汉字,从众多汉字中最终挑选出道路的道来命名,是勉强的命名方式,但也是不得已之下最好的名字,所以是名可名非常名。


明确了第一句话符合语言逻辑的基本意思后,我们再来寻找老子那个特殊的道是什么道。所有的运动轨迹都是道,有些道是有痕迹的,有些道是没有痕迹的,比如鸟在天上飞过,它的道就没有痕迹,鸟飞过的道,虽然没有痕迹,但不能说明鸟的飞行没有道,只是鸟道不确定而已。《道德经》中还说“善行无辙迹”,鸟这种飞行就是没有辙迹的。

鸟的飞行给我们寻找老子的道提供了思路。老子的道肯定是比鸟飞行的道还要特殊的道,因为鸟飞行的道是没有更高层次的含义,无法从鸟飞行的道衍生出一派学术思想来。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上两个最大的现象就是太阳和月亮,它们还在动,就像鸟儿在飞一样,尤其是太阳,它的运动非常有规律,除了每天东升西落,从每天正午来看,太阳还在南北移动,这就是伏羲日中立杆测影,一画开天发现的天道。


老子那个特殊的道,就是伏羲发现的天道,这个道是太阳的道,不是太阳东升西落的那个明显的道,而是太阳在地球上的第二个视运动,即现代所说的太阳回归运动的道,这条道的特殊不仅仅是因为它难于被发现,还因为它代表了一年365.25天的天时,天时是时间,而时间是个永恒的哲学和科学难题,所以天道非常特殊,虽然用道路的道来命名,但它不是普通的走牛走马的道,是太阳的善行无辙迹的天道,也是天时。


天道的变化才有了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有了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才有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的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普遍现象,于是天道才能有了神秘的无所不能的力量,才能从天道衍生出道家一派人文哲学学术思想。

其实用道这个字,已经把老子之后人们认为的那个不可道之道表达清楚了百分之五十。

四、无名有名

接下来看看第二句话: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有两种断句方式,一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另外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种断句,对应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但无论那种解释,都是显然不合逻辑的,因为这里引出了另外的两对哲学概念:有和无,或者有名和无名。天地的开始是无还是无名,万物之母是有还是有名?天地的开始和万物之母这么复杂,即使科学发达的现代也没有答案的哲学科学问题,难道就这么轻松的解决了吗?

先看看王弼的注: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王弼注《老子》


王弼认为有皆始于无,从这句话判断王弼的断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是有还是无?天地肯定是有。天地的开始算有还是无?肯定也是有,那何来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是有,那万物是有吗?也当然是有。有名万物之母,那么可以替换成有是有之母,那何来凡有皆始于无?所以这种理解的逻辑是不正确的。


但从“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来判断,他好像又是另外那种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这个概念,一定是我们人类给命的名,牛马会给命名吗?显然不会。假如没有人类,没有给命名的人,天地万物还会开始吗?显然会,肯定不是因为先有了人,人给命名之后,才有了天地万物。所以这种理解也是不正确的。

大家把重心都放在断句上了,却忽视了老子语义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正如名是道这个名一样,这里的有无也是道的有无,老子只是省略了有无的主语,把道这个主语加上后,所有疑问就烟消云散了。


道之无,名天地之始,道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我们脚下的地和头顶的天,天地有没有开始呢?天地是否一开始就有现在这样的运动呢?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哲学科学问题,即使现代科学的猜想宇宙大爆炸理论,也仅仅是猜想而已。老子当时也做了大胆的推测,天地开始时,没有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没有太阳运行的道,没有天道代表的时间,所以道之无,能名天地之始。有了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就有了道,有了道,才有了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生了万物,所以道之有,能名万物之母。

道之无,名天地之始,道之有,名万物之母。换句话说,就是道和天地万物同时诞生。老子从第一句明确了道这个概念以后,紧接着第二句讲道是何时以及如何诞生的,以及道为万物之母的神奇作用。至此,老子的道讲清楚了百分之六十。

