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一脉相传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和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资料: 生命真相 刘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
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一脉相传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和《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并都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被道家奉为不变的经典。那么,《道德经》和《易经》这两部道家经典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
你可能喜欢》》道家养生功法介绍
儒家说易是五经之首,其实易更可被视为百家之鼻祖,其历史之悠久,在三皇五帝就已存在,到了周朝才发展为后世所称之周易,诸子百家自然都与之密切相关。《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可知易经是根据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准则而来,自然能包含天地之道。而道家核心经典《道德经》成于春秋,其主张守弱,上善若水。与周易反对过刚、主张外柔内刚的思想,可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
有道家文化研究者指出,《道德经》和《易经》分属两种同样非常重要但相反相成的务实系统。《道德经》传承的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方略,或者说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原则。
而《易经》传承的则是工具,可被视为古代中国发明的二进位模拟计算器,明确地说,就是指它传承的是古中国的模拟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用来预报国家自身的祸福和对外战争的胜败,以便有所应变。
而《道德经》和《易经》之间的同一性,则在于二者都包含朴素而深邃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这样说,二者统一于“道法自然”之下,表现着“相反相成”的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和《易经》,都属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思想体系,也即是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路来讨论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并且将生命与大自然两者,都视为阴阳随机选择的信息活动模式。
浅谈易经,道德经与哲学
《易经》以六十四卦把宇宙万物的演变,人类社会的演变,人类心灵精神的演变揭示出来,似乎是重现了宇宙的进化史,“易与天地准,”似乎是无所遗漏的,但是易经最终是留下了玄学的点-----《未济》卦,《易经》是在具体性中把历史性的存在作了尽可能的演绎,但是最终还是留下了“不了了之”的余音。就是“未济”,道的出现是在“履道坦坦”这样的卦辞中,还有“荷天之道”,这里再没有别的解释,结合最终的卦《未济》,说明,道就是这种具体而抽象的存在,是局限而无限的存在,这个东西《易经》引而不发,这个秘密被老子看见了。
《易经》是“使隐而显”,再没有什么秘密,但是留下的秘密就是“道”---无限性。既然存在的、具体的一切在六十四卦中,那么未来的一切是在哪里呢?《易经》说“穷上反下”,有一种循环机制,周而复始,但是宇宙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革故鼎新的,这样新的世界是在哪里呢?新的世界是如何演绎呢?六十四卦似乎仅仅是一个“事例性”的东西,而不是穷尽万物的,未来是怎么样的?就是道的玄秘,《道德经》中对道的玄之又玄做了解释,对道的非语言解释可以解释也予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限性的,语言无不是局限性的,所以用局限性的工具不能达到无限性,但是人类只有借助语言这种符号载道,没有语言甚至连最现实的东西也不能表达,这样语言就是道不得已而用之的,而不是语言会穷尽道。道是无限永恒的,语言是变化的暂时性的。这样后世出现了“言语道坏”的说法,道被语言所破坏,讲究非语言的“默示”。
道本体的玄秘性,道的作用又是实在的,道的驾驭只有在符合道的行为中,所以,道是独立不羁的,万物依赖道,而道不依赖任何物。这就是难点。既然道存在与万物之中,又是与万物孤立存在的,那么万物毁灭之后,道还是存在的,这就是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在中国老子第一次思考了“无限、永恒”这个范畴,在孔子那里,形而上的东西的思考被阻止“未知人焉知神,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思想范畴是在具体现实,而老子的思想是在超越具体现实,进入“无限永恒”,这就揭示了“道”是无限永恒的。已经出现的是有限的,未来是无限的,未来是一种玄默的存在,虽然存在,但是无人知道是怎么样的存在,这是至今的科学也不得不接受的,未来的幸福不不幸都是科学无法达到的,科学只是事后诸葛亮。老子说“善善若水”,最大的善就像水,已经流出来的看见了,但是未曾流出来的是无限的,谁也不知道黄河源头内部有多少水,谁也不知道人的未来潜力是多大,谁也不知道具体存在中的潜能是多大,科学是停止在已知的知识中,但是道是在未知的知识中,人类的未知世界是无限的,已知的世界是局限的,科学在已知的世界,道是在未知的世界和已知的世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老子第一次思考这样的问题,道。
道学是不是哲学?哲学是不是道学?不是。道学是道学。哲学是哲学。道学是把已知和未知都纳入其中的,而哲学是把爱智慧作为核心的,哲学是在已知的空间展望未知的空间,具有推理的预见性,但是道学是把重点放在未知的世界,具有独断性。比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就是道学的特点,而哲学则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是单向的判断,而道学是双向的判断。所以,道学具有超越哲学的地方,是把对立面都纳入体系之中的,这样道学就比哲学高深。
我们看看世界哲学,只要是哲学,都是做“单向判断”的。哲学为什么难以兼顾双向的判断?因为哲学把概念作为思辨的对象时,只能产生一个结果,在“知识就是力量”中,这种力量是双向的力量,既是正面的力量,也是反面的力量,这是从道学看的,而哲学只能说是正面的力量,而不能说是反面的力量(破坏力),这是因为哲学借助逻辑学限制不能陷入矛盾之中,而道学恰恰是在矛盾之中存在的,道是无所不在的,即在正面存在,也在反面存在,而哲学是故意限制真理在判断的反面存在的(这是很有问题的!),就祸福关系而言,哲学是会把灾祸淡化,而强化正面的幸福,追求幸福而不顾不幸的产生。世界哲学都是在单向判断之中。而道学是在双向判断之中。道学就比哲学更加全面。要全面的看问题,就要进行双向判断,兼顾利弊,兼顾生死,兼顾得失,兼顾进退,这种方法论实际是在《易经》中已经是常识性的,《易经》也是双向判断的。而且是阶段性的判断,先吉后凶,初凶终吉。这种判断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事实,比如有的人早年好晚年不好,有的人早年不好,晚年好。
老子的方法论是杰出的,是兼顾了存在的双方面而进行----阶段性判断,双向判断的。而这些在哲学,科学都是难以做到的。在西方的逻辑学,为了学科的严密性,故意“删除”矛盾的另一方,这样才能符合“不矛盾律”,这样虽然是符合学科了,但是违背事实了。而道学是兼顾事实,而不在意科学。道是没有任何学科可以限制的,所以,人只要兼顾双向判断,而不在乎矛盾。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矛盾的,但是这种判断是符合事实的。西方的哲学。科学都具有顽固的学科刚性,宁可违背事实,也要符合学科。这是叫世界服从学科,而道学是以学说服从事实,-----顺其自然。西方哲学、科学的特点就是顽固的学科精神,为此只有舍弃部分“世界”而完善其学科。这是比比皆是的,西方具有改造自然的精神,就是叫自然服从学科,也叫人服从科学,这样西方的哲学、科学给世界的是戕害,给人的是压抑。科学主义是对地球环境,大气最大的污染,这种污染是从刚性学科出发的,使世界服从了科学,而不是顺其自然。既违背了自然,也戕害了人类。为什么?因为西方的哲学。科学都是走单向判断的-----只见利而不见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