五、有欲无欲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三句话,也有两种断句方式,一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另外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种断句方式,代表了这句话的两个焦点问题,是常无常有,还是常无欲常有欲。如果是后一种,那么老子就引出了另外一个哲学概念:欲,道都还没有讲清楚,难道会跳跃到欲这个概念吗?显然是有问题的。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虛,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王弼注《老子》


同样来看看王弼的注,这句话除了常有常无或者常有欲常无欲外,还有两个关键点,是其妙和其徼。妙这个字现代汉语还经常用,徼可能就几乎不用了。所以王弼先解释了妙和徼。妙是微之极也,不是现代的奇妙的意思,是极其微小。徼是归终也。妙和徼前的修饰词其是指代谁呢?王弼认为是前面的万物,是万物的妙和万物的徼,万物的妙和万物的徼是神秘的,是要人在特殊的有欲或无欲状态下才能观察到,显然这是在偏离老子本意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沿用前面的逻辑,这里老子还是在继续讲道,省略了主语而已,进一步说明道的两种状态,道常无,道也常有。为什么道常无常有呢?因为天道无形无象,需要靠正午日影来观测才能显现,而且是通过太阳光的影子来观测,太阳光的影子本身也代表了太阳光的缺失,是另一个层面的无,所以道是常无的。同时道又代表了时间,时间是常有状态。

其妙和其徼这两个其字,就不是万物了,还是道,通过道的常无才能理解道的妙,通过道的常有才能理解道的徼。对妙和徼这两个字的理解,也要从本义去理解,王弼解释妙是微之极也,是对的。为什么妙是微之极呢?

妙的金文大篆

妙的金文大篆左边是幺,右边是少,《说文解字》中幺是小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小孩的象形。《说文解字》中少也是小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妙就是小之有小的意思,也就是王弼说的微之极。道之妙,是说道的无不是真的没有,只是非常非常的小。

同样也要用拆字法来理解徼字,徼是左边彳,读chi(四声),现代一般理解是双人旁,但《说文解字》中彳这个部首是有含义的,意思是小步也,右边敫(yue四声),《说文解字》中敫的意思是光影流也。这个光影流正好说明了老子的道是太阳的道,太阳的道是通过太阳光的影子来测量的,测量出来的数就是时间。彳是小步,敫是光影流,合起来的徼当然就是光影小步流的意思,光影小步流是道的小步流也,也是时间的小步流也,是道的常有。

妙和徼是道的两个状态,需要通过道的常无和常有才能观想出来,借用光的波粒二象性,道具有妙徼二象性。至此,老子的道讲清楚了百分之七十。

六、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是那两者?有人说是道和名,有人说有和无,有人说是始和母,也有人说是有欲和无欲。老子用此两者来指代那两个东西呢?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從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王弼注《老子》


王弼认为两者是始和母,始和母是同出于玄,就是说始和母是玄演化出来的。为什么老子不之接说同出于玄而异名呢?为什么要先同出而异名,然后再说那个同出是玄?他说始和母是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称谓,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玄是什么意思呢?冥的意思,默然无有的意思,无有的意思应该是没有“有”,没有“有”就是无,玄、冥是无。既然始母之所出不可名,所以不可言,为什么还要给它们取个相同的名“玄”呢?最后还要玄之又玄,不但始母同出于玄,众妙也出于同玄。

王弼的注解是缺乏逻辑的,道不可道,玄也不可言,增加了《道德经》的玄学色彩。


这么来理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同谓之玄。这两者也可以叫做玄,而不是两者同出于玄。正确理解了玄,就能找到那两者是谁了。《说文解字》说:玄,幽远也,黑而又赤色者为玄。玄是天的颜色,正如《千字文》中所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的颜色是玄,地的颜色是黄。但同谓之玄的玄,不应该是指颜色,玄还有一个本义。

图解玄字


《说文解字》中玄的字形是在幺的字形上部加了一横画,按照刀刃的刃的构字法则:在刀字的刀片上加一点表示刀刃,那么玄字在幺字上部加一横画,表示幺的上部分,幺的意思是小,幺的一部分“玄”就是小之又小极小的意思。

因为玄是非常小的意思,那根据玄的意思就很好确定此两者是什么了。前面说了妙的左侧是幺,右侧是少,幺和少都是小的意思,妙也是非常小,微小到极点。徼是光影的小步流动,是动态的小,妙是静态的小,都是小,所以妙和徼又可以都谓之代表极小的玄,妙和徼又是道的两个状态,是同出于道的,所以此两者是妙和徼,它们同出于道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极大,也极小,是玄,还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就像天时的绵延不绝,连成时间长龙,是众妙之门。

至此,老子的道讲清楚了百分之八十。

七、老子言道一气呵成

用现代语言来表述《道德经》第一章,把不可道之道道清楚明白:

时间之龙的天道可以当做一种道(路),但不是普通的道(路),天道之名可以用道(路)来命名,但不是通常的命名方式。无(天道)名(命名)天地之始,有(天道)名(命名)万物之母。故(天道)常无,欲以观其(天道之)妙(极小,静态的小),(天道)常有,欲以观其(天道之)徼(光影小步流动,动态的小)。此两者(天道之妙和天道之徼)同出(孪生)于道而异名,妙和徼同谓之玄(极小),玄之又玄(极小的流动形成绵延不绝的时间之龙),众妙之门(时间之龙天道化生万物,为万物之母)。

当年在函谷关,老子就是这样一气呵成,写完《道德经》第一章,解释清楚了什么是道,然后提笔四顾,踌躇满志。

八、讲透道

虽然老子在第一章已经把道讲清楚了百分之八十,但还有百分之二十要接续讲清楚,才能讲透。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老子用三个关键字:冲、渊、湛来形容道,这三个字都跟水有关,这是关键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


孔子把时间比作河里的流水,老子也是把天时天道比作冲冲的流水,渊兮、湛兮。不从时间之龙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段,显然是理解不透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德经.第十四章》


天道的拟物化形象时间之龙当然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这就是天道常无的状态。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德经.第十四章》


伏羲女娲图


皦是明亮,昧是昏暗,皦昧都和光有关系,天道是太阳的道,太阳的道是通过太阳光的影子显现的,天道和光有关,可以用皦昧来形容天道。天道的拟物化形象是时间之龙,所以龙也能幽能明。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女娲龙尾缠绕,象缠绕的绳子,这就是绳绳兮。龙是虚拟之物,所以是无物,是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惚恍都是心字旁,恍还和光有关,惚恍是光在心中的形象,时间之龙也是惚恍之象。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


时间之龙的龙首就是当下,当下稍纵即逝,不可见,即迎之不见其首,时间之龙的龙尾,在天地诞生以前,那是亿万年以前,也不可见,即随之不见其后。时间之龙亘古不变,她能穿越古今,能知古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再次详细解释时间之龙是如何恍惚的,考验读者的迷惑程度,读者肯定已经恍惚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时间之龙比天地出生还早,没有天地,时间一直在,有了天地,用天地的运行来度量时间。时间是独立于空间万物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时间周行不殆。这里详细解释第一章第二句:无(天道)名天地之始,有(天道)名万物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时间之龙这条天道,从北向南有11.9万里(《周髀算经》),够大吧,去一趟单程需要六个月,所以是逝,历经六个月的时间流逝,也够远吧,春去春又回,虽远但逝去了还能返回。


这是老子的道的本义,是讲透道必须要达到的深度。道的含义还被引申了,引申出很多层面,其中有一个层面的含义是,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是如何生万物的呢?日中立杆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天道是在正午日影那条线上的一,这是道生一;这个一是天时的数轴,是太极,有两个极点,冬至和夏至,太极自然的生出两仪: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这是一生二;两仪自然的生出四象:冬至到春分、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这是二生三;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的变化就有了万物的生老病死的变化,所以这是三生万物。三生万物,本质上还是道生万物,所以道非常神奇。


至此,老子把《道德经》的道讲清楚了百分之一百,够透了